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戲演的也是夠久了…
從1月的最後一天,微軟的Steve Ballmer提出446億美金併購價,一路加碼到475億美金。
一場「霸王作態硬上弓,欲拒還迎耍手段」的戲碼就這樣歹戲拖棚近半年。
這只是檯面上的,相信檯面下兩邊陣營各自的股東、董事等利害關係人,又有一齣又一齣精采絕倫的勾心鬥角在暗處中進行。
最起碼,微軟與Yahoo的股價都在這陣子有所表態,相當程度地反應了各種立場的股民的不同預期心理。
其實整段故事說穿了,就是Yahoo決心專形成一家「媒體公司」,從而無意間放走Google,結束與Google合作關係之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是把一個會生金雞蛋的商業模式往門外推了。
從此以後,曾經風光一時,標榜者年輕、活力、有創意的Yahoo,開始其苦命追趕Google的悲慘歲月。
過去媒體寵兒的形象不再、過去習慣的聚光燈也不再。有的只是市場分析師對其好不容易買進來卻沒啥用的搜尋廣告公司 — Overture冷眼與訕笑。後來又另起爐灶的【Panama】計畫,目前看來也沒多大成效。
原本自己頗為瞧不起的新興網路公司,現在卻比他更年輕、更有活力、甚至更有創意!當然,財務表現也更為耀眼有實力的多。
另一方面呢?
微軟表現又如何?
我們先看看三方陣營「來自營運的現金流」:
為什麼取這個數字?主要是因為我個人偏好,在只看單一數字就欲了解營運狀況的前提下,我會先看這個。
從圖表中不難看出,微軟畢竟是獨霸的軟體老大!製造現金的能力就是如此驚人;每年本業都能創造出140億美金以上的現金。
相較之下,Google與Yahoo兩個小朋友,真的就不算什麼了。
不過微軟有「賺死人不償命」的Windows作業系統與Office軟體套件加持。
我們試著掀開迷濛的簾子,看看微軟一年線上商業服務(包含線上廣告)部份,能貢獻出多少銀兩:
可憐,微軟10年來砸了多少銀子在這領域裡。可是成效實在是低迷得可以。
難怪5月初的Economist在談到微軟的線上事業部時,一句「literally has no brand」就說明一切。
假設我將微軟的網路事業部門對營收的貢獻度,當作也是對營運現金流的貢獻(這樣的假設太過樂觀,其實相當不恰當,但是畢竟微軟是有頭有臉的老大哥,給他一點優惠又何妨呢?)
我們可以再得到三家公司,在網路上創造現金的能力比較圖表: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pub?key=pKRKmdxUHfEHBleKWKbASaA&output=html&gid=0&single=true&range=A1:E20
顯然,在2004、2005之際,Google與Yahoo過了【死亡交叉】後,Google就一去再也不回來…
徒留Yahoo與微軟在遠方哭泣,哭得那麼傷心…
甚至,2007年即便Yahoo與微軟聯手,在網路上創造現金的能力也不及Google的一半!
當然,這裡我並不想過份誇大Google的能力,畢竟這家公司也是有許多自己潛在的危機跟問題。像是在中國的發展始終不盡人意,最近被台灣媒體捧上天的李開復再拿不出點東西來,很可能成為被開刀的對象。
這裡我想質疑的只是,就過去的表現來看,微軟與Yahoo的網路事業其實都「乏善可陳」。
我在看明基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事件時,曾引用Buffett的一句話:
「一家平庸公司,與另外一家平庸公司聯姻,往往只是成為新的一家更平庸的公司而已。」
今天微軟收手了,併購戲碼告一段落了。
但,即便Steve Ballmer得逞了。又能跳脫出平庸公司的窠臼嗎?
[ad#recommend-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