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實質薪資何以衰退?

看到這篇新聞「實質薪資衰退2.72%,史上最大降幅

內文提到:

主計處公佈,一到七月份,平均每個月固定可以領到的經常性薪資是三萬七千零五十三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三四,不過,同一期間的物價比去年同期漲了百分之四點一八,兩者差距調整之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百分之二點七二,換算成金額,平均每位上班族比去年同期蒸發了九百五十四元。

提兩個點:

1.主計處對於「實質經常性薪資」算法顯然有錯。但這也是多數學院派經濟學者常會犯的錯誤。
任何經濟活動均不脫制度的安排。

台灣近年來勞動法規不只在工時上往下修正,而各種勞工福利不斷的添加,諸如育嬰假、陪產假….等。
另外還有最低薪資也從1992年的新台幣月薪12,365元,調整到現今2008年的月薪17280元,即便考量了通貨膨脹率,17年來也有將近6%的漲幅。

這害死人不償命的基本工資制度,只保證了「失業率一定會提高」,啥屁也保障不了。尤其是越弱勢的勞工死得越難看。

1992年時,失業總人口為13萬2千人,失業率為1.51%。2008年上半年,失業總人口達42萬5千人,失業率為3.8%。其中1992年時國中學歷以下失業人口與失業率分別是4萬人、0.9%;2008年國中學歷以下失業人口與失業率則飆升到9萬6千人、3.57%。

真不知道那些左派的勞工團體在喊要調升法定最低薪資是在喊啥?調升結果只會死到那些最弱勢的族群,真是沒血沒眼淚的愚人。

再加上過去勞工退休金舊制和新制的轉換,雖然用勞工領得比較少的方式來保障勞工一定能拿到退休金,但同時也加重雇主的負擔。

另外還有工作場所的限制、工安法規的介入、童工的禁止…..等。

這些制度面的改變加進來,勞工薪資帳面上減少也是應該。「羊毛出在羊身上」,道理大家都懂吧!

麻煩那些濫發善心的讀者注意一下,我不是說不應該有育嬰假、陪產假,不應該有工安法規來保障勞工。

跟「教育本質就是商品」一樣,這些福利的增加並非無需成本。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種好事。這些成本實質上都會由勞方與資方共同承擔,同時依據產業特性之不同、雙方議價能力之不同按某種比例分擔此「福利成本」。

另外一點,我已經在「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文中詳述:

小弟更進一步大膽推論:如果拿來比較的產品越相近,相對地該產品背後所需的生產要素也會越相近(原料、勞力、土地、機器與技術),則上述雙邊生產要素價格比例拉近的力量也就越強勁!……在台灣為出口導向的前提下,根本不需要開放大陸勞工,只要台灣和大陸的產業繼續維持高度重疊性下去,則台灣薪資勢必總要一天會被拉到近乎於大陸薪資的境界!

該文寫成時在下認為大膽的推測,在後來我閱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Samuelson的文章之中,也看到這位大師提過類似的看法。

大家回想這10幾年,有感受到這股「強勁的拉近力道」吧!即便10幾年前薪資可以有2倍左右的台幹,這兩年早已被拉平甚至超越啦。在台灣的勞工,豈能有自外於局勢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