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ac 商業評論

Apple v. Acer 廣告 Part II

宏碁-「有沒有」篇

Apple iPad 2 – 「Now」篇

Now, we can watch a newspaper; listen to a magazine; curl up with a movie; and see a phone call. Now, we can take a classroom anywhere; hold an entire bookstore; and touch the stars. Because now, there’s this.

現在,我們開始可以「看」篇新聞;聽本雜誌;和電影蜷曲在一起;瞧通電話。現在,我們隨處都能上課;隨身帶著整落書櫃;還能親手觸摸滿天星辰。因為現在,我們有了它(iPad2)。

如同我在「Apple與acer廣告比較」已經說過的,兩家商業廣告有天差地遠的思維。

而這樣的行銷思維差異,更源頭來自於如Fred所說的:

「…尤其不管是功能特色或USP,對PMM來說都是一個比一個重要的「差異要素」(differentiator),所以講得越多,越能凸顯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越能打掉對手一口爛牙。所以,能提就要提、不能提也要暗示一下;如果文案裡講不清楚,就要畫在圖片裡面,越完整越好。對吧?
其實不一定。…

所以,如果用宏碁這個廣告當例子:
1.值得一提的優點「只有」USB、Micro SD、Flash、以及作業系統的開放性。
2.Android系統版本、介面的易用性和流暢度、電池壽命、周邊和軟體支援、價格都還不足以當做differentiator。
3.最在意的是iPad沒有上述這些功能、而且系統封閉。…」

分類
科技相關 Mac

Apple的另一個秘密

WSJ刊了一篇很有意思的報導 – [Secrets From Apple’s Genius Bar: Full Loyalty, No Negativity],針對Apple直營的Apple store零售店如何成為Apple驚人的成長之利器。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前年底逛街時拍的聖誕節前夕的Apple Store,地點位於Westfield Valleyfair

這篇報導從Apple Store現職或前任員工問得不少資訊,甚至取得Apple內部機密的員工訓練手冊。

Apple Store跟一般電子零售店家最大的不同在於,Apple告訴員工:

Not to sell, but rather to help customers solve problems.
別賣東西,要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聽起來很八股,似乎每個念商學院的都會這樣跟你屁上一段。

但Apple怎麼貫徹這個原則?

兩大作法:
(1) Apple不提供銷售紅利
(2) Applw不實施銷售配額 (不強迫員工一定要做到什麼業績)

根據前任以及現任員工表示,這項政策一直是被貫徹執行的。

這對做業務、行銷甚至PM的人來說真是難以想像。紅利獎金一直是業務人員最好的激勵機制;這在很多賣場都很常見。但偏偏Apple “think different",反其道而行。

就WSJ文章描述,Apple認為獎金制度會讓店中的員工只顧賣東西,不顧創造Apple experience,而後者是Steve Jobs最重視的。

他認為Apple品牌的價值,來自於Apple提供給顧客的整體體驗。

另一方面,Steve在第一家Apple Store開幕前拍攝的影片中強調:

People don’t just want to buy personal computers anymore, they want to know what they can do with them.
人們要的不是買台個人電腦,他們要的是知道他們可以用電腦來幹嘛。

分類
經濟分析

關於「少子化跟工時有關?」一文

幾個月前寫過一篇「少子化與工時有關?」 一文,直指政大劉梅君教授的說法大有問題。該文討論者多,甚至連自稱為劉教授的學生都來踢館,可惜提不出任何能說服人的說法。

這邊補充幾個資料,給大家參考一下。

根據Freaknomics blog上一篇討論小孩是否是「劣等財」的文章裡頭提供的數據圖:

首先看第一張:

這張圖是不同國家,不同平均每人GDP之下的每個婦女生育小孩數量比較。

這是一張地理水平的比較,呈現的是經濟學普遍基本的一個認知:越有錢的國家生育率會下降。

再來一張時間序列上縱軸的比較:

分類
公告 專利與反托拉斯專欄

最近的寫作計畫

我的長期讀者應該發現,最近一年來我post文章的頻率忽高忽低,這其實反應著我的自由時間忽多忽少。

但其實我一直有一些寫作計畫,打算針對一些比較大又複雜的題目下手。但礙於時間,我遲遲沒有開始。現在想想,與其拖到有時間再寫,不如且戰且走,至少留下一點成績,而不是徒留空中樓閣。

目前我會先寫的,是我本身的專業:智慧財產權法與反托拉斯法競合。

目前暫訂的大綱是:

1. Patent misuse
a. on Patent laws
b. on Antitrust laws

2.monopoly issues on patents:
a. extending the existing monopoly power through patents
b. Price fixing
c. Tying arrangement issues on patent
d. Patent cross-licensing, patent pool, and patent alliance
e. Unilateral refusals to license
f. Package Licensing

基本上每個小題可能都會寫3~5篇文章來說明,一方面是分享知識,畢竟這在台灣是比較冷門的領域;另一方面則是自己的心得筆記,來自於讀書或工作上所得。

誠如前面所說,因為時間的不定,所以發文也不會很固定。內容架構可能都會再改,上述只是暫訂的,供參考而已。
內容會比較嚴肅枯燥,同時涵蓋法律、法學以及經濟學分析。

總之,本站可能往越來越無聊方向前進,各位有心理準備就好。

分類
商業評論

主動型基金的先天不良與後天失調

就我而言,主動型基金是個下等的投資工具,我寧可去買名牌包包幻想包包會增值,也不會買主動型基金。

所謂主動型基金,是指該基金從大眾募集完資金後,有個經理人根據其自身或所屬公司之投資原則主動買進賣出股票獲債券,試圖從中獲益。

絕大多數主動型基金長期績效根本很少打敗大盤,甚至曾有研究讓猩猩來選股也能打敗所謂專業分析師的選股。

根據道瓊公司一份1998年的研究,美國共同基金的20年報酬率約略比S&P 500少2%,而這現象不僅存在S&P500指數,也同樣發生在共同基金報酬率與Russell 3000、Wilshire 5000 — 報酬率均略低2%。

而這個差距,在1998年後至今天,就我印象中後來的學術研究論文,均無太大變化。

為何如此?為何這些金玉其外,看似羽扇綸巾的基金操盤人,多數長期表現是如此不堪?理由何在?

分類
經濟分析

這種工作你做得來嗎?

現實世界我們常看到的,是落後國家這類工人薪資,往往不到美國一個辦公室總機小姐薪資的1/5甚至1/10。

補償性工資理論在解釋真實世界上似乎沒什麼用,往往只是tautology。偏偏這tautology又沒啥解釋力,很容易推出與現實不符合的結論。

工資還是由競爭來決定;在人命不值錢的社會裡,願意做此工作者眾,加上對付危險動物的經驗累積,降低其機會成本,此類工作自然工資不見得會高到哪去。

甚至相較同社會其他較安全工作,可能也沒有高出多少、沒有「補償到什麼」。

更進一步談,回到價格理論看:安全工作(如總機小姐)跟危險工作(如高樓洗窗或本影片)工人所面對的機會成本本來就大不相同。如果將「勇氣」看成是競爭條件之一,則總機小姐面對清蛇窩的工作,並非不願而是不能。不能之事等於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

換言之,總機小姐就工作選擇上的最高成本,在考量交易費用的情形下,永遠次於她現有收入之工作。這對清蛇窩工人也是一樣的。

簡單說,總機小姐收入比清蛇窩工人低是正常的,用價格理論就能解釋,毋須另創一個「補償性工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