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歷史

不枉此生

一代傳奇商業鉅子 — John D. Rockefeller 於86歲時寫下(其享年98歲):

I was early taught to work as well as play,
My life has been one long, happy holiday;
Full of work and full of play,
I dropped the worry on the way,
And God was good to me everyday.

許多人(包括現在的法學界)誤以為Rockefeller以卑鄙的手法打擊對手,壟斷石油市場提高售價,但史料證實Rockefeller往往以高於市價的方式買下競爭對手,並且讓競爭對手的老闆與員工擔任標準石油的高階人員,甚至有位競爭對手當到副總裁的職務。

同時,Rockefeller建立標準石油,壟斷美國90%以上的石油市場時,主動壓低價格與其他對手競爭,史料顯示,當時石油價格在其手上跌了將近8成。這證據顯經濟學的論證是正確的:高市占率不代表壟斷力(也就是無覓價能力),同時競爭最好最強的手段,永遠是價廉物美,一如Rockfeller曾寫信給合夥人說道:「Let the good work go on. We must ever remember we are refining oil for the poor man and he must have it cheap and good.

斯人已逝,以他所寫的這首詩來看,其一生過得既精采又值得,如狗一般的所謂的法學專家們於他又有何意義?

分類
影片

Apple iPhone 3GS的三支新廣告

Apple針對iPhone推出的新廣告

如果我們搭配先前的三支,不難發現Apple一直在強調他們已經形成的「軟體市集」。

為何他們要強調這點並不難想像,因為當年微軟能從一家小小的軟體公司達到稱霸桌面系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微軟的系統在開發端夠開放、夠自由,進而形成軟體市集;在微軟作業平台上你能找到的夠水準的解決方案遠比當年其他競爭的系統平台多得多!

經濟學上,稱這個現象為「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iveness)」:亦即這種系統平台越多人加入,每個人加入並使用的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都越低。
反之,就可能同時使需求增強、需求量增大:前者是因為效益增加,後者則是因為成本降低。

經濟學家愛舉的例子通常是–電話。 一台電話有啥屁用?兩台電話或許有點用;100台電話就挺有看頭;現在世界上有上百億以上的電話吧?自然效果就十分驚人!甚至可以創造出許多依賴電話維生的產業!

簡單概念介紹一下就好,還是來看看影片吧: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兩個大蕭條

The Great Depression,大蕭條,從1929年起,直至1939年結束。

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包含美國跟台灣的,多半寫道:1929年紐約股市大崩盤之後,甫上任的胡佛總統(Herbert C. Hoover)減稅、大幅刪減政府開支,試圖以此來力挽經濟之狂瀾,但事情卻越來越糟糕。

直到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上台,採行凱因斯主義,大力地增加政府開支、引進干預,透過「新政(New Deal)」,才終於拯救美國經濟。

相信以上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分類
經濟分析

為何政府不能經營好企業?

這是Wall Street Journal上一篇相當簡單又不錯的文章:「Why Government Can’t Run a Business?」,而副標題下得更好,直接了當地把答案說白了:

「Politicians need headlines. Executives need profits.」
政客要的是頭條;商人要的是金條!

裡頭舉了一些歷史,其實也等於回答了前一篇文章留言裡,我不斷質疑某位網友的:

「……政府援助的錢要用什麼形式給窮人?直接發錢?那麼窮人很可能拿去賭博、喝酒、吃檳榔,而繼續買劣質奶粉。
直接發奶粉?那是要用哪一家廠商的奶粉?會不會有圖利的問題?會不會引誘廠商去行賄?
國營牧場與奶粉廠,又會不會出現與民爭利的問題?國營的產品品質,又如何保證?
當你試圖引進政府干預時,你是否想到你引發的問題,遠遠大過政府不干預?
最後還是要回到原點再問一次,你怎麼知道你干預的方式,可以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該文舉出:1913年,美國政府認為美國的民間鋼鐵公司賣給政府用來製作戰艦的鋼鐵材料過貴,因此美國聯邦政府決定自己蓋煉鋼廠。政府自己評估認為這樣可以節省3成的採購費用。
結果,三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這個煉鋼廠不但建廠費用遠超出一開始預算數百萬美元,且每單位生產成本還是民間公司的售價的2倍!
更糗的是,戰爭打完了,工廠也被關閉了。前後也不過就生產過那麼一批。

民間公司會做出這麼浪費的蠢事嗎?

該文也舉出,美國官營的UnitedHealthcare,不但與民間的醫療保險業者爭利,本身更充滿無數的浪費、貪污醜聞。這樣的機構,將復健醫療鞋補助給節肢病患,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舉了幾個原因,說明為何政府無法做好自由市場裡,民間業者原本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業。我借用該文的大綱如下,抒發我自身意見。原文請上WSJ閱讀。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對談記錄

以下是網友Frank跟我的留言對談,大家可以直接在關於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此篇看到。

只是我覺得很有趣,也有所收穫,更順便藉機會談了我身邊親朋好友已經問過我,但我從未寫出來的一些問題。

也謝謝Frank不厭其煩地跟我筆談。

At 2009.05.13 13:59, Frank said:

其 實如果真正讀過克魯曼的學術著作(而不只是他的通俗文章),就會知道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並不只是貿易理論,他在國際金融與開放經濟總體學(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上也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沒有相當深厚的總體經濟訓練,是難以有如此表現的。(他所寫有關這些方面的學術論文,我大部份都讀 過,有一些則需要稍為進階一點的數學基礎)。

克魯曼是個天才洋溢型的學者,一個在MIT經研所通過經濟學訓練出身的學者,在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都已相當紮實,否則連畢業都不可能,更遑論拿學 位。提到克魯曼,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也廣為學術界以外所知的新興凱因斯學派大將Stiglitz,這兩位學者的立場都不為市場基要派的經濟學家所喜(以芝加 哥大學或芝加哥學派為主),版主所列舉的經濟學家都是屬於這一派,也難怪他們多少有著酸葡萄的心理。
茲引現為聯準會主席,也是研究經濟大蕭條著稱的學者Bernanke名言:To underst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is 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We do not yet have our hands on the Grail by any means。謙虛一點,總是好的,除非我們已經達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水準。

At 2009.05.14 21:15, 元毓 said:

謝謝指教。
補充一點:
我學的經濟學,不存在總體與個體經濟學的差異。
我文章評論也非針對他的專業論文,而是NYT上的專欄為主。從克魯曼專欄文章我認為這個人的價格理論(Price Theory)學得不是很好。因此他的很多論點與判斷,我不認同。
另外,克魯曼在專欄中提及一些歷史事實時,的確與史實不太相符。這點也是我覺得很明顯有問題的地方。
關於數學之於經濟學,我認為並沒有那麼重要。這點看法我相信跟目前普遍主流相差甚遠。
可惜我始終認為數學並不是經濟學,經濟學可以完全不用數學。

分類
科技相關 經濟分析 微軟

針對「一則充滿錯誤觀念的留言」的回應

我在Taiwan CNET的子站,ZDNet.com上有個小專欄。

這個專欄的文章,留言量算還不少。只是我頂多瀏覽一下(因為每個新留言,系統都會轉成e-mail寄給我),但從來不回。

是不想回,也懶得回。

不想回的原因在於近乎100%的留言是沒有深度的,對於一些經濟學、法學基本概念都沒有的。即便有些以專家自居的,其實在最基礎的觀念上也是錯誤的。不過是愛因斯坦口中,訓練有素的狗罷了。

懶得回的原因,也在於如果要將整個犯錯的基礎觀念,從頭講過一次,實在是折煞我自己。同時,多數留言的人都已經有很強的、先入為主的價值判斷,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理性溝通的空間;回了也是白回。

最近看到一則針對「讓商業軟體回歸自由市場機制」一文的回應(完整版全文在此):

一切的貪是微軟的原罪,如果新軟體真的比舊軟體好,那舊軟體過了一定年限為何不開放讓人使用,反而不斷變本加厲的向人索錢,要知道軟體和產品的銷售不一樣,軟體的銷售最快的方式就像是下載安裝,成本比較起來都可說是微乎其微,賣了這麼久荷包滿滿,如果能把後面的利益回饋給消費者,那才是功德一件,微軟一向的銷售手法都很厲害,先滿足養壞了你的胃,爾後你沒有他不行,消費者要有自知之明,相關政府更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如今軟體就像是民生必需品一樣,各各要個把千元,把那些軟體業的百萬富翁越養越肥,而苦了一般百姓大眾,這造成了貧富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盜版猖獗,人心惶惶,社會不安,這是誰造成的,政府和大企業家要好好思維一下,若還年年更新不斷索要,利用佔用率和不相容的格式來壓榨,不但有害整個社會的發展,對於微軟自己也不是一件好事。 小弟一點薄見,錯見還望指正

這篇留言所持的經濟觀念與基本假設,錯得厲害。偏偏又常見,實在讓人無言又無奈。

我分幾點簡單說明。希望能減少以後繼續看到此種論調的機會(其實我是不抱希望啦)。

分類
經濟分析

歐巴馬總統,不是人人都吃你那套

美國總統歐巴馬說:「不管是在政治光譜的哪一端的經濟學家,現在都一致同意擴大政府支出來刺激經濟是必要舉措!」

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根本不同意上述的鬼話!

數百位學者,包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其他頗富名望的經濟學家,聯名簽署了一篇重要聲明,由美國智庫–CATO Institute–在全美重要新聞媒體上刊載廣告,反對歐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

http://www.cato.org/bannerads/disagree2.swf

廣告內容我大約翻譯如下:

標題:敬愛的總統先生,事情不是那樣的!

並非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吃凱因斯經濟學那套,我們就不支持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下面聯名之人,均不相信擴大政府支出是救經濟的良方。在1930年代,胡佛總統與羅斯福總統時期,擴大的政府支出並未將美國救出於「大蕭條」的水深火熱之中。更多的政府支出也沒有讓日本從「失落之十年」的1990年代中脫困。今日,相信擴大政府支出可以拯救美國,是希望大於經驗。救經濟,施政者理應著重在清除勞動、儲蓄、投資與生產面的不當法規障礙;低稅率以及減少政府支出才是啟動經濟成長的最佳財政王道

該聲明連結

反觀深信「愛台十二建設」與擴大政府支出可以救台灣經濟的馬政府,未免太一廂情願地天真了。我不是反對政府做好基礎建設,但是我反對這種相信擴大政府支出可以救經濟的愚蠢觀點!更反對為了這愚蠢觀點而去擴大政府支出!

以下是在聲明書上屬名的經濟學家名單:

分類
經濟分析

為何「自利」並非資本主義原動力之基本假設?

上一篇我引述了A. A. Alchian教科書中的一段,點出幾個常見的關於經濟事務的謬誤。

有位網友留言:

能請你更詳細的說明第一條 “資本主義體制的運作原理,賴於「逐利」這基本假設” 的錯誤嗎? 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有不一樣的想法(包括我).

誤以為資本主義體制的基本運作原理,賴於「自利」假設的人多如牛毛!就連許多在媒體上發聲的經濟學家也常見到此種錯誤。

但這卻是在最基礎之上犯了觀念錯誤。最基礎的,往往是最不受注意但卻可能相當湛深且重要。此乃學問之一大陷阱。

經濟學最著名的「自利」假設,起源於Adam Smith「國富論」一書中,開天闢地一刀擘畫而出。

只是原文Adam Smith所用的字眼是「self love」,而非現在多數經濟學家所用的「self interest」。但概念上差異不大。
惟許多人將經濟學的「自利」講成「自私」,我認為不是很恰當。但也無不可。

關於網友的問題,我分兩個點切入:

一.自私跟資本主義無關

請先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 在1979年的一段訪談:

分類
經濟分析

常見的經濟謬誤

A.A. Alchian在其University Economics一書內提到幾個常見的經濟謬誤,望眼即知係出於對基本經濟學概念無知之結果。

節錄原文如下:

……We can be sure that economic analysis is being ignored when any of the following fallacious arguments are presented: that the rationale of the capitalistic system rests on a essential assumption of a “harmony of interests" ; that customers must take what producers offer them; that automation reduces available jobs; that tariffs protect domestic wage earners from foreign labor; that our otherwise unlimited productive capacity is curtailed by monopolistic capitalists who arbitrarily set prices high; that unions protect workers from greedy employers; that inflation hurts the wage earners and benefits the employer; that social-security payments contributed by employers to their employees are paid for by the employers; and that social conscience and civic sensitivity are or should be the main guides to business corporate behavior.

容我粗略中譯:

分類
隨筆

關於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

先前有網友建議我可以看看Krugman的東西。

在此之前,我只有在NYT上偶爾略略瀏覽Paul Krugman的專欄。之後,我的確花了一些心思比較認真地看,同時也注意了他在獲得Nobel獎之後的一些發言。

老實說,我相當不欣賞這位經濟學家,如果他現在還算是個經濟學家的話。

恰好看到一篇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Robert Barro的訪談,這位古典自由主義派經濟學家對於Paul Krugman的評論與我閱讀該人專欄後之感想十分契合。轉錄這位經濟系教授的訪談片段,供各位參考。

……Do you read Paul Krugman’s blog?

Just when he writes nasty individual comments that people forward.

Oh, well he wrote a series of posts saying he thought the World War II spending evidence was not good,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but I guess…

He said elsewhere that it was good and that it was what got us out of the depression. He just says whatever is convenient for his political argument. He doesn’t behave like an economist. And the guy has never done any work in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which I actually did. He has never even done any work on that. His work is in trade stuff. He did excellent work,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at he’s writing about.

I’m not in a position to…

No, of course not.

I’m not in a position to know things like the degree to which Paul Krugman counts as a relevant expert on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He hasn’t done any work on that. Greg Mankiw has worked in that ar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