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Malthus的人口論從根本就錯了

Thomas Malthus人口論的錯誤在於「將人類比擬為動物」–食物多人口就增長,遇到食物產出極限或自然災害人口就減少。而在人類就在這極限邊緣過著比牲口好不了多少的生活 — 只差餓不死而已。

該理論完全忽略人類會透過「市場交易」與「專業分工」大幅增加生產力,這點偏偏是最最重要的侷限條件,也因此真實世界壓根不甩Malthus的謬論 — 人口不斷增長遠超過Malthus預期,且生活品質還不斷提昇,一個已開發經濟下的中產階級,物質生活條件遠甩數百年前的中國皇帝幾十條街。

2008年之後,人類超過一半人口居住於都市,而2/3人類經濟發展與產出均來自於都市;但全世界的都市所佔土地面積僅僅是地球總土地面積的3%!從「土地」這個生產要素切入看,人類生產效率高得離奇!也可見都市是多麼有效率地使用土地資源,對環境是極大保障。

動物普遍不存在如人類一般複雜的「市場交易與專業分工」,即便有,也是受基因驅動而非思考力驅動。

話說清華大學有個深信Malthus人口論的經濟學教授,這說明不懂得觀察真實世界的書獃子有多可悲。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公告

台灣好有言論自由

哇!我粉絲頁上一篇有「以核養綠」首頁連結的文章,10分鐘不到就被移除了耶!

中國時報:「蔡政府怕了?以核養綠遭大量檢舉 拑制言論自由

#民進黨治國真的好民主好進步喔

PS 特別在blog留存紀念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賠到當內褲的電影投資

拍電影本就是高風險投資,因為電影就是動用大量資源、統合各方人力試圖說好一個故事的產出行為,環環相扣之間非常容易在小地方失誤則牽一髮動全身影響最後成敗。尤其是籌備到實際上映之間至少存在數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差,如何正確打擊觀眾口味(包括上映前的行銷),充滿極高的資訊成本。

風險高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現今多數國家的製作與院線分成率約在40~55%之間,這表示一部電影的票房至少約該是製作成本的兩倍才能損益兩平(不計入後續串流授權、電視授權、租片或商品授權等收益)。

而製片公司和導演、大牌演員之間更為複雜的分成契約安排,是研究產權經濟學一個相當不錯的題目哩。

這部影片剖析了影史上幾部賠得屁滾尿流當內褲的電影,值得一看。

PS 開頭那位電影之父在1915年推出的「一個國家的誕生」非常值得找來一看,我自己看過三次,如此歧視黑人且歧視得振振有詞、歧視到票房相當今日十幾億美元票房的電影,我想現今好萊塢不可能再有了 XD

PS「美國往事(四海兄弟)」堪稱經典,我認為黑幫題材來說是不遜於「教父」的好片(是指229分鐘導演剪輯版)。裡頭飾演Deborah的Jennifer Connelly更是美翻了~~

美國電影常常找醜妹來演美女,毫無說服力可言(例如教父三的那位,搞什麼呀?!);Jennifer Lynn Connelly的Deborah絕對不叫人失望 XD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從中國工人生產力不如美國談起

每每看到很多總體經濟學論點總讓我忍不住發笑 XD
 
有人宣稱:「美國工人生產力是中國工人生產力的3~5倍。」還更進一步宣稱:「因為中國工人生產力低,所以中國靠操控匯率來彌補。」
 
操控匯率這種蠢論點我已經批駁過,就不再重複,這裡直接談這種「中美工人平均生產力比較」之論點本身的問題。
 
姑且不論總體經濟學的大部分數字統計本身就有問題(如GDP、CPI都問題重重),單就此論點本身來批判:
 
1. 完全忽視比較優勢定律,以塑膠開模大量生產為例,中國根本壓著美國打。這表示這種平均值數字本身並無太大意義,細看不同產業,中國美國各自有各自的比較優勢,也因此才能形成緊密且大量的貿易關係。
 
說「某國工人生產力高過他國,他國只能操控匯率」,這是完全不懂比較優勢定律與價格理論的蠢貨才會說出口的錯誤經濟學論點。
 
2. 美國富裕近百年,累積的大量知識租值中國並不具備。反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在1950年人均財富低於西元1000年的地區。自然在價值鏈上美國享有較高租值(尤其名目數字上),平均下來美國看似工人生產力比較高。
 
但不代表美國工人可以輕易取代中國工人。你把鴻海iPhone組裝線全部移到美國試試看!別說生產成本暴增,甚至要在美國找到夠多的合格工人都很難。
 
如果以實質生產力看,一個美國廚師與一個中國廚師相同時間內可以出菜的能力(種類、速度、口味),我相信後者吊打前者機率非常高。
 
然而美國餐廳因為各種衛生法規與經濟環境,平均餐點價格高過中國餐廳,從名目數字看會出現:「好像美國廚師生產力比較高」的現象,這恰恰顯示總體經濟學家往往無能力看穿事物本質,只會拿一堆數字與公式說嘴。
 
同樣的,一個中國中醫醫治感冒,診治把脈後照單抓藥收費大約一個病人在幾十或幾百塊人民幣,病人一兩日內即治癒;一個美國醫生醫治感冒,診治開藥後其實也只是支持性療法,病人一週後自體免疫康復,總支出近千元美金。
 
從總體經濟學的愚蠢觀點來看,也會得出「一個美國醫生生產力遠高於一個中國醫生」之錯誤結論。
 
不懂價格理論,不懂真實世界侷限條件觀察,總體經濟學者的論點會淪為笑話往往正因如此。
 
3. 還有一個與總體經濟學者認知相反的重點:美國工人生產力數字存在「高估」的問題!實際了解美國者都知道,美國潛在數百萬中南美洲(尤其墨西哥)的黑工,這些人沒算入統計,當然會得出高估的數字。(美國政府自己推估境內非法移民達1100萬人,多數專家均認為實際應該更多)
我住在美國友人賓州老家時就發現,整個白人社區家家戶戶都請墨西哥黑工修剪花園。
反之,中國尚不存在「大量」移民黑工的問題,數字反而還比較真實。
 
總體經濟學實在是很難找到對的理論或看法,根本是錯誤滿天飛;很多理論都不堪價格理論深究。
 
許多喜歡搞數學者(以為這樣比較高大上)其實往往連許多經濟學基本原理都不懂,卻被無知如偽財經大媽之流看做「經濟學專家」,可笑可笑~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匯率操控論的愚蠢與荒謬

總體經濟學充滿各種蠢話,而匯率操控就是蠢話中始終有人買單的一種,買單原因不外乎:a.為了政治目的或b.純粹價格理論基礎太差勁!
 
簡單例子就能說明中國操控匯率(事實上連IMF都表示無證據證明此事存在)不可能使美國受損。
 
湯姆熊一個5元硬幣可以換一個代幣,假設今天湯姆熊老闆瘋了,堅持一個5元硬幣可以換1000個代幣,顯然這個代幣大幅貶值,試問誰受損?誰獲利?
 
顯然消費者不可能因為代幣從5:1轉為5:1000而受損;湯姆熊則要承擔收入減少的成本。
 
更進一步看,若湯姆熊能長期以這個比率做生意還能獲利,即便許多競爭對手被淘汰出局,也是比較優勢定律下之應然!如果湯姆熊以此比率下是虧錢做生意,長期以往自然被市場淘汰。
而總體經濟學宣稱:「關稅,就是一種被匯率操縱受害國的一種積極對應措施。關稅抵銷匯率操縱所帶來的不正常優勢。」則更是愚蠢至極。
 
這好似有個消費者堅持:「我不接受湯姆熊新的5元換1000個代幣的offer,我堅持要5元換一個代幣!」這個消費者自我調高的『關稅』還真TMD為自己找回優勢啊?(笑)
 
調高關稅,就是強迫國內人民用更高代價去完成既有之經濟活動,這等蠢事算那門子『受害國的積極應對措施』?!
 
價格理論不行,常常就會出現這種違背經濟學基本定理的愚蠢論點。偏偏總體經濟學者裡有一堆這等貨色。
 
宣稱「匯率操控」的總體經濟學者往往只是把「該國央行穩定貨幣幣值的行為扭曲為『操控』」,是何居心我不知道,但通常是偏見先行於基本科學方法論才會這樣。
 
補充:至於掠奪性定價或傾銷二者,過去我都已經深入討論過「不可能存在」,所以就不多提了,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爬文搜尋。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從IBM Watson看AI與醫療之現況

WSJ報導:"IBM Has a Watson Dilemma
內文摘要:
 
1. IBM Watson當初宣稱的「對癌症研究大有助益」,經過6年後發現裸泳成分居多。多數合作研究案均已停止,相當多案例顯示Watson對癌症病人幫助微乎其微。少部分案例裡頭Watson的判斷根本錯誤。
 
2. 許多病例因為罕見而無法累積夠多資料給Watson學習,此外病情與治療方式的演進速度之快速,Watson及其工程師團隊往往難以跟上。IBM請來的醫療顧問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r. Herbert Chase 因對其表現失望而辭任顧問。
 
3. 目前無任何公開發表資料顯示Watson對病情改善有任何幫助。
 
4. Watson的失敗顯示AI對醫療研究與治病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信誓旦旦且誇大其詞的願景還禁不起現實考驗(2017年IBM的董事長Ginni Rometty 還對媒體宣稱:『Watson已經可以診斷、治療並找出80%癌症的病因)。
 
5. IBM截至目前為止花費$150億美元研發Watson,並希冀此AI系統將會是整間公司轉型的重要契機,然而從2012年至今,IBM年營收不斷衰退(從$1000億美元出頭跌至$800億不到)。Watson2017年營收貢獻僅$45.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3%。
 
6. 投入醫療產業AI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有:Alphabet(Google)、Amazon、Microsoft與Philips NV。
 
7. 目前Watson的商業模式就是每位病患收取$200~$1000美元不等的顧問費,特殊疾病還另加收費用。
 
8. 不可否認,具有AI設備的醫院在醫療市場上還是有相當集客力 — 一般民眾容易誤以為AI醫生比較高明。
 
——————————————————
 
我的看法:
 
我認為AI在醫療領域有三大罩門,一是數據太少,AI學習範本不夠多時,往往比人腦還笨;二是當面對的問題不存在「勝負」或「絕對正確解」時,AI很難自我學習出什麼東西;三則是AI只是一堆運算邏輯,卻沒有足夠多與夠格的感應器代替人類感知能力。
 
以中醫要求的望聞問切為例:當我看到病人眼白微微泛黃而談吐間口氣酸臭時,精神略顯疲憊且眼神無力,切脈發現右關滑又洪大,我心中大概已經有病情與病機方向。我很懷疑這部份現今AI能取代人類多少?
 
此外某些支持性療法,只是改善病患的不適,對康復本身並無太大作用。許多醫學臨床手冊都會記載這類療法,AI是否有能力判斷這類療法的本質與目的呢?
 
況且人體是極為複雜的系統,同樣的病給予同樣的藥劑不見得會得到一樣的結果,這對習慣有唯一解的工程思維所設計的AI來說會是一大挑戰。
 
醫療記錄的不完整也會是AI難以克服的問題:某病人來有AI設備的A醫院治療一段時日後,認為效果不彰而轉去無AI設備也無分享醫療記錄的B機構診治,從而痊癒康復。別說AI能否知道,就連A醫院的醫師也不知道病人有無康復?是因為自己的診治康復嗎?甚至病人接受完診斷拿了藥,回家根本未曾服用,就自己好了/或死了,AI能知道這些訊息嗎?
 
誠如文末Dr. Kelly評論:「AI看似承諾了一堆,但目前沒有一個實現。」
 
從經濟分析角度看,Watson在醫療上是非常昂貴的上頭成本投資,但若不能給出優異於現有醫生之診斷,則其上頭租值將無法回收其成本。然,若其裝置真能取代醫生,則大規模的醫生拒絕配合亦或拒絕病歷資料共享以維護自身壟斷利益是可以預期,而如我先前闡述,這偏偏是AI的硬傷 –資料不足。
只是現況比我想像中還糟一些:AI要做到「稱職幫手」都還遠得很哩。
難怪巴菲特會出清IBM持股。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法律

中國政府禁止維尼熊?

在上海迪士尼樂園裡明明就有「維尼歷險記」設施,結果台灣無腦民眾還能瘋傳「中國禁演維尼熊電影」這種謠言,罔顧中國針對「普通分帳片(通常為北美電影)」有一年20部的配額制(其中6部必須是"非美國電影"),在此配額制下,廠商自由選擇進口電影,使得票房預期不如其他強檔名片的維尼熊淘汰出局。

話說台灣自己也對中國電影採取配額制,可見台獨信仰(或任何政治信仰)與腦殘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哩~

中國電影更大的問題明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十七條的「內容審查制」,也因為內容審查的存在,大陸國產電影經濟誘因制度被扭曲為崇尚「包裝販賣明星」與「大場面大電腦特效」這種比較能確定吸睛和回收投資的安全牌。

這跟台灣1949年後,因為政治審查而陸續拍了一堆台語文藝愛情片、三廳電影、武俠片甚或許不了類的鬧片是一樣的誘因制度扭曲下的必然。

美國從1909年起也存在電影內容審查制度,到了1922年更是由幾大電影公司共同成立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通過Hays Code,禁止「對公眾道德產生影響」之電影上映。

1915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甚至於「Mutual Film Corp. v. Industrial Commission of Ohio 」此案中判決「電影不享有憲法第一修正案之言論自由」!承認Ohio州政府可以合法地內容審查電影。

但即便如此,Hays code的道德標準在保守天主教徒眼中依然是下流淫穢不堪,因此1934年起,天主教徒Joseph I. Breen負責主持新的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 (PCA),20年間許多電影(特別是被宗教團體認定有"性暗示")均被刪改,例如著名的Betty Boop的短裙被強制改為家庭主婦長裙;超級大片北非諜影(Casablanca)中任何明示男女主角在巴黎有過一夜情的片段、台詞均被改為暗示。

飛機大亨Howard Hughes拍攝的"Outlaw"中有一幕聚焦女演員乳房的鏡頭, Hughes花了相當力氣終於說服Breen「這個鏡頭並沒有違反PCA」,至於怎麼說服的,各位自己想像吧。

PCA也常有政治審查,例如華納兄弟曾打算拍攝德國納粹集中營相關主題,就被PCA否決禁止而作罷。1938年之前,PCA一直禁止「反納粹」主題的電影拍攝,直到FBI介入才放行。

終於到1952年,聯邦最高法院才又於「Joseph Burstyn, Inc. v. Wilson」一案否決1915年判決,承認電影同樣享有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與此同時,1950年代大型電影製作廠與一條龍的營運模式不再是票房保證,器材的成本下降催生許多獨立電影製作公司,觀眾口味改變也讓這些獨立製作公司得以生存,PCA的影響力逐漸式微。

1960年代,MPAA開始轉變整套制度為「電影分級制」,並於1968年11月1日正式上路。不過禁片依然存在,例如1969年的瑞典電影"I Am Curious (Yellow)"就因過於色情而被禁止(打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才終止禁令)。

然而這套電影分級制依然受到許多批評,裡頭一堆黑箱作業一樣讓許多人詬病。

美國花了將近100年也沒搞定的電影審查,身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的中國還在「摸石子過河」就被批評得體無完膚?而且批評者還是用假新聞?這種雙重標準還真難懂哩,科科。

你笑對岸政治審查,反過來,當今若有人拿「主張兩岸統一」的劇本去找蔡英文政府申請國片輔導金,有通過之可能嗎?嘖嘖。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川普貿易戰搞翻美國小型企業

華爾街日報報導:「‘We Are at the Limit’: Trump’s Tariffs Turn Small Businesses Upside Down

內文簡單而正確的經濟分析:

The impact is now being felt particularly acutely by small businesses and startups. Broadly, this class of company, like others, feels good about the economy. But compared with larger operations, they have less ability to deflect higher materials prices or pass along new costs to customers.

Tariffs throw a wrench into pricing calculations and eat into profit margins. Smaller firms also are less able to shift production to other locations and have smaller reserves to draw on when times get tough.

Even those that benefit from a surge in domestic business are struggling to ramp up quickly enough to take advantage.

As a result, small firms selling all manner of goods, including high-tech light switches and the coated paper used to handle deli meats, are rethinking their strategies, suppliers, manufacturing locations and pricing.

誠如我們反覆談論:關稅障礙本質只是「強迫國內人民用更高的代價去完成既有的經濟活動」,以這點來看,貿易戰結果必然是傷人傷己。與此同時我認為,經濟體的彈性與交易費用高低,也會影響貿易戰下的傷害程度。微觀來看,小企業租值遠不如大企業,當某些生產要素成本被政府人為提高,傷害比例非常可能比大企業還高。

然後從價格理論出發,我們再進入第二步:

如同我批判最低工資法規的邏輯,當政府介入操控市場價格時,必然發生資訊費用上升以及資產配置扭曲的結果。這也是說,貿易戰必然在邊際上影響部分企業的生產要素配置,講更白話就是「投資計畫與回報預期」。越是邊際的企業越容易採取防守策略,而足夠多企業採用防守策略時,景氣就會反轉。

該報導文中幾個案例:

1. 北卡某5人小企業發現貿易戰下,該企業從中國進口的客製化自行車每輛成本增加$425美元,而他們無法在美國找到其他供應商,因此只能默默承受。但其終端零售價格已經高達$3250美元,再提高$425,公司必須與通路商重新議價。(可想而知,該企業如有新產品規劃,也將被迫暫停或重新規劃)

2. 田納西州的Smokey Mountain Trailers表示鋼鋁關稅已經造成該零售價格必須上漲7%,其業務主管表示:「最終還是得由消費者買單(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consumer is paying.)」(一兩個月前才有自稱總體經濟學專家來此版愚蠢地宣稱『貿易戰不會影響消費者』哩~)

3. Tusco Display也因成本上升,不再續聘20名約僱工人,還進一步辭退10名正職工,且暫緩$1百萬美元的新機台採購案。

4. 舊金山的11人公司 Nebia Inc也因應鋼鋁關稅,考慮將$399美元的連蓬頭OEM從明尼蘇達州移往墨西哥。

5. RelianceCM 這家電子製造廠表示其客戶因物料成本上升,反欲將訂單從美國轉往中國(看傻大媽了)

第三步(這是這第三步也是先前與內人聊天時特別提及的):當人民幣下跌幅度夠大時,突發的中美貿易戰結果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反而出現實質貿易逆差擴大的現象。

同樣從價格理論出發,第一點:所有企業均在侷限條件下達到最高效率,這意味著08年以來的復甦過程,多數存活企業在全球生產要素重配置的運作下(尤其是製造業),不可能有多少「閒置生產線」這類浪費存在。這是關鍵侷限條件。這也是說,川普這種「突發性」的貿易關稅障礙,廠商在短時間內「要完成轉單他國」成本遠高過「先忍下這局」。配合前述「更高代價維持既有經濟活動」看法,一年內中美貿易逆差反而會因為貿易戰而實質不減反增!尤其發動期間恰好是一般國際供應鏈訂單決定期(5~7月),轉單成本將比其他時間點更高,此擴大現象也更難避免。

華爾街日報報導:「‘We Are at the Limit’: Trump’s Tariffs Turn Small Businesses Upside Down

內文簡單而正確的經濟分析:

The impact is now being felt particularly acutely by small businesses and startups. Broadly, this class of company, like others, feels good about the economy. But compared with larger operations, they have less ability to deflect higher materials prices or pass along new costs to customers.

Tariffs throw a wrench into pricing calculations and eat into profit margins. Smaller firms also are less able to shift production to other locations and have smaller reserves to draw on when times get tough.

Even those that benefit from a surge in domestic business are struggling to ramp up quickly enough to take advantage.

As a result, small firms selling all manner of goods, including high-tech light switches and the coated paper used to handle deli meats, are rethinking their strategies, suppliers, manufacturing locations and pricing.

誠如我們反覆談論:關稅障礙本質只是「強迫國內人民用更高的代價去完成既有的經濟活動」,以這點來看,貿易戰結果必然是傷人傷己。與此同時我認為,經濟體的彈性與交易費用高低,也會影響貿易戰下的傷害程度。微觀來看,小企業租值遠不如大企業,當某些生產要素成本被政府人為提高,傷害比例非常可能比大企業還高。

然後從價格理論出發,我們再進入第二步:

如同我批判最低工資法規的邏輯,當政府介入操控市場價格時,必然發生資訊費用上升以及資產配置扭曲的結果。這也是說,貿易戰必然在邊際上影響部分企業的生產要素配置,講更白話就是「投資計畫與回報預期」。越是邊際的企業越容易採取防守策略,而足夠多企業採用防守策略時,景氣就會反轉。

該報導文中幾個案例:

1. 北卡某5人小企業發現貿易戰下,該企業從中國進口的客製化自行車每輛成本增加$425美元,而他們無法在美國找到其他供應商,因此只能默默承受。但其終端零售價格已經高達$3250美元,再提高$425,公司必須與通路商重新議價。(可想而知,該企業如有新產品規劃,也將被迫暫停或重新規劃)

2. 田納西州的Smokey Mountain Trailers表示鋼鋁關稅已經造成該零售價格必須上漲7%,其業務主管表示:「最終還是得由消費者買單(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consumer is paying.)」(一兩個月前才有自稱總體經濟學專家來此版愚蠢地宣稱『貿易戰不會影響消費者』哩~)

3. Tusco Display也因成本上升,不再續聘20名約僱工人,還進一步辭退10名正職工,且暫緩$1百萬美元的新機台採購案。

4. 舊金山的11人公司 Nebia Inc也因應鋼鋁關稅,考慮將$399美元的連蓬頭OEM從明尼蘇達州移往墨西哥。

5. RelianceCM 這家電子製造廠表示其客戶因物料成本上升,反欲將訂單從美國轉往中國(看傻大媽了)

第三步(這是這第三步也是先前與內人聊天時特別提及的):當人民幣下跌幅度夠大時,突發的中美貿易戰結果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反而出現實質貿易逆差擴大的現象。

同樣從價格理論出發,第一點:所有企業均在侷限條件下達到最高效率,這意味著08年以來的復甦過程,多數存活企業在全球生產要素重配置的運作下(尤其是製造業),不可能有多少「閒置生產線」這類浪費存在。這是關鍵侷限條件。這也是說,川普這種「突發性」的貿易關稅障礙,廠商在短時間內「要完成轉單他國」成本遠高過「先忍下這局」。配合前述「更高代價維持既有經濟活動」看法,一年內中美貿易逆差反而會因為貿易戰而實質不減反增!尤其發動期間恰好是一般國際供應鏈訂單決定期(5~7月),轉單成本將比其他時間點更高,此擴大現象也更難避免。

第二點:lead time — 以塑膠製品為例,模具是否為公模?若是則轉單成本將大增;若為私模,模具移往新OEM廠,並不保證產能與品質都可平穩不變地跟著移轉(成型機上各種參數與原料配方乃至於色差等等問題均需要耗費時間與成本克服)。若是跨國移送模具(我的經驗此種案例很少),運送費用與風險也都是買家需要再三斟酌。此外,若要新開模具,他國技術、成本又是另一層考量。若產品涉及到認證或特殊功能需求(如抗紫外線),則又會延長轉單所需時間與成本。

上述lead-time cost絕非Emmy Hu這種不知世事的偽財經大媽所想像得那麼輕鬆容易。

第三點:也因為轉單成本高、不確定因素高,若人民幣走弱,部分美國採購商反倒可能擴大採購量以因應之。

短時間內,三個關鍵條件均將使貿易戰對實質貿易逆差只會加大而非減少。

我相信第三步分析也是"商周不要的大媽"與一般總體經濟分析都忽略的重點。二者錯誤均來自對真實世界的無知,對交易費用的輕忽。

三步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貿易戰增加經濟活動成本、資訊費用與不確定性,必然改變企業原本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乃至於回報預期。交易費用的存在必然使得突發的貿易戰不但無助於改善貿易逆差,反而會加劇。

至於美國口口聲聲的「中國侵害智慧財產權」部分,我已經討論過 (https://wp.me/p9ffS3-zn),就不再贅言重複。

上述lead-time cost絕非Emmy Hu這種不知世事的偽財經大媽所想像得那麼輕鬆容易。

第三點:也因為轉單成本高、不確定因素高,若人民幣走弱,部分美國採購商反倒可能擴大採購量以因應之。

短時間內,三個關鍵條件均將使貿易戰對實質貿易逆差只會加大而非減少。

我相信第三步分析也是"商周不要的大媽"與一般總體經濟分析都忽略的重點。二者錯誤均來自對真實世界的無知,對交易費用的輕忽。

三步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貿易戰增加經濟活動成本、資訊費用與不確定性,必然改變企業原本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乃至於回報預期。交易費用的存在必然使得突發的貿易戰不但無助於改善貿易逆差,反而會加劇。

至於美國口口聲聲的「中國侵害智慧財產權」部分,我已經討論過 (https://wp.me/p9ffS3-zn),就不再贅言重複。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The Rational Optimist】一書第三章「The feeding of nine billion」摘要。

我一直很喜歡Matt Ridley的書,這位作者是經濟學人雜誌中科學欄目的主筆之一,也是英國國會議員,更是多本上榜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以下是第三章書摘,有許多有趣的事實,以及作者認為有機農業與環保團體怎樣殘害世界、踐踏環保,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