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

上回我們談到糧食需求面在總量上並未有太大的變化,重點在於質的改變上。
也就是說,如果站在「糧食危機」這樣的基準點來看,事實上這些新興市場經濟力量的崛起,讓更多民眾具備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食物的前提之下來看,其實糧食危機根本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對於較優質食物的新興需求會推動部分食物價格上漲。

但這是否意味沒有糧食危機,卻有所謂的「糧食價格危機」?

首先我得先澄清:價格危機是個錯誤的概念

這兩年小麥價格的確漲勢驚人(當然,近日的回檔更為驚人)

但我們姑且不論回檔那段,且看高漲的糧食價格,是否是危機的象徵?

在我看來,高得嚇人的糧食價格不僅不會是糧食危機的預告,事實上還會是暗示此價格無法支撐的訊號。
怎麼說?
我們一樣黃河之水天上來,從經濟學的基本觀念與源頭說起:

自由市場的重要性

1.在自由市場的世界裡 — 產權、競爭與缺乏,全是同一回事

所有大學的經濟學課本,開宗明義第一段通常就會提到:「資源有限,慾望無窮」之類的話。
其實慾望是否無限,根本不重要;光看「資源有限」這一點,就註定了蒼天之下的芸芸眾生,打從受孕那刻起就得面臨殘酷的現實:競爭
一個人類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就得跟母親爭資源。甚至大白鯊的卵胎生小孩在腹內就得骨肉相殘,吃掉其他兄弟才得以出生。

而在經濟學裡,產權(property)、競爭(competitiveness)與缺乏(Scarcity),三者為同義詞

對此有疑惑或沒想過這問題的人,得花時間好好想一想。這部份可說是經濟學最基礎的課題。

在一個競爭資源的環境裡,人類發明過許許多多種制度來分配資源,諸如身世(貴族世襲制度)、武力(戰爭掠奪)、考試(中國的科舉制度)、共產制度…..等等。

認真思考,沒有一個制度比單純用「市價」在市場制度裡交換更來得有效率。價高者得,簡單明瞭,又無需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舉例來說,微風廣場有一次某家名牌廠商要賣我個人覺得很醜的環保包,搞得一堆人半夜就去排隊。
「排隊」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分派的制度:先到先贏,慢來吃不到。但這樣的制度卻搞得一堆人不事生產(包括睡覺),在那邊浪費體力。
在自由市場運作下,果不其然出現「職業代客排隊」的人,讓覺得自身時間成本較高的人,以花錢的方式買下時間成本較低的人的時間。

但更直接更好的方式,是那些名牌店為某些消費額大的貴客,關門做專屬服務;甚至拿即將上市的新品直接到府供貴太太們選擇。這種特殊服務,其實可以說是這些貴太太們過去累積的高消費力與未來的高消費機率,所買來的「免排隊服務」。

如果這些名牌店家,在這種特別的首賣會,宣布「願意用1.2倍價格買包的人,可以不用排隊」;甚至「直接開放新款名牌包現場競標」。大家都不用排隊,有實力的人買去。

可能又會有無知的人跳出來大喊:圖利富人!貧富差距!之類的屁話
事實上大錯特錯!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部分城市實施牛奶的價格管制,因為人們嚷著:「富人有錢買牛奶餵狗;窮人買不起牛奶餵小孩!」但事實是:「富人可能不願意買牛奶餵小孩;窮人可能買牛奶去餵狗!」
可能嗎?
許純美不就是不願意餵小孩的富人?許多志在保護流浪狗的激進分子不就誇張到自己幾近斷炊,也要買糧餵狗?

人口統計顯示收入越高的往往越不願意生小孩(那也就沒小孩可以餵牛奶了);一些蒐集狂往往自身收入並沒有很高。
郭台銘大可蒐集千百台法拉利回家玩玩兒,可許多蒐集愛好者可沒郭董那般身價哩!

要知道…

2.價格是競爭的結果

且經濟學上,所有的價格一定是【相對價格】,也就是相對成本。這是所有的人在放棄次好選項,所換取來的;傳統教科書稱之為機會成本,但事實上經濟學裡所有的成本必定是機會成本,沒有例外。
因此,高漲的糧價本身不可能有何危機可言,因為這代表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放棄更多更高的其他消費機會,來換取糧食。可能減少的是休閑娛樂亦或讀書進修(通常對一般人來說後者會最早被犧牲)。

當基本消費價格不斷上漲時,人們就會在等優曲線(Indifferent Curve)上去決定做資源使用的分配:價格越漲,其他消費就會減少;或者價格越漲,消費者會在較優與較劣的糧實之間做分配。淺顯易懂之理,也是上一篇我們已經提過的。
因此,在人類非得依賴食物才能生存的前提之下,有危機的是其他次要選項,而非食物與食物價格本身。

但另一方面,市場價格競爭制度的本質,即在於供給方與需求方彼此交徵利,價格應運而生。故,價格是個閃耀著訊息的競爭結果,對於需求供給雙方都蘊含著無限意涵;吸引新的競爭者加入或退出競爭。
需求者會因價格漲跌而改變消費行為,同樣地供給者也會因為價格的漲跌而改變供應行為,雙方均是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為之。

高漲的糧價將會吸引農民生產更多糧食、吸引更多人投入農業,也吸引更多休耕的土地重啟生產(如美國就有3300萬英畝的土地在休耕狀態),甚至吸引更多原本非農用的土地轉作農用。也為更先進的農產技術奠定發展的沃土。糧價不夠高,那麼各種農技發展都將失去一個重要誘因,失去一個可以同時吸引人才、資金與技術的誘因。而這些新進的投資,其增產之結果卻只會反過來壓低糧價,而非推升。
同時,消費端也會透過選擇次級品、更有效率的使用食物等方式,來因應糧價的波動(許多宗教規範、道德要求,希望民眾珍惜食物,但都遠不如糧食漲價來得有效)。消費端如此的行為,其實也是需求的改變,必然將反應在需求量之上。

這也是為什麼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裡,供應與需求會自然達到平衡點。夠高的價格就能吸引容納夠多的供應者與供應技術開發者在其中生活。

岔個題外話,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享受了史上幾乎最低廉的食物幾十年;尤其當我們把糧食的代價以工作時數換算,現在一般人只要花不到19世紀以前1/3甚至1/10的工時,就能換得自己一天溫飽。這樣的糧食還不夠低廉嗎?
放眼望去,自然界中沒有哪種生物有人類這種福利哩。

回題。既然市場裡,各種供需亂竄之下會自己達到平衡,因此…..

3.回頭看生質燃料的影響力

生質燃料起源於近年來石油價格高漲,加上環保團體與受影響的政府們,自認為石化燃料對環境不好,用玉米提練出來的乙醇比較好而對此種產品施以各種補貼所造成。

現在許多人發現生質燃料出來【與民搶食】,使得糧食高漲不下,讓更多窮人吃不到東西。

這樣的論點其實也大有問題。

首先,以玉米為主食的人口尚非主流(目前生質燃料原料多以玉米為主);況且,過高的玉米價格將會讓習慣吃玉米的人開始轉吃其他食物。除非這些人都像過去遇上飢荒的某個民族(我印象中似乎是愛爾蘭人)一樣,堅持非自己原本的食物不吃,結果成群結隊地去死;否則在世界糧食生產尚過剩的情形之下,要說生質燃料對於整體糧食造成危機,也太過高估了生質燃料的影響力。

況且,前面我們也談過:高漲的玉米價格,肥了農民,也將吸引農民生產更多玉米,同時也吸引更多人加入生產玉米。而這樣地增產舉措,恰恰將會壓低玉米價格。

另一方面,石油與生質燃料的關係,其實和咖啡與糖的關係很像 ,雖然邏輯上二者恰好相反。
國際咖啡豆重挫,使得喝咖啡的需求量加大,卻造成糖價上漲;過貴的糖價又使得喝咖啡的需求略為減少,一切又回歸的一個平衡的點上。

石油大漲致使過去不划算的生質燃料有其可用之處,卻引發部分糧價大漲。人們連吃都出問題,根據前述的等優曲線理論來看,自是會減少能源使用,這又將使石油跌價,生質燃料生產又不划算了。生產生質燃料的廠商又失去競爭收購糧食的能力。糧價自然失去其中一個推升的力道。
舉個實例來說,紐約有個廠商認為從糧食生產生質燃料代價過高,於是開始蒐集紐約市各大小餐廳的「廢油」,來轉化為可用燃料。

關於生質燃料還可以談的,是連結到之前小弟一篇文章【是非不分乃正常;大是大非只是蠢(上)】:

我認為近年來媒體炒作的環保訴求(當然包含自己生活一點都不環保的Al Gore的大力推廣),成功地讓許多國家政府不當地對生質燃料或一些解決方案實施補貼政策,其實這都是某種程度的價格管制。
同時還有許多媒體錯誤地將環保與道德掛勾在一起,搞出像我今天在華視新聞裡看到的–【突擊超浪費家庭】–之類的報導。
這樣的媒體,除了與本文較無關的「自以為是的」道德批判讓我很不屑;還有搞不清楚「使用者付費就無所謂浪費不浪費的概念」之外;整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對特定的「環保方案」作補貼,其實都是某種形式的「價格管制」!

但偏偏…..

4.價格管制使不得

對市場而言,任何積極或消極的價格管制,都是對整體市場消費者最不利的舉措,無論從短期或長期觀之皆然。

近來許多立委或媒體批評政府讓油價上漲,其實這些人等於是愚蠢至極地站在贊成價格管制的那方!

為何政府出面壓抑油價不好?為什麼政府透過補貼的方式來支持某種產品不好?

我們從淺入深:

首先,大家都清楚的,台灣政府如果繼續過去的政策,對中油國內零售油價作管制壓抑的話,那麼這之間的價差損失並非全由政府承擔,事實上還是得由人民的稅金買單。
如此一來真正的用油大戶(例如發電廠、生產事業…)享有的補貼額度一定是遠勝於平民百姓。但由台灣納稅結構來看,占稅收多數的中產階即等於變相拿錢去補貼用油大戶,何蠢之極!不如讓油價決定權回歸中油,任其與台塑石油一樣,自由漲跌價,至少能做到「使用者用多少付多少」的公平。
另一方面,政府資源也是在等優曲線上作選擇:當資源被拿去作這種油價補貼,自然能在教育、道路、投資、建設、文藝等方面的就得少分一點。這樣的政府資源分配,實在難見其明!
這是最淺顯,大家都容易懂的一點。

再來,我們重新回到自由市場來看:
前面我們說過,競爭的環境創造了市場制度。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所有的訊息都會跑到市場上面,透過價格彰顯。
諷刺的是,市場是為了人的自私所被創建出來的一個降低資訊交易費用的機制,但也基於人的自私,完全自由市場永遠不可能存在。
當一個市場自由度被干預得越嚴重,則資源競爭越不能僅透過競價就能達成。
如此一來,市場本身所節省下來的資訊交易費用,可能又會被這些破壞手段所提高之成本所覆蓋過去,甚至挪為特定人士的租值來享受。

舉例來說,過去中國大陸的糧票制度可說是最極端的一種價格管制手段。
但價格即便被管制了,不代表競爭就會被消弭;相反地,激烈地競爭只會轉換成其他成本更高的形式來實現。例如走後門、攀關係、賄賂貪污層出不窮之現象即是。
這些手段都是需要成本的,而成本往往高於單純讓競爭在市場以競價方式交易。

這邊順道一提的,是許多傳統經濟學教科書裡面會從「馬歇爾」的兩條供給、需求曲線交點,來推演所謂的「短缺(shortage)」現象。
但事實是真實世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短缺(shortage)」!
任何數字表面看來的供給需求的不平衡,其實會轉在其他地方作競爭。

例如逼迫政府對某種產業施以補貼、財稅優惠,就是一種「非價格競爭手段」。
過去許多黑道綁標、圍標公共工程的事件,就是如此墊高其他供給商的進入成本,造成供給可以大過政府標案需求,但價格卻始終居高不下的情形。

回到主題,價格管制一旦被實施,那麼許多競爭不能反應在價格上的,就會如同上面所言,一切競爭就會轉到檯面下進行,那對整個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兩端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最後提到的論點很重要,因為這將幫助我們理解下一篇我們要談的「為什麼世界糧食過剩,還是有飢荒?」這個問題。

補充:
此篇文章完畢不久,就有新聞傳出有民眾將自家用車重新烤漆成計程車的黃顏色,之後再去監理所將行照改為「營業用行照」。以此領取政府給予計程車每月的油品補助。
完全如我文中所言:任何價格管制手段,都會將可以在價格上為之的競爭手段,轉到台面下為之。對整體社會往往弊大於利。

系列文章:
糧食危機存在嗎?(一)– 新興的糧食需求?
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
糧食危機存在嗎?(三)–通貨膨脹
糧食危機(四)–投機客的慈悲與政客的可憎

12 replies on “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

抱歉,我對這議題並無深刻的瞭解,但就目前個人看到的一些資料,玉米主要是給大量的豬,牛,羊..等等牲畜當飼料的(一頭美國牛從出生到變成餐桌上的美食,可能還沒看過草),以及生質能源的利用,一部份縠物變成不是給人吃的,是富國的"肉來源"以及"車能源",所謂"糧食危機",單就穀物的分配及利用是否也是一個極大的因素?

1. 我住在美國時不曉得看過多少次牧場的牛群在草地上散步的場景
就我所知的美國畜牧業也會定時讓牛群出去運動
你說的「(一頭美國牛從出生到變成餐桌上的美食,可能還沒看過草)」不曉得證據在哪?

2.關於分配問題,請你把整系列文章都看完再談,謝謝

您好,不僅僅是牛,大量生產肉類,大部分都是餵玉米的,如果您有興趣,麻煩參考一下
Beef Cattle Factory Farm


還有更多影片可供參考
而且不僅是美國,連台灣也是大量進口飼料玉米的
謝謝您

>…一個人類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就得跟母親爭資源。甚至大白鯊的卵胎生小孩在腹內就得骨肉相殘,吃掉其他兄弟才得以出生。…

的確!資源是稀缺的,大自然並不仁慈,生命的本質就是競爭,競爭就免不了要新陳代謝、有贏家輸家、有取有捨。我們的身體也是這般運作的:

http://blog.xuite.net/amita889/twblog/141322058-身體小宇宙+細胞自體吞噬機制+生命延續關鍵

是的,自體吞噬,就是讓那些已經用不到的細胞,讓出能量,生命才能延續,否則只有大家一起沈船。我們自己也許不知道,但常做運動,就是在淘汰無益的細胞,如此身體才有活力、才更健康。

章魚找不到食物時,也會吃自己的腳。

只能說經濟學者應該多看看生物學、而非物理學。經濟學的本質如同生命的本質,就是生存與競爭,但卻不是物理學所謂均衡不均衡,均衡的確存在於偉大的物理學、而且是客觀可見,但卻不存在於經濟學。

有道是『救急不救窮』,對於輸家(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時刻是輸家),我們可以利用保險機制救急,但不能無限制的一直救,不然的話,資源不夠用、也不公平、更容易不斷製造出尋求救助的『假輸家』。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