看到某些覺青拿健保當台灣之光,同時又要批判醫護人員過勞,就深深覺得「人蠢起來還真沒藥醫」。
總額管制下的健保就是對醫護人員的收入價格管制,價格管制下供給的行為就會出現變化。
在現實裡我們不會看到「短缺」立即出現,因為真實世界裡:1. 即便收入受到管制,醫生的收入還是相對其他行業高;2. 其他高收入行業的門檻也構成醫生轉職的成本;與3. 邊際上收入較低的護理人員短缺現象會比較快出現。
此外,供給行為改變除了量還有質,包括醫護人員供應服務的心態,以及院方要求醫護人員針對健保病患與自費VIP高毛利病患的服務內容都會有差異。
最明顯的差異更會出現在「風險貼水/邊際利潤率不同」的科別。風險貼水過少的科別人力供給會逐漸減少;反之則逐漸增加。
同樣的,藥品與某些治療器材在總額管制之下,也會發生供應品質與量的縮水,到最後人民連「選擇的自由」都沒有,因為某些更好的solution因為價格管制下難以維持從而根本離開台灣。病患甚至願意自費多花錢也買不到某些藥品或醫療服務。
換言之,我們看到「誤以為」物美價廉的台灣健保,其實是建立在「價格管制醫護人員、剝削健康者與高收入者的部分財富,移轉三者部分收入至消費者剩餘(sonsumer surplus)與健保相關公務員身上」的一種剝削制度。之所以可以稱之為剝削,是因為健保的「法律強制性」 — 以國家暴力強制人民服從。
上面這段論述其實我在2017年11月的「醫護過勞的真正元兇是健保制度而非勞基法」一文中都談過。
而此文未談到的問題還很多,例如健保局等公務人員為了處理「因價格管制而起的現象」推出的更多管制措施、更多行政命令,往往只會更墊高總體醫療的行政成本與費用,這些東西不但對醫病都沒幫助,甚至是讓雙方付出更高代價來完成既有任務。經濟學上來說就叫做「浪費/無效率」。
但這些公務員還會以此為政績升官發財領年終。
再者,這種以健康者彌補不健康者的制度,如果是一般商業保險會針對各種狀況去調整費率與條款,透過市價來達到效率;但價格管制下的健保本質上部分類似龐氏騙局,如果不是國家暴力介入,早就倒閉了。但即便有國家力量,只要整體國家經濟發展不如預期甚至長期衰退,則健保制度早晚還是要破產。(當然我並非聲稱商業保險就是完美,引入交易費用,許多商業保險的走上法院處理糾紛的曠日廢時也是該被考慮的現象)
再強調一次:慷他人之慨健保制度在我看來其實沒啥好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