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ngus Deaton在英國金融時報投書:「We may not all be equal in the eyes of coronavirus」,值得一讀。摘錄重點如下:
1. 根據研究,1550年到1800年的英國,病毒對人們的確是平等待遇 — 當時的流行病下,貴族、領主與佃農、僕役的預期平均壽命並無差異。
這是因為無論身分階級高低,大家都不知道怎麼預防或治療這類流行病毒疾病。
2. 但從18世紀後半起,因為種牛痘之類的防疫手法開始在貴族圈傳開,使得貴族的平均壽命比起中下階層逐漸增加。而這類疫苗等醫療手段要普及中下階層,還得等50~100年。
3. 如今40多歲的美國人,根據繳稅狀況,收入top 1%的人預期壽命比底層1%的人高出15年。
而教育程度較差的美國人在1995~2018年之間,因自殺、濫用藥物或酒精與鴉片類止痛藥而造成的死亡數量也遠高於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
因此作者預測,從好的一面看,現代技術進步讓我們不用像1630年同樣遭受瘟疫之苦的義大利人等待百年才尋得解方,我們很可能在這一兩年內就能開發出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或治癒方式;然而,從經濟規律來看,率先受益者恐怕還是以富裕階層為先,隨後才涓滴向下。
我的觀點:
a. 更富裕意味著能動用的資源越多,無論是平時的營養充足、有閒暇運動或病時能夠選擇的治療項目。
因此追求富裕本身就會帶來「更長壽命與更佳生活品質」的效果,而Milton Friedman也曾在演講中指出根據他的研究,父母也存在「為了留更多遺產給下一代而努力賺錢」的誘因。這當然包含希望下一代更長壽、生活品質更優的期盼。
換言之,正常的貧富差距本身是促進人們願意工作的好事,而非該被譴責的現象; 通過自由市場交易,這樣的慾望會被導到「提供市場需求之商品或服務」之上,從而加入無形之手提升整體社會財富。這在過去300年來,我們已經親眼見證。
如今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人士享受的物質生活遠遠超過100多年前的世界首富之一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作者Angus Deaton想來也無法否認此事實,即便貧富差距是必然存在,但隨著自由市場的發展,在未來貧者也會比現代的富者更富裕。
b. 至於以政府暴力壟斷造成的貧富差距,則會打破自由市場,形成「整體越來越貧」的惡性循環,此經濟學實驗早已被戰後英國、蘇聯與1980年以前的中國清楚證明。政客都以「打破貧富差距」為藉口,但事實是「追求平等的結果不但貧富差距更劇烈,其富者所有甚至不如自由市場中的貧者」。
誠如德國股市名人柯斯多蘭尼(André Kostolany)曾生動描述過:「資本主義下每塊蛋糕大小不一;共產主義下每塊都試圖切得一樣大。但前者最小的一片也遠大過後者的蛋糕。」
我們最該著手避免的恰恰是這類行政壟斷造成的貧富差距,但看看此次疫情台灣吱吱對種種自我打臉的管制措施「抖M滿滿」的喜悅,我們不難理解當年希特勒是怎麼靠謊言與民主制度上台。我在疫情初期即預測的「口罩管制下,有關係者尋租利益大增」也在暗地裡實現著,而吱吱們繼續無知地享受排隊,感動國產薄口罩在電鍋裡泛出的聖光,繼續被賣了還幫忙數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