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科技相關 商業評論

底特律可以從矽谷身上學到些什麼?

Intel的前任CEO,Andrew Grove於近日投稿華爾街日報,從他在高科技產業的經驗,對美國Obama政府對於汽車產業援助政策進行針貶。

這是一篇相當不錯、有深度且有洞見的文章,我很推薦大家有機會看一看。

不過在討論Andy的文章之前,我在一個多月前,也是華爾街日報上,也看過一篇前共產國家的黨委書記投稿(印象中似乎是南斯拉夫)。
該前任書記談到他們的國家決定要涉入汽車產業,國家領導人主導,指派他為政策執行人員。

在設計汽車階段,國家領導人明白表示汽車只需要一面後照鏡,因為這對「愚蠢人民」來說已經足夠。當然就更別提汽車的性能以及其他設備了。

但是對於該國人民來說,有汽車可買已經是天大的恩惠。

舉國歡騰,人民熱烈愛戴這個領導人。政治上的成功讓這位領導人昏頭地以為他的爛車可以征服邪惡、貪婪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於是乎,這位領導人將汽車稍微改裝得更豪華一點後,就推往西歐與美國市場。

當然,銷售一定是慘不忍睹。

這讓我想到柏林圍牆倒下,東德人開著得排隊15年才能買到的、令他們自豪的「拖笨車(Trabant)」進入西德時的那種窘況。
Trabant
(圖片引自Wikipedia)

拖笨車有多糟糕?柏林市發言人有這麼一段形容:「拖笨車的二行程引擎馬力雖沒比割草機強多少,卻是全世界最會冒黑煙的汽車,噪音也大得嚇人。」

分類
科技相關 商業評論

微軟併購Yahoo雖破局,但談成又如何?

這場戲演的也是夠久了…

從1月的最後一天,微軟的Steve Ballmer提出446億美金併購價,一路加碼到475億美金。

一場「霸王作態硬上弓,欲拒還迎耍手段」的戲碼就這樣歹戲拖棚近半年。
這只是檯面上的,相信檯面下兩邊陣營各自的股東、董事等利害關係人,又有一齣又一齣精采絕倫的勾心鬥角在暗處中進行。
最起碼,微軟與Yahoo的股價都在這陣子有所表態,相當程度地反應了各種立場的股民的不同預期心理。

其實整段故事說穿了,就是Yahoo決心專形成一家「媒體公司」,從而無意間放走Google,結束與Google合作關係之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是把一個會生金雞蛋的商業模式往門外推了。

從此以後,曾經風光一時,標榜者年輕、活力、有創意的Yahoo,開始其苦命追趕Google的悲慘歲月。

過去媒體寵兒的形象不再、過去習慣的聚光燈也不再。有的只是市場分析師對其好不容易買進來卻沒啥用的搜尋廣告公司 — Overture冷眼與訕笑。後來又另起爐灶的【Panama】計畫,目前看來也沒多大成效。

原本自己頗為瞧不起的新興網路公司,現在卻比他更年輕、更有活力、甚至更有創意!當然,財務表現也更為耀眼有實力的多。

另一方面呢?

微軟表現又如何?

我們先看看三方陣營「來自營運的現金流」:

分類
科技相關 商業評論

Skype空有用戶收不到錢,還值26億美元?豈有此理!

skypeeBay在2005年之際,一舉花了26億美元買進當時媒體當紅炸子雞「Skype」

併購之時,大陸、台灣乃至於美國自己本土媒體,多半把Skype捧上了天,說Skype是顛覆電信服務的偉大發明,電話公司們等著皮皮銼。

而eBay的管理階層也大贊「綜效」之論,描述線上拍賣的買賣雙方可以透過Skype即時對話溝通的美麗願景。

我曾在過去文章批評過的小丑型分析師–Mary Meeker,也在2005年之時大贊:「這樁購併案所開創出的新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可使eBay更進一步走入國際市場,並帶動電子商務更快速發展,因此,eBay與Google,是未來10年內成功機會最大的網路廠商。

但Skype如今卻淪落到必須讓eBay提列逾14億美元損失!
巧的是與Skype同為VoIP服務業者Vonage從2006年的掛牌價17美元,如今直落到0.98美元。只要看看這家公司ROE表現為-129.71%、淨利率為-55.74%、營運現金淨流出1億8千8百萬美元、2006年稅後淨損3億3千8百多萬美元,如此股價也就無可厚非了。

而我2006年已經在【我看Web2.0的泡沫系列】文章中,第二篇– 傻子不敢走的路,天才一路衝過去! –裡說過:

產業競爭也是這麼回事:當競爭對手開始從事某種奇怪行為時(往往可能是無意識的),廠商常常猜想對手可能知道或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雖然不十分有把握,但不跟進似乎就意味著自身的落後與失敗。
反過來,競爭對手看到該廠商也開始如此那般時,更加強他們行動的信心,甚至渾然不知對手的行為可能僅出於自己當初的無意識舉動所引起。

就這樣,產業間的蝴蝶效應就此展開。動作的幅度就如同核子反應一樣,等比級數地增加。

每一方的經理人,都能振振有辭地說出一番大道理,來合理化他自己也不一定了解的策略或行為。

台下看戲的,還以為這些人滿腹經綸、羽扇巾綸哩!

但說穿了,大家都不過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假設基石上,發展一套又一套自以為是的商業理論或一次又一次地宣佈發現新大陸、新商機。可大家又都不自知,或不願意誠實面對那醜陋的真相。

更列舉巴菲特批判愚蠢經理人的強制性行為的幾個原因。現在事後看來,eBay也脫離不了這樣的鬧劇和悲劇。

我就想不懂,那些只要看到知名公司併購就大肆讚揚的毫無思惟的作者,怎麼能受到如此推崇?

甚至直至2007年,某人還拿這個併購價格,誤以為就是Skype的真實價值在說嘴

「其實Skype的價值早在2005年10月14日便已被舉世確認,eBay願以19億歐元現金加股票,外加15億績效獎金予以吞下,以目前的匯率來看,這筆錢剛好等於45億美元,1483億台幣,是YouTube併購價16億美元的幾乎三倍。…..Skype到現在只佔全球國際VoIP通話時間不到20%,也只佔到全球所有國際電話(包括傳統接線)通話時間不到5%,可見「打電話」這市場之龐大,以長尾理論來看,Skype只要輕輕鬆鬆的挖到一點點,立刻就創造了45億美元價值。」

本站之前「從利息談投資」文裡已經從經濟學的利息理論反覆詳談,企業的真實價值該如何計算。這起碼是經得起邏輯考驗的東西,而不是跟著媒體、高階經理人搖擺的無知言論。

再次藉eBay提列損失的消息,跟大家強調:

公司併購的買價或現在市場上的股價都不會是真實價值。唯有實際、完全了解一家公司的獲利模式,才能推斷未來可預期收入,也才能適用我們的價值計算理論。

事實上因為談判交易費用的關係,往往我們透過併購買進的公司所付出的價格,比在市場上買進的部份股權還要昂貴許多!

平常我們上街買東西買貴了會被朋友嘲笑憐憫;怪的是商業併購裡,這些不斷創下新天價的併購卻被一群無知小丑推崇稱頌?真想不懂這些人的思惟!

延續一貫的想法,我認為真實價值必須基於未來現金流折現總和,因此我們勢必找出對公司未來可得收入可預期性有影響性的因子,而非市場上那些無聊預測、英雄崇拜或線形判定。

因此,一個創辦至此仍無法創造正向現金流的Skype,價值26億美元?價值45億美元?真是愛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