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金融風暴之我見(三)實質利率為何?預期心理又怎樣?

前述我們了解消費即投資行為會受到「人對未來收入之看法」以及「折現利率」兩個因子影響。

因此當景氣不好,大家為什麼縮衣節食?就是因為消費者預期未來收入降低,或者預期利息將高漲。例如沒資產的人比有資產的人更難借錢,前者要負擔的實質利率遠高於後者,因此前者的消費行為會更保守。

這裡我要點出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談利率時,所談是「實質利率(intrinsic interest ratio)」,並非銀行掛出來的「名目利率」。

因此有資產可以抵押之人,他要借錢所負擔之實質利率會低於無資產之人;例如台塑集團要跟銀行貸款,和一般上班族,其能貸款到的額度、利息,都是天差地遠。前者的議價能力能遠高於後者,一點都不難想像。

同樣地,有能力去關說的政客,往往也能享受到低於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實質利率。

相信聰明的讀者馬上又警覺到,既然實質利率跟名目利率會因人而異,那判斷上會不會出問題?

沒錯!的確會出問題,而且不僅於此!

一個現任立委以為自己鐵定連任,對銀行的議價能力可以持續,同時也對未來收入有了錯誤的預期,因此舉債選舉。結果事與願違,連任失敗,也失去了他原本預期的政治資源跟議價能力,過著被債主追著跑的日子。

更進一步,有學過金融學裡企業鑑價(Business valuation)的人,應該會學到一個「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其實就是想要算出個別企業的恰當機會利息成本,企業鑑價上會採此利率作為折現率,也可以說是一種實質利率。

然而一般人對於實質利率並不容易算,多數企業主、市場組成份子,並不懂金融學方法;更重要的是,這套方法算出來的數字也不見得正確。
最方便、省錢的方式就是找一個「市價」來做為參考依據。這跟第一篇我們談到「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問題一樣。名目利率跟實質利率之間可能有差距,但礙於訊息費用過高,我們難以克服。

顯然央行或銀行公告的「利率牌價」就是一個普遍受到信任的參考標的。

但這裡我們就碰上一個大麻煩 — 控制利率的中央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