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科技相關 經濟分析 微軟

針對「一則充滿錯誤觀念的留言」的回應

我在Taiwan CNET的子站,ZDNet.com上有個小專欄。

這個專欄的文章,留言量算還不少。只是我頂多瀏覽一下(因為每個新留言,系統都會轉成e-mail寄給我),但從來不回。

是不想回,也懶得回。

不想回的原因在於近乎100%的留言是沒有深度的,對於一些經濟學、法學基本概念都沒有的。即便有些以專家自居的,其實在最基礎的觀念上也是錯誤的。不過是愛因斯坦口中,訓練有素的狗罷了。

懶得回的原因,也在於如果要將整個犯錯的基礎觀念,從頭講過一次,實在是折煞我自己。同時,多數留言的人都已經有很強的、先入為主的價值判斷,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理性溝通的空間;回了也是白回。

最近看到一則針對「讓商業軟體回歸自由市場機制」一文的回應(完整版全文在此):

一切的貪是微軟的原罪,如果新軟體真的比舊軟體好,那舊軟體過了一定年限為何不開放讓人使用,反而不斷變本加厲的向人索錢,要知道軟體和產品的銷售不一樣,軟體的銷售最快的方式就像是下載安裝,成本比較起來都可說是微乎其微,賣了這麼久荷包滿滿,如果能把後面的利益回饋給消費者,那才是功德一件,微軟一向的銷售手法都很厲害,先滿足養壞了你的胃,爾後你沒有他不行,消費者要有自知之明,相關政府更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如今軟體就像是民生必需品一樣,各各要個把千元,把那些軟體業的百萬富翁越養越肥,而苦了一般百姓大眾,這造成了貧富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盜版猖獗,人心惶惶,社會不安,這是誰造成的,政府和大企業家要好好思維一下,若還年年更新不斷索要,利用佔用率和不相容的格式來壓榨,不但有害整個社會的發展,對於微軟自己也不是一件好事。 小弟一點薄見,錯見還望指正

這篇留言所持的經濟觀念與基本假設,錯得厲害。偏偏又常見,實在讓人無言又無奈。

我分幾點簡單說明。希望能減少以後繼續看到此種論調的機會(其實我是不抱希望啦)。

分類
科技相關 筆記 微軟

微軟的一些八卦

我平常蠻常看Robert X. Cringely的Blog
這次他寫了一篇關於微軟小秘密的文章–「Prinsors of Redmond: Yet Another Way Paul Allen Isn’t Like You And Me

裡面提到兩個故事,相信可以讓大家對微軟創辦人之間的關係有點了解

當初微軟剛創辦,創辦人就是大名鼎鼎地William Gates,大部分人叫他Bill Gates;另外一位就是文章主角Paul Allen了。

如果你對Biil Gates身世有點了解,就會知道Paul Allen是Biil念中學時,同為喜歡玩電腦的學長。後來在哈佛時期,兩人也常討論電腦、軟體。

第一個故事即當初微軟第一個客戶,MIT需要BASIC的編譯程式。而當時MS的
主事者還是Paul而非Bill。Paul出差去MIT完成那份工作。但同時微軟創辦,Bill堅稱他自己是花費100%時間在微軟上,而Paul卻是同時身兼MS與MIT的工作,所以Paul只能拿到36%的股份,Bill要拿64%股權。

隨後在MS DOS 2.0開發完成之時,Paul罹患癌症。卻無意間聽到Bill與現任CEO — Steve Ballmer在討論如果Paul掛掉,要怎樣把他的股份弄回公司。

當然或許這是為了安定經營權或在討論關於股權信託….之類,防範於未然的討論。只是對Paul來說,實在是情何以堪。

作者猜測,這或許就是為何Paul之後幾乎完全淡出微軟的經營,甚至陸續賣出手中持股直到退出董事會。

這故事真實性如何?
該文作者不敢說Paul會comfirm他的說法,但作者的消息來源係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Paul親密朋友閒談時聽來的。
而賣股一事,更曾求證過Forbes專門追蹤富人財產的編輯Peter Newcomb,得知Paul早已將財產轉為非微軟股票的其他形式,目前手中僅剩100萬股。以他的財產規劃,就算微軟倒掉了他也不需要擔心。

作者結論推測,一個人只有當他的財富被控制在他不相信的人手上時,才會如此不計代價地(Paul賣股票是不計價格亂賣的)急於抽出財富,轉換成其他無關聯形式(例如Paul有價值10億美元的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