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科技相關 Mac

iMac G3 Simplicity Shootout


懷舊一下

1998年Apple針對消費型和教育型市場,推出一款All-in-One的桌上型電腦 iMac G3

在當年算是很大膽且前衛的作法。相較起來,Wintel PC,近年才比較有廠商推廣。

當然,這台也不是Apple的第一台All-in-One。更早以前,1997年,還有一部限量12,000台的Apple 20年紀念機種,走超高檔路線,印象中連紙箱內的使用說明書外皮都是義大利純手工皮革。當然售價也很高檔,當年標價7499美元!

(那個圓形在螢幕旁邊的不是主機,而是隨機附的Bose牌音響)
OK,本文重點在於下面這段影片:

如影片所說,你如何去衡量「簡單易用(simplicity)」?

影片裡完整呈現1998年時,一般PC與Mac在根本設計上理念之差異。

在我還是動不動拆開PC主機更換零件,抱著Linux純指令模式幻想著那一天能成為受人敬重的geek的年代,這部影片給我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

「是人玩機器,不是機器玩人!」這想法從那時候建立,一直到了現在。

我想起了好幾年前,在Apple還不是現在這樣受人注目、呼風喚雨,反而是被人當做異類的時候;在台灣媒體甚至搞不清楚Steve Jobs是Apple裡專斷獨行的CEO時,在一個訪談裡,他說相信他是在一個正確的潮流上,有一天,潮流會走上他走的方向。

今天看來,他好像是對了。

更有趣的是,回頭看他當年被踢出Apple時,創建NeXT接受訪問談起IT產業,基本概念與今日比相去不遠。

PS 影片最後一句始終令我莞爾再三 (你可能覺得這個比賽不公平,沒錯,Brody幫了忙)
(以上圖片均引自Wikipedia)

4 replies on “iMac G3 Simplicity Shootout”

那個 iMac G3 ,以當年的硬體技術,能做那麼小,挺神的。
如果當年我看到了,我會說:「你把主機扔到哪去了?」

微軟雖然享有最大的市佔率,但今天仍種不出一棵「蘋果」;而 Linux 嘛,我覺得只有少部分的人知道蘋果是啥。
之前 MS Office 2007 的 Ribbon 有點感覺,不過大家的厭惡感比較多。
比較近的 Windows 7 ,我覺得沒把大按鈕弄在每個地方是敗筆,由其是 task bar 的大和 應用程式選單 的小一比起來,一整個不爽。

說到 Linux 呀,我遇過的「反」Linux 人士似乎都曾待過社群。(也許我可以大膽的附加:"每個人也都有一段傷心的往事")
今天許多「反」Linux 的,當年有多少是挺它的?如果真的查出來,應該很有趣吧?

Linux的興盛在於社群,但是侷限也來自於社群(還有那個很糟糕的GPL條款)

很多Linux支持者其實本身都是資訊工程之類的出身,對於社會科學裡面的法律、經濟等概念都很差。抱著一個爛條款還以為是寶貝,殊不知Linux發展的侷限性就是來自於此。

這點很悲哀。

當年Apple把核心用自己的open-source條款開放出來,但是核心之上的整個系統架構不這麼做,顯然是聰明許多!

Linux的問題,或許Google(Android & Chromium OS)會是一種解決方案也說不一定;看看後續的變化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