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科技相關 筆記

10大IT失敗預言

每隔一陣子,媒體就要炒作某些商業大師、趨勢大師、管理大師或者股市大師。

例如大前研一的愚蠢「M型社會」論,到現在還被媒體奉為圭臬。
這個不堪一擊的說法只要查一查人民收入的統計數字即可了解,偏偏還是有一堆人信以為真。

還有一個號稱首席分析師的谷月涵,錯誤預測機率遠高於正確的,丟銅板都比他強。事實上也怪不了他,檯面上的股市分析師註定要睜眼說瞎話,從經濟邏輯來看沒一個說話不是放屁,通通站不住腳。

難怪效率市場理論總是這麼吃香,畢竟與其寄望一堆連猴子射飛標都打不倒的「投資精英」,倒不如當白痴直接壓寶市場本身。

t3.com這網站刊出他們認為10個IT界愚蠢的預言。雖然事後諸葛,但卻是必要!好讓我們看清這些曾經被奉為大師或具備卓越眼光的商業天才們,講過哪些現在看來可能讓他們自己臉紅不已的金玉良言:

1. The iPod will never take off – Sir Alan Sugar in 2005
iPod永遠成不了氣候 — Alan Sugar爵士。2005

2. No need for a computer in the home – Ken Olsen, founder of Digital Equipment Corp in 1977
家裡面並不需要電腦! — Ken Olsen,迪吉多電腦創辦人。1977

3. “Nuclear-powered vacuum cleaners will probably be a reality within ten years" – Alex Lewyt, president of the Lewyt Corp vacuum company
10年內,核子動能吸塵器將會成真!– Alex Lewyt,Lewyt吸塵器公司總裁

4. TV won’t last because people would, “soon get tired of staring at a plywood box every night" – Darryl Zanuck in 1946
電視不會持續風彌下去,因為人們很快就會對每晚盯著木盒子看感到厭煩! — Darryl Zanuck,福斯總裁。1946

5. In 1933, after the first flight of the Boeing 247, a plane that could hold ten people, a proud Boeing engineer reportedly said, “There will never be a bigger plane built."
「再也不可能造出更大的飛機了!」1933年可搭載10名人員的波音247第一次飛行後,一位自豪的波音工程師如此說道。

6. “We stand on the threshold of rocket mail" – US postmaster general Arthur Summerfield in 1959
我們正站在進入火箭郵遞服務的當頭! — Arthur Summerfield,美國郵政總長。1959

7. Nobody would ever need more than 640KB of memory on their personal computer– Bill Gates in 1981, allegedly.
沒有人會需要超過640KB記憶體的電腦! — Bill Gates,微軟創辦人。1981

8. “The Americans have need of the telephone, but we do not. We have plenty of messenger boys" – Sir William Preece, chief engineer at the Post Office in 1878
美國佬才需要電話,我們不需要,因為我們有一堆郵差! — William Preece爵士,英國郵政總局總工程師。1878

9. Two years from now, spam will be solved – Bill Gates, 2004.
兩年內,垃圾郵件將不復見! — Bill Gates,微軟創辦人。2004

10. “X-rays will prove to be a hoax" – Lord Kelvin, President of the Royal Society, in 1883.
X光早晚會被證明只是個屁! — Lord Kelvin,英國皇家協會主席。1883

分類
筆記 商業評論

Logan小車立大功

5月底的經濟學人(Economist)在特別報導裡提到
在東歐開放之後,陸續幾個國家加入了歐盟這個大家庭。不過這卻沒有立即地改善整個東歐與西歐的經濟差距(事實上也不可能)

許多西歐公司開始將生產事業遷往東歐,希冀能享受其廉價的勞工;可惜經濟學人指出,這樣的廉價勞工往往在工作能力、態度上還遠不如亞洲的中國或越南勞工。
過去認為東歐勞力「價廉物美」,可能只是個神話。因為東歐知識能力尚且不足。

法國的雷諾(Renault)汽車也在開放之際,買下了羅馬尼亞(Romania)的一家汽車廠 — Dacia。並想就地生產便宜耐用的汽車,目標客戶即當地這些收入不豐的東歐人民。以羅馬尼亞為例,當地人民目前平均薪資甫大漲20%,來到每月450歐元(約新台幣2萬出頭),在歐洲算是中低收入(台灣的大學畢業生情何以堪啊)。


有趣的是,這款不起眼、不時尚,甚至有點「老古板」的小車,在羅馬尼亞人心理並非夠「俗又大碗」(基本款售價7,600歐元),反倒是紅回了時尚之都巴黎!

怎麼說呢?

這款本來瞄準東歐市場的小車,極盡所能地降低成本:採取東歐便宜人工,以及過去雷諾使用過的設計來完成。在羅馬尼亞上市後,取得算還不錯的成績。但上市不久,巴黎街頭卻也出現這種小車的水貨。
這可讓雷諾公司頗感驚訝。而雷諾也頗懂得掌握商機,隨即在法國推出該車款,造成轟動;去年光是法國,該車款銷售成長率就足足有7成多!

且這款車的毛利超過6%,足足是其他車款的兩倍。

現在雷諾樂觀地將Logan推往俄羅斯、摩洛哥、巴西與印度等國家,希望也能開出紅盤。

這篇報導與過去我寫過的「從全球股市大跌陰霾下坐看彩虹」裡,所提到的HP與印度的實驗性產品計畫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
二者均是針對較低收入的市場去開發產品,各自結了不一樣的果實,卻都一樣甜美。
(圖片引自Renault官方網站)

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公平、理想主義與其他同樣糟糕的東西」–一篇特別的畢業致詞

這是作家,P.J. O’Rouke,一場對美國某大學畢業生的致詞。

他提到幾點給大學畢業生的建議,相當有意思且深富意義。我翻譯我認同的部份如下,並補充一些我的看法:

1.出去賺大錢

我們活在一個如此富裕強盛的國度,周遭滿是金錢所能提供的一切舒適、便利甚至安全。然而,卻沒有一個美國的政客、意見領袖或宗教人物會要你「出去賺大錢」;他們反過來只會告訴你「金錢買不到幸福」。
或許金錢買不到,但是卻租得到!

誠實賺錢一點也沒有什麼不對。財富並非像比薩 — 我全吃完了,你就只剩比薩盒可以啃。事實不是這樣的。
在一個自由且有健全財產與法律制度的社會裡,一個人富有了,其他人並不會損失什麼。

這部份跟最近紐約時報的兩個經濟學家所公佈的一項研究很有關係:越有錢真的會越快樂 (Are Rich People Happier than Poor People?)!
無論是國家對國家的人民富有與幸福比較,乃至於同一國家內國民的財富與快樂,均是有明顯的正相關。

同時這篇研究也某種程度的駁斥了過去「富國不一定幸福、窮國不一定悲苦」的那份研究,也間接撼動了「相對富有」的理論。

從個人與社會的經濟角度,一個有志氣的年輕人認真工作、腳踏實地的邁向富有,對整體社會的貢獻絕對是正面大過負面的!

放大的整體來說,一整個民族如果都勤奮、努力、重視教育與儲蓄,那這個民族就算多苦難,也總爬得起來。

在「新國富論」這本書裡面,總觀上下數千年的經濟史,得出來的結論即是:民族性格遠比一個國家有多少自然資源,更能決定該國的財富!

因此,在不違法、違背道德的情形下,為了錢工作本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許多偽善的批評,本身並站不住腳,也沒有意義!

分類
筆記

毒品那麼容易上癮嗎?

根據這份3月份的【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似乎海洛因、古柯鹼之類的毒品,成癮性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大!

小時候看香港電影,裡面壞人常常給無辜無知近乎癡呆的好人,打上一針Heroin,從此之後成為任憑擺佈的魁儡。

一針速效,且針針見效。

這個爛好人還會邊含淚邊苦苦哀求「再給他一下」

可是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一年以前使用過一些我們認為容易上癮的藥物、酒精的人,近一年成癮有依賴性的情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高。

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個表格與長條圖: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pub?key=pKRKmdxUHfEFzhDsD9GFPPQ&output=html&gid=0&single=true&widget=true

數字代表一年以前使用過某種藥物,近一年還有依賴性的比率;似乎傳說中很嚇人的Heroin,一年來繼續使用且已有依賴性的比率為13.4%。不像電影裡面演的「一試成主顧」那樣速效。

ps.我不是念醫科或藥物相關的,純粹轉述這份美國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

報告連結

分類
筆記

沙烏地阿拉伯的女人

在她的老公對她第一次與第二次開槍射擊她後,這個30歲左右的女人拒絕了建議,選擇放棄向政府單位提出申訴。

為什麼?

因為根據沙烏地阿拉伯的規範,女人要提出申訴,得有法定義務監護人同意,否則這樣的申訴是無效的。

巧的是,這女人的監護人正好依法就是她老公!

此外,她這樣提出申訴,只怕全是男性的沙烏地阿拉伯警方要另外控告她【與異性接觸罪】,一條在沙烏地國家法律裡特有的罪刑。

很難解的困境,是吧?

第三次,這女人的老公又對她開槍,她死了。

困境就這樣解決了…

分類
筆記 隨筆

相似度大比較

2006年
面對倒扁紅衫軍,游錫堃一番訴諸民粹談話
大部分紅衫軍都認同中國,不認同台灣,現在的政治僵局,就是因為陳水扁認同台灣,一再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導致這些人逢扁必反,他呼籲,台灣人不能被糟蹋,大家要一起站出來捍衛本土政權。

分類
科技相關 筆記 微軟

微軟的一些八卦

我平常蠻常看Robert X. Cringely的Blog
這次他寫了一篇關於微軟小秘密的文章–「Prinsors of Redmond: Yet Another Way Paul Allen Isn’t Like You And Me

裡面提到兩個故事,相信可以讓大家對微軟創辦人之間的關係有點了解

當初微軟剛創辦,創辦人就是大名鼎鼎地William Gates,大部分人叫他Bill Gates;另外一位就是文章主角Paul Allen了。

如果你對Biil Gates身世有點了解,就會知道Paul Allen是Biil念中學時,同為喜歡玩電腦的學長。後來在哈佛時期,兩人也常討論電腦、軟體。

第一個故事即當初微軟第一個客戶,MIT需要BASIC的編譯程式。而當時MS的
主事者還是Paul而非Bill。Paul出差去MIT完成那份工作。但同時微軟創辦,Bill堅稱他自己是花費100%時間在微軟上,而Paul卻是同時身兼MS與MIT的工作,所以Paul只能拿到36%的股份,Bill要拿64%股權。

隨後在MS DOS 2.0開發完成之時,Paul罹患癌症。卻無意間聽到Bill與現任CEO — Steve Ballmer在討論如果Paul掛掉,要怎樣把他的股份弄回公司。

當然或許這是為了安定經營權或在討論關於股權信託….之類,防範於未然的討論。只是對Paul來說,實在是情何以堪。

作者猜測,這或許就是為何Paul之後幾乎完全淡出微軟的經營,甚至陸續賣出手中持股直到退出董事會。

這故事真實性如何?
該文作者不敢說Paul會comfirm他的說法,但作者的消息來源係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Paul親密朋友閒談時聽來的。
而賣股一事,更曾求證過Forbes專門追蹤富人財產的編輯Peter Newcomb,得知Paul早已將財產轉為非微軟股票的其他形式,目前手中僅剩100萬股。以他的財產規劃,就算微軟倒掉了他也不需要擔心。

作者結論推測,一個人只有當他的財富被控制在他不相信的人手上時,才會如此不計代價地(Paul賣股票是不計價格亂賣的)急於抽出財富,轉換成其他無關聯形式(例如Paul有價值10億美元的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