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科技相關 商業評論

從合體這檔事談近來的平板電腦市場

華碩面對平版來襲大幅侵蝕其netbook市場的又一(可能的)力作,是把手機跟netbook平板結合起來 — PadFone。

這個概念其實早先幾個月前Motorola就玩了一次:Motorola Atrix 4G

華碩這個還不曉得會不會上市的產品,跟Moto比起來,優勢在哪?目前看不出個所以然來。若是在價格,那很可悲,台廠依然只能在殺價競爭這血海裡面掙扎。若是在系統軟體介面或相關應用服務提供?目前絲毫看不出來華碩有這方面的能力或人才。

多數台廠目前為止只想靠Android,但我們慢慢發現,其實Android不如Wintel那麼好靠。除了在資源供給上有差別之外,未來潛在的專利紛爭,長期來看其實一樣會墊高Android一干廠商的成本跟不確定性。而Android的開放性更不過只是欺騙消費者的幌子(這點我以後再談),倒是其fragment開始發揮喝阻軟體開發商的神奇功效了。

話說回來,這幾個月看來很炫的手機跟netbook合體的創意,其實Apple在1992年就玩過: PowerBook Duo。
這玩意是個小laptop(其重量約1.8公斤,在那年代算是很輕薄短小了),可以跟一台桌上顯示器結合,搖身一變成當時流行的desktop。

這產品從1992年賣到1997年,算成功嗎?應該不算,因為這期間Apple一路衰退到近乎被Sun併購甚至破產的邊緣。

當年失敗的概念,現在能不能成功?就看Moto跟華碩能玩出什麼火花了。

我個人看法呢?很悲觀。

原因很簡單:設計給平版使用的介面,是否同樣適用於滑鼠鍵盤?我持否定態度。
而當新介面一直往前進時,華碩這類廠商還一直想要將起往回拉,這種復古心態與作風,我認為將存在很大的適應不良風險。

另外手機的晶片效能、電池等硬體上的侷限,我想短短一兩年內應該仍難以突破。

iPad證明配合觸控以及輕薄的平版市場,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的且十分精簡的新作業系統與軟體,以及存在於二者的全新UI概念。正因為有二者的投資與開發,所以Apple採用效能其實遠不如Intel CPU的ARM晶片,使用者並不會因此覺得自己用的是10年前的電腦。

但依照華碩、Moto的想法,卻可能面臨兩難困境:用Android,那可能存在使用者介面適應不良症以及其應用層面仍遠不如Windows、iOS的困境;用Windows系統,則差勁的硬體效能在netbook上已經讓人嘗盡苦頭,更別提相容於ARM的Windows 8還遠在天邊呢。而且,Windows 8相容於ARM,但原本Windows上的各式軟體目前看來要跟著相容的機率並不高(除非廠商們都願意跟著改寫,不過現在微軟的號召力早已不如當年)!換言之,Windows系統能允諾的「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拿到ARM cpu上很可能並不存在,Windows 8 for ARM可能只是一套新的Android、一套新的WebOS,一套被打回原形重練的作業系統罷了。

小結之,如果華碩只是想走以前的老路子,拿竹子之類的材料做產品騙騙人,宣稱自己也是品牌、也是文創,但軟體部分一點苦工也不投資,只想撿現成,那新近的IT產業發展對華碩而言可是非常不利。

當然華碩既有的主機板、筆電市場不會馬上萎縮,但還能守成多久?我們並不曉得。而netbook呢?早已被iPad打趴在地上,甚至是掉進大峽谷裡還得向下挖洞。手機?華碩歷來的嘗試都挺失敗,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要對它有信心,特別是這家公司一貫的「軟體撿便宜」策略看不出有什麼改變。

能玩的,還是侷限於「賺管理錢」這一塊。

接著我們從財務數字這一塊,來看看華碩的「管理」與「品牌」到底做得如何?

首先我們先看華碩跟Dell、Apple的2010年整年財務數字比較表:

從毛利來看,華碩其實一點都不像他自己講的:搞創新、搞品牌的這種路,反而跟專門搞量大、便宜、快速、品質不一定好的Dell看齊。

搞品牌要算成功,得有Apple這種隨便31%起跳的毛利才叫品牌。我再舉個例子,像美國皮件名牌Coach,2010年毛利近乎80%,這才叫搞品牌!

那華碩這種嘴巴說搞品牌,骨子裡是搞「紅海策略」的,也不是就不能賺錢。低毛利產業(經濟學來看這種產業就是邊際上租值不高)要賺錢唯一的明路就是:衝量!

靠量大來獲取利潤,這點在Dell身上就很明顯。

就我的觀點,毛利率減去淨利率,可以約略當做是該企業營運的成本比率。華碩是2.63%、Dell是1.78%、Apple是7.65%。經營策略上如果華碩跟Apple比,Apple是賺研發、品牌行銷的錢,華碩就算是賺管理的錢。但進一步跟Dell比,華碩在賺管理錢上,效率還是不如Dell。

很多網路鄉民看到有人稱讚Apple就會罵那個人偏見,殊不知我們拿出最客觀的財務數字來看,近年來的Apple在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音樂播放器、網路多媒體服務產業來看,真的是近乎天下無敵。不曉得誰才是盲目的蠢蛋。

回過頭來,在微軟正式推出Windows 8之前,新一代平板電腦之戰說穿了就是一場消耗戰。Apple贏就贏在過去20幾年針對終端消費市場累積的研發能量,不管是Dell、華碩、宏碁或HP在這時候追,要投入的資源只會多不會少。
但在Dell淨利是華碩的4.8倍,Apple是華碩的25.5倍前提下,要說華碩能拿出比這二者更多的資源來打仗,我是很難相信的。同時,最近風波不斷,去年淨利僅約504M美元的宏碁,我也看不出有什麼條件讓他們能自我感覺如此良好。

再以目前手頭有的現金與約當現金來看,宏碁約有美元679M、華碩929M、Dell 14,479M、Apple 29,234M。

再更進一步看宏碁、華碩與Apple關於平板的專利布局。

在Google Patents上面查詢Acer有關平板電腦的專利,幾乎都是10年前宏碁搭配微軟推的那系列Windows平板,而且Acer有的幾乎都是機構上的專利,跟現今平板幾乎毫無相關,或許可說宏碁針對現在的平板發展幾乎沒多少專利布局可言。

華碩呢?一件都查不到。這邊我更正一下,華碩有一些平板電腦專利(美國專利),但跟宏碁一樣,都是機構相關的居多(例如能旋轉螢幕從laptop變成平板的設計),但是多半跟現今的平板來說無太多相關,也多半不重要。

Apple呢?上百件,而且許多是現今流行的平板電腦基礎專利。例如久按icon可以用觸控方式自由移動icon、例如久按超連結可以跳出半透明的URL視窗、例如你現在於iPhone上熟悉的自動糾正拼字錯誤功能…等等。

總結,從現今的產品面、財務面以及專利面,宏碁與華碩在媒體上表達之對於平板電腦的樂觀態度,我真不曉得其基礎建立於什麼之上?這兩家台廠那些充滿自信的話,能聽嗎?除了當做公關用語之外,似乎無其他任何可信的含意了。

22 replies on “從合體這檔事談近來的平板電腦市場”

你說得很對,不過PadFone跟Eee Pad Transformer是兩種產品,一個是手機加平板,一個是平板加小筆電,可是你文章裡面出現的批評對象是手機加小筆電耶…這比華碩現有的思想還超前了。

應該說我覺得兩種idea都不可行。
一如notebook跟桌機結合一樣。空有噱頭,沒有市場。

真正比較有類比性的例子,是技嘉的Dock小筆電。本身是小筆電,插到Dock後可以再外接螢幕和鍵盤模仿桌機使用。這idea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技嘉缺乏獨自把市場作起來的能力。(也就是讓一般使用者也能普遍認同這種使用法的行銷能量)。

所以放到華碩這邊來看,市場是有,噱頭也有,很多人不也挖苦過iPad不過就是台裝在大螢幕裡面的iPod Touch而已嗎?

我只想請教,你現有多少 Apple 3c Products?曾有多少 None-Apple 3c Products?iPhone/iPod/iPAD/MBA/MBP/iMAC/Air Extreme/Mini Server,你有多少?

當初這樣自以為有先見之明挖苦的人,也不得不承認iPad熱銷是很嚇人的。事後諸葛來看,這些先見之愚是很可笑的。

一如當Apple開了第一家、第二家直營店Apple Store時,多少有名分析師大力唱衰,現在只把這部門單獨拆開來看,2010年營收9.08 billion,獲利2.63 billion。營收來看就將近是美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連鎖商店之一的Best Buy的1/5,而Best Buy是家什麼品牌都賣的美國燦坤,Apple Store幾乎只賣自家產品為主。

以台灣最大的燦坤來看,2010年營收不過0.9 billion美元,獲利32 million 美元。離Apple一個部門都離很遠。

另外,技嘉的問題不只是出在行銷。

話說回來,這些挖苦的人,對於iPad又有多少了解?是很令人質疑的。

個人偏見,第一眼看到「平板作為手機擴充裝置」這樣的產品概念時,我想不到價格以外的吸引力。

比起平板+手機的產品組合,“Padfone”的差異在於可能的低價。似乎仍走在「薄利多銷」的老路上。

從iPod Shuffle的案例來看,一個成功的行銷可以讓妥協成為一種美。把Random換上一個新名詞Shuffle,就昇華成一種新的使用哲學。當然,也不能否認iTunes在電腦端提供了相對完整的後援。

我當年也不相信一台連液晶螢幕都沒有,只有隨機播放能稱為功能的mp3隨身聽會大賣成這樣。

華碩這個PadFone的概念就像筆電外接螢幕鍵盤當桌機來用…有沒有人這樣用?有,很多人會在公司配發的筆電上再外接螢幕鍵盤…但更多人會為了預算而將就於筆電的小螢幕,或者乾脆改買桌機。

如何讓消費者的觀念從花了超過一台機器的錢卻只拿到一台四不像,扭轉成花不到兩台的錢就能獲得兩種完整的不同體驗,是華碩當下要面對的問題。

BTW,宏碁當年說EeePC炒不起來,結果後來賣最兇的是他。比起宏碁專門拚便宜大碗,華碩這種努力創造差異性的進取精神至少還是值得讚揚一下的。

就我所知,netbook最早應該是MIT那個一個兒童一台筆電計畫的產物。

廣達接此代工單時,華碩似乎也是嘲笑者之一呢。

林百里還為此特地說:「有智慧的人才看得出商機。」

從您的發言來看,大概可以猜出您可能擁有的不到兩件
因為 …
1. iMAC => iMac才對
2. Air Extreme是什麼?Apple沒有這個產品,只有AirPort Extreme
3. Mini Server?同2,Apple只有Mac mini Server
4. iPAD => iPad才對

罄竹難書啊 (( 嘆

很有趣的是,蘋果不喜歡在產品開一堆洞,所以開洞的成本可以省下來回饋給使用者
而其他廠商居然一直不懂這點,拼命的在裝置上面開一堆洞 …

倒也不一定,鎂鋁合金一體成形的Macbook pro邊緣用雷射開了肉眼難以察覺的小洞,讓Mac一貫有的設計「休眠時從內部透出白色一閃一閃如打呼般的光點」能繼續表現在金屬材質上。

要打這種洞,一般PC廠商基於成本(老實說,應該說基於無法提振的毛利率)還很難做到哩。

我原先的意思是,像是SIM卡、換電池這種設計可以更精簡、可以省的,蘋果會能省則省
至於你說的那種,那是屬於設計,算是蘋果的偏執,這種成本是他們甘願花的,就不適合當我說的那個例子XD

看過中國的TransPhone平板手機後,還真的懷疑這樣A家的東西是要如何跟人競爭,光功能就少了個藍芽耳機~~這樣的市場消費需求定位不知如何產生的~~
加油啊,過內大廠

近幾年來,我總是選擇 asus notebook 加上 htc mobile當成我的標準配備,最近更購買了 asus Transformer,原因無他,只為支持 Taiwan 的原生品牌。

這兩年來,看到 asus 為提高用戶的使用黏著度,雖陸續推出 asus webstorage & asus@vibe等服務,然力道也稍嫌不足;版主這篇文章,asus應當仔細研讀啊!

@Laurence Lin

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想法:

如果想要支持台灣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在乎他們(don’t give their product any priority)」。

只有這樣,台灣廠商才會為了跟更好品質的產品競爭,逼迫自己進步。

假設台灣人都像韓國人一樣熱愛國貨,人人都不買進口商品,那台灣這些國貨就完蛋了,永遠不會進步。因為不思進步,也能賺錢,那誰還要改進?

只有市場銷售低迷、虧損,才能真正地處罰怠惰的廠商。

換言之,對待台廠產品就像你對待外國產品一樣,才是對台廠最好的態度。

如果Unidata 有用過Mac,那應該不難發現我這篇文章的圖表都是在Mac OSX上的Numbers做出來的。

{如果想要支持台灣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在乎他們(don’t give their product any priority)」。}

這讓我想起Friedman的free to choose這本書。

不用給與特別的待遇,只要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市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會透過選擇的自由,無形中讓市場上的東西超越以往。

最近一堆酸蘋果的文,說什麼蘋果是宗教。
算了,宗教就宗教。
說真的,能有一個那麼替人找想的宗教,為什麼不信呢?

真的要說的話,自由軟體社群更像宗教組織。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