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商業評論 法律

論企業(二)利潤之於企業的意義?

前言:本文同時刊載於【21世紀經濟報導】

上一回我們談到企業存在本身完全就是個工具。

這個工具下基本上有三方人士各自為了自身的利潤前來。例如股東為了預期之股利而投資資本甚至參與經營;員工為了工資和其他因素前來提供勞力、智慧;客戶為了前來透過與企業的交易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

簡而言之,‭企業是三種人自利行為的結果,非目的。也就是說「企業」這個組織形式存在的本身,彷若Adam Sith《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筆下所謂「隱形的手」所自然創建的工具。

Coase的「廠商理論」,某種程度也是在進一步延伸Adam Smith的概念,套用到企業本質之上加以解釋。

但為何普遍多數人均易誤解為「企業是為追求利潤而設」呢?

分類
商業評論 法律

論企業(一)企業存在之目的

前言:本文同時刊載於【21世紀經濟報導】

本系列文章打算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企業是什麼?(What is the enterprise?)
這問題基本上還可以延伸出:企業能做什麼?企業該做什麼?…等問題。
不過在回答進一步的問題之前,我們得先考清楚最上位的概念:「企業的本質」這件事。

關於企業,許多人不是存在著誤解,就是沒有全面性、系統性的認識。偏偏失掉這一層認識,公司的經營者就無法清楚定位自己的任務,更枉論永續經營;員工也就容易淪為被工會偏激言論掌控的工具,失去自己的方寸;投資市場則充斥無數賭徒,在騙與被騙中過活。

因此我認為,對企業這回事搞得清楚明白,不管是於公於私均有著相當之重要性。以下,我們就一起開展這思考旅程,重新深思企業的本質。

一.企業存在是為了追求利潤?

說到企業存在的目的,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追求利潤」;甚至台灣的【公司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就寫到:「本法所稱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

但我必須明白指出,企業存在之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追求獲利!獲利只是企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副產品,但不表示它就是企業存在之目的。

用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食物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能反過來說人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食物。

通常一般企業都會面臨一個三方關係:股東、員工與客戶。

從股東角度來看,股東投資設立企業背後目的的確出於「追求利潤」的企圖。

但是請想想,假如一個企業不管虧不虧錢,都能夠付出工資,甚至加薪,那員工這邊還會在乎企業是否有盈餘嗎?換個角度,某家公司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服務,就算它虧損連連,只要該公司不會倒閉且未來還能繼續供給,請問顧客會在乎該企業是否有利潤嗎?

因此,若僅從利潤角度來看企業,未免太過窄化,等於把整個企業限縮在【股東–企業】這一段關係而已。再者,追求利潤的是股東,並非企業本身。所以把股東的目的直接套在企業上,也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至此,讀者或許有點搞糊塗。畢竟這個觀點跟我們習以為常的錯誤常識並不一致,但請各位拋開先入為主的印象,仔細咀嚼本系列文章,相信您會跟我一樣改觀。

前文既然先點出了普遍性的誤解,我們再問個更根本的問題:

二.企業存在有目的可言嗎?

分類
法律

禮券記載「逾期無效」,本來就是於法無據

許多人可能買過百貨公司、量販店、3C賣場的禮券或便利商店的儲值卡之類的東西。
而細心的人應該都會發現這些禮券往往會偷偷印一行小小的「本禮券至某年某月某日為止,逾期無效」。

這樣的記載其實民法上根本就是無效的記載。

分類
證券投資 個股分析

Apple現在股價是否高估?簡評Apple(一)

多數讀者都知道長時間以來我一直是Apple的Mac愛用者。甚至還曾經翻譯了一系列講述Mac OSX系統的文章。

不過喜歡這家公司的產品是一回事,審視這家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從投資人角度,來看看Apple吧。

一.Apple做什麼?

Apple是家電腦公司,這點大家都知道。不過今年初Apple他們自己宣佈改名,把公司名中"Computer"部份拿掉,其實也是宣示,Apple不在僅是一家電腦公司。
而我們從財務數字來看,也可以輕易發現Apple早就不只是一家電腦公司(請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