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說過很多次的論點,看來也逐漸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的看法:
* 華爾街日報社論:「Trump’s Recovery Guidelines」
重點: Mr. Trump’s timing is right because the American public is beginning to see that the economic harm from lockdowns is also a disaster. Twenty million jobless in four weeks and food lines are a human tragedy. The longer the lockdowns the more long-term damage there will be in lost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and the weaker the recovery. Americans want to defeat Covid-19, and they have shown they will sacrifice to do it, but they don’t want poverty to be the price they have to pay for victory.
(4週內2000萬人失業是人類悲劇。封鎖時間越長則對人力資源與資本的長期傷害就越嚴重,且復原也越無力。美國當然願意為戰勝COVID-19犧牲,但絕不是以「落入貧窮」為代價)
*華爾街日報專家投書「New Data Suggest the Coronavirus Isn’t as Deadly as We Thought」
重點:
1. 以近日史丹福大學在Santa Clara郡(恰好我也在此居住過兩年)研究發現實際受感染者的數量遠大於已知,可能佔該區總人口2.5%~4.5%之間,換算推估的受感染者應是目前確診數量的50~85倍。
然而,從好的一面看,不但感染數可能更接近流行性感冒,以這個角度看COVID-19的病死率可能也遠比目前推估的來得更低且更接近流感。
2. 作者問:「Yet if policy makers were aware from the outset that the Covid-19 death toll would be closer to that of seasonal flu than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 deaths predicted by early models dependent on inputs that now look inaccurate, would they have risked tens of millions of jobs and livelihoods? (若執政者了解COVID-19的死亡率初期預估是錯誤的,則他們還願意以幾千萬失業與生計為代價執行現在的隔離政策嗎?)
—————————–
以上均是我這幾週以來,特別是「Michael Burry與我所見略同」一文明白指出的思考要點。
經濟學來看,人類行為不存在「不計一切代價」。所有的選擇都是以被放棄的最高成本選項為代價。
美國即便是世界第一強國,同樣面臨「資源有限」的天然侷限條件。
這邊我要特別點出幾個危急現況:
a. 美國前兩週才推出的預算高達$3500億美元的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搶救失業人口計畫,才兩週不到已經耗費殆盡。該計畫已燒光國會給的錢,正等的國會再通過第二筆經費。
b. 即便前述救市資金燒得這麼快,但對許多已經倒閉的中小企業依然緩不濟急。
美國47%勞工(約6千萬人)是由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所聘僱,這些企業的現金水位無力支撐此次災難,紛紛在兩三週時間內就被迫倒閉認賠。
c. 而美國超低儲蓄率與個人儲蓄額,也加劇了疫情對人民的財務風險。
根據華爾街日報:「Lack of Savings Worsens the Pain of Coronavirus Downturn」
(1) 30~40歲這個世代的人很慘,多數10年前才因金融風暴而財富歸零甚至負債,這十年才勉強還清重新站起,卻又因此疫情再度資產歸零。
報導中一位41歲的單親媽媽已經負擔不起每月共$100美元的水電帳單。
一位在麥當勞工作25年的51歲男性,身上僅有$2200美元存款,還因疫情前大腸鏡檢查甫花費$1000元,目前恐有失去工作的風險。
(2) 根據美國聯準會自己研究報告,美國60%家庭根本沒有現金應付緊急狀況。
(3) 而如經濟學利息理論與財富倉庫理論所預測,每一次災難危機與伴隨的通貨膨脹都是財富重分配的時刻,只是因為資金、機會、智力、知識等等因素影響,結果總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從Fed研究(見圖)我們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美國收入最低的20%個人財富不增反減超過25%;收入20%~60%者則僅有些微增長;但收入最高的1%增長125%!

我在「fed再度實施2.3兆美元救市」文末所強調的:「一個非美國國民需要注意的重點,是美國的印鈔救市本質都是對全球主要經貿國家徵收「美元稅」,其結果必然在許多國家引發「輸入性通膨」。有點存款或其他資產者,這幾年的投資一定要有很清醒的經濟邏輯,才不會死於通膨與經濟停滯的夾殺。」
談的就是這種財富重分配狀況。只是此次搭配瘋狂印鈔,恐怕只會更嚴重。
無知者以為政府可以克服「貧富差距」,卻渾然不知「政府往往才是惡性貧富差距的元兇」。過去我曾介紹過R. Coase的「The Marginal Cost Controversy」一文,Coase的研究發現那些「弭平城鄉差距政策的經濟效果只是加劇城鄉差距」。這點於此同樣適用。
回頭看美國股市,我依然保持樂觀。
你聽!巴菲特這兩週悄息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