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尷尬—菲利普曲線死了嗎?

WSJ這篇投書:「Is the Phillips Curve Dead? And Other Questions for the Fed」是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也是前任Fed副主席Alan Blinder投稿。

一文提到現在美國經濟似乎已經非宏觀經濟學可解釋,尤其是菲利普曲線(Phillips Curve)好像失靈。理論上,失業率高到一定程度會拉低通貨膨脹率,反之失業率低到一個程度會拉高通膨率。而中間會有「自然失業率」,達到時實際通膨率將等於預期通膨率,是傳統宏觀經濟學的一條重要曲線。最早只是紐西蘭統計學家A.W.Phillips單純從英國的通膨率與失業率中發現可能的潛在關係,只是一條「事實經驗曲線」。不過一堆總體經濟學家在上面不斷「看圖說故事」地衍生各種總體經濟學理論。

但可笑的是,預期通膨率只存在於腦中,真實世界並無其物,也無從探知,因此而生的自然失業率到底在說什麼?令人尷尬。況且到現在,主流總體經濟學都還沒有一個合理且可驗證的失業定義,卻能大談特談失業,這很好笑。誠如A.A. Alchian與張五常所言,經濟學有關失業的論文或理論多半不值一提,毫無可學習之處。

作者說FOMC自己也搞不清楚自然失業率應該是多少,今年認為是4.5%,但去年又認為是4.7%,三年前又定為5.1%。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4.1%失業率肯定低於FOMC認定的自然失業率,則依據宏觀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率應該因此被推升,但真實數據卻打臉了宏觀經濟學,通膨率長時間未上升,從2012年以來幾乎都在2%以下。

作者回顧1990年代自己任職Fed時,只要失業率上升1%長達一年,則必然看到通膨率下降0.5%左右。可如今這個關係已然不存在。而且是從2000年以後,作者就發現通膨率的改變與失業率毫無關係了。於是他警告,如果宏觀經濟學的菲利普曲線失效,我們能怎麼辦?

為何發生上述總體經濟學家,還是前任Fed副主席如此雲深不知處的尷尬窘境?總體經濟學理論長久以來忽略了真實世界諸多侷限條件,尤其川普上台後諸多de-regulation與減稅措施改變美國人與外國投資者的生產意願、生產效率。是的,許多美國法規本身都扭曲了企業的資源分配,使得多數企業不得不用低效率方式生廠,甚至發生Elon Musk、太陽能業者或Obama時代的私立野雞大學這類競逐政府補助的商人尋租行為,浪費稅金還造成整體社會租值消散。

川普諸多回歸市場導向的政策,只是把被壓抑的生產效率重新釋放,把社會交易費用降低,自然會看到失業率與通膨率齊降。而偏偏這種現象總體經濟學無法自圓其說地解釋,也顯見此學問天生致命傷何在。

這也告訴我們,為什麼很多經濟學家預測經濟總是錯?因為他們只是一群關在書房裡熟讀錯誤理論,操練看似高深數學,但其實與真實世界八竿子打不著的智力遊戲者。

不過這還是比多數法律學者強,尤其台灣的法律學者,除了只會翻譯跟搞學閥之外,作學問多半談不上。價值觀永遠走在邏輯前面,而其口中「堅忍不拔」的價值觀卻又很容易為了服務政客而自我賤賣。

我自己的投資經驗來看,總體經濟學完全沒有學的必要。學過,只是知道檯面上的經濟學家在屁些什麼,但多半內容不堪推敲驗證,而且對理解真實世界或投資一點幫助都沒有,就當做看小說一般娛樂娛樂就好,切勿把總體經濟學內容當真。對投資有用的,還是把價格理論學好,然後從個人加總到群體即可。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