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再論美國牛肉

有位tsaiking網友提到有趣的現象:

純粹的牛肉還好啊。
現在是要開放帶骨的牛肉、內藏與絞肉。
依照泛中國系台灣人嗜吃內臟的習慣,這玩意在台灣應該很好賣。絞肉則是天曉得廠商絞了啥玩意進去,只要便宜就好。內臟跟絞肉席捲台灣市場是可以期待的。
以前美帝就有強迫台灣進口火雞了,我外公很高興買了一堆火雞腿跟翅膀,來重溫以前在美國受訓的舊夢一下。雖然不貴,不過真的很難吃,又乾又硬,跟木柴一樣,沒幾個台灣人捧場。

後來台灣有進口美國的肉雞腿,這個就真的把台灣雞農給打殘了,因為實在夠便宜,在超市賣價錢大概是本土的半土雞腿的六折。外面自助餐跟團膳業者幾乎都很愛用。
以前再成功嶺的替代役訓練中心,伙食為興農承包,用的就是 TYSON 的冷凍雞腿,記得是興農自己進口的。早上進去伙房就可以看到壯觀的雞腿山正在用流水法解凍,伙食主菜常常有雞腿吃。

上述主要是從美國進口到台灣,遠比台灣更有成本優勢的農產品的現象。
這是好事,代表臺灣人民可以用更便宜的代價取得相關肉品的消費。
好不好吃,這是主觀問題。但客觀上,連軍隊也能常常吃到雞腿,這肯定是好事一件。我也是在成功嶺受訓,聽連長說過,一餐的餐費每人才10幾塊錢(約三年前)。

軍隊裡每人10幾元可以煮出有2~3樣蔬菜,配上一支雞腿的餐點,全靠台灣自產的土雞哪有可能?

但我很懷疑美國牛肉進口會有跟tsaikin印象中美國火雞、冷凍雞一樣的現象。

原因在於,美國牛肉在全世界的肉品市場上都屬於搶手商品,就我手上查到的資料,美國牛肉平均每一磅(不管部位)的出口價均高於紐西蘭、澳洲。

就連你提到的牛絞肉,台灣區的進口價也是美國的高於紐奧的。

價高則需求量低。因此遠比紐奧貴的美國牛絞肉會席捲市場?我抱持否定的態度。

而很多台灣的媒體、政客都說美國人不吃牛內臟。這點我也很質疑,因為我自己去幾家美國常見的食品超市–Safeway、Whole Foods,都有看到牛肉內臟、牛舌之類的產品。

真的不吃?那這些超市是進貨進心酸的?

再者,美國最大的牛肉出口市場,第一名是墨西哥(2007年佔總出口量45%)、第二名是日本(2003年佔36%)、第三名是南韓(2003年佔20%)(註)
台灣根本就是小咖,要跟這三大市場搶美國牛肉,價格當然沒多大down下來的空間。

所以很多人擔心賣不掉的美國牛肉會怎樣氾濫在台灣次級肉品市場或加工市場,未免想太多(或是想得不夠多)

有人會把搶手貨丟在你這邊爛?當然是馬上轉往其他出高價的客人去!

所以我更相信我猜想的,台灣5大牛肉進口商(樹森開發、美福國際、伸格食品、金煜實業及貴族世家)試水溫動作肯定會做;小量試單,哪個商人不懂這道理?

既然量不大,真賣不好,哪來能氾濫台灣市場的美國牛肉呢?

反之,如果賣得好,顯然證明台灣人愛吃美國牛遠勝過擔心美國牛潛在風險。既然如此,為何不開放?只是因為少數人的神經質?
少數人這樣侵害多數人的權益,這就好笑了。

註:根據我找的文章,BSE之前,第一、二名分別是日本;墨西哥僅佔25%。但BSE之後,墨西哥就攀升到第一名位置,2006年還一度來到美國牛肉總出口量的60%。

分類
經濟分析

消基會蠢事又一樁,菠蘿包抗議超兩光!

消費者基金會的愚笨顢頇,我也罵過不只一次了。

沒想到連這種最基本的概念,他們都搞不懂?這還是一個由知識分子、律師、教授學者為主體的基金會哩!

今日消基會又發出這樣的一份新聞稿:「連鎖麵包業者坑殺消費者荷包!

消基會認為,麵包店並非完全沒有降價的空間,雖然其他奶油和雞蛋價格還在高檔,但是若以去年1月的麵粉出廠價格與今年1月的出廠格相比,麵粉出廠價格已下跌23%,基本上應有調整的空間。。
消基會於3月2日隨機抽樣市面上包含連鎖麵包店10家、連鎖便利商店4家、連鎖超商2家及一般麵包店3家的菠蘿麵包,發現各家麵包店的價格差距很大,若以每個麵包60公克換算,價差最多竟然有12元之多,幾乎又可以買一個菠蘿麵包了! ….
一、高貴麵包是平價麵包的2.3倍?!太誇張!! ….
二、高附加價值的商品,成本不過5元,還在喊苦?! ….

一.物品不一樣,從何比起?

首先,如同接受電視新聞訪問的店家所言:「消基會根本就是橘子比蘋果。

即便食材本身一模一樣,技術、know-how、品牌、其他條件的不同,也會致使生產出來的成品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消基會的比較基礎上根本就市忽視了食材以外的其他條件。

用全無二致的電子零件做成筆記型電腦,裝著同樣的MS Windows系統,為什麼藍天、倫飛的售價就是比ASUS、Acer低?消基會要不要也來「哭夭」華碩、宏碁暴利坑錢?

更何況,食材本身也有等級高低的差異;一些走高級路線的糕餅業者,所用之麵粉、酥油、糖….等級就跟那種路上到處跑的箱型麵包車所用之原料天差地遠。怎麼不見消基會去做「進一步分析」?

每一家上美食節目亮相的餐廳食肆,哪一家不是大力強調自己的產品用料珍貴、做工精細、調味獨門?照消基會的觀念,這些通通不值錢也不重要。

好似全世界同一個行業的廠商,家家戶戶的成本都一樣。甚至依消基會的算式,他們連每一家店的固定成本的可以當做一樣來計算!

生意要是這麼容易做就好了,商人也不用在那邊苦惱怎麼cost-down、加強競爭力或凸顯產品差異了。

消基會的算法除了讓人覺得這些蠢蛋連單位成本計算、基本生意觀念都不懂之外,實在難見其高明在哪?說服力在哪?

分類
經濟分析

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

上回我們談到糧食需求面在總量上並未有太大的變化,重點在於質的改變上。
也就是說,如果站在「糧食危機」這樣的基準點來看,事實上這些新興市場經濟力量的崛起,讓更多民眾具備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食物的前提之下來看,其實糧食危機根本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對於較優質食物的新興需求會推動部分食物價格上漲。

但這是否意味沒有糧食危機,卻有所謂的「糧食價格危機」?

首先我得先澄清:價格危機是個錯誤的概念

這兩年小麥價格的確漲勢驚人(當然,近日的回檔更為驚人)

但我們姑且不論回檔那段,且看高漲的糧食價格,是否是危機的象徵?

在我看來,高得嚇人的糧食價格不僅不會是糧食危機的預告,事實上還會是暗示此價格無法支撐的訊號。
怎麼說?
我們一樣黃河之水天上來,從經濟學的基本觀念與源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