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勞工團體的危害 — 一例

WSJ於Dec. 18, 2012有一篇報導「Suicide Prevention Creates Dilemma for Hon Hai Workers」。

簡單說,就是先前美國勞工團體對Apple施壓,要求Apple約束代工廠(如鴻海富士康),不准其供應商的工人超時工作。Apple迫於政治壓力做出要求,鴻海迫於訂單壓力照辦,結果鴻海的大陸勞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沒有,根據WSJ的採訪,鴻海的勞工哀聲四起,許多人抱怨進鴻海就是要賺錢寄回故鄉老家,以報導中的馬姓勞工(音譯)為例,原本一個月有加班可以賺5000元人民幣,不准加班後就只能賺3400了。勞工們抱怨,如此一來失去了來鴻海的意義,許多人正打算另覓他職。

經濟學上稱得上定律的不多,除了需求定律外,就是Coase theroem了 — R. Coase認為產權定義清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同時產權一旦定義清楚,則社會整體財富會達到最大。

經濟學家張五常進一步闡釋:產權定義不明,會產生租值消散,而原租值享有者是受到了損害。

回頭談這篇新聞:

1. 理想主義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群人一來總自以為自己比別人更懂什麼是好,自以為自己是為別人好,那個別人理當欣然接受(就是要別人把毒藥當糖吃啦);二來,這群人腦袋永遠沒有成本觀念,想要達成什麼理想,都是要別人付出成本,自己出一張嘴就好。

這次教育部長蔣偉寧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備詢時,被清大學生痛罵這事件,台灣一群人只會批評學生沒禮貌、另一群人只會聲援該學生有勇氣;竟然都沒有人去想想這個學生到底有沒有腦袋?

有關陳反對高等教育學費論點,我在「教育不可能是「公共財」,它就是「商品」!」一文解釋了,台灣國立大學均應該私有化,讓各大學有自由自行訂定教材、發展方向乃至於收費標準。

說教育是公共財的人,都是漠視台灣補習班盛行氾濫這個現象的蠢蛋 — 從科學方法論來說,主張教育是公共財的人,是無法解釋為何補習班存在的。換言之,他們的論點早就被真實世界的現象給扎扎實實地反駁了。

主張高等教育應該由企業出資,壓根就是公然搶劫。後面我會再解釋多一點。

有關陳批評的旺旺中時蔡老闆參與投資台灣壹傳媒一案,我已經於「略談旺中投資蘋果日報案」一文談過:主張媒體壟斷的這些人,壓根不曉得壟斷在反托拉斯法以及經濟分析上的意義何在,只是人云亦云或「人蠢亦蠢」地趕流行。

2. 加班限制的簡單經濟分析

A勞工在鴻海如有加班機會,可賺至月薪5000元人民幣(如無則僅2200元)。假設鴻海被迫喪失要求勞工加班的權利,則A勞工在認為每小時加班費高過休閒享受或生命代價的前提下,會選擇另覓他職。

這意味著:1) 願意生產線加班的勞工多半是較勤勞的勞工,該人的離職是鴻海的損失;2)該人需另覓新職與花時間學習習慣,是要付出成本;3)鴻海被迫拉高單位薪資成本以吸引原本想找有加班機會工作的勞工,以及因A勞工離職所生之招募新人費用與訓練成本,都降低其租值(WSJ報導鴻海至明年政策生效起增加的人事費用可能達140億美元);4)全球消費者將被迫消費可能較貴或未來降價空間較小的鴻海代工產品。

怎麼驗證?邊際上,一個企業租值降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最先呈現的是毛利率,然後是營業利益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降低。鴻海的營業利益率在2012第三季一度降至2.2%就是證據。

另外幾個邊際上可以觀察到的,是鴻海既有勞工在既有工時內工作密度會增加;嘗試用更多自動化生產取代人力會更划算;其他不受美國勞工團體影響的代工小廠會較容易招人,受影響的代工大廠則招人開始不易….

但我們要問的重點是:整件事誰獲利?

看起來只有賺到一個「爽」字的勞工團體。諷刺的是,這些勞工團體原意要保護的人只是被迫離職,繼續找可以加班的工作;結果來看,工作時數很可能依然沒有減少。這樣叫保護?還是徒增雇主、勞工雙方困擾?企業租值降低、欲保護的勞工結果浪費原本不用支出的費用找新工作、全球消費者在經濟不景之時面臨漲價或缺貨(經濟學上,缺貨就是漲價,只是租值消散而非由供應者收割),整件事情三方的租值都降低消散,怎麼看都是社會淨損。除非,勞工團體賺到的「爽感」價值大過於這些損失。Do you buy it?

只出一張嘴的「所謂的」理想團體危害之甚,豈能不誡之?

先前曾有草稿,從經濟學成本的角度,來分析勞工運動所造成的損害。完文再po吧。

46 replies on “勞工團體的危害 — 一例”

既然超時工作的問題不能用禁止超時工作來解決,請問您用經濟學如何來處理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解決這問題?或者我應該問「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你會這樣問,顯然你沒看懂內文的經濟意涵。

一個人如果認為加班費收入高過休閒或生命代價,他自然會選擇加班;反之,他就不願意。

有人認為勞工會被逼迫加班,這是鬼扯。

因為勞工就業試用期,多半就會觀察從而得知工作是不是常加班。如果是不喜歡加班的勞工碰到有加班需求的工作,這個時間就跑光了;反之,喜歡加班的碰到沒加班機會的,也立刻就跑。

換言之,只要勞工有人身自由與簽約自由,這個社會根本不需要任何強制規定或政治操弄來保護勞工,勞工自己精明得很。

我手上面試多少工人,一聽三班制有津貼,立馬答應者有之,逃之么么者更多!企業要怎麼剝削一個有人身自由的勞工?根本不可能。

回頭來看,如果勞工就是認為一天工作14小時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也就是有收入無損失),那又何勞不干其屁事的第三者來指指點點、加以限制?

您說:「一個企業租值降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最先呈現的是毛利率」,但是造成「鴻海的營業利益率在2012第三季一度降至2.2%」的變數應該有很多,其他條件較上季而言應該也不會維持不變,為何能算是加班限制造成的呢?謝謝。

很喜歡看您的文章, 立場也許不完全相同, 但是您的邏輯很容易讓人了解. 謝謝您的努力.
一點想法, 還請指教.
Apple 是美國公司, 受限於美國價值觀; 台灣鴻海中國勞工的損失(or gain) 就只能算是 Marketing/PR expenses, 做生意的成本.
清大學生痛罵教育部長這件事, 雖然我不支持他的立場想法, 但是我認同他發聲的權利, 路邊還是立法院都沒關係. 只是有點失望一個台灣頂尖即將踏入社會的菁英, 在溝通上是如此地粗糙, 在不需要大聲的場合大聲, 用字遣詞也是極度不利他的目的, 模糊了他訴求的焦點. 就算是作秀, 這真的是他想要的形象嗎?

有幾個點可以把影響因子分離出來:

1. 企業經營除非有客觀或主觀環境的重大變化(例如2008金融風暴),否則變動不太可能在幾季之內就天差地遠。

2. 鴻海開始受到美國、中國勞工團體壓迫,浮上檯面約是2010年中開始(時值有台灣學者批評郭台銘為台灣之恥,這些學者還真是蠢到無以復加)。而勞工團體最主要詬病鴻海的就是超時工作與工作環境二點。

但事實上鴻海工作環境之好,別說大陸,就連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都做不到。這些學者壓根沒經營過工廠,狗嘴吐不出象牙。

從經濟學來看,改變那麼大規模的工作環境費用很高(這就是為什麼鴻海選擇到處掛網子防跳樓,因為成本低廉多了);但是減少加班時數卻是相對容易一點的。

3. PChome上鴻海這從2012第三季往回推到2009年第四季的營業利益率分別是:1.50 、1.84、0.90、1.05、1.54、0.89、1.07、1.08、1.48、1.71、2.17、1.89%。這裡數字跟WSJ報導略有出入,還需要研究一下。

但可以確定的是從2010年初的2.17%開始,到2012第三季,整體是向下的。而期間鴻海的主要客戶Apple 各式產品銷售卻是一路攀升,鴻海自己的營業額也是從2010年第一季的 4千多億台幣上升到2012年第三季的7千多億台幣。同時其營業費用卻也從1百多億,增加到將近250億。

單季營業額成長75%,但單季營業費用卻增加148%!這很明顯是邊際成本上升的一個現象,而依照經濟學自私假設,鴻海應該要控制其直接邊際成本至等於邊際收入為止,而非任其成長降低自身租值。

很顯然,有一些非市場因素致使鴻海這樣做,而從營業費用的成長來看,顯然人事成本是關鍵了。

4. 再從邊際轉變來看,內文預測的情況就我身在龍華廠區的朋友觀察,也都有發生。

5. 最明顯的是鴻海力圖研發自動化生產機器人取代人力。
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這是要將直接成本轉成上頭成本,增加承受勞工因素風險的行為了。

「Apple 是美國公司, 受限於美國價值觀; 台灣鴻海中國勞工的損失(or gain) 就只能算是 Marketing/PR expenses, 做生意的成本.」

我不懂你說的美國價值觀是什麼。

經濟學是科學,就像物理學一樣;你被蘋果砸了頭,你不會蠢到說這是美國價值觀。

鴻海與中國勞工的成本上升,就是經濟成本,會造成美國消費者購買物品的成本跟著上升。怎麼會對美國人無害?

清大學生這件事,明明就是"大成功",
1.他追求個人的利益和理想"合情合理",又不是自己作苦工卻為別人數鈔票,一點都不呆。
2.他追求的"學費不漲價","媒體反籠斷",全都獲得政府正面的回應,達成戰略目標,更何況若不是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豈能成功?當你處於弱勢的時候還管身段優雅?
至於追求"學費不漲價","媒體反籠斷"合不合理,每個人立場不同,見人見智,

我直接引用經濟學家陳家昱的話來回應你:「許多人都以為「經濟學只是看事情的一個角度」,這一點讓我很不解。今天蘋果會砸在牛頓的頭上,我們可以說,「萬有引力是看這個事情的一個角度,如果從其它的角度看的話,就是如何又如何」嗎?我們不會這樣說,因為不管你喜不喜歡,萬有引力就在那裡,牛頓不是像社會學家一樣,「提出一種看法」,他是「發現」事物運行的道理。同樣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供給與需求法則」也是在那裡,經濟學家不是「提出一個看事物的角度」,而是「發現」事物運行的道理。銀行可以拿到的法定擔保減少了,銀行就會減少「借貸資金」的供給,就像是水會往低處流一樣,是自然就會發生的事,我只是告訴你這事一定會發生,我不是「提供一個看事情的角度」。
當然,這時代都還有人不信科學了,不把經濟學當科學又算得了什麼? 」

這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在元毓先生的留言上加點個人意見,如有誤麻煩指正,感謝。

如果要「打倒」經濟學,「左衛兵」應該要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凡經濟學能夠解釋並加以預測的現象,這套理論體系必須能辦到。同時,這套理論體系必須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比經濟學作出更準確的預測。完成…這些等等等,「左衛兵」才算完成「推倒」經濟學的大業。
以上都沒做到,又自顧自的喊打倒某某學科,充其量是精神勝利法。

一種精神勝利法,就是批判某某理論的假設。比如文革期間,批判相對論學習班聲稱:「光速不變原理是西方資產階級反動的政治觀點的深刻反映。因為恒定的光速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終極社會,壟斷資本主義生產力不可超越,西方科學是人類科學的極限”。他們認為光速不變原理“根本違反了唯物辯證法”。」

不過,從相對論推得的含意在當時已由實驗證實,也就是有多種現象給相對論的解釋及預測能力背書。無論其他領域如何攻擊,相對論鐵打不動。換句話說,對於相對論成功解釋和預測現象此一事實,那些基於意識形態的荒謬論點完全無能為力。

將上述概念作一應用,假定現有的氣候模型在解釋已知觀測數據上最為有力。而這個模型又推出全球暖化的含意。在這樣的假定下,我提出再多對全球暖化的猜疑,都是空想。
除非,我能夠提出另一套氣候模型,更好地解釋現有觀測數據,而且從模型得到不同於全球暖化的含意,比方太陽-地球運行的改變等等,這樣才算提出一個「反全球暖化」的論點。如果沒有,那我說再多也是空想,空想一個宇宙按照我的意願運轉。

說得很好。

許多人一碰到經濟學就去攻擊「自私的假設」與「理性行為」這兩點(包含一些經濟學家在內),其實彰顯的都是自身基本功夫根本不夠,對經濟學根本不了解。

任何科學(或邏輯學),都必須有一些不容置疑的假設為基礎,方可推展出可被事實反駁的理論。如該理論未被事實駁倒,則該理論具備解釋力。

你可以反對歐幾里得幾何學,自己推展一套「平行線也能交會」的幾何學出來,只要能邏輯一貫且具備解釋力,就是有用的理論。事實上也有一兩個數學家成功創造出「平行線會相交」的幾何學。

但是目前尚無人可以推出不需要「自私假設」的經濟學來。

可悲的經濟學家
不懂物理學硬是要裝懂
萬有引力本來就只是一種看法
另外還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可以解釋為何蘋果會砸到牛頓的頭

歷史上有太多例子
當經濟學的結論與政治正確牴觸時
經濟學的結論被廢棄的例子

經濟學或可預測有理性的群眾行為
但是無法預測非理性的群眾行為
也無法指揮群眾行為

經濟學學得通透,可以預測你所謂的「政治正確」

說穿了,你根本不懂多少經濟學,才會有此無知的論斷。

可悲的你,你顯然也不知道對方底細,就胡亂判斷。

陳家昱博士本身是台灣清華大學出身的理工科學士。許多著名經濟學家本身是理科出身,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 Salmuelson就是物理學出身;M. Friedman則是統計學出身,二戰時期為美國軍方從事材料科學的研究與研發。

我自己也出自交通大學的工科,就沒什麼值得說的了。

2012/12/20補充:

我猜你想說的是你可以利用萬有引力來解釋重力,也可以利用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因重力扭曲產生的「場」所影響。

從科學方法論來看,牛頓力學相對於相對論,是在速度相對慢很多的情況下才成立的特殊理論(恰好人類就是活在多數情形下符合此特殊理論的侷限條件裡),因此牛頓力學被事實駁倒要等上百年。

但在此特定侷限條件下,牛頓力學依然是非常有解釋力。

陳家昱要說的,是人類社會目前最有用的行為解釋理論就是需求定律所衍生出來的經濟學理論。其實跟你舉的例子背後並無衝突之處。

說到底,人類各種解釋客觀現象的理論都是看法,但重點還是在於此看法有無科學上的解釋力(refutable by events)

關於廣相,惠勒以一句話概述:「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從300年前直到今日,僅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兩個重力理論有定論並得到重視。
兄台刻意強調萬有引力只是「一種看法」,想必是主張對於重力有數種,甚至十幾種以上的「看法。」既然話中有話,何不將這些「說法」一一列舉出來?

同理,如果要強調經濟學只是「一種看法」,為何不將其它能夠解釋/預測現象的一般性理論窮舉,讓大家看看有多少種說法?
補充一下,任何在字尾掛上主義的「說法」,大多不是上述的一般性理論,不合要求。

成本一直都在, 只是之前被忽略了.
代工廠在短時間內有十來個人自殺了, 這跟蘋果雅痞酷活的價值不搭, 有沒有害正不正確都不是我討論的重點, 很簡單只是一個問題出現了, 要找到一個解答, 而這個解答是有成本的.

一家擁有百萬員工的代工廠,一年內有十來個人自殺,就比例來說,真的是非常低。

一個有百萬人口的城市,一年內自殺人數恐怕都不只十來個。

以美國舊金山市為例,人口不過81萬人的舊金山,一年平均自殺人數就約100人。舊金山的風景如畫、人文薈萃,鴻海廠區內的工作環境、居住環境肯定是比不上的,但上百萬勞工的工廠管理下,一年10來個人的自殺數字是遠遠低過舊金山,換言之,鴻海的勞工自殺到底是不是鴻海的問題,我認為是個大問號。

我手上管理的幾十個外勞,都有人因為爭鋒吃醋、為情所困鬧自殺了(甭提這人在家鄉還有老婆小孩);百萬人的公司可以避免這問題?我不相信!況且這類問題所造成的自殺,說白了,干公司屁事?

誠如你說的,鴻海被迫解決這問題要付出成本,而成本不會消失,總有人要承擔。鴻海如不處理這問題,也是會存在成本,而後者如果比前者低,為何某些死心眼之人的意見,就可以左右他人的行為?

除了先前提過的一種精神勝利法,還有一種是透過「降格」來攻擊經濟學。
這種精神勝利法的特點,即完全無視經濟學是一般性的理論,總是「貍貓換太子」,先將經濟學調包成某某主義,掛上主義的名頭後,再使一招「掐尾去首法」,將經濟學上經演繹所得的結論稱作某某主義的內容/主張,然後再批判自己一手創作的某某主義。是個一人分飾二角的爛戲。

其實不過就是反對者沒有上檯面的一般性理論,他們手上的「看法」完全不在同一層次、位階,所以要弄個稻草人才能練拳。不將經濟學貶低、扭曲成特殊理論,甚至等而下之的空洞陳述,反對者是無能出手的。

反對者特別熱衷於一種看法,這種看法將經濟學的流變視為一個又一個主義。就此一現象,個人大膽提出二解釋,一是反對者受自身學科侷限而無法掌握一般性理論這樣的概念,二是為了攻擊其他領域而有意胡攪蠻纏。

嘴砲的成本是低的,爽感卻可能不小;直到嘴砲的成就感或有內行人出來電人的時候,邊際價值遞減到嘴砲的邊際成本,嘴砲量就變小。

被駁得更多致使邊際爽感低於邊際嘴砲成本時,這嘴砲者就逃之夭夭了。

有趣也諷刺的是,這些謾罵者的行為,正被他們謾罵或輕視的經濟學精準地預測著。

經濟學一直是為政治"服務"
當工業革命開始時,供應小於市場,所以有
亞當斯密斯的"國富論",認為要發達國家經濟,興實業;
當市場飽合時,所以有
凱因斯的"擴大內需",提高市場需求;
當美國人發現"擴大內需"也解決不了問題時,就尋求海外新興市場
提出"自由經濟",作為打破關稅壁壘的利器,因為對於美國的強勢貨幣而言,自由經濟對他最有利。
至始至終所謂的"經濟學"都在追求"私利",這也是惟一的不變真理。
幫別人數鈔票?看來似乎比"陳同學"還不如?

你所認知的經濟學有很多謬誤。

1.經濟學講的自私是什麼,我在這已經解釋不下數十次,請自己搜尋。
經濟學講的是人的行為在資源稀缺與競爭之下,必然呈現「價低需求量變大」的行為模式,而非經濟學本身追求自私,你根本是指鹿為馬,是haoyuan所謂的「狸貓換太子」。

2. 凱因斯經濟學明明內容是國民收入=消費+投資+(出口額-進口額),當民間消費力下降時,可以透過政府增加消費來減緩不景氣(這是錯誤的理論,我也解釋過,請自己查詢)。

簡言之,凱因斯明明說的是提高政府支出以彌補市場供給因私人消費力下降產生的空缺,哪是提高市場需求?這部份你又是狸貓換太子,扭曲事實。

3. 自由經濟理論在多數年代都是少數派,很少成為主流。而降低貿易壁壘不只對美國有利,而是對全世界各國都有利,台灣與中國都是受益於國際貿易才有今天這些財富,你別睜眼說瞎話了。

舊金山人口組成複雜, 有老有少, 有病痛有槍枝, 似乎跟相對簡單的代工廠成員相比不太適合. 也牽涉到了新聞自由以及其力量, 這部分也還可以繼續討論, 我目前所知不夠更深入.
其實所謂的美國價值觀是很抽象的 “smell test", “guts feeling", it just doesn’t feel right.
想法是需要成本來管理的.

鴻海代工廠成分也不簡單,各省人馬都有,省籍情結嚴重。當然也是有老有少有病痛。

加州是全美槍枝管制最嚴格的州之一,買槍不如你想像中容易。

我多數加州朋友或鄰居都沒有槍。

你的後段我不是很懂你的意思。特別是"想法是需要成本來管理的."這句。

點出了一個思考點。
不過勞動法規對於工作時數的限制,應有其本,且有彈性(類似不是完全不准加班才對),我是覺得這種「勞工想要賺更多,不讓他們加班會人力流失,或損及勞工利益」的假定,有點奇怪,因為,推到極致,從勞工"極度"愛錢的角度來說,讓他每個月加個一百多小時應該算很累的吧,而當勞動檢查時雇主如果用這套話來回應,就說是員工自己說要加班的,不然他們賺不夠會跑掉的…你是勞動檢查官員,你會就放過雇主嗎?

再用商業的角度去想,蘋果及其所屬母國的勞動價值精神就是如此,有訂單勞工才有工作做,才有一點點班可以加,如果你連單都沒有,勞工也無從說要加班啊。

又想接單,又想留住人,那就回歸到商業邏輯去思考,可以透過接單成本的提升調整報價,以及正確的將報價成本的提高反映在提高勞工本薪來處理啊。

你沒仔細看內文,我內文寫道:「A勞工在鴻海如有加班機會,可賺至月薪5000元人民幣(如無則僅2200元)。假設鴻海被迫喪失要求勞工加班的權利,則A勞工在認為每小時加班費高過休閒享受或生命代價的前提下,會選擇另覓他職。」

我已經提到生命代價,就是一個人如果一天24小時工作,連續一個月,沒有不損及生命健康的。這也是加班成本考量之一。

當一天工作8小時候,再多工作兩小時,一個月約7天如此加班,這位勞工認為加班費高過休閒的價值與為此付出的健康,他就會選擇加班;邊際上,如有加班機會,他會加到邊際加班工時等於邊際休閒與健康犧牲。

站在雇主的角度也是一樣。很少雇主希望特定勞工拼命加班的,因為加班費成本高,而且勞工加班邊際產量過某個點會下降,同時因為勞累所造成的工作風險也會提昇。自私的雇主不可能要求勞工無限制的加班,除非這雇主是個笨蛋,但這種笨蛋雇主也會被市場淘汰掉。

所以無須政府介入,勞動市場也會調節得很好。

第二點你說對了,不是每家公司都有加班機會,也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加班。例如現在是多數製造業的淡季,你想加班也沒得加。

但最後一點你又錯了,提昇報價豈是你想要就能得到?你把客戶當白痴了嗎?

勞工抱怨工時限制,有比富士康更早的例子。

前幾年統聯不是在國道出車禍?媒體狂吵『統聯司機超時工作,疲勞駕駛』的那陣子,統聯也開始限制司機駕駛時間,強制休息。

結果對此反彈的,反而是那些被『照顧到』的統聯司機。

他們按時薪計酬,限制工時等於『剝削』到他們的收入。那時我固定搭統聯客運,某天聽到司機怨歎媒體害人,才知道這件事。

至於統聯現在還有沒有工時限制,我就不知道了。

這例子我也知悉一二,謝謝。

總有一些幼稚無知的人,以為只要讓「政府管一管」,問題就解決,皆大歡喜了。殊不知雷根總統說的才是真理: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

我有問題(舉手)
1) 願意生產線加班的勞工多半是較勤勞的勞工,該人的離職是鴻海的損失

你的說法是這名勞工為較勤勞的勞工,我覺得是那位勞工對於錢的需要程度比較大,大到願意或主動樂意加班,可以解釋一下為何你認為「加班的勞工是勤勞的勞工」,而不是 「加班的勞工是對金錢收入有較高需求的勞工」?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有人不需要加班費也會主動加班。

例如責任制下的中低階管理者,他們往往加班時數最多,但卻領不到加班費。他們驅動的力量或許是害怕失敗帶來的金錢與無形成本,或是期待未來更上一層樓的金錢與無形報酬。

這種人願意加班,就不僅僅是對金錢有較高需求。

另一方面,我那句話是站在雇主的角度說:你願意主動加班,你對雇主來說就是比較勤勞願意提供額外勞動力的;買你顯然是比較划算。

1. 中國勞工與美國勞工是競爭對手沒錯,依據要素平價理論,美國勞工薪資會受中國勞工薪資影響。

2. 但別忘了美國勞工同時也是消費者;更嚴格的中國勞動法規會墊高中國貨的價格,美國勞工得付出更多代價購買。

3. 從彈性係數來看,中國勞動成本的上升並不會立即讓美國勞工就有更多工作機會。因為一來對企業而言,made in China還是有利可圖;二來美國勞工成本與法規嚴格度都更高;三來,企業除了中國還有東南亞與東歐等國家可以供應廉價勞工。

綜合上述三點,美國勞工會面臨物價上漲或不易下跌,但是工作並不會回美國。這不是害處是什麼?

我所服務的電子代工廠,多的是歐巴桑級作業員就算晚上不必加班也要加班。為什麼?她們說,是要向公司騙加班費。

對,這種情況很多。不只歐巴桑,連外勞也很常這樣。

往往一兩組外勞要加班,還得想辦法生出一個台籍低階主管來監督哩。

但這種「佔雇主便宜」的真實狀況,那些勞動團體者不是不知就是否認。可笑。

>經濟學學得通透,可以預測你所謂的「政治正確」
這句話說的很好
所以
您學通了嗎??

看來您跟陳家昱博士都沒有完全讀通物理哲學或科學哲學
牛頓力學,沒錯,是在速度相對慢很多的情況下才成立的特殊理論,
但是這是果而非因
牛頓力學跟相對論力學根本的差異在資訊傳播有沒有速度??
牛頓力學的資訊傳播速度是無限快
相對論的資訊傳播速度上限是光速

既然您讀過工科
那我就用這種比喻好了
您應該聽的懂
要以經濟學來預測人類行為
大概相當於要以理想氣體理論來預測真實氣體行為

这本来就是代工产业必须经过调节的过程
降低工时是必然之选
这样工厂才会提高基本工资挽回工人
这没有什么问题好说
按照你的逻辑 全世界都不需要产业升级
依靠人口红利就能获得利润的人莫非都是持你这个思想的人?

簡直是胡扯。

照你的邏輯,政府只要強制規定工人一星期工時不能超過1小時,那自然中國工人人均收入就會立馬超英趕美?真是蠢到沒藥救。

你的思維裡面完全不存在廠商要面對市場競爭這個現實,當然你就會天真且愚蠢地以為產業升級是政府改幾個勞動法規,廠商就能做到。

歷史上所有的產業升級,都是來自於激烈的市場競爭後適者生存的結果;很多強迫的升級下場是破產(因為許多發明都找不到市場);很多政府的補貼或強制規定,最後只是淪為官商勾結的貪汙管道,亦或逼走廠商。

如果你連真實世界的商業競爭長怎樣都不知道,談產業升級根本是痴人說夢!

透過在狀態方程引入表徵物質本身性質的參量,一系列狀態方程被研究出來。這些狀態方程與實驗值有較高吻合,可以準確預測給定條件下物質的狀態,能夠勝任計算實際氣體行為,比如1873 年提出的van der Waals 方程。

在深入考察事實,將局限條件納入模型後,依賴經濟學體系所得出的推斷能夠一再被事實驗證,由此得出經濟學的正確性。

套兄台的話來說,科學的結論與政治正確抵觸時,科學的結論被廢棄。

以蘇聯的李森科事件來說,一個學識淺薄、無甚建樹的宵小,以鑽營投機、獻媚權貴、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等卑劣手段獨霸蘇聯科學界三、四十年,將蘇聯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引入黑暗的深淵,直接導致了蘇聯農業長期落後的局面。這一深重災難的原因正是政治強權和文化敗類合謀的產物。

1965年李森科垮台,蘇聯生物學界掀起波瀾壯闊的更正運動。政治正確一時得勢,但終為科學折服。

關於廣義相對論推斷引力波的存在,請以符號推導,也就是用數學語言來說。
上過餐桌,再談餐桌禮儀。

在中國的錢學森也是同樣的問題。

MIT火箭教授錢學森,回到中國後發表如下言論:
假設植物光合作用30%的效率可以達到,並假設植物中的1/5能轉換為可吃的糧食,認為只要必需的水利、肥料、勞力等等條件能滿足,那麼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達到「2000斤的20多倍」。…

….這些論述為「放衛星」提供了「科學論證」,並影響了最高決策。李銳《反思大躍進》曾記載田家英問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錢學森後來辯解稱他所提出的產量數字明確指「計算的單位面積年產量,無論糧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極限量。要接近這個指標,必須解決」一系列問題。

(以上引自中文wikipedia)

錢學森關於農業的假科學,以及當時蘇聯的假專家,服務了當年毛澤東為了個人私利硬要推的錯誤農業、經濟政策。毛何嘗自己不是利用這些人?

但後來的三年大饑荒,餓死上千萬人,就是refutes the error theory by bloody facts!

此例與haoyuan指出的蘇聯李森一例,異曲同工。

謝謝分享。

這讓我覺得「如果中國能撤掉網路長城,開放言論自由,美國軟體業真的要面臨一陣嚴酷的寒冬,有如當年美國的DRAM產業。」

回覆給JK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