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實質薪資何以衰退?

看到這篇新聞「實質薪資衰退2.72%,史上最大降幅

內文提到:

主計處公佈,一到七月份,平均每個月固定可以領到的經常性薪資是三萬七千零五十三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三四,不過,同一期間的物價比去年同期漲了百分之四點一八,兩者差距調整之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百分之二點七二,換算成金額,平均每位上班族比去年同期蒸發了九百五十四元。

提兩個點:

1.主計處對於「實質經常性薪資」算法顯然有錯。但這也是多數學院派經濟學者常會犯的錯誤。
任何經濟活動均不脫制度的安排。

台灣近年來勞動法規不只在工時上往下修正,而各種勞工福利不斷的添加,諸如育嬰假、陪產假….等。
另外還有最低薪資也從1992年的新台幣月薪12,365元,調整到現今2008年的月薪17280元,即便考量了通貨膨脹率,17年來也有將近6%的漲幅。

這害死人不償命的基本工資制度,只保證了「失業率一定會提高」,啥屁也保障不了。尤其是越弱勢的勞工死得越難看。

1992年時,失業總人口為13萬2千人,失業率為1.51%。2008年上半年,失業總人口達42萬5千人,失業率為3.8%。其中1992年時國中學歷以下失業人口與失業率分別是4萬人、0.9%;2008年國中學歷以下失業人口與失業率則飆升到9萬6千人、3.57%。

真不知道那些左派的勞工團體在喊要調升法定最低薪資是在喊啥?調升結果只會死到那些最弱勢的族群,真是沒血沒眼淚的愚人。

再加上過去勞工退休金舊制和新制的轉換,雖然用勞工領得比較少的方式來保障勞工一定能拿到退休金,但同時也加重雇主的負擔。

另外還有工作場所的限制、工安法規的介入、童工的禁止…..等。

這些制度面的改變加進來,勞工薪資帳面上減少也是應該。「羊毛出在羊身上」,道理大家都懂吧!

麻煩那些濫發善心的讀者注意一下,我不是說不應該有育嬰假、陪產假,不應該有工安法規來保障勞工。

跟「教育本質就是商品」一樣,這些福利的增加並非無需成本。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種好事。這些成本實質上都會由勞方與資方共同承擔,同時依據產業特性之不同、雙方議價能力之不同按某種比例分擔此「福利成本」。

另外一點,我已經在「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文中詳述:

小弟更進一步大膽推論:如果拿來比較的產品越相近,相對地該產品背後所需的生產要素也會越相近(原料、勞力、土地、機器與技術),則上述雙邊生產要素價格比例拉近的力量也就越強勁!……在台灣為出口導向的前提下,根本不需要開放大陸勞工,只要台灣和大陸的產業繼續維持高度重疊性下去,則台灣薪資勢必總要一天會被拉到近乎於大陸薪資的境界!

該文寫成時在下認為大膽的推測,在後來我閱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Samuelson的文章之中,也看到這位大師提過類似的看法。

大家回想這10幾年,有感受到這股「強勁的拉近力道」吧!即便10幾年前薪資可以有2倍左右的台幹,這兩年早已被拉平甚至超越啦。在台灣的勞工,豈能有自外於局勢之理?

分類
科技相關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盜版行為當然是侵權行為(二)(ZDNet版)

前言:

這篇文章早在7月就寫好,但ZDnet編輯放到8月刊出,並拆成三篇為:
再談軟體與智慧財產權
讓商業軟體回歸自由市場機制
讓商業軟體回歸自由市場機制(下)

這樣拆文章,在文氣與邏輯連貫性上都會有影響,殊為可惜。不過ZDNet有其自身考量,實應尊重。
這裡全文完整刊出。

二.智慧財產權制度是保護租值不消散的制度

許多認定智慧權制度會侵害創作發明的人,其論述本身多半顯示該論者對「智慧權在產權制度上的本質為何」的無知;更多人不假思所就先假設「智慧權為公有」這個前提。

而我在上一篇已經提到,如果知識智慧在毫無代價之下,就被迫轉為公有,則會引發租值消散。

我舉個例子,從最極端的情形一個一個條件加上去,幫助大家理解:
A工廠和B工廠用一樣的機器來生產塑膠製品,但A工廠的工人特別認真,不但自行研究出更有效率的維修SOP,還在塑膠成分比例上的搭配、色母的應用均有特殊know-how,使該工廠不但交期快又準,且可提供之產品多樣化,廣受市場喜愛。因此A可以比B接到更多訂單,亦或享有更高的利益。

這在經濟學上,就是一種「租值(rent)」。

先從極端情形開始,假如我們今天強迫A有任何新的know-how、維修的心得、技術開發甚至新產品構想,都必須無條件地讓B知道的話,則A的努力將失去可得之報酬。A與B將同時失去進步的動力,在該塑膠生產上的競爭將淪到落最低層次的工資之流的競爭。
這就是一種「租值消散」,等於是參與競爭的人的特別努力卻無所回報,無人將願意再繼續參與競爭,擴大來想,整體社會的租值將「檣櫓間,灰飛湮滅」,淪為過去蘇聯民生消費品產業那樣的窘境。

洪教授要求微軟將不再販售的舊版軟體免費提供出來,其實就跟強迫他放棄潛在可得之報酬一樣。如果公權力真的如此介入,那麼軟體廠商為什麼還要開發新軟體?他們只能繼續賣舊軟體,永不推出新軟體,才可獲利的話,社會怎麼進步?

分類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商業評論

要達成633目標還不容易?問題是政府不應該以此為目標!

這兩天馬英九承認選舉時的支票「633目標」跳票。

「633目標」是指馬英九任內要完成:

  • 推動經濟年成長6%
  • 年國民所得3萬美元
  • 2012年失業率3%以下
  • 這目標要達成還不容易?

    只要一招半式,保證三大目標均達成:

    中華民國政府只要把全台灣目前沒有在職的人,一律強制拿起十字鎬,把全台灣的道路、高速公路、高鐵、台鐵鐵軌通通拆掉,然後重蓋。
    最好是順便把所有的公共設施,15年以上建築物也通通拆掉,強制重蓋。

    同時,這些人也由通通發給月薪5千美金。

    上述三大目標只消一年就完成。

    為何?因為一般用來計算經濟成長率的GDP、GNP數字是有許多盲點的。
    像這種把建築物拆掉重蓋,在GDP裡是會被重複計算:拆掉是一次工,重蓋又是一次工。都是一種產出。

    政府只要拼命拆,拼命重蓋,蓋完再拆再蓋,如此循環,要達成多少經濟成長率目標都不成問題。

    但結果卻是我昨天文章說過的:「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分類
    證券投資

    錯誤的投資決策,怨得了誰?

    「各人造業,各人擔」這句台語俗話真是傳神。

    今天看到有人因為投資失利,在鴻海總部前自殺身亡的新聞

    一年多前,我即曾寫過一篇文章「投資風險多半存在於行為,而非標的」,當中舉例說明:

    一個身無分文的失業者,用信用卡、現金卡等信用借款方式,借來百萬元買進最安全的美國國債,請問風險如何?
    風險高到不行啊!
    誰都無法預測下個月利率會如何,更甭提之後債券價格會怎樣變化。
    這窮光蛋連主動收入都不一定能養活自己,何況要應付這可能的損失以及應付利息?
    公司財務忌諱以短支長,這在個人理財是一樣的道理!

    但反過來,今天身價百億的富翁,手頭現金就有幾十億(像是我們的Bill老大?),拿出個1億元買進全額交割股或瀕臨破產的公司股票、公司債,風險如何?
    其實風險並不高!
    因為即便1億全賠光了,於這富翁又有何影響?
    又特別是當這位富翁有堅強的被動收入當財務後盾時,甚至可以說這是低風險的投資行為。

    風險實現時,影響並非是投資標的,而是你個人或公司的財務上!

    我以為投資行為風險高低,一方面繫於你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之外,另一方面則是你自身的知識與智慧。
    唯有自身功課做足了,才能降低投資風險!

    看到世界首富比爾老大投資生物科技業、看到巴菲特投資能源股,就傻傻跟進的人真是蠢到不行。

    他們的財務狀況與我們這種小老百姓豈能等而視之?
    既然不能,自然他們與一般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投資決策的優劣自然也就不同!

    英文說:「One person’s meat can be another’s poison.
    在投資這檔事上,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