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關於矽谷銀行倒閉事件

筆記:

  1. Fed推出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救銀行。
  2. BTFP目的是救存戶存款額度不受聯邦銀行保險制度$25萬美元限制。安撫存戶信心從而避免連鎖擠兌。
  3. BTFP 提供銀行或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一年期緊急借貸,需要提供擔保品。而可借貸上限為擔保品的「票面價值(at par)」的100%。

這點應該讓SVB哭昏在廁所,殺人誅心啊!早一天有這個計畫,SVB也不用倒閉了。(反之,沒有SVB死在前方沙灘,Fed估計也不會推出此計畫)

  1. 匯豐銀行HSBC宣布用一英鎊的價格買下SVB在英國的分行。雖然SVB英國分行只有3000個企業客戶,但一英鎊也夠狠的。
  2. 美國監管單位主導下拍賣SVB,表達有意願買下SVB的美國PNC銀行和加拿大皇家銀行截至期限都沒有實際投標。
  3. 有人點出BTFP並未限制銀行借了錢的用途,尤其沒有排除銀行高管利用此計畫借錢後給自己發獎金的操作。
  4. 此計畫真正解決了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問題?還是只是把問題推遲一年?目前也有待觀察。Michael Burry認為就拯救市場信心而言已經有效。
  5. 目前市場似乎在一種怪異精神狀態:銀行業爆掉好像是壞消息,但這可能會讓Fed害怕停止升息甚至轉降利率。市場喜聞樂見Fed利率政策轉向。

順著這個怪異精神狀態,BTFP如果救銀行流動性有效,則Fed豈不是又可以繼續升息?這樣看來拯救成功反又成壞消息?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英國有大量女性迫於生計從事賣淫

英國金融時報長篇報導2022年以來,英國有大量女性迫於生計從事賣淫。文章開頭女主角Tiffany原是公務員,現今迫於英國衰敗的經濟與窘困的生計,每天由丈夫接送到嫖客處所賣淫。

FT調查發現2022年加入賣淫產業的婦女人數是2019年的三倍。

一個專門援助賣淫女性毒品施用的慈善組織Sheffield Working Women’s Opportunities Project 指出,與過去高比例為了繼續購買毒品而賣淫的現象不同,2022年下海從事賣淫者大多數就是為了支付通膨漲價下一般家庭開銷。

一名叫Jodie,現年52歲,已經站街賣身30年的女士表示,今年以來,她的老客戶們紛紛試圖殺價,而她也欣然接受,因為她知道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價格從疫情前£20~30降到現在£10~15,約莫是50%。

同時服務內容,需要口交跟肛交的客戶需求也開始增加。這在經濟學上表示買方具有較高壟斷性,恰好符合第一線妓女的觀察:「因為客人知道女孩子很缺錢("…because they must know girls are hard up…")」。交易內容的改變往往是價格以外,更重要的經濟學訊號。

當然這也意味著賣淫的女孩們將面對更暴力的客戶需求。

這點我在2018年的文章也簡略討論過:經濟好壞本身會直接影響妓女工作上面對的人身風險。根據統計,2004年妓女被殺害的比率是204人/每十萬人;而伐木工人死亡率是118人/每十萬人。賣淫是一個比伐木死亡率還要高的危險職業。

Scott Cunningham、Gregory DeAngelo與John Tripp這三名經濟學家研究發現美國人常用的地區型線上分類目錄廣告Craigslist在2002~2010提供色情廣告刊登服務的期間內,降低妓女被殺害死亡率約17.4%,同時也顯著降低一般女性的被強暴率。

反過來,有些原本在家接客的妓女,疫情後被迫投靠妓院。Audrey Caradonna 表示一樣的收入,過去在家每日只要接三個,現在在妓院每日得接到10個。她擔心某個嫖客在交易過程涉嫌絞死妓女,疫情前一樓一鳳模式她可以拒絕,但在妓院卻有可能碰上。

該篇報導還談到立法將性交易入罪化會大幅度提高妓女的工作人身風險,這一點我也在好幾年前的文章中從法律經濟分析角度談過。性交易除罪化正常化才是保障底層低收入女性無論是收入或基本人身安全最好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可以大幅降低幫派掌控之妓院逼良為娼的現象。

因為當從事賣淫的行為成本降低(例如不再有刑事責任),則賣淫的邊際租值會降低,造成幫派掌握賣淫的總體利益會因為失去法律保護之壟斷性與競爭增加二者影響之下而減少。當邊際租值降低,使用暴力經營的邊際成本就會增加。不善經營,只會靠暴力的經營模式在市場競爭下自然淘汰。

同理,因法律禁止賣淫而生的警方黑幫勾結或警察向妓女索賄也會因此減少與消失。

2003年紐西蘭將賣淫除罪化後,2008年的研究指出該國妓女數量並未顯著增加,但妓女收入與人身安全得到顯著改善。面對不受歡迎的嫖客,紐西蘭妓女可以報警處理是一大關鍵。反之,未除罪化之前,相當數量嫖客看準妓女不敢報警,而在一樓一鳳模式中入室後強暴、強盜、搶劫。

這也說明為何妓院抽成高,可能有黑道幫派掌握,但在賣淫有罪的社會中,多數妓女還是被迫選擇進入妓院。

英國政府自己也清楚各地方警察對於賣淫執法有很大的不同與選擇性。許多地區的警察並不願意逮捕他們眼中「其實是弱勢的賣淫女」。

前述的風險,也多發生在「阻街賣淫」模式上。

誠如我前述三位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讓線上賣淫廣告合法化,就能大大降低從業者的人身風險。

經濟邏輯: 

1. 透過線上廣告,許多阻街女郎毋須在深夜徘徊於街道上,基本上就避免掉碰到隨機殺人等各種情況。  

2. 相較於上街找妓女幾乎可以不留任何證據痕跡,透過線上廣告找性服務多多少少會留下電子足跡,警方未來要追查相對容易。這份擔憂(成本)過濾掉許多殺人行為的可能性。  

3. 反之,妓女透過線上廣告的資訊與評價(包含女郎間的資訊傳遞),能更有效地過濾「可能不安全」的客人。  

4. 透過線上系統安排到的安全客人,日後再透過線上溝通機制繼續交易的機率大增。這也進一步降低服務提供者接觸陌生客人的次數,從而降低碰上「不安全客人」的機率。  

三位經濟學家也指出,如果要透過增加警力(以舊金山灣區為例)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死亡率降低效果,納稅人需要每年多負擔$200億美元用來增聘警察。換言之,允許Craigslist這種線上廣告刊登色情服務,不但一年救了2150位妓女,也替納稅人省掉200億美元。

結論:

誠如我在過去兩年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全球性通貨膨脹乃至於停滯性通膨將大大影響中低層人民的收入與生活。

現實的殘酷是,許多人面臨的財務風險,很可能來源於他們弄不懂也控制不了的貨幣因素。

經濟學大師A. A. Alchian幾篇論文所證明「通貨膨脹必然帶來財富移轉效果」之現象,升斗小民該憂懼的,是自己將是否淪為「被移轉財產」的一員。而這也是我過去兩年多反覆撰文呼籲讀者注意防範自保的重點。

從宏觀角度看,我很常說:沒有錢就沒有人權可言。

其實從個人微觀角度何嘗不然?財富安全係數高低,也大大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高風險工作選擇乃至於預期壽命長短。豈可不慎乎?

分類
筆記

對媒體而言真相不重要

中國大陸截至今日接種疫苗劑數達34億4千多萬劑,施打量佔人口比例241.57%。美國為193.37%、英國為224.04%。

然後這兩天一直看到歐美媒體聲稱中國人民未施打疫苗所以不敢開放。

再看看疫情發生三年來,中國總確診病例178.8萬,死亡人數5235人;美國確診病例9880萬,死亡人數108.9萬人;英國確診病例2400萬,死亡21.2萬人。然後英美媒體稱「中國防疫失敗」。

對媒體而言真相不重要,能藉此帶風向達到真實目的(例如施壓中國開放歐美疫苗)才重要。

分類
筆記 中醫

李士懋醫案:小兒急救

余亲历一小儿急性中毒菌痢,其状若尸,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皆无,全身皆冷。唯将棉绒放于鼻下尚微动,知呼吸尚存,遂将三个艾条捆于一起,灸小腹,连续三四个小时,患儿竟苏,体温复升,经治而愈。

【傷寒論冠名法求索(李士懋、田淑霄)】

李士懋 —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田淑霄 —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国医大师”称号。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證券投資

關於美國房地產值得注意的三個數字

根據WSJ報導("Rising Mortgage Rates Complicate Decision on Buying Versus Renting"),有三個數字值得投資人注意:

1. 美國三十年期房貸利率本週站上5.66%,是一年前的兩倍。

2. 美國全國月房貸支付(本金加利息)額中位數對上房租中位數逼近1.5倍,且跳升迅速。上一次比值如此之高是2009年崩盤前。(見圖)

此數值直接影響潛在購屋人群選擇購屋或繼續租屋的意願。

3. 7月份選擇支付違約金也要解除房屋買賣契約的買方有16%。

分類
筆記 中醫

關於Covid-19疫情的雜想

如果有讀西醫的藥理學、病理學等課程(這在大陸中醫學系都是必修的重課),就會知道西醫在內科這部分幾乎都只是在用藥物操弄alpha、beta、M、N…等受體(如氣管擴張劑、肌肉放鬆劑),深究起來算治病嗎?我個人很質疑。

少部分如抗生素這種,肝腎等毒性多很大,往往殺敵一千損病人八百(尤其從病人脈相可知中毒),這樣也算治病嗎?我個人也是很質疑。更別提抗腫瘤藥劑毒性更大,從中醫角度看,病人服用之後是往死證發展,真的算治病嗎?

尤其當你具備中醫的寒熱陰陽病邪轉經等觀念與臨床治病經驗後,你更容易對西醫內科的諸多作法感到不科學與荒謬。

老讀者都知道,我談經濟學一起手就是先談科學方法論。而學習西醫的心得只讓我感到西醫存在很多不科學之處。而正因為自己是從理工到法律到經濟學到醫學的跨學科經驗,相較於單純高中畢業就進入醫學系的人而言,更容易看出醫學生科學訓練不足的真相。

我認為許多中醫理論與臨床更符合科學方法論的要求。

只是無知者很容易把一堆儀器、一堆garbage-in-garbage-out的統計資料當作「科學」。最常見就是不問受訪對象氣血陰陽寒熱實虛,覺得罹患某種病就是條件一樣地試驗某種藥物並統計之,還誤以為這叫科學。

當政府與產業花費幾百幾千億美元去開發Covid-19或其他傳染病的特效藥或疫苗時,這真的是正確有效率的救命法?以我所知的中醫來說恐怕根本不需要付出如此龐大的成本就能達到相當好的治療效果。

但經濟學上可以確定的是,一旦產業與政府補助掛上鉤,則這種模式從此揮之不去,結構化後的貪污體系也會在教育上洗腦民眾接受這樣才叫「醫藥開發」,也會在言論自由上箝制「非主流醫學的發聲空間」,比方:先壓一個非主流、不科學的名稱,然後再說僅供參考還是得聽「專業西醫的意見」。這樣的操作手法是否熟悉呢?

換個角度,許多所謂醫學藥學專家學者並不會治病,甚至不見得比我會治病。很多比我會治病的先進大德恐怕比我更極端。例如《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作者李宗恩博士也在書中指出,自己受過台大、史丹佛大學科學訓練,在西醫治療其父親癌症的過程中,竟發現西醫諸多不科學之處而震撼。

又如疫情以來我讀的某位傳染病學教授的諸多關於Covid-19的言論,均感難以認同。說白了,這位號稱傳染病學教授又治癒過多少傳染病患者呢?反之,我經手又痊癒了多少Covid-19患者,我自己清楚。

這就像2020年初油價跌破至負值,美國Fed瘋狂印鈔,我就多次撰文指出從基本的經濟學定律可以看到哪些現象(通膨會先發生在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價格飆漲,然後擴散到全面,之後Fed會看到通膨率急升,停滯性通膨甚至會出現,利率將被迫上調,資產價格必須下修…),每一個階段投資上又應該如何準備,如何順勢做多再轉做空。

試問又有多少號稱財經專業的從業人員做到呢?

當我做出這些預測,多少不認同的聲音。只有我的錢包告訴我判斷正確。

言歸正傳,若我們不去討論中西醫之爭這種大方向問題,僅僅關心「自己或家人遇上疫情或其他疾病,自己有多少能力理解問題所在?自己有多少能力處理問題?」這個小我層面上,試問又有多少人只能任憑醫生處置,盲目相信或自我安慰「尊重醫學專業」,且毫無能力看出醫生能力的侷限和盲點,同時找出其他可選方案呢?

多少罹患Covid-19的兒童患者轉腦炎之前,中醫有許多預判、救命與阻止的方法,父母如果具備足夠的知識,就不會傻呼呼地等待因醫療資源因法規壟斷而缺乏而面對疫情時失去供給彈性的救命稻草。(這塊複雜的經濟學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談)

面對人生的財務風險與健康風險這兩件事上,盲目相信「所謂的專業」其後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而自己做了多少準備、下了多少學習功夫呢?還是懶惰地、無知地「交給專家」,破產或面臨死亡時再來後悔?或者更慘,連後悔的認知都沒有,還傻呼呼地欺騙自己「喔~這就是科學/醫學的極限」。當然也可以很佛系地認為,無知至此也是一種幸福。

經濟學告訴我們,壟斷資訊本身帶來的不平等會出現自身租值移轉/被剝削。要避免此現象,行為者必須打破資訊不對等。

我認為現代社會生而為人都無可避免要面對三大風險:法律、財務、健康。

曾經有人問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學大師Mrs. Joan Robinson為何想學經濟學?Mrs. Robinson答覆:「因為我不想被騙。」要正面處理這三大風險,不想被騙,我的選擇是努力學習,讓自己具備這三個領域平均水準以上的專業。你呢?

分類
科技相關 筆記 證券投資

Apple 2021 Q2 電話法說會摘要

照慣例電話會議一上來就是Apple CEO Tim Cook與CFO Luca Maestri 把主要財物數字炫耀一番,畢竟Q2營收的年成長率54%,太亮眼了。以Apple這種體量的公司,如果將其當作一個國家,營收對比GDP,如此一家私人公司足以排進世界前15國。

我把Q&A部分放到最前面,CEO與CFO的開場摘要則放到最後。

Q&A部分

許多關於供應鏈是否存在短缺或不足的問題,現代供應鍊大神全都語焉不詳,只強調Q2他們不存在materail shortage。

另外就是有提到中國市場成長力道強勁,且2/3的中國iPad和Mac買家都是第一次購買蘋果產品的用戶,這對Apple來說是讓他們趕到樂觀的現象。

同樣的,關於Apple Service Business部分Tim Cook一樣東拉西扯就是不肯提供更多訊息,頂多只說從去年開始Apple App Store與開發者的手續費率降了15%。

還有Apple這次與Facebook鬧翻的隱私權問題,在這個恐怕重創FB營運的決策上,Tim Cook依然官腔滿滿,聲稱「Apple在做對的事」,他們就是要給用戶選擇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無關Apple或任何其他公司。(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

值得一提的事,Tim又補充:「即便沒多少用戶選擇不被隱私追蹤,蘋果也堅持要提供這個功能」(這是說絕大多數用戶不需要這個功能,Apple也堅持要花費成本做下去?你還跟我說是利益用戶而不是針對其他公司?)

Tim Cook

  1. new March quarter records for both revenue and earnings, besting our year ago revenue performance by 54%.
  2. iPhone, which grew 66% year- over-year driven by the strong popularity of the iPhone 12 family.
  3. iPad grow very strong double digits to its highest March quarter revenue in nearly a decade.
  4. In fact, the last three quarters for Mac have been its three best quarters ever
  5. Wearables, Home and Accessories, which grew by 25% year-over-year.
  6. Services. We achieved growth of 27% year-over-year and set new records for services in each of our geographic segments.
  7.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we will invest $430 billion, creating 20,000 jobs in the process.

Luca Maestri

  1. Our revenue reached a March quarter record of $89.6 billion, an increase of over $31 billion or 54% from a year ago.
  2. Products revenue was a March quarter record of $72.7 billion, up 62% over a year ago.
  3. Our services set an all-time record of $16.9 billion, growing 27% over a year ago. ( App Store, cloud services, music, video, advertising and payment services. Our new service offerings, Apple TV+, Apple Arcade, Apple News Fitness+)
  4. Company gross margin was 42.5%, up 270 basis points from last quarter driven by cost savings, a strong mix and favorable foreign exchange. Products gross margin was 36.1%, growing 100 basis points sequentially also thanks to cost savings and FX, partially offset by seasonal loss of leverage. Services gross margin was 70.1%, up 170 basis points sequentially and mainly due to a different mix. Net income of $23.6 billion,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 of $1.40 and operating cash flow of $24 billion were all March quarter records by a wide margin.
  5. During the March quarter, we added more than 40 million paid subs sequentially, and we have now reached more than 660 million paid subscriptions across the services on our platform. This is up $145 million from just a year ago and twice the number of paid subscriptions we are only 2.5 years ago.
  6. Apple Watch continues to extend its reach, with nearly 75% of the customers purchasing Apple Watch during the quarter being new to the product.
  7. Mac. We set an all-time revenue record of $9.1 billion, up 70% over last year, and grew very strongly in each geographic segment with all-time revenue records in Europe and rest of Asia Pacific and March quarter records in the Americas, Greater China and Japan. This amazing performance was driven by the very enthusiastic customer response to our new Macs powered by the M1 chip.
  8. iPad performance was also outstanding with revenue of $7.8 billion up 79%.
  9. And UCHealth, a large health care provider in Colorado, was able to reduce per patient vaccination time from 3 minutes to only 30 seconds largely by moving from PC stations to iPhones
  10. We ended the quarter with over $204 billion in cash plus marketable securities. We issued $14 billion of new term debt and retired $3.5 billion of term debt leaving us with total debt of almost $122 billion. As a result, net cash was $83 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quarter.
  11. we were also able to return nearly $23 billion to shareholders during the March quarter. This included $3.4 billion in dividends and equivalents and $19 billion through open market repurchases of 147 million Apple shares.
  12. This will cause a steeper sequential decline than usual. Second, we believe supply constraints will have a revenue impact of $3 billion to $4 billion in the June quarter.
分類
科技相關 筆記

筆記:WSJ-The Battery Is Ready to Power the World

  1. 目前世界上鋰離子電池主要在亞洲製造,其中65%都來自於中國大陸。與之相對的,世界上並沒有任何國家產出石油超過20%份額。
  2. 1980年代日本發明鋰離子電池技術,最早用於攝影機上。如今2/3以上都是用在電動車。因應高漲的需求,世界上鋰礦的產出翻了三倍。
  3. 鋰礦主要產於澳大利亞與智利。
  4.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packs and motors currently cost about $4,000 more to manufacture than a comparable fossil fuel-burning midsize sedan engine. By 2022, the difference will be $1,900—and will disappear by mid-decade, according to investment bank UBS Group AG .
  5. 2010年1月時鋰離子成本約 $1,000 and $1,200 per kilowatt-hour. ,十年後為 $125 per kilowatt-hour
分類
筆記

麥肯錫的鴉片危機

近日美國醫藥司法大案

美國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與全美47個州總檢察官和哥倫比亞特區等司法機關達成和解,同意支付$5.73億美元換取緩起訴。

本案涉及過去20年麥肯錫顧問公司提供Purdue Pharma公司旗下鴉片類止痛藥產品 OxyContin,明知該公司已於2007年在聯邦法院認罪,承認故意誤導醫師與立法者錯誤低估OxyContin風險,造成超過45萬人可能因濫用此藥物死亡。

Purdue Pharma已因此案的高額懲罰性賠償金宣告破產。

此案在法律實務上一個重要影響在於過去麥肯錫這類顧問公司多半能以「僅提供意見」為由在許多高度法律爭議甚至被定罪的案件中脫身。

然而本案中麥肯錫被查抄的文件顯示該顧問公司不僅僅提供行銷意見,更清楚提供「如何實施」的計畫。

例如麥肯錫2009年的顧問報告中主張將OxyContin這個止痛藥包裝成「可減輕病患壓力與人際疏離感,使病患更樂觀」的好東西,建議Purdue Pharma公司「應反擊那些子女過度使用藥物的母親的情緒性言論」以避免影響銷售,並畫下$4億營收成長的目標。

2013年美國最大連鎖藥妝店Walgreens與聯邦政府達成和解,同意將限縮違法鴉片類止痛藥的銷售。此舉顯然重挫銷售狀況,麥肯錫隨即建議Purdue「賄賂Walgreen高層以放鬆管制」。

麥肯錫在2017年的顧問報告中更建議Purdue對有助於銷售的過度劑量使用退佣金。同份報告麥肯錫甚至清楚計算出美國另一大型連鎖藥妝店CVS將會有2848個客人過量使用或上癮,CVS應「把握商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麥肯錫僅僅與47州的司法系統達成和解,但不包括聯邦政府。新任Biden政府會如何處置尚不清楚。某些郡政府與該所在州之州政府不同調,依然堅持對麥肯錫提出刑事告訴。

我簡單補充說明一下:美國的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是平等關係,並非上下從屬關係。

同樣的美國部分郡縣政府與州政府之間也可能不存在從屬關係,特別是那些以私人公司形式建立的市或郡。

這塊是一般中國人讀到美國不同政府進行刑事訴訟或行政處分時常常看不懂的地方。

分類
筆記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日本動漫市場

(1) 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多數影院被迫長時間停止營業的狀況下,「鬼滅之刃劇場版無盡列車」依然開出$3億美元票房!

(2)日本動漫一年產值達$250億美元

(3)日本最強兩大動漫IP — 寶可夢與Hello Kitty分別在過去25年來累計創造各$920億與$800億美元營收。

其中以2019年的數字顯示,48%收入來自於海外播放授權,商品化23%、Pachinko(柏菁哥)13%、電視播出4%、電影3%等。

這就不難解釋近日鬼滅之刃的爆紅,馬上出現的成批炭治郎、彌豆子文具、便當、霜淇淋甜點甚至寢具等商品。畢竟成功的商業模式擺在那。

(4) 但日本卻遲遲未能成功發展自身的影音串流產業。即便是極端保守的吉卜力工作室,也在去年與HBO Max簽約合作。

許多日本動漫公司也紛紛與Amazon或Netflix合作,範圍不僅僅在於過去作品的授權播放,這些新興平台也主動投資製作自己的日式動漫。

(5) SONY於去年12月花費$12億美元買下原屬於AT&T的動漫串流平台Crubchyroll,該平台目前約有300萬訂戶。SONY計畫透過自身1億多PS用戶,推廣此平台與自身擁有的動漫內容。

但過去SONY各個事業群各行其是的混亂管理風格交出的「軟硬體整合」成績實在令人不敢恭維。SONY自認對整合電影、音樂、動漫、遊戲內容的努力,在財務上幾乎看不出有任何突出貢獻。

從圖表我們可以看出SONY自2008年以來多數時間年獲利狀況都是虧損收場,直到2017年後才轉虧為盈。

如今SONY試圖以動漫為主力進攻影音串流產業,但考量其內容IP歸Sony Pictures Television管理,但串流服務又屬Sony Music Entertainment,因組織破碎、整合低落的障礙似乎還會繼續困擾SONY的執行。在攘外之前,能否搞定內部山頭林立,恐怕是第一大問題。


我補充一些英國金融時報沒報導的現狀。

a. 日本動漫其實是個高度勞力密集的血汗行業,近年的蓬勃相當部分是靠中國廉宜勞動力代工才可能。我們知道的諸多知名動漫如「火影忍者」、「犬夜叉」、「死亡筆記」、「全職獵人」、「名偵探柯南」…等都是由「杭州飛龍」這家公司代工製作。

b. 2020年上半新冠肺炎在中國疫情較為嚴重時,日本許多動畫如《A3!》、《科學超電磁砲T》、《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因受新冠肺炎影響延後播出。

已經有日本業內人士提出的擔憂:第一線畫工收入過低的狀況已經可能引發日本動漫人才斷層的風險。

c. 美國商人其實過去30年一直以某些神奇的方式引入日本動漫或特攝影片。例如大名鼎鼎的Power Ranger就是美國猶太商人Haim Saban向日本東映買下五色戰士系列的版權,然後留下戴著頭盔的畫面重新配音,至於演員露臉的部分則在美國找年輕小演員重拍,二者結合後推出市場大受歡迎的二次加工品。這是說,這些美國演員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而變身戰士後的畫面其實是直接拿日本原片使用。

到如今Funimation這些公司製作動漫時已經直接同時錄製日語與英語配音。可看出日本動漫與特攝內容產業在美國從小眾市場到大眾市場的成長歷程。

這則小典故算是額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