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們整個小區被封鎖了,今年以來第二次。幾棟樓被單獨封,居民不准下樓,買的物資由物業跟居委會人員運送至家門。
我這棟沒有,還能自由下樓。
小區微信群組裡有人串連到門口抗議,今早果然付之行動,且報警處理。警察到場態度與這個視頻拍攝的北京其他小區一樣,均認定居委會沒有正式公文,封鎖於法無據,警方依法要保障居民人身出入自由,所以今天小區又解封了。
補充一些我在北京這兩年的觀察:
1. 各種抗議其實都存在,比如我學校某些校務上的規劃就被港澳台和大陸學生分別集體署名抗議到北京市政府與中央,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更改與反應。
這點恐怕與傳說中無視民意的「極權政府」印象截然不同。
2. 2020年我就贊成Michael Burry的看法,認為無論中美,都可能存在防疫成本高過疫情本身的可能性。例如北京清華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疫情封鎖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上升80%,一來因為不容易得到胰島素與相應醫療資源,二來患者失去可以散步運動的空間與機會。
當然更不用提封鎖下制度費用上升,人民因此收入下降所衍生種種悲劇。
但前述成本比較,經濟學上只能做到事後諸葛,事前要精準算出很難,這變成決策者自己「想」跟「能」做到什麼程度。
3. 另一個觀察是大陸顯然中央跟地方不同調,這牽涉到地方官KPI的問題。
客觀現象是人民抗議到中央,中央就會派人下來,地方就不得不放鬆管制。中央一走,地方又縮緊。
結果看到的是最在乎人民聲音的是中央。
這點與我很常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所著"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描述一樣,中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掌握程度,遠遠不如西方媒體宣傳。
4. 大陸基層醫療能量確實相對人口而言非常不足,尤其是應付大規模疫情傳染。這變成沒有官員敢真的相當規模開放。目前聽到的都是小規模嘗試,但如石家莊或鄭州富士康這種,都是稍微開放疫情就失控,造成其他地區更趨向保守。
5. 我的看法一直是中央不直接下手更改地方官的kpi與咎責,要全面放鬆就幾乎不可能。但真正有權決策者,他怎麼衡量兩種政策的損益,收到的資訊為何,這我不知道。
6. 大陸輿論開始有人檢討疫情政策獲利的企業,也注意到尋租成為制度時,制度就會僵化無從改變。幾個靠核酸檢測貪污的官員也被抓出來追究刑事責任,例如我居住的這區就是。
7. 小蝦米告贏大組織的案例其實不少,例如前幾年某個實習律師控告深圳律師協會逃漏稅勝訴,就是一例。
最新的一個現象是北京的大學紛紛讓學生自由返鄉。上學期期末考前疫情加劇也是如此,放學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