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FT Big Read: Soyabeans — Crop of the century. 2017/06/21

1 中國對於肉品的需求大幅提昇,從1989年每年每人平均食用20公斤肉,成長到現在50kg。而這大幅成長的需求使得肉類養殖最好的原料 — 大豆需求大幅增加,以每年5%速度成長。同時中國豬隻養殖也從過去的家庭式、餿水養殖逐漸轉成大規模現代化飼料養殖,目前中國已經約50%豬隻採取現代養殖方式,相較2005年時只有16%,可見中國產業轉型與進步之快速。

2 預計2017年中國將進口93百萬頓大豆,而中國自己國內總產量僅約15百萬頓,顯然不足供應國內畜牧業使用,再加上中國生產大豆的成本遠高過美國、巴西(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在發威哩)。

3 美國與巴西農夫樂開懷,許多5年前不曾種植過大豆的,這5年也紛紛投入大豆種植。巴西一年產出114百萬頓大豆,超過一半都出口給中國。

美國這邊共和黨的農民支持群眾,也跌破眼鏡地希望繼續維持美中從川普上台後出乎意料地友好氣氛,因為賣大豆給中國實在很好賺。

巴西Srrios市,是一個1989年才開始有人居住的城鎮,耆老說當年城鎮連柏油路、水電、電話通信設施都沒有,極為落後;但自從開始種大豆供應中國之後,城市快速富裕成長,人口在25年內從17000人成長到83000人(多數從事與大豆種植相關行業),收入更是從2010年平均每人每年R$27569翻倍到2016年的R$57087 (約等於新台幣$52萬),換算約12.9%年複合成長率。現在該城市人手一支iPhone用Whatsapp在溝通有無,成長之快全拜中國驚人的需求。

以下是我的看法:

同時期台灣平均每人所得年複合成長率2.78%(從平均每人每年$526,963新台幣成長到$634,055),如果往前看陳水扁主政時期平均每人年所得成長率則僅1.89%。

從本新聞中也驗證過去我從2008年以來主張的:如果台灣產業繼續與中國高度重疊,則會被中國打得慘兮兮,台灣人薪資收入成長率會大幅下降甚至轉為衰退。

而美國、巴西的大豆農夫顯然就是在比較優勢上享有租值,也就從中國的經濟成長賺得砵滿盆盈。這也在說,比較優勢不見得都是高來高去的高科技或前端技術,很多時候最傳統的東西反而可能是美國、巴西比中國更有優勢,種大豆顯然就是一例。

實在不懂台灣總有一群看衰、排斥與不屑與中國經貿往來的鴕鳥們在想什麼,看到陸客減少還沾沾自喜?

題外話一句,那些批判中資一條龍的人,多半是昧於現實又缺乏經濟邏輯訓練,才會相信這種可笑的神話。

所謂一條龍,說穿了就是一家公司試圖透過上下游垂直整合(甚或水平併購來產生傳說中的「綜效」)來拓展自身的壟斷利益,這在經濟學上已經被證明是不可能成立的妄想。真實世界也不存在任何一家公司在沒有國家法治暴力保護之下,可以包山包海地壟斷多層面。

也就是說,如果真實世界真的出現一條龍,那背後一定要有國家保護法規限制其他競爭對手進入,才可能成立。亦即問題根本出在政府,而非財團身上!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象牙塔教授,這叫消費者盈餘榨取

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是刑法知名學者,我當年在政大念法律系也讀過李茂生的上課共筆。

不過這位教授經濟學卻是嚴重失格,屢屢說出違反經濟學基礎的言論,令人不得不替台灣法學教育擔憂。因為如果不知真實世界的資源安排方式,如何能真懂法律 — 是的,法律不過是資源安排中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個常常因為無知造成資源浪費的強制手段。

先前有關李教授的「有錢裝潢沒錢付薪水」的錯誤經濟學觀念,我已經在元毓說FB粉絲團上面批評過(請參考文末附註)。

而近日日本一蘭拉麵來台設立分店,排隊者眾,店家因此推出「如購買禮盒滿$6000台幣可優先入座」的安排。如此美意竟一樣被李教授批評:

這裡我必須報告李教授 — 一蘭拉麵的優先入座安排在法律經濟分析叫做「消費者盈餘榨取」與「購買時間」二者混合。

知道經濟學基礎者都知道「邊際用值遞減定律」,也就是第一口水到最後你喝夠的最後一口水,用值是越來越低的。

但是因為交易費用的因素影響,店家很難針對你的每一口水做差別定價,因此產生了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空間,而賣方為了區別願意付出更高代價的買家,在真實世界有許多種安排。

最常見就是會員或入場費模式 — 你先付一筆入場費,裡頭的商品很可能比外面便宜。知名COSTCO上千元年費就是如此安排。從而區分出「很想要買COSTCO店內商品」與「沒那麼想要買」兩種客人。

當然這不是完美安排,因為有的客人即便雙倍會費也願意付費入場;有的客人不願意付出會員費卻想要貪裡頭便宜商品,則代買服務就會出現。這些都是COSTCO賺不到的。

還有一種是all-or-nothing安排 — 東西全部加起來多少錢,不分開賣。消費者只能選擇要就全買,不要拉倒。

這種安排很容易被愚蠢的法學者、經濟學者誤認為是搭售行為(tie-in)而動輒以公平交易法處罰,但此惡法的起源完全是學者對真實世界的無知造成。

過去曾有知名錶廠,因為同款式金銀二錶銷售出現極大差異,從而綁定經銷商一定要金銀二錶同買。這是因為一者產量難以短時間內應付金錶的需求大幅上升;二者市場銷售狀況量度對生產廠而言有相當費用,綁定熱銷與滯銷款有助於:a.量度實際銷售狀況與 b.榨取熱銷款的消費者盈餘。

這等法律經濟分析似乎台灣法學者多半十分無知啊。

回到一蘭拉麵例子,有的消費者願意付出更高代價吃麵,亦或是付出代價換取優先入場以節省時間。一蘭拉麵大可直接販賣「優先入場權」,但單純時間的節省要訂價有困難度,也容易引發爭議。因此店家很聰明的用上經濟學常見的安排「委託量(proxy)」 — 將難以量度的物品或服務委託到容易量度的東西上面。

此案例中一蘭拉麵顯然就是要榨取消費者盈餘的安排與優先入場的安排同時委託到禮品上,所以才會出現「購買禮品滿$6000可優先入座」。換言之,店家透過此安排分離出願意付出更高代價享用的客人,並提供其優先服務,這是非常聰明且雙贏的策略。試問李教授何來抵制之必要?!

國家音樂廳同一場音樂演出好壞座位票價可差異達5、6倍以上,這在全世界多數表演活動都有一樣的票價安排,背後經濟學原理也是一樣的 — 部分榨取消費者盈餘。試問李教授是不是也要抵制這種普世現象呢?

附註 — 關於李教授批評某台中餐廳有錢裝潢沒錢付薪水一文如下:

很明顯論者壓根就沒有開店的經驗,以為人力是隨時請隨時有,而且來就能上線工作毋須教育訓練也不用過濾的。
我自己曾經為了在信義區開百貨公司專櫃,104等求才管道花了幾萬元刊登,2個月內面試將近幾十位求職者,超過9成根本不能用。能用的一成,你還得跟大品牌競爭 — 人力通常更願意去知名品牌大公司工作,無名中小企業甚至要開出比大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請得到或留得住人。可是增加的人力成本很可能也吃光獲利。

請人哪那麼容易?

同時這位大教授也沒有經濟學成本的觀念(特別是上頭成本與營運成本),才會說出「花大錢裝潢然後不喜歡花一點小錢請人」這種話。

裝潢費用屬於上頭成本,是下注之前對於市場判斷與定位的成本,一旦下了注要開檔,這個成本對於經營者的行為在經濟學上已經失去任何影響,因為這已是歷史成本,而歷史成本不是成本。經濟學看的機會成本永遠是指「對未來選擇的最高代價」。

裝潢後如果人力無法支應,開門營業帶來的收益不足以cover日常營運成本,甚至因人力素質未達標準可能砸了招牌商譽的風險下,理性經濟決策當然是暫停營業!

我不認為這篇新聞中的苦主全是因為一例一休而出現人力問題,我推測他們應該本來人力就很吃緊了,可是越趨僵化的台灣勞動法規使得經營難度大大提高。
開了店可用人力資源無法完美供應,在百貨公司業界是早就存在這種狀況。樓管一般會在新櫃開張但人力不足情形下幫忙調度借人,這也是樓管的工作權責範圍之一。反過來想,如果此類狀況不是常發生,那百貨公司也不會設置樓管負責這部份的調度工作。

也就是說,真實世界中此類狀況遠比這些象牙塔裡的學者所知來得實際而頻繁。從經濟制度分析角度來看,缺乏彈性的勞動法規的確會加劇與惡化這種困境。

台灣很可悲的,是參與政策決定的環境中竟充斥這類毫無經營經驗的人,還說話最大聲

分類
經濟分析

別蠢了,工作簽證限制無法保護弱勢勞工

最近台灣對於低階白領是否要開放吵得沸沸揚揚。

而有些人拿著美國工作簽證的經驗,認為應該要對低階白領的設立門檻限制,以保障弱勢勞工的工作權益。

此論點是典型的「經濟學邏輯失格」的蠢話,我簡單解釋如下:

1. 生產要素同價發威是不需要開放市場的

2007年我曾經寫過一篇「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其中我寫道:

如果拿來比較的產品越相近,相對地該產品背後所需的生產要素也會越相近(原料、勞力、土地、機器與技術),則上述雙邊生產要素價格比例拉近的力量也就越強勁!
就算因為真實世界存在諸多因素使得兩邊價格無法相等,其修正的趨勢還是變不了也擋不住的!

講完這堆抽象的東西,我們現在用它們來解釋真實世界:

在兩岸同質性高的產品範疇內,只要這些產品兩岸均自由可以出口,那麼台灣和中國的生產要素價格就會有著上述理論的修正力量作用著。特別是中國與台灣許多產品不約而同都以出口到美國、歐洲為主時,則生產優勢比較的情況將會更嚴重。

為了方便思考,我們先把地區侷限到貿易關係只有美國、台灣、中國三方。很明顯地,中國低廉的土地、勞力價格會隨著出口產值越來越大而拉高;反過來台灣、美國的勞力、土地資本假如用在和中國重疊的生產項目上,則價格會向下修正!
當然,不可避免地,美國這個進口國的勞力價格和土地價格也會受到影響。

這邊各位也就可以感覺到,為何波特的競爭論理中「差異化策略」有其價值所在,因為差異化可促使生產項目重疊性變小,則上述生產要素價格拉近的影響力就越小,固就能避免掉新興低廉勞工成本國家的「微利化影響」。

大陸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廉價產品源源進入美國市場,我們從上述理論能想見美國基層勞工的基本薪資自然會遭受打壓。

大陸有開放勞工到美國嗎?沒有!但只要雙邊開放商品貿易,效果跟開放勞工其實還是一樣的!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既然作為島國經濟,自然受全球貿易影響最深。但偏偏台灣政府是一個不正常的鎖國政府,自我斷絕與中國的友善關係,同時也將自絕台灣與世界多數國家的正常貿易之外。國際現實就是全世界9成以上經濟實體都跟中國建交,而與中國建交必然要承認中國版的「一個中國」政策。換言之,9成以上世界經濟實體根本就不可能承認台灣的獨立性,在此現實下蔡英文政府還痴人發夢地迴避與中國建立關係,幻想世界其他國家會不顧自身國家利益幫台灣發聲…騙騙國內選票可以,但國際現實全由實力決定。當團體裡的老大就是看你不爽、就是針對你時,除非你有本事幹掉老大取而代之,否則你只剩和談或離開團體關門自爽兩條路。

可惜台灣既沒有本事幹掉中國,更沒有關門自爽的本錢。唯一一條路,卻有一堆自我催眠的假台獨檔著。

因此必然的結果是:世界多數經貿稅務協議,幾乎都沒有台灣的份。台灣商業必須在先天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均較他國沈重的前提下,與其他國家競爭。經濟邏輯上必然發生的,也就是台灣多付出的成本,必須由生產要素來分擔,其中一個躲不掉的生產要素就是「人力成本」,講白話,就是台灣在國際競爭之下薪資成長性只會低不會高,甚至會衰減而不會成長!

舉個例子幫助理解:台灣面對的就像是大家到夜市擺攤,你赫然發現你是唯一跟夜市場地主人沒有特別關係的局外人,因此你要支付多過其他攤位50%的租金。試問你的損益平衡點是不是先天就不如人?先別說獲利,光是要損益平衡你的進貨、工資或其他開支就要比別人低。以一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島國來說,最能減的不是工資是什麼?

看懂這點,就會發現現今既支持天然獨又譴責低薪的年輕人非常可笑,因為他們的政治主張正是造成他們低薪的原因之一。

題外話重溫我在「談談最近的服貿與學運」說過的:

經濟學程度這麼差的教授們,其言論竟然可以騙得一堆大學生來反對馬英九難得做對的一件事?這些象牙塔裡,對真實世界理解其差的意見,也能有這麼大的市場?台灣大學生究竟是有多差?

顯然當時的大學生書念得太差所搞出來的政治活動,現在也是由全體台灣人來自食惡果。

2.更嚴格工作簽證並無保護勞工效果,只有養肥移民官員與移民法律師或代辦公司

近日華爾街日報「The Diminishing Return of a College Degree」一文中更是打臉這些宣稱美國工作簽證可以保障弱勢勞工的言論:

美國1970年代大學生跑去開計程車的僅佔計程車司機1%不到,但2010年佔了15%!有經濟學感受的人很快就知道 — 這表示大學學歷租值跌價幅度驚人!也就是說,大學學歷放到2000年後的今天看,已經是「低階白領」。

1979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到2000年前後中國人工素質慢慢追上美國高中、大學生,於是出現美國大學與高中學歷收入差額從2000年的$32900美元降到2015年的$29867(超過9.2%的縮減)。而2000以來美國的工作簽證H1-B總數量是限縮的,換言之,更嚴格的工作簽證並未保障到美國大學畢業生的收入。

上述事實直接駁倒「主張嚴格工作簽證以保障弱勢勞工」的論點。

WSJ同篇文章中也指出,高達40%大學畢業新鮮人找工作時間比過去更久,許多人從事根本不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如咖啡店吧台手、Uber司機等。這些不過都是大學學歷租值不如過往的具體事實呈現。

台灣人經濟學教育實在很差,差到許多人以為更多的管制可以帶來保障,而不知道實證上,管制只會帶來更多貪汙現象,而永遠無法達到任何保障效果!

綜合本文第一點來看,台灣是個實質薪資成長性沒有太多希望的經濟體,本身對外國白領人才吸引力就有限,還夜郎自大、敝帚自珍地拉高外國人工作簽證的難度,其結果就是徒有一堆辦法規章,但事實上並不會有太多人真的來台灣工作。

到此我簡單結論如下:

a. 30年來世界大量廉價人才進入市場競爭,要素平價理論發威下這20年就連高租值的美國,實質薪資成長性都在衰退,美國大學學歷租值也在衰退。台灣政客與年輕人不該對世界大局如此無知,繼續自我欺騙與縮頭躲避。

b. 拿美國工作簽證制度來類比台灣是不倫不類 — 美國是世界人才大磁鐵,而你台灣是個什麼東西?先天條件不如人還想要東施效顰?

c. 工作簽證制度在經濟分析上不可能有保障勞工的效果,只有養肥移民局官員與移民律師/公司的結果。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