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每念父祖俱死於傷寒。乃取仲景所著。深繹熟玩。八年之後。始大通悟。
陰陽經絡。病証藥性。俱了然於胸中。緣比年江淮之民。冒寒避寇。得此疾者頗眾。茲根據仲景法隨証而施之藥。所活不啻數百人。仍知傷寒本無惡証。皆是妄投藥劑所致。因追悼父祖之命。皆為庸醫所殺。而又嘆人無間於貧富貴賤。於此不能自曉。則輕付一命於庸工之手也。今輒摭其流弊多誤有害於命者。」
~《類證活人書》,作者:北宋 朱肱
多少人輕信「所謂醫療專業」而斷送性命於庸醫之手,這點中西醫均存在。
為何輕信?因為無知。為何對醫學無知?說白了多數人都是因為懶。
更複雜當然還有在當今侵權行為等法律架構下,醫療糾紛在法庭的訴訟攻防中逐漸反饋形成醫療現者的各種「防衛醫療」、「過度檢查」等對患者可能不利的整體醫療氛圍。
但庸醫是問題,問題難道又僅止於庸醫?
當醫療被高度政府管制後,一方面供給面壟斷雖然可以增加從醫者的平均收入,但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採用類似健保制度這種買方壟斷的管制,則從醫者的收入水平會下降,且工作強度會被迫增加。這點我在2017年《醫護過勞的真正元兇是健保制度而非勞基法》一文已經解釋過。其結果是更不利於醫療供給,發生在現實世界就是台灣有30萬人取得護理證照者卻有12萬人放棄從事醫護工作。
收入被管制的醫療機構,又會想辦法推銷販售獲利率超過健保的他種醫療服務,但不見得是患者需要。而在「醫療專業」光環下,又有多少人被騙買單?
(文章連結:https://bit.ly/3bIl4tt)
當這個被高度管制的產業碰上供需條件劇烈改變,如此次Covid-19疫情時,經濟學角度觀之,政府主導的醫療供給行為很可能出現:
1. 針對新的、劇烈增長的需求,供給不足,大量流行病患者因為來不及得到醫療服務而病情轉劇,死亡或是留下終身後遺症,都是整體社會財富損失。
2. 他種疾病患者或意外傷者也高度可能因為被整府主導轉向的醫療供給,得不到原有、需要的醫療服務。而在相對自由的市場上,這類人原本可以透過提高價格的方式取得供給服務,但也會因政府管制供給而無從「清市(clear market)」,同樣意味著死亡、終身後遺症或其他無謂的代價付出。
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政府管制下發生的無意義損失(dead loss)。
因此回到個人角度,面對未來只會管制更多、更盤根錯節,且不太可能放鬆的醫療服務,如何確保自己在關鍵時能以可負擔的成本取得適當的醫療服務,少數可行之方法就是自己具備足夠的醫療知識(無論在量體上與專業度上)。
然而更要注意的是,面對越來越高度的醫療管制,愈來愈多藥品或器材在未來也會被實施各種管制,例如處方籤就是一種限制人民獲取醫療資源的壟斷管制,美其名「保護人民」(許多醫護人員也如此相信)。
因此,未雨綢繆者要想辦法克服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