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商業評論

台灣財經媒體有多糟?

上一篇才提到,聽從美國財經媒體做投資下場有多慘,馬上台灣的財經媒體不落人後地推出程度低落到讓人以為是小學生做報告般道聽塗說、以訛傳訛、連事實面都調查不清的「所謂的」產業分析。

真是好好笑,台灣的財經媒體可笑程度真是直逼日本志村健的傻瓜城主了!

圖片出處:https://fbcdn-sphotos-a.akamaihd.net/hphotos-ak-ash3/s720x720/556205_10150960067462298_1488334408_n.jpg

可笑的是這類對於Apple產品用沒過幾天,對於整個產業乃至於個別公司策略與競爭力不同之處無太多認識的4人,就是能寫專欄成為「所謂的」意見領袖、「宅神」。請參見「iPad與史前石板有何兩樣?」,這種拿一兩天股價變化出來說嘴的人,大概不知道短期股價存在隨機漫步特性,在科學方法上來看,很難證明什麼。宅神這番言論,更是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口中「試圖以事實來解釋事實」以混淆視聽的小人。

看看結果吧,以該文發表時間,2010年2月7號為起點,Apple股價到2012年6月7號漲幅是192.37% 。AMAZON表現也不錯,同時期85.4%的漲幅也很亮眼,但怎麼樣都無法讓我們事後諸葛地說:iPad推出讓Apple後勢不佳。

更甭提實際檢驗兩家公司財務表現,Amazon其實是遠遠不如Apple了。Amazon去年營收480億美元,淨利6億3千萬,ROE8.1%;Apple去年營收1082億美元,淨利259億,ROE33.8%。前者靠本夢比的成份,畢竟是大很多!

8 replies on “台灣財經媒體有多糟?”

您好,我是這張照片的拍攝者,也是您文張的多年忠實讀者,很驚訝也無意間很榮幸的成為您的內容~實在是太感動了,特此留言一下,很喜歡您的文章,我獲益很多,謝謝。

無言……

看了前面四點還好,頂多只能證明這些財經台的工作人員眼中只有業配,沒有專業。但這還不足以證明他們的眼睛有問題。

再看後面四點…………顯然蕭煌奇的眼力都還比他們好…………

至於宅神,就請體諒他吧。經濟一向不是他的強項,從他當年不顧一切力挺牛糞博士就能看出一二了。

(不過當宅神不再關心美牛的當下,反而是我開始擔心美牛了…)

最近在日經媒體看到一篇提及蘋果產品設計的文章,其中一段讓我感到特別有趣,摘錄如下: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desi/60940-20120509.html?start=2
3320億日元:蘋果一年的設備投資額
  蘋果給人的強烈印象是不設工廠的無廠企業,但其設備投資額遠遠高於索尼的2049億日元。2012年計劃進一步增加設備投資,預計為5893億日元。該公司利用鉅額資金,引進了數千台切削加工機和雷射加工機。通過將這些設備出租給契約製造商,實現了由一塊鋁板切削成形的「Unibody」構造等此前按常規無法想像的設計。其實,蘋果為了實現新設計,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
  按照產品製造業的常規來說,根據代工廠或自己的工廠所擁有的現有生產設備的加工能力進行設計是常規做法。但蘋果卻不按常規出牌,而是按照想要實現的設計,從零開始為工廠導入加工設備。
  這樣一來,除生產設備以外,蘋果還要為供應商準備檢查設備。而且在租借設備時,還會附上記載了如何使用這些設備來達到蘋果設計要求的詳細方法。蘋果以這種方式建立了穩訂製造高品質產品的體制。一家供應商的高管 說道:「蘋果對產品製造的了解比生產一線的工廠技術人員還要深刻。」
  因為蘋果掌握生產設備,所以代工工廠不可能向其他企業提供相同的加工技術。從防止設計洩密的意義上來說,蘋果擁有設備的意義非常重大。
  蘋果的目標是建立新的產品製造體系。該公司絕不僅僅是從事策劃、設計及行銷的企業。(撰文:《日經設計》)

「試圖以事實來解釋事實」
原來我戲稱看圖說故事的那些股市分析師早就有一個更學術的頭銜。

我有一個股市和經濟成長律的問題,不知你是否想過,美國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律大約都不過3%,而中國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律大約都10%上下,為何標準普爾以今天回算十年漲了約82%,而上海證指卻只漲了約34%。美國股市為何表現可以優於成長率,中國股市為何表現遠低於成長率。還是股市和成長率根本沒有絕對關係。

比如說美國的成長率雖然低於3%,但是透過提高效率或是人事成本不變而達到8%的穫利和股市成長? 還是其他因素? 先謝謝!

to DT:

你說的東西,在德國股市名人柯斯多蘭尼所著「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中也曾經點明:高度成長的經濟體往往同時期股市並沒有太亮眼的表現;反倒是經濟成長趨緩時,股市才開始飛天鑽地。

柯老的解釋是從貨幣供給的角度看:經濟繁榮時,多數資金都投入生產活動,投機活動分配到的資金較少,因此股市不漲;經濟高原時,許多人透過先前生產活動累積大量資本,但是因為沒有新的生產活動可以投入,因此資金流到投機市場,造就股市、期貨乃至於房地產大漲。

這是一個說得通的角度,雖然我認為不盡正確。

我認為柯老忽略了交易費用,也就是說美國的產權保護、公司財報透明度以及國力來說,還是優於中國乃至於其他國家不少。從利息理論角度來看,降低交易費用(也就是風險)也就減少風險貼水,進而壓低利率,從而拉高資產價格。但是這個解釋要驗證難度頗高,必須對不同證券市場的細微法規執行面差異都有所了解才行。

你的第一個解釋可從標準普爾和上海證指十年來的本益比得到驗證(或反驗證)我會去查查看。

第二個解釋似乎指向降低成本,這跟我猜測的接近。但我比較疑惑的是如你指出的美國諸多優勢,以成長率的觀點,這表示優勢必須越來越大,這在現實實在很難得到印證。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