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證券投資

巴菲特與西方石油

華爾街日報報導:「Warren Buffett Has Been Betting Big on Oil. It’s Time to Find Out Why.」

巴菲特2022年3月份開始大舉買入西方石油公司(OXY)時,到今年5月,只有獲利5%左右

本月波克夏即將開股東會,巴菲特顯然必須在股東會上解釋。畢竟老巴2008年投資ConocoPhillips石油公司的結果造成波克夏1960年代老巴接手以來最差財務表現。

我在2020年春,石油期貨價格竟然創下史上僅有「負價格」,OXY股價短時間內從50幾美元跌到11美元時買入。後於油價突破110美元,OXY股價接近60美元時獲利了結賣出。

我賣出的時間點卻是老巴買進OXY的時間點。這件事我在波克夏依法公佈對OXY持股時就於此談過我的疑惑。

為何老巴選擇在油價突破每桶110美元時投資石油公司?我相信包含我在內的波克夏股東都會提出質疑,擔心老巴會不會重蹈2008年ConocoPhillips覆轍。可惜今年我依然無法出席波克夏股東會,無法親自提問。不過我猜其他股東不會放過這個議題的。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三個近日值得注意的金融市場現象

1. Birdgewater最新一份報告指出1960年以來所有的熊市反轉都是發生在Fed貨幣寬鬆時期。

而且超過一半是Fed轉入貨幣寬鬆政策相當時間後,股市才開始底部翻身。換言之,現在是熊市反轉的可能性相當低。

還記得我在今年初對美國投資市場提出的預想說明,2022年投資市場主軸就是通膨與利率上升,貨幣因素將是最關鍵因子。

目前看來年也差不多如此,而且就貨幣因素本身來說,並沒有太多樂觀理由。

2. MBS 住房債券無人購買,房貸違約率可能提高,FED成為目前持有最多MBS的機構,自然也成為房貸違約下最大風險承擔者。

美國房市也陷入寒冬。還記得2020年WFH帶來一場瘋狂地房地產追高,如今雖然尚未有明顯房地產價格崩盤,但買氣縮手卻是不爭事實。

Fed過去幾年一直是MBS最大買家。但如今Fed自己在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政策目標下,怎麼可能做到又要印錢買MBS同時又要回收貨幣?一旦這最大買家收手,美國房地產失去持續住資的水龍頭,當前價格又如何在上漲超過三倍的房貸利率下繼續維持?目前美國房貸利率來到7%,為20年來最高點。

根據Black Knight Inc. 調查,美國房產已經因房市價格下修資不抵債的數量約佔整體2022年交易房產的8%。一旦美國出現更多資不抵債而放棄繼續繳納房貸(斷供),則因房地產又起的金融風暴恐怕成形。

3. BIS第四季報告指出全球隱藏債務風險高攀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報告指出,全世界存在高達$65兆美元的隱藏債務,藏在外匯互換(foreign-exchange swaps )這個項目裡,但因為某些會計準則與法律因素,這些債務並未出現在各國銀行或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可說是隱形炸彈。

多國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都可能與該外匯互換有高度風險聯繫。例如歐洲退休基金借了歐元之後,透過外匯互換拿到美元,再投資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抵押品就是這些歐元。同理,日本等世界許多國家都存在類似的操作方式。這就造成,假熱短期匯率大波動亦或美國利率上升到某個閾值都可能觸發某國貨幣對美元的流動性枯竭,從而引發骨牌效應,許多資產、虛擬或連動性金融商品被迫斷頭,一場金融風暴可能由此而生。但國際清算銀行特別指出,糟糕的是沒有人弄得清楚這太複雜的金融遊戲,就像是一團亂七八糟的毛線,每一根露出的線頭都可能牽一髮動全身地導致大樓坍塌。

而這一切跟美元牽連的金融亂局,肇因跟Fed長年人為低利率環境有關,偏偏多發生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因此Fed很可能無法承擔「最後債務人」的角色,即便2008年金融風暴後,Fed特別設立對他國的緊急美元窗口也救不了火。國際清算銀行認為,一旦風險發生,Fed將被迫抵上美元信譽與美國人民稅金來救場,但這對已經搖搖欲墜的美元霸權以及債務超過GDP的美國政府財務健康是雪上加霜。

有鑑於Fed現在滿眼只有美國國內通膨與就業數字,恐怕對BIS提出的警告,不說視若無睹也該說是有心無力。

於是BIS自己也說我們就坐在一個不定時炸彈上,每天只能慶幸今日運氣夠好,炸彈沒爆。

分類
經濟分析 隨筆 證券投資

近日看美國股市隨筆20221203

黑石基金發佈新聞稱旗下資產達$690億美元的REITs(不動產信託基金)資金凍結,限制贖回。

此基金屬於封閉式基金,投資者無法在證券交易市場賣出,只能由黑石基金贖回。而根據黑石的基金說明,該REITs本身就附帶嚴格的贖回限制:每月贖回總額不得超過淨值2%、每季不可超過5%。

有趣的是,黑石自稱該基金今年以來報酬率高達9.3%,顯然與公開交易的REITs指數今年以來下跌20%相差將近30%!這讓許多投資人不得不懷疑黑石自我估價的價值增長背後有沒有水分。黑石目前拒絕透露自己如何算出不動產估值。

十月以來黑石該基金贖回請求激增但只有43%成功拿到錢。根據上述限制,此季度上限額度已經到達,所以黑石宣佈暫停12月所有贖回請求。

無論如何,黑石聲稱的報酬率有多麼優於大盤,現在的擠兌必然逼迫黑石要賣房地產套現,例如它已經賣掉該基金持有的Las Vegas兩大賭場(MGM Grand 和 Mandalay Bay)。我高度懷疑的是短期流動性不足的現實存在且將逐漸在不同金融領域蔓延。

一者,面臨贖回壓力的REITs不只黑石,其他類似基金從十月以來都有相同問題。在利率提升,資產價格根據利息理論必須下修的環境下,越來越多REITs被迫賣房賣地換現金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呢?

特別是當下美國Overnight Repo rate來到近年最高點3.85%,逼近幾次股災(如2008年)前水位。美國TED例差亦然,在在說明市場短期流動性逐漸緊縮的現狀。(見圖)

加之近日FTX等加密貨幣交易所破產或經營者涉嫌捲款潛逃等狀況發生,資金流動性可能會是近期股債市的最大影響因子。但美國Fed有任何本錢取消QT重啟QE嗎?

想我當年在政大法律系時,REITs這類資產重新包裹證券化是我們財經法組的熱門議題,當然牽連更複雜的信用對賭(如信用交換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或其他金融衍生商品在2008年闖下大禍,今年十月以來美國REITs又面臨的短期流動問題,會不會又是某個見證歷史的開端呢?

分類
證券投資

因FTX聲請破產事件,重分享2017年舊文【論比特幣】

網址:

https://bit.ly/3Ev211E

當時我指出的幾個重點,到現在仍維持一樣的觀點:

1. 加密貨幣並非貨幣,從Fisher公式推論可知,現行炒作的加密貨幣本質都是無根型財富倉庫。

2. 無根財富倉庫的特點即無從判斷價位合理性,反之,不管價位是低到零或高到飛天,都是合理也不合理。這個經濟規則不僅僅適用歷史更悠久的無根倉庫金融商品,當然也適用加密貨幣。加密貨幣只是數位技術上有相當創意,但在經濟學觀點上並無任何新意。

3. 因此,早在2017年我就直言,這種商品最好別碰,要碰也是小賭怡情,千萬別在上面壓身家。

4. 要補充的是,靠加密貨幣致富的,大致兩類人:一者是純粹運氣好,另一者則如FTX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是靠類似龐氏騙局誘人入坑成就自己財富的。本質是靠騙,加密貨幣不過是藉口與手段。

我們從11月3日被洩漏的Alameda的財務報表可知公司資產根本是一堆自己或相關企業發行的,沒有任何真實價值的加密貨幣推疊上去,帳面數字根本拿不出真金白銀來支撐。如該公司資產$14.6B美元中,$3.66B是FTT,$2.16B則是抵押擔保的FTT。這些FTT是FTX發行的。FTX與Alameda都是SBF運營的。說白了就像我左手印大富翁玩具鈔給右手當作實質資產。

研究指出,前述$14.6B的資產真正有價值的只有$134M,換言之真實資產只有帳面的1%!

回過頭來,我並非指稱加密貨幣都是騙局,我說的是騙子很愛利用這些新興玩意、流行名詞玩老套路。

投資人如果只是想要靠投資維生或保障資產,並不需要加入這些新遊戲,因為辨別真假的訊息費用非常高。既有的許多投資工具就已經綽綽有餘。

同時我也多次提醒,貨幣極度寬鬆下,各種牛鬼蛇神都可以取得相對不錯的投資績效,甚至能創造各種神話,投資者要很小心倖存者偏差與貨幣幻覺。

老讀者都知道今年初我就公開對市場悲觀的看法,並難得闡明我今年會以放空為主。有時間年末時再回顧年初的投資預判。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關於美國房地產值得注意的三個數字

根據WSJ報導("Rising Mortgage Rates Complicate Decision on Buying Versus Renting"),有三個數字值得投資人注意:

1. 美國三十年期房貸利率本週站上5.66%,是一年前的兩倍。

2. 美國全國月房貸支付(本金加利息)額中位數對上房租中位數逼近1.5倍,且跳升迅速。上一次比值如此之高是2009年崩盤前。(見圖)

此數值直接影響潛在購屋人群選擇購屋或繼續租屋的意願。

3. 7月份選擇支付違約金也要解除房屋買賣契約的買方有16%。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短期流通缺乏危機將來到嗎?

Fed即將進入每月縮減$600億美元資產的進程,根據計畫(見截圖),若該月到期國債不到$600億美元,則Fed將賣出短期的Treasury Bill彌補差額。

即將來到的最近一個月差額達100多億美元,這意味計畫中的額外措施將啟動。

2019年9月17日Repo rate瞬間跳升,從2.5%短短一兩天升到10%,說明當時銀行鬧了一次錢荒,短期流動性瞬間不足引發隔夜利率飆升。當時Fed親自進入repo市場救市,就是有鑑於2008年金融風暴的初始也是上演repo rate飆升戲碼。

2020年我還寫了篇文章談論此現象。(《利率倒掛與repo rate》)說明國際清算銀行出具研究報告指稱當時避險基金的現金需求吸乾了市場流動性,引發恐墜入金融風暴的危機。

這次Fed依計畫賣出Treasury Bill會不會再讓三年前的短期流動性短缺重新上演? 我們觀察到近幾月Repo rate已逐漸上升(見圖)。

投資人要認識的重點是:2019年Fed下場repo市場,對外說明並非QE,且著重說明Fed認為的QE是購買長期國債與房貸抵押市場證券,但從貨幣經濟學角度看,二者其實都是對市場注入流動性,都是增加貨幣總量與流通量。這點從Fed資產負債表增長可以看出。

故,現在Fed說要QT,要縮表,邏輯上應該是指前述QE的長期國債與房貸抵押市場證券。但根據Fed公開的計畫,事實賣出的卻不只是前述二種資產,也包含了Fed原本堅稱不是QE的repo市場。

換言之,Fed真照計畫行事,則是事實上雙管齊下地縮減貨幣總量,高概率會在短期流通性上發生緊縮影響。

當年我曾點出:non-banking institutions的現金需求如果不能從repo market滿足,很可能被迫賣出原本可以拿來repo 抵押的美國國債,在短期內快速推升國債利率,引發美國政府財務危機。  要知道美國政府債務2019年光利息支出就高達$574.587 Billions USD!

現在Fed雖然目標就是要降低流通、推升利率,但猶如高空走鋼索,一旦引發流通短缺危機,前述的風險就始終存在。除非Fed有Paul Volker之決心,就是要讓股債甚至房市崩盤也要整治通膨。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Fed真的在縮表嗎?

7月11日我在【淺談貨幣因素與股市】一文中提出:「…a. 相當時間內,除非我們看到實體經濟重要侷限條件有改變,否則股市的最大影響因子應該還是貨幣因素。Fed之後收回貨幣的方法、速度與總量都很重要。」

有基金操盤人讀者私下與我聊天,我提到如果Fed真的照「公開聲明」縮表,那走勢會比較容易預測。但Fed往往說一套做一套,這點我從閱讀貨幣學大師Allan Meltzer的幾大卷巨著《A History of the Federal Reserve》有所體會 — Fed既不獨立也不精明更無洞見。

果然,我們從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每週公告的Fed持有證券表可發現(見圖)

(資料來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Fed持續賣出國債的舉措只到7/6那一週,之後一週不但沒有減持,7/20當週甚至是增持$58億美元的國債。

從一個簡單的角度可以這樣看:Fed賣出國債是收回流通貨幣,買入則是放出。因此,7/20當週是貨幣開閘放水。說一套做一套?身為投資人只能持續觀察。

不過,上述Fed資產負債表變化與S&P500股市走勢存在高度相關性,我認為此現象是繼續證實我在淺談貨幣因素一文中的觀點:「目前貨幣因素是影響股市走勢最大的因子」無誤。

另外我認為投資人還可以注意Fed在Agency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上的態度。

第二點,隔夜再回購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

2019年9月中,repo rate曾經一度從2%竄升到10%,引發市場恐慌,Fed強勢介入。

2020年初因為Covid-19疫情Fed的瘋狂印鈔放水下,repo rate兩年時間被打壓至0%,然而最近一稍微收緊貨幣閘門,4月~7月馬上回到1.5%水平,尤其對應到6月底Fed賣出約$400億美元國債,repo從不到1%跳升到1.5%,Fed從7月開始停止賣出甚至買回國債,repo則持平在1.5%這個現象,可否推論此利率對Fed實際縮表作為有影響?我們外人無從得知,但repo rate始終是快速判斷市場流通貨幣水平的一個好工具,我認為Fed不可能不參考。尤其2019年9月事件Fed的反應可窺知一二。我推測如果未來Fed縮表過程如果repo rate有跳升現象,則Fed很可能會根據歷史經驗改變實際貨幣調控舉措。

(見圖)

此外我們可以注意2008年Fed前所未有採用QE政策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因此嚴重脫鉤,證券市場價格受貨幣因素影響越來越重的客觀環境下,repo rate也越來越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每次repo rate提高,市場現金逐漸枯竭,股市就會轉為熊市。熟讀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認為背後的經濟學原理為何,此處就不贅言。

第三點,奢侈品或蒐集品二手市場。

就像我曾經提出如何用經濟學的方法推斷「鬼」的市場價格。同樣的經濟學原理應用,存在高度品牌抽象成分的二手商品市場價格之變化,也是相當好的推斷整體經濟走勢的邊際分析工具。

所以我們除了從食衣住行方面注意到美國存在的通貨膨脹現象恐怕比官方數據嚴重外,房屋成交量的縮減與價格增長動能消散,都是值得關注現象。

另一方面,Nike二手鞋價6月份平均下跌20%。例如Air Jordan 1 Retro High OG “Patent Bred,” 4月份二手價約末$300美元7月底則是 $230。這背後部分顯示美國民眾手頭現金與實質購買力的變化,尤其對比去年美國政府大肆發放各種現金津貼或失業補助,從而發生的散戶瘋狂入市現象。

Fed資料: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淺談貨幣因素與股市

幾個理論說明:

1. 貨幣增長速度(Cg)與經濟成長速度(Eg)發生差異時就會出現通貨膨脹或緊縮的貨幣現象。

Cg > Eg –> inflation

Cg< Eg –> deflation

故貨幣量增加不必然帶來通貨膨脹,要看整體經濟對貨幣需求的增或減。反之,經濟成長可能發生通貨緊縮,經濟衰退也可能出現通貨膨脹。

2. 嚴格來說GDP不是一個能夠準確反應經濟狀況的統計數字。觀測實體經濟狀況,長期或許可以參考GDP,但短期要練就其他功夫,從一些邊際轉變以小推大,會更準確。例如小販的商業預期壽命變化,百貨公司的櫃位安排與面積變化。

3. 貨幣注入方式會影響通貨膨脹從哪裡發生,並如何往其他領域蔓延,所謂Cantillon Effect是也。

4. 我們談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在一篇2005年的論文,分別從1920年代/1990年代的美國、與1980年代的日本,三個時期的研究證明貨幣總量的增加會顯著造成股市整體上漲。此外Friedman更進一步點出,當股市因泡沫破裂崩盤後,貨幣總量的增加或減少,會更進一步影響崩盤後的股價表現。

我自己在股市20年的經驗可以總結:長期股市表現是看組成公司的實體經濟表現,但短期股市則是由心理與貨幣因素二者交雜而成。所謂的心理因素在實務操作上應該要轉化為「訊息費用」角度切入。一個重要經濟學技巧是:我們無須真正為訊息費用「定量」,滿足經濟學邊際分析的量度(measurement)可以透過序列得到高低變化即可進行。

誠如經濟學大家張五常教授回憶當年博士班上另一位經濟學大師A. A. Alchian的高階價格理論課程時,整學期Alchian就只讓學生們討論:「怎麼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前提下,量度河邊石頭大小。」

想懂這個問題,很多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就掌握了,包括知曉福利經濟學是假學問。

同樣地,在實際投資操作上我們不必榨乾腦汁去量度完整的訊息費用,只要掌握關鍵侷限條件轉變,推測訊息費用的高低變化就夠了。掌握這一層,就能理解為何德國股票大師André Kostolany在二戰結束,歐洲許多國家重新開放股票市場交易時,為何他要經紀人大筆買入「營運狀況最差的汽車公司」並因此得到比買入營運最好的公司還高的股票獲利。

其實這些觀念我都談過,只是很重要所以又說一次。

言歸正傳,Milton Friedman 2005年的論文當時的研究背景其實還不如此次Covid-19疫情影響下來得更好。

因為我們始終很難將實際經濟狀況與貨幣數量增減分離,因此當我們不確定Eg時,就很難確定Cg是否真的大於等於或小於Eg,故是否真的因為純粹的通貨膨脹因素造成資產價格上漲?或者是因為實體經濟成長造成資產價格上漲?我們難以確認。

但此次疫情創造了一個絕佳的經濟學實驗環境,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實施相當時期的高強度政府管制措施,幾乎大範圍經濟活動都被迫停擺。同時期,美國Fed明顯大量印鈔,M0增幅前無古人。在如此極端的侷限條件變化下,我們更能看出貨幣因素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數字來看,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美國M0貨幣增長率高達82.85%,簡直可以說美國1776年建國以來,超過一半的貨幣是在這短短兩年期間內發行。

同時期S&P500與Nasdaq指數年增長率分別是21.3%和31.73%。

而當2022年春末,美國Fed終於體認到通貨膨脹並非暫時現象,而決心減少貨幣發行量時,我們看到M0貨幣量減少12.5%,同時段S&P500與Nasdaq分別是(-18.7%)和(-26.51%)。(見圖)

從粗淺的角度看,Milton Friedman對於貨幣與股市的觀點再一次被事實證明。

故本文結論有二:

a. 相當時間內,除非我們看到實體經濟重要侷限條件有改變,否則股市的最大影響因子應該還是貨幣因素。Fed之後收回貨幣的方法、速度與總量都很重要。

此結論還是繼續暗示:價值投資法在極端貨幣因素干擾下可以相當長時間失效。

b. 過去經濟學者普遍認為貨幣因素與真實世界存在的遲滯效應,恐怕因為科技便利、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交易頻率大幅上升而遲滯時間越來越短。

參考文獻:

Milton Friedman,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Money Policy Covering Three Episodes of Growth and Decline in the Economy and the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Fall 2005)

分類
證券投資

投資隨筆20220521

今年1月我寫的【我對2022年的投資預想】(一文明白延續我在去年7月就預測的停滯型通膨來臨之思維,認定Fed守不住,利率必升無疑。而在通膨預期拉高的背景下,股票債券的市價都必須下修。這是簡單的利息理論應用。

4月份的投資隨筆 則明白指出我依然看空市場與美國經濟,持續放空。我並不常使用放空工具,但當經濟學上侷限條件十分清楚時,其科學預測力精準可信,就會把握機會,善用槓桿。

2022年將至一半,回顧美國股市今年以來表現分別S&P、Nasdaq各下跌18.66%、28.28%。

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故事主角之一 Michael Burry在推文上指出2000年股災,78%可怕跌幅的過程仍然出現12次單日大漲記錄。而S&P500歷史上20次單日漲幅記錄中有9次發生在1929年86%重挫的股災期間(見截圖)。

Burry醫生稱之為「dead cat bounce」,是在勸誡散戶切勿看到大反彈就以為整體市場已經走出熊市。

我們曾聊過,貨幣因素複雜且極端的條件下,股市可能像越來越快、幅度越來越大的海盜船。每一個擺盪都可能因於高整體資訊費用,每一個擺盪本身也會創造資訊費用。投資人務必非常謹慎小心。

關於巴菲特近日大幅買進股票,我有幾點可以談:

1. 巴菲特買進的西方石油公司剛好是我在2020年初石油期貨破底時大筆敲進而今年以來陸續完全出清的標的。

老巴的名言:「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此次我有另一層體會。

2. 價值投資法在巴菲特實踐上,尤其是1990年代以後,越來越像是某種條件反射:一旦公司條件與股價滿足老巴標準就買入,並不在乎整體經濟環境預測。

在我看來,這是大部位資金投資操盤者不得不然的妥協。就像是對商業財經知識儲備與判斷力都不如人的一般人,最好就把錢擺在指數型被動ETF一樣。

3. 先前文章我談過多次:Graham以降的價值投資法並未考慮貨幣因素(建議讀B. Graham的【智慧型投資人】與【證券分析】二書可知價值投資的侷限性在哪),在現今極端貨幣環境中,價值投資法可能失效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意味著大部位資金者耗得起的時程,散戶不見得耗得起,基金經理人更是耗不起。

我真金白銀進入市場以來,碰上了2000年之後的所有股災或金融風暴,從只能全身而退慢慢進步到順勢而為。2008年那段恰逢美國留學攻讀法學碩士,此次我認為熊市可能不低於08年那次(除非有重大侷限條件改變),又恰逢重入北京中醫藥大學唸書。這種邊求學邊帶小孩邊做股票的一心多用果然比較勞累,自己也還在適應調整。

以上一點心得記錄。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投資隨筆2022-04-28

2020年初起我就多次撰文預測通貨膨脹的來臨,在2021年7月我更預測「停滯型通膨即將來臨」,應該算是中文世界相當早做出此推斷的人。

熟知經濟學貨幣領域的朋友都知道,通貨膨脹就像一場酒宴狂歡,初期酒精的歡愉最後都是以一場痛苦宿醉結尾。

2020~2021年我們見識到了在貨幣政策大放水之下,美國股市與債市如何與實體經濟大幅脫勾地瘋狂上漲。我也提到這樣的貨幣背景下會有兩個現象:

a. 許多「臨時的」投資大師出現。

b. 巴菲特一派(尤其越接近其老師葛拉漢)的價值投資法會因為貨幣因素而失靈。

然而這樣的貨幣狂歡始終無法持續,一如我在2020年初石油期貨價格史上最低竟然出現負油價的時候,撰文認為低油價有利於經濟復甦同時也逢低買入大量石油公司股票。

如今的高油價對停滯型通膨環境是不利的。

2022年1月我寫了篇今年的投資展望,文末說到:「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在計算股票或債券的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使用的利率必須考量通貨膨脹預期。當通貨膨脹預期增加時,真實價值應該要下修。前述財務資訊服務公司所提供的買入價格(合理價格)根據的利率為幾何,投資人必須搞清楚。強烈建議自己計算,不要依賴這些付費資訊。

結而論之,2021年7月我在「停滯型通膨」文末明言:「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我選擇把財產壓在美國利率終將上漲這一大方向上。」之判斷與投資依然不變。…」

目前的股市下跌我認為只是剛開始。

同一篇文章我還提到:「無體財產權的估價會在停滯型通膨環境中有更大的起伏震盪。」這意味著財報上有大量專利權、著作權或商譽(goodwill)的公司股價波動性都將更大。

我也曾以經濟邏輯解釋過:美國是一個透過美元霸權盡享全球化貿易紅利的國家。當它自己跑出來反對全球化貿易、自己殿高整體交易費用時,它自己反而受傷最深。

Pierre-Olivier Gourinchas 與 Hélène Rey,二位經濟學家在2005年的論文"From World Banker To World Venture Capitalist: Us External Adjustment And The Exorbitant Privilege"研究發現,從1952~2004年美國持有外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是5.72%,外國持有美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則僅3.61%,相差2.11%。

這表示同樣$100投入,52年的時間後的差異是$1803.7 vs $632.25,二者是2.85倍。

而這樣的收益率差距在1973年布林頓森林協議被美國單方面違約後更是拉大,同一篇論文研究指出1973年~2004年期間,美國持有外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上漲到6.82%,反之,外國持有美國資產的收益率下滑至3.5%。

我們同樣以$100美元投入,時長52年計算,二者是$3090 vs $598.3,差異5.17倍!

我們可以看作這是美國身為世界武力第一霸權的「安全貼水」。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美國軍工複合體系有及大的誘因不斷地在世界各地發動戰爭或動亂,因為這可以拉大二者收益率差,形同收割世界非美國地區財富。

但一旦美國陷入停滯型通膨,而且通膨率很高的狀況時,則這個利差會被弭平,這個貨幣槓桿可能會轉為「反槓桿」造成美國財政危機與私人的大規模財富下跌。

站在投資人角度,幾位私下跟我交換想法的基金操盤人、投資人都知道今年以來我逐漸出清石油公司股票與放空美國指數、債券。基本實踐我在1月份提出的投資觀點。

經濟學家Michael D. Bordo & 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教授Barry Eichengreen 論文"A Retrospective on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研究指出:1945~1971年全球發生了38次金融危機,但布林頓森林協議被美國違約後的1973~1997年全球發生了139次金融危機。

這是無錨貨幣(fiat money)制度下的必然現象,投資人得先認清這個「海盜船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猛」的風險事實,努力避免自己被甩出去。

當美元逐漸因為美國自己愚蠢的舉措失去霸主地位時,世界主要貨幣多是採fiat money模式下,經濟起跌和與之對應的金融市場波動都會更大也可以長時間嚴重脫勾。這意味著非理性繁榮和瘋狂熊市都可以存在。

經濟學邏輯推到盡頭,美元失去霸權,美元稅抽取困難下,美國個別洲所需要的貨幣政策不見得一致,但在富裕洲操作下的貨幣政策會加劇美國貧富差距與族群差距。最極端瘋狂的狀況是美國陷入內戰,亦或出口戰爭,二者對人類均不利,也加大投資難度。

另一方面,日本可能因為停滯型通貨膨脹出現老人自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