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強制降低最高利率限制,是拯救百姓亦或圖利地下錢莊?

看到新聞報導–信用卡 現金卡 大降息 上限擬12.5%–,搖頭之餘談談一些想法:

1.利率是一種價格,是「提早享受之代價」也是「投資報酬預期之代價」,二者為一體之兩面。

公司行號其實可以不用借錢買廠房、機器,他們可以等到自己的保留盈餘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才出手購買。但為何要借錢為之?為了提早享受到新設備、廠房!

為什麼?可能經營者看到機會想提早卡位、可能經營者想藉此翻身,理由千百種。但均不脫其現象之本質,就是企業付出代價,提早享受。

個人消費金融也是一樣。CUGGI包、Coach、LV等名牌,消費者可以等自己慢慢存錢存夠了才下手,但為何要透過信用卡或現金卡的借款方式去買?不外乎為了提早享受。

同樣地,因為生病的家人、因為失業無收入、因為想創業卻苦無資金….等理由來借款,但是也均不脫「提早享受」之目的。

疾病傷害的急迫性,迫使借款人不得不提早預支未來收入,於此時此刻購買醫療服務;飢寒交迫,迫使借款人提早預支未來收入圖飽餐一頓。其本質都是提早享受,只是理由各有不同。

提早享受的需求形成,自然也會有「一時用不著那麼多資源」的人可以提供前者所需。而資源的稀缺性,使得需求者或供應者都會在各自的領域裡競爭以取得其所求。

這市場的均衡之點,也就是「利率」這個價格的形成之處。

分類
經濟分析

金融風暴之我見(四)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

一.市場不會失敗

我們常常在財經報章雜誌,看到一些自詡為財經專家的人說出「市場失靈」、「市場失敗」之類的蠢話。
通常在看一篇文章時,我會快速瀏覽找些關鍵字。例如上述兩個,一旦出現,而且又是整篇論點的結論或邏輯要點之一,那基本上這篇文章要找出正確經濟邏輯的可能性就趨近於零了。

許多提出「市場失靈」論點的人,往往根本沒搞懂「市場」本身,就妄下結論。

這種人有三種,一種是根本搞不清楚重點,將市場正常的調節當做市場失靈。

例如現在全球景氣蕭條,各國股市資產價格無不下殺調整。
這道理我們在「利息理論」已經談過,也在我其他文章裡討論過。根據Fisher的利息理論,財富永遠等於未來連續的所有收入的折現值總合。

如果你對於某樣物品的未來收入評估大幅降低,自然你心目中該物品的價值也會大幅降低。

這就是為什麼股市對前景感到樂觀悲觀時,均會立即反應在股價之上。股票永遠是反應未來;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沒有意義,已經成交過的價格更沒有意義,逝者如斯。

現在多數人對於未來的收入,可說是惶惶不知所終,怎麼可能還能有高股價?
資產市價的大幅貶值是很正常的市場現象。可是蘋果日報上卻有個呆頭經濟學博士候選人,將市場正常的價格波動,當做是「市場失敗」來看待:

在資產嚴重虧損、信用緊縮甚至冰凍、資產拋售的去槓桿化的共振作用下,價格信任的機制已喪失,信心掉入冰河期,「看不見的手」市場已然失靈,並反過來增加了價格下跌的壓力,出現了惡性循環。

誤將市場正常的價格波動當做是「市場失靈」,照那位仁兄的邏輯,股價難道只能上漲,不准下跌,才叫「市場有效」?
這種只漲不跌的世界才叫恐怖吧?那是一個年長者永遠掌握多數資源,欺凌年輕人使其永無出頭之日的世界(如日本過去的年功序列制)、那是一個貧者永無翻身之日的世界、那是一個好吃懶做不再進步的世界…..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雙D產業不能救,政府的經濟白痴卻不能擋

美國為了救不救汽車產業吵翻了天,沒想到台灣也為了要不要救雙D產業–DRAM、TFT LCD爭執不下。

我打算分三點來談:

一.先看財務報表

我先丟幾個數字供大家參考:
(以下單位均是新台幣百萬元)
友達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pub?key=pKRKmdxUHfEEAX6Ngw_oNFA&output=html&gid=0&single=true&widget=true

力晶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pub?key=pKRKmdxUHfEHDYTZrBIjGbA&output=html&gid=0&single=true&widget=true

台聚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pub?key=pKRKmdxUHfEHJpBSb3I3jIg&output=html&gid=0&single=true&widget=true

5年來我在這邊說過幾次,也反覆提醒身邊友人,TFT-LCD或DRAM都是不可以投資的標的。因為這兩個產業本質爛到不行!

道理很簡單,如果有個產業,雖然每年能賺100億,若今年不繼續投資200億下去,明年的100億就註定賺不到,那這產業一定不怎麼樣。更糟的是,就算今年投資了,也不保證明年一定能賺到,那這種行業簡直爛透了!對我來說,毫無投資價值!根據利息理論來看,這種公司的真實價值是負值,倒貼給我我也不要。

各位看上面的數字,雖然帳面上友達、力晶有好幾年都有不錯的淨利表現,但是攤開現金流量表來看,即便是最賺錢的那一年,友達依然要在投資活動上支出588億新台幣的現金、力晶也是要支出638億。

如果我們從2000年以後算起(力晶我一時沒有2000與2001的數字,所以請自行查一下),這兩家分別算是TFT LCD與DRAM產業的龍頭廠商,總共賺進來的現金卻都不足以彌補付出去的。(表中Cash Flow即是將營業活動現金流加上投資活動現金流)

甚至這兩家公司8年總成績來看,不但從未賺過現金,反而不斷地流出。力晶千禧年以後不但不能幫股東、公司賺到現金,反而日常營運投資活動就得失血1千多億;友達也得失血4百多億。果然都是燒錢的行業啊!

反觀規模不如他們,媒體關注也遠不如他們的塑膠產業 — 台聚,在多數年度下都是一台創造現金的機器,而且即便有過低潮期,但2000年以後的總成績還是賺進32億多的現金。

一間不能賺現金的公司,說他有多偉大、多重要,我都不相信!這對股東、對國家,都是一樣的!

過去我曾經在Web2.0系列文章引用過Warren Buffett的話,這裡我要再用一次: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金融風暴之我見(三)實質利率為何?預期心理又怎樣?

前述我們了解消費即投資行為會受到「人對未來收入之看法」以及「折現利率」兩個因子影響。

因此當景氣不好,大家為什麼縮衣節食?就是因為消費者預期未來收入降低,或者預期利息將高漲。例如沒資產的人比有資產的人更難借錢,前者要負擔的實質利率遠高於後者,因此前者的消費行為會更保守。

這裡我要點出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談利率時,所談是「實質利率(intrinsic interest ratio)」,並非銀行掛出來的「名目利率」。

因此有資產可以抵押之人,他要借錢所負擔之實質利率會低於無資產之人;例如台塑集團要跟銀行貸款,和一般上班族,其能貸款到的額度、利息,都是天差地遠。前者的議價能力能遠高於後者,一點都不難想像。

同樣地,有能力去關說的政客,往往也能享受到低於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實質利率。

相信聰明的讀者馬上又警覺到,既然實質利率跟名目利率會因人而異,那判斷上會不會出問題?

沒錯!的確會出問題,而且不僅於此!

一個現任立委以為自己鐵定連任,對銀行的議價能力可以持續,同時也對未來收入有了錯誤的預期,因此舉債選舉。結果事與願違,連任失敗,也失去了他原本預期的政治資源跟議價能力,過著被債主追著跑的日子。

更進一步,有學過金融學裡企業鑑價(Business valuation)的人,應該會學到一個「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其實就是想要算出個別企業的恰當機會利息成本,企業鑑價上會採此利率作為折現率,也可以說是一種實質利率。

然而一般人對於實質利率並不容易算,多數企業主、市場組成份子,並不懂金融學方法;更重要的是,這套方法算出來的數字也不見得正確。
最方便、省錢的方式就是找一個「市價」來做為參考依據。這跟第一篇我們談到「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問題一樣。名目利率跟實質利率之間可能有差距,但礙於訊息費用過高,我們難以克服。

顯然央行或銀行公告的「利率牌價」就是一個普遍受到信任的參考標的。

但這裡我們就碰上一個大麻煩 — 控制利率的中央銀行。

分類
經濟分析

金融風暴之我見(二)利息如何影響你我?

上一回我們談到Fisher的利息理論,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財富乃未來收入之折現總和。
而Fisher的觀念裡,將所有未來可能之收入均稱為「利息」。

聰明的讀者應該很快就發現,要推斷財富之價值,我們有兩個需要知道的東西:未來之收入與折現之利率!

如果我們不知道未來收入為何,甚至根本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收入,那我們根本無從算出某樣資產的現值為何。

許多股票本益比高得離奇,只是因為市場上多數人幻想這家公司未來會有驚人的收入,因此現在才繼續有蠢蛋願意以高價購買該公司股票。這也是俗稱「本夢比」的由來。經濟學家凱因斯就曾說,股票市場裡就是想辦法把股票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更笨的人,直到最後一批笨蛋也下海,那行情就結束了。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不景氣才有週年慶

今天跟朋友吃飯,剛好談到這話題。內容不多,但邏輯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媒體報導都「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最近常看到「雖然不景氣,但百貨公司的週年慶依然長紅….」、「不景氣也要週年慶….」之類的用語。
最近的旅遊展也是,諸多媒體亦往「不景氣不影響買氣」這方向去報導。

觀念錯得厲害,正確的邏輯恰恰好相反。

正是因為不景氣,才會有這些週年慶。

分幾個點談:

1.到百貨公司裡面人擠人、排隊購物,是非常糟糕的體驗。不僅僅消費感受很糟,排隊本身也要付出許多時間成本。

在經濟不景氣時,消費者的時間成本會比較低,對消費體驗的邊際價值也低;反正不排隊,那些時間你也賺不了什麼錢。顧不了肚子,也不管太多面子。

因此花一兩個小時排隊,可以省下幾百、幾千元,那是值得的。

反過來,經濟大好,人人賺大錢、每分鐘就能幾十萬上下時,你還願意花時間去排隊購物?
你排隊所付出的時間代價,很可能遠遠超過省下來的那麼一點幾百、幾千的折扣。
有可能的,倒是你寧願在非折扣期間,更快速寫意地進行消費。
甚至還有人直接花錢請人幫他採買。例如好萊塢就有一種職業,是專門幫明星、有錢人採買服飾用品。客戶開出預算、風格,職業買家就會幫你負責到底。
而紐約地區更有豪宅家具採買師,道理一樣,只是買的是家居裝潢。

推到人生百態來看,也是適用。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金融風暴之我見(一)

前言: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難,非常複雜。許多媒體報導或電視上的專家學者大喇喇地說了一堆,彷彿胸有成竹、瞭若指掌。

我知道的幾個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反倒是直言問題太複雜,搞不懂。我也認為問題實在太複雜,釐清千頭萬緒,很有難度。

因此這篇文章想了很久,還是略略說明我的看法和我知道的。

讀者要進入本文之前,需要對Fisher的利息理論有所認識,才能真正讀懂後面我所要談的。嫌麻煩可以先看我過去「從利息談投資(一):利息、資產、財富」這篇文章來建構基本觀念。

一.究竟出了什麼事?

要說明有關金融風暴的問題之前,得先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全世界股市大跌,一堆有頭有臉的保險、證券、投資銀行都在瀕死邊緣?

我先說個誇張一點的例子,再說個樸實保守一點的。而真相應該就在二者之間。

誇張版:

A跟B借錢,這本來只是AB之間兩人的事情。欠債還錢,天公地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小孩都知道。
這時跑出CD兩人,C想跟D打賭這A到底會不會還錢。賭局成立,雖然挺無聊的。
那D賭了A會還,又怕萬一A不還自己就虧大了,於是跑去找資本雄厚的地方老大F,跟他買保險。萬一賭輸了F負責。

C也怕賭輸啊,於是跑去找了X也要買保險,但是條件談得更複雜,用買賣選擇權的方式完成避險動作。

這時候回到故事主角,B也很怕A不還錢,除了要A抵押財產之外,還另外把A的債權拿去賣給F,以求提早拿回現金。

F心想自己同時有對A的債權,又有D的連動到A償還與否的保險風險要承擔,太危險了,乾脆將對A的債權的利息拿出來證券化,搞成一種固定收益證券賣給了佃農甲乙丙丁四人;F自己可以某種形式先套現回來。

忽然間,A抵押的不動產市價縮水了一半,F才存證信函去信要求A要補擔保品,沒想到A乾脆跑路給你追,連利息錢也不付了。
甲乙丙丁的固定收益證券忽然付不出收益,通通變壁紙。

C賭贏啦,可是X賠慘,雖然X在C賺一小點,但自己另外開了一堆暗盤!更說不出口的,是X也分別從甲乙丙丁手中買了一些現在變壁紙的證券。

以上是誇張一點的版本,不過我朋友都說簡單易懂。
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說穿了跟上面的故事一樣無聊卻又真金白銀拿出來刀光劍影一番。

分類
經濟分析

實質薪資何以衰退?

看到這篇新聞「實質薪資衰退2.72%,史上最大降幅

內文提到:

主計處公佈,一到七月份,平均每個月固定可以領到的經常性薪資是三萬七千零五十三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三四,不過,同一期間的物價比去年同期漲了百分之四點一八,兩者差距調整之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百分之二點七二,換算成金額,平均每位上班族比去年同期蒸發了九百五十四元。

提兩個點:

1.主計處對於「實質經常性薪資」算法顯然有錯。但這也是多數學院派經濟學者常會犯的錯誤。
任何經濟活動均不脫制度的安排。

台灣近年來勞動法規不只在工時上往下修正,而各種勞工福利不斷的添加,諸如育嬰假、陪產假….等。
另外還有最低薪資也從1992年的新台幣月薪12,365元,調整到現今2008年的月薪17280元,即便考量了通貨膨脹率,17年來也有將近6%的漲幅。

這害死人不償命的基本工資制度,只保證了「失業率一定會提高」,啥屁也保障不了。尤其是越弱勢的勞工死得越難看。

1992年時,失業總人口為13萬2千人,失業率為1.51%。2008年上半年,失業總人口達42萬5千人,失業率為3.8%。其中1992年時國中學歷以下失業人口與失業率分別是4萬人、0.9%;2008年國中學歷以下失業人口與失業率則飆升到9萬6千人、3.57%。

真不知道那些左派的勞工團體在喊要調升法定最低薪資是在喊啥?調升結果只會死到那些最弱勢的族群,真是沒血沒眼淚的愚人。

再加上過去勞工退休金舊制和新制的轉換,雖然用勞工領得比較少的方式來保障勞工一定能拿到退休金,但同時也加重雇主的負擔。

另外還有工作場所的限制、工安法規的介入、童工的禁止…..等。

這些制度面的改變加進來,勞工薪資帳面上減少也是應該。「羊毛出在羊身上」,道理大家都懂吧!

麻煩那些濫發善心的讀者注意一下,我不是說不應該有育嬰假、陪產假,不應該有工安法規來保障勞工。

跟「教育本質就是商品」一樣,這些福利的增加並非無需成本。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種好事。這些成本實質上都會由勞方與資方共同承擔,同時依據產業特性之不同、雙方議價能力之不同按某種比例分擔此「福利成本」。

另外一點,我已經在「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文中詳述:

小弟更進一步大膽推論:如果拿來比較的產品越相近,相對地該產品背後所需的生產要素也會越相近(原料、勞力、土地、機器與技術),則上述雙邊生產要素價格比例拉近的力量也就越強勁!……在台灣為出口導向的前提下,根本不需要開放大陸勞工,只要台灣和大陸的產業繼續維持高度重疊性下去,則台灣薪資勢必總要一天會被拉到近乎於大陸薪資的境界!

該文寫成時在下認為大膽的推測,在後來我閱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Samuelson的文章之中,也看到這位大師提過類似的看法。

大家回想這10幾年,有感受到這股「強勁的拉近力道」吧!即便10幾年前薪資可以有2倍左右的台幹,這兩年早已被拉平甚至超越啦。在台灣的勞工,豈能有自外於局勢之理?

分類
科技相關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盜版行為當然是侵權行為(二)(ZDNet版)

前言:

這篇文章早在7月就寫好,但ZDnet編輯放到8月刊出,並拆成三篇為:
再談軟體與智慧財產權
讓商業軟體回歸自由市場機制
讓商業軟體回歸自由市場機制(下)

這樣拆文章,在文氣與邏輯連貫性上都會有影響,殊為可惜。不過ZDNet有其自身考量,實應尊重。
這裡全文完整刊出。

二.智慧財產權制度是保護租值不消散的制度

許多認定智慧權制度會侵害創作發明的人,其論述本身多半顯示該論者對「智慧權在產權制度上的本質為何」的無知;更多人不假思所就先假設「智慧權為公有」這個前提。

而我在上一篇已經提到,如果知識智慧在毫無代價之下,就被迫轉為公有,則會引發租值消散。

我舉個例子,從最極端的情形一個一個條件加上去,幫助大家理解:
A工廠和B工廠用一樣的機器來生產塑膠製品,但A工廠的工人特別認真,不但自行研究出更有效率的維修SOP,還在塑膠成分比例上的搭配、色母的應用均有特殊know-how,使該工廠不但交期快又準,且可提供之產品多樣化,廣受市場喜愛。因此A可以比B接到更多訂單,亦或享有更高的利益。

這在經濟學上,就是一種「租值(rent)」。

先從極端情形開始,假如我們今天強迫A有任何新的know-how、維修的心得、技術開發甚至新產品構想,都必須無條件地讓B知道的話,則A的努力將失去可得之報酬。A與B將同時失去進步的動力,在該塑膠生產上的競爭將淪到落最低層次的工資之流的競爭。
這就是一種「租值消散」,等於是參與競爭的人的特別努力卻無所回報,無人將願意再繼續參與競爭,擴大來想,整體社會的租值將「檣櫓間,灰飛湮滅」,淪為過去蘇聯民生消費品產業那樣的窘境。

洪教授要求微軟將不再販售的舊版軟體免費提供出來,其實就跟強迫他放棄潛在可得之報酬一樣。如果公權力真的如此介入,那麼軟體廠商為什麼還要開發新軟體?他們只能繼續賣舊軟體,永不推出新軟體,才可獲利的話,社會怎麼進步?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商業評論

要達成633目標還不容易?問題是政府不應該以此為目標!

這兩天馬英九承認選舉時的支票「633目標」跳票。

「633目標」是指馬英九任內要完成:

  • 推動經濟年成長6%
  • 年國民所得3萬美元
  • 2012年失業率3%以下
  • 這目標要達成還不容易?

    只要一招半式,保證三大目標均達成:

    中華民國政府只要把全台灣目前沒有在職的人,一律強制拿起十字鎬,把全台灣的道路、高速公路、高鐵、台鐵鐵軌通通拆掉,然後重蓋。
    最好是順便把所有的公共設施,15年以上建築物也通通拆掉,強制重蓋。

    同時,這些人也由通通發給月薪5千美金。

    上述三大目標只消一年就完成。

    為何?因為一般用來計算經濟成長率的GDP、GNP數字是有許多盲點的。
    像這種把建築物拆掉重蓋,在GDP裡是會被重複計算:拆掉是一次工,重蓋又是一次工。都是一種產出。

    政府只要拼命拆,拼命重蓋,蓋完再拆再蓋,如此循環,要達成多少經濟成長率目標都不成問題。

    但結果卻是我昨天文章說過的:「生靈塗炭、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