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How Cashews Explain Globalization」
腰果出自巴西,由葡萄牙人帶到印度。美國General Foods在美國建立零食與甜點市場,並於1920年代在印度的Kollam市地區大量種植腰果。
生腰果處理相當麻煩、工序繁瑣又容易傷了果仁,早年多由印度婦女以家庭代工手作模式作為第二收入。一個熟練的腰果工人一天可以處理幾萬顆,還必須達到國際廠商要求的分類品質水準 — 每磅僅有幾顆瑕疵。
1960年代是印度Kollam市(位於Kerala省)腰果產業飛躍時期,光腰果處理工人就高達數萬人。腰果產業起飛,但是工人收入依然低、福利少、工時長且工作環境不佳,這時候勞工政治運動也應運而生。
1970年Kollam市腰果產業開始有工會與勞團運作,政治力影響下當地政府成立官方腰果處理廠,好聘僱更多腰果工人並由官方保證提高其收入。
短期內的確看到薪資提昇、勞工健康改善,也建立了退休金制度。即便腰果處理是苦差事,但卻讓許多家庭脫貧。婦女是最大受益者,新興腰果商人也建立電影院、公共圖書館、高級飯店等,Kerlala成為當時印度最先進的一省。
1999年印度每年出口9,7000頓腰果,佔了全球80%市場。當時印度是世界最大的腰果處理服務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