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隨筆

時事小評

最蠢的就是以為自己死了就能達成目的;人都死了誰還管你他媽的屁?!

混江湖、混政治,最怕的就是「缺席」,自己搞一個永遠的缺席,不但你的意見永遠不會被重視,你的意見還會被你以為的同志給扭曲、利用然後再當垃圾一樣丟到陰溝裡。

譚嗣同是遠例;鄭南榕就是近例。你看看汪精衛、宋教仁,就是因為命活得不夠久,才任由長命的蔣中正與一班國民黨狗腿竄改歷史。

連這第一大忌都不知道,顯然就是太年輕太幼稚。

話說20歲還在念高中…你連自己的事都處理不好,竟妄想處理國家大事?

回過頭來,你以為改個教科書全台灣人就會這麼簡單被洗腦?以現在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自己想太多了吧。

別笨到以為理想可以拿命去拼,因為理想的鼓吹者背後往往是一群最自私、最想達成自己利益的小人。只能說你太嫩、看不穿。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第四講–自私的假設(中)

延續上一篇文章,針對自私有兩點要補充,個人寫文時間有限,先談第1點。

1. 理性不代表決策正確

上篇討論我們知道,任何人的行為必定是希望用越少的代價得到越大的效益。只要符合這個行為模式就定義為自私,同時人類不存在任何不自私的行為。

經濟學上也有人把這樣的行為模式叫做理性,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這個行為模式,就是理性經濟人(rantional economic man)。這也表示從經濟學的觀點,人的行為必然理性,沒有例外。

因此,財經報紙甚至某些經濟學家會說股市漲太多,是「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例如知名經濟學家Robert J. Shiler就宣稱:「經濟學錯誤假設人是理性,但凡人永遠不會是理性經濟人,一旦出現非理性的投資人與過度繁榮的市場,經濟學就無法解釋…blah blah blah」。

這類言論我相信關注財經新聞議題的人多多少少都見過,全都是bull shits!

這些號稱經濟學家的人,其實連經濟學基礎都沒學好,根本誤解了理性經濟人的定義。也誤以為理性決策必然正確。

股市不管被炒得多高或是殺得多低,決策都是理性的!這句話看似難以接受,但是論者必須要回到經濟學對於人的理性決策的最初定義 — 用最少代價換取最高效益。

股市追高行為非常普遍,不外乎買家認為該股票會繼續上漲,買進依然有賺頭。這是理性的自私行為。但買錯了,例如2015年初買到宏達電,現在7月悔不當初(156元 –> 58元)。你能說買家是非理性?錯!你能說這是預測錯誤,而預測錯誤是訊息成本的問題。理性並不表示決策正確。未來我們的經濟學講座會引進「訊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這個被許多經濟學家忽略的觀念。

什麼是訊息成本?就是「千金難買早知道」。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第四講–自私的假設(上)

今天我們進入經濟學基礎,自私的假設。

經濟學最著名的「自利」假設,起源於Adam Smith「國富論」一書中,開天闢地一刀擘畫而出。

Give me that which I want, and you shall have this which you want, is the meaning of every such offer; and it is in this manner that we obtain from one another the far greater part of those good offices which we stand in need of.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We address ourselves, not to their humanity but to their self-love, and never talk to them of our own necessities but of their advantages.

屠夫、釀酒師、麵包師父可不是因為同情你肚子餓或是希望有一頓華美的晚餐才給你他們的產品,而是因為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只是原文Adam Smith所用的字眼是「self love」,而非現在多數經濟學家所用的「self interest」。但概念上差異不大。
惟許多人將經濟學的「自利」講成「自私」,我認為不是很恰當。但也無不可。因為多數人都用自私這個字眼,我也就不做更改,繼續沿用。

這邊我再次強調,科學性理論的建立,基礎必定是一些公理(axiom),這些公理必定要被認同,如連起點都不認同,那這門學問你也不用學了。

比如數學的公理就是1+1=2,沒有其他答案;你不能說一杯水+一杯麵粉 = 一個麵團。可是在控制環境下,100g水+100g麵粉,必定得到200g麵團(或任何其他東西)。

物理學也是,質量(m)是個想像出來後靠人為武斷定義的東西,但因為在地球表面上跟重量太像了,使得大家都以為真有其物。加速度的觀念也是,你必須武斷地接受一些公理,大家才能在同一個基礎上討論加速度,也才能討論 F= ma這個觀念。

幾何學定義一個點本身是不可量度;一條線(二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才是可以量度。可是一個不可量度的點,怎麼會存在?點不可量度,那為什麼直線又可以量度?那面積又什麼?

舉這些例子,是要大家知道科學性理論的基礎都是武斷的人為定義的公理,一定要接受,才能往下走。公理甚至很荒謬,如幾何學,但是卻可以衍生大有用途的理論。

一、自私的定義

經濟學關於「自私」的定義有二個重點:個人決策與自私的內涵

分類
經濟分析

簡評「蘋中信:希臘的撙節悲劇(張鐵志)」一文之荒謬與悖於事實

蘋果日報2015/07/14專欄有張鐵志一文「蘋中信:希臘的撙節悲劇」,荒謬透頂,不但悖於事實,也使用錯誤百出的經濟理論。

我簡評如下:

1. 張鐵志宣稱:

…八零年代後,英國柴契爾夫人加上美國雷根總統聯手推動了新自由主義,主張刪減政府支出、小國家、市場主導經濟,並透過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影響第三世界。但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這一次是過去強調不受管制的金融資本主義遭到嚴重挑戰,西方國家重新採取凱因斯式的財政刺激政策。…

張鐵志竟然將2008年金融危機歸咎於「不受管制的金融資本主義遭到嚴重挑戰」?簡直荒天下之大謬!

2009年我曾寫作「金融風暴之我見(四)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一文,其中詳述: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3(補充)

前三篇的科學方法論少了一個要點,在此補充。

有人常會批評「理論與實際不相符」或是「空談理論不懂實際」。

但是懂我前三天科學方法論就知道,事實不能解釋事實,科學理論必定要有一個較為簡化、抽象但是可被事實推翻驗證的理論,科學才能存在。

也就是說,人類要理解、解釋乃至於預測這個真實世界,科學理論必不可少;也是因為物理學與化學的抽象發展,才有人類上太空的真實可以發生。

回過頭來,面對開篇的批評其實有兩個層次要思考: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3

一、 特殊理論 vs. Tautology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本身是個特殊理論,它只能解釋部分狀況,亦即運動者速度越快,相對於靜者時間會變慢、長度會變短、質量會變大。而在接近光速時,加速度也會遞減至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牛頓力學是狹義相對論的慢速相似版。

因此牛頓第二定律– F = ma可以改寫成

但狹義相對論又與牛頓重力學有矛盾;因此愛因斯坦後來引進重力描述的廣義相對論,就能解決許多狹義相對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可依然無法解釋量子重力學。

試圖統一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一直是愛因斯坦晚年努力但未有成果的一個目標。

從上述物理學發展我們可以知道,理論本身解釋的現象越狹窄,則理論就越特殊,也就越不能普遍適用。換言之,特殊理論只能在眾多侷限條件都滿足的前提下,才具備解釋力。反過來,我們看到理論越具備普遍性時,能解釋的現象也就越多。

由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小結論:科學理論只在它能解釋的範圍裡才有效;範圍外它是沒用的。講白了,科學不可能是萬能的。

那麼,有一種最廣義的、最普遍性的理論,叫做tautology,套套邏輯,是特殊理論的光譜的另一端。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2

既然經濟學是門科學,首先我們要先談談科學方法論(scientific methodology)是什麼。

許多人談「這科學」或「這不科學」,甚至許多靈異節目喜歡說「這不是科學能解釋的」,但科學究竟是什麼?我相信很多人搞不清楚,甚至理工科、醫學出身的人自己也不見得多清楚。

科學方法論是哲學上一個重要的命題,必須符合這個命題,那麼我們才能說這個學科是科學。

主要條件有下:

一、欲解釋之現象必須有規律

太陽東升西落、月晴時有圓缺,這些是有規律的現象;豪宅區與貧民窟住宅密度必定是前者遠小於後者,這是規律。太陽、月亮是自然規律,是天體學研究對象;豪宅與貧民窟住宅密度則是人為規律,是經濟學研究對象。

不管是自然現象或是人為現象,必須有規律,不能是全然隨機(random)才有建立科學理論來解釋/預測的可能。

規律判斷是主觀但必須被多數接受 — 例如前述太陽東升西落,這是客觀現象,但是觀察者本身還是主觀。我認為正在上升,你認為是下降,則這個規律不被多數接受就不可能有被接受的解釋理論。

極端的哲學上與心理學上的例子,就是:我看到的紅色很可能跟你看到的其實不一樣,但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看到那樣的光線就叫「紅色」,因此我們可以站在同一個基礎上溝通。換言之,即便我們「主觀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客觀上我們均同意這個觀察到的現象或規律,那麼我們就能建立普遍性的科學理論來解釋與預測。

另一方面,現象同意有時候是很神奇的,例如天生眼盲的沒見過顏色,但卻也同意其存在;天生耳聰的沒聽過聲音,但也同意其存在。

二、欲解釋之現象必須可被觀察,但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科學上解釋的現象或物體,必定要可以被觀察,否則你根本無從驗證理論,甚至無從建立理論。

某些極端情形,例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特別是前者,人類沒有人可以接近光速,事實上就難以驗證相對論;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已知正確的物理學理論,從而找到驗證之法。例如相對論當年的驗證就是透過星球發射的光線經過大質量物體時彎曲的程度。之後還有諸如重力紅移等驗證方式,這邊就不深談。

在社會科學上,常見報章雜誌甚至專業論文喜歡用民族性、文化等不可被觀察的東西來做解釋。

例如商業周刊與某些雜誌常說:「日本人民族性小心、謹慎、敬業…blah blah,所以日本產品/競爭力…blah blah。」這是典型的用不可被觀察的因子來做解釋,本身絕對是錯誤的。因為民族性無從統計,也無從驗證。

再者,這類論述也悖於事實!我曾讀過18、19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人接洽後,寫回給總部的信,內容詳述「日本人好吃懶做、沒有品質觀念、沒有會計觀念,愛做山寨假貨來占人便宜。」是的,你沒看錯,以前的日本人是這樣的。

那位什麼日本人工作態度有巨大的轉變?這個經濟學可以解釋,以後有機會再談。

科學方法論的另一個重點是事實本身不能解釋事實,因為這只是用一種規律去代換另一種規律。

羅貫中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用事實解釋事實。

如果我們都用事實解釋事實,那我們無從也不會建立一般性解釋理論,只有一堆facts, phenomenon, behavior, or observation。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有風可以把紙屑吹跑,有風也可能可以把巨石吹動,但單純有風,並不能預測是什麼東西會被吹動。又或者,一個斜坡上放個東西,可能滑動,但是否光有斜坡就會滑動?顯然並非如此。懂物理學的知道我們還要看斜度、物體質量、物體與斜坡接觸面的靜摩擦力…等等因子。這些因子,就是科學理論的建立。

這邊就衍生出另一個重要的點:

股市線型技術,事實上根本是「以事實解釋事實」。無論是波浪理論或是多高深的線型,事實上都忽略了其他重要侷限條件(例如貨幣量、法規環境、經濟實體…),單純試圖「透過曾發生過的線型來預測未來也會再發生」。背後全無任何抽象的、可供驗證的理論作為依據。

因此,這類搞技術分析的股市作手,很少人能長期打敗大盤;事實上就我17年以上的股市經驗,我還沒見過純靠技術分析能活下來的。一堆傳奇人物,如今安在哉?

那什麼是驗證?下一篇文章我會談科學性驗證是什麼東西。

開頭三篇討論科學方法論很悶,但是卻是決定經濟學功力是否深厚是否打不倒。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諸如我很常批評的Paul Krugman、Joseph Stiglitz,都是基礎功沒有,才會經濟預測頻頻出錯尚忝不知恥。

分類
經濟分析

簡評希臘未來

經濟學學到家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有三個價格:匯率、利息與物價(不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種騙小孩的玩意兒,而是包含工資收入的生產要素價格)。

希臘簡單說,爽過頭,租值消散光了。租值消散是經濟學的大學問,這裡就不多詳細評解了,只說有些台灣蠢蛋主張「希臘的高福利政策不是導致國家破產的主因」,這些人顯然是喝到假酒喝瞎了他們的狗眼。

試想一家5口,5人均工作時收入每人每月一人2萬,支出每人每月1萬,月月有盈餘(10萬-5萬=5萬),這是簡單的租值。

希臘就是5人有4人光吃不工作,月月都虧損(2萬-5萬= -3萬),長期怎麼辦?就是靠國家舉債來玩。

希臘有觀光資產,如同這5口之家有間祖傳店面可出租,一個月可租10萬元,上述景況可維持,但已蠶食到資產租值。當這些米蟲越來越奢華,連店面資產的租值都吃光時,舉債就變成抵押不足以清償債務。這就是希臘現在的景況。

國家與家庭不同,在於正常國家發行自己的貨幣,可以透過大幅貶值來達到短期間實質物價下降,或是透過大幅壓低利息(但卻無法改變風險貼水),再來就是國家全體生產要素價格均要下修。希臘這種沒啥技術的國家,沒有技術租值可以跌價,那就是純粹工資跌價。

歐盟國家其實放棄了匯率控制權,也大部分放棄了利息控制權,剩下的只能靠物價下跌。

因此,只要希臘還在歐盟的一天,這種欠債不還的風險會讓他們難以繼續借債,其結果就是物價、工資均要「大幅」下修!修多少?我認為在希臘沒有什麼特別技術租值的前提下,可能要下修到與中國工資相仿。

但是在勞動法規這些害人的法律的限制下,工資下修有難度,只能透過拉高失業來修正。因此,現在希臘失業率25%,在未來上逼40%也不會是mission impossible。高失業率,100%是因為勞動法規所造成。要記住一個經濟定律:「一個不能調整價格的市場,在需求下降時只能用uneomplyment來解決問題。」

高失業人口是國家不安定因素,希臘治安也必然日益敗壞;希臘公權力必然越來越弱,弱到多數希臘人會尋求黑幫保護(警察軍隊均是國家壟斷行業,但是當國家無力維持壟斷時,則新興供給多半來自於黑道),部分武裝黑幫且能提供歐洲國家毒品、雛妓的,會在希臘壯大。這些黑幫也會反過來用毒品與謀殺來控制希臘人民,靠著民主制度天生瑕疵,黑道治國會是不脫離歐盟的希臘未來10年的主調。

未來經濟學講座我還會細談這些搞勞工運動的怎樣殘害勞工權益,蠶食國家社會利益以及鼓勵扶植黑道存在。

如果希臘脫離歐元區,則上述匯率與利息或可自行調整,但是希臘這種無賴政府,嚇怕全世界投資人,必然在剛脫離後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匯率會殺得很低,利息則有極高風險貼水難以處理。

難以處理就不能處理嗎?也不會。如果希臘(但是不可能)可以取消多數勞工法規、取消退休金相關福利制度、取消多數歐盟富有國家才玩得起的消費者保障法規、產品檢驗法規,那經濟就能大救。

只是在必然引發利益團體、貪汙與短視近利的民主制度下,上述假設不可能實現,黑道希臘還是機會比較高一點。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1

真實故事:

Paul Ehrlich是生態學家兼美國暢銷書作家,他一貫寫作預言世界混亂或饑荒的「號稱科普」的書籍,例如1968年的Population Bomb書中預言:「人口過度膨脹下,1970年代世界將有無數的人餓死」。

1970年代過去了,就算70年代經歷了2次石油危機,世界經濟依然是顯著增長,可笑的是Paul錯誤的預言依然有市場,因為他在新系列的著作、演講開始預言 — 世界重要礦產將在1985年枯竭。

此時,經濟學家Julian L. Simon基於經濟學的科學性預測,預測這段時間人類會更富有、人口會持續增長而不會有太大壓力、原物料價格將長期維持低廉。

經濟學家Julian向生態學家Paul發出挑戰,打賭到了1990年,五種重要金屬價格通過通膨調整之後是上漲或下跌。

結果,Paul輸了,他所預言的礦產枯竭與經濟危機根本沒有發生,Paul乖乖付出賭金。

Paul錯在哪?錯在他不懂經濟分析,只看到需求方–人口增長,卻沒有看到人口增長本身也會創造勞動力與腦力的供給;同時,Julian還考慮到因為世界經濟自由化,國際貿易增長,人類財富會翻倍激增!

可是,Paul依然是暢銷書作家,繼續做著錯誤預言,總在預言世界末日;而Julian根據真正的科學–經濟學–不斷提供正確的經濟分析與預測,但是直到1998年過世,他唯一的著作「Ultimate Resource」卻沒有暢銷過。

為什麼?諷刺地,經濟學也能解釋這個狀況。

Paul提供的從來都不是正確預測與分析,他只是一個販賣恐懼的小說家,猶如Stephen King。差異在於Stephen King的小說是誇張的恐怖,Paul賣的是會誤使人信以為真的末日宣言。

而從1990年代以來,多少披著經濟學家外衣,其實卻是販賣錯誤分析與恐懼的人,大賺其錢。先前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就是其一,Joseph Stiglitz是其二,台灣也有彭明輝這類小丑,不斷販賣恐懼來累積自身名利。

Krugman與Stiglitz不斷宣揚早被證實錯誤的凱因斯理論,成就自己的書籍暢銷與高額演講費。(未來我會詳述凱因斯理論錯在哪)

過去彭明輝不斷宣稱石油危機、糧食危機,我也寫過數篇文章抨擊這些錯誤預測。最新的是去年回顧石油危機一文,大家可以參考。(彭明輝連基礎經濟學都不懂,純粹就是騙一堆假文青)

這是各位入門經濟要學的第一課:

經濟學是一門正統科學,理應如物理學、化學般客觀分析。但是問題卻出在於,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行為」,經濟學家自己也身為人類一份子,往往因為主觀情感、利害關係從而故意扭曲經濟學分析,以遂自己的目的。

經濟學的難點是經濟學的實驗室就是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它不可能向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一樣,隔離一個實驗室控制所有條件來實驗。也因此,便宜了一些想上下其手,利用多數人無知且憤怒的廉價同情與正義,來達到目的。

悲哀的是經濟學本身也預言了這類混蛋是打不死的蟑螂,永遠都會存在。

最明顯可舉的是炒房問題: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炒作行為,懂經濟學的都知道;但是手上沒房子,眼巴巴羨慕又嫉妒善於投資房產的,就會揚言炒房,鼓吹政府打房!

英國20世紀初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經濟學家:Ms. Robinson曾說:「我學經濟學,就是為了不上經濟學家的當!」

我會簡單闡述一些正確經濟分析的原理原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