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台灣公務員與死老百姓的收入財富比較(兼論為何台灣有這麼多公務員考生)

今天蘋果日報一篇報導「15萬人爭考公職 — 都想國家養 考生5年暴增7成」,說明台灣有15萬公務員考生(當然我們不清楚裡面有多少全職考生),擠破頭想要進公務體系,享受鐵飯碗。

說過了,公務員是一群不事生產的人員,從經濟學角度看,他們的存在是為了節省交易費用(請參見R.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但依照同樣的經濟學邏輯,他們本身也是創造、增加交易費用(請參見張五常: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禍源,舉凡人人皆知的公務員效率低落、吃大鍋飯、摸魚打混,大到公務員仗勢欺人、顢頇阻礙進步,甚或勒索要賄。這些甭提道聽塗說,我自己就親身經歷不少。

白話來講,公務員既然是必要之惡,從經濟學上來看,一個社會花費在公務體系上是越少越好。說「高薪能養廉」這是蠢蛋才相信的謊言

之前也說過,過高的公務員薪資福利(包含其近乎終身聘的穩定性),會影響正常民間就業市場的運作。

從勞力供給面來看,許多人才浪費時間在通過公務考試上,對於整體社會生產力是有害無利的。

從勞動價格面來看,過高的公務員薪資福利同時也會扭曲勞力市場價格調整,讓私人單位勞動價格調整更為不易。在面對不景氣時,因為勞動價格調整不易(幸好聰明的台灣人想出無薪假這種天才絕頂的處理模式),依據經濟學理論,價高需求量小,甚至不景氣時需求也早已變小,使得成交量跟著縮,顯現出來的就是失業率上升!

為什麼公務員薪資會影響勞動市場價格?很簡單,勞動力是稀有財,資方與政府得競爭付出代價去取得。

一個年輕人,他看著自己同班同學坐享每月4、5萬的薪資,準時上下班,而且上班還能看報紙、閒嗑牙,甚至fb、暗黑三坐到蛋疼;自己卻是責任制、苦哈哈地領3萬不到薪資,怎能不奮起給他準備一下公務員考試?從經濟學的自私假設來看,考公務員是完全合乎經濟理性的判斷。

那到底台灣公務員給薪高到什麼程度?

根據蘋果日報的數據,我做了以下簡單的試算:

首先我假設公務員跟私人機構勞工工作保障一樣(都是終身聘),年薪資成長率都是2%,年終獎金都是一個月,折現率我以通膨率3%加上利率2%為5%。同時根據台灣政府的資料,公務員退休後的退休金薪資替代率為80%~100%,我取80%;民間勞工薪資替代率依據勞保年金以及勞退新制公式計算,約為48.5%(廣大的勞工們,很想哭嗎?)。

假設小王今年大學畢業退伍,24歲開始工作,工作到55歲退休,之後80歲開始懶得呼吸跟大家說掰掰。他24歲進入公務員高考3級(期間本本分份,沒有"業外收入")、擔任科技專業亦或一般製造業的薪資起薪分別為:$46,225、$25,212與$24,138元。依據利息理論,我們可得出這三種職業收入財富折現分別為:$1479萬、$753萬與$721萬。

見圖:

從事公職的一生收入財富折現竟然將近科技專業的2倍!若你是小王的老子,你能不說一句:「兒子啊(拍肩),你專心的考試吧!」

計算上我忽略掉很多小細節不計,例如我假設小王擔任公職沒有貪汙、小王一定會通過公職考試、小王在私人部門不會被辭職、小王不會自行創業(不過創業也有失敗風險,不見得會增加收入)、小王沒有其他的投資計畫、小王任職的私人公司發展平穩,無爆發性成長亦或倒閉….。這個計算,只是單純就職業本身的合法收入來換算成財富。

但根據經濟學租值極大化的角度以及成本的來看,小王若本人對於職業沒有主觀偏好,則選擇私人企業的成本是他擔任公職的收入,也就是說小王選擇去私人企業,立刻付出一千多萬的成本。自私假設下,小王理應去考公職;而對私人企業而言,企業因為必須跟政府搶人才,站在社會整體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是不利整體的。

不過因為錄取率低,很多人得考上數年(又或者走旁門走道,亦即經濟學有名的「尋租 rent seeking」行為)才進得了窄門。

因此我又簡單試算一下,小王願意當幾年的全職考生?

答案是當小王考到35歲時,總折現財富會低於他去擔任科技專業或製造業工作。換言之,小王從24歲考到34歲,都能享有租值,這數字剛好要映證了我畢業的法律系所,許多同學願意參加司法官考試的常見年齡上限。不言自明的,如果是在職考生,或該公務職薪資增加,亦或該公務職可收賄機會增大…願意考試的上限年齡還可以再更晚幾年。從這財富差額也不難看出,為什麼有人願意靠行賄的方式,來讓自己進入公職體系。

有些笨蛋,考公職考到40幾歲以後還要考,經濟學上就是個人的負租值了。

當然,台灣公務員的低錄取率,也降低了對企業徵才的價格影響。若台灣公職錄取率提升到30、40%,福利薪資一樣好,台灣企業很快就會遇上缺工慌,不過台灣企業也很快就會倒光光,讓台灣加速進入希臘化。

反之,若台灣重現1970、80’s年代經濟大好光景,民間收入與成長性都可觀,就會變成政府招不到公務員。各位可以去看看1980年代初期的報章雜誌,多有類似報導。

淺顯的經濟學思維與試算,就能解釋、推測台灣大專院校畢業生的可能行為,可算學問的趣味了。

但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全職考生,從事的活動對整體社會毫無生產力可言,若一個國家制度鼓勵年輕人去做這種毫無生產力的事情,國家前途何在?另一方面,兼職考生既然志不在自身目前從事之工作,則對現在的工作自然也不會太認真到哪去,對於生產力也是會有無形的減損。

再進一步言,公務員薪資,特別是退休金部分,等於是拿其他私人部門產出來供養。2011年台灣政府光是公務員退休撫卹支出高達新台幣1384.5億元,占該年度國家總稅課收入11.5%,占該年度台灣GDP 1.01%。 另一方面,台灣2011年在職公務員人事支出高達1兆1419億元,占該年度稅課收入94.88%67.01%,占該年度台灣GDP 8.3%!

台灣已退休公職人員約41萬人,2011年在職公務員約34.3萬人,合約75萬人,占台灣總人口3.2%,但卻拿走台灣一年國內生產毛額的9.3%。公務員的服務,真的那麼值錢嗎?

這些只是白紙黑字的數字,公務員還有許多福利是無形的(當然不可否認,台灣貪汙索賄情形也很常見,公務員"無形業外收入"對人民而言也是一種變相"稅金"成本)。

國家公務員享受高薪高福利,形同一國生產力被畫出一大部分給無生產力之人享有,對辛勤工作之人或勇於承擔風險創業之人難道不是一種懲罰?這在誘因制度上難道沒有值得檢討之處?

馬英九總統及你的幕僚高舉所謂的「量能課稅」、所謂的「公平正義」,但你看到你底下的公務員享受著跟死老百姓多大不同的收入財富嗎?

延伸閱讀:我反對公務人員不論績效、大規模加薪

122 replies on “台灣公務員與死老百姓的收入財富比較(兼論為何台灣有這麼多公務員考生)”

你弄錯了一些地方:

1. 該報導所指是「希臘政府總開銷」,我文中所用的數字是「台灣政府開銷中,公務員薪資與退休撫卹金支出 」,這是兩個不一樣的科目。

2. 台灣政府總開銷佔該年度GDP比約21.2%。狀況比希臘好,這是身為台灣人值得慶幸的。但不表示繼續增加對台灣會是好事。

3. 我順便給幾個外國數字:

法國61.1%、義大利55.3%、日本30.9%、泰國22.8%、美國19.9%、新加坡16.3%。

說過了,政府本質上是不事生產(以後有機會我再解釋為何這樣說),所以政府的存在是:1)節省制度費用,卻也同時會2)蠶食整體社會的租值。

因此,一個社會有多少租值可讓政府體系蠶食,不見得是用「政府支出佔GDP」比來看就能正確解釋。希臘 租值比法國、義大利都低,因此雖然政府支出比例仍比法國低,但卻已經瀕臨破產。

想請教一下
若台灣公務員薪點(目前為121.1)與指數(例如台灣50、加權股價指數或訂出所謂的一籃子貨物指數)連動微調(年年調整),此法是否能將整體公務員薪資回歸到市價,並且更有經濟效率(或避免租值消散)?

你說的算不算得上「市價」?我會存疑。

因為你指的是貨品在市場上成交的價格,但卻不見得是人力資源在市場上成交的價格。

如同我文內中強調的一個侷限「民間雇主與政府都在競爭人力資源」,因此,市價應該放在這邊會比較對。

但困難點在於,我們很難事先釐清多少工作量、難度、高度,等同民間怎樣的工作。

因此站在節省交易費用的立場,你提的方式或許比較簡便,但是卻可能忽略了政府跟民間一樣,花錢請人是要買勞動力,且往往是要買具備特定人力品質的勞動力,而非是反過來只是要單純讓公務員薪水跟緊某種指數(例如盯緊台灣50,我就覺得沒意義,不過這是題外話)。

當然,我認為台灣公務員過多、公務系統花費過大,我認為考試院、監察院應該要廢除,行政院底下如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僑務委員會、陸委會、經建會、金管會、退輔會、青輔會、國科會、研考會、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農委會、勞委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原住民委員會、體委會、客委會、NCC,這堆疊床架屋又無用處,管制人民且往往政策圖利特定利益團體的,或者是基於錯誤理論方成立的機構,通通砍掉,這些公務員直接一筆錢優退。

像經濟部底下也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機關,手掌莫名其妙的大權 –例如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技術處,這種「生雞蛋的沒有,放雞屎的一堆」的處室,也該砍掉。

若你知道「科專計畫」跟「科專成果」這類東西,並且有實際接觸過,就會知道經濟部的顢頇官員有多愚蠢渾帳。

簡單說:台灣公務員薪水收入比一般人民平均所得高,卻也有很多公務員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我認為讓我們這一代痛一下,砍掉一堆無用公務員,可換取下一代發展的空間。

我提出的「全球清廉排名」的確有採納全球商人的感知。而新加坡清廉程度長期得高分…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ruption_Perceptions_Index
這已經是全世界最知名的長期調查報告, 你堅持「不盡不實」,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人來支持我。談不下去…

你的貪污新聞並沒有說服我。因為正是新加坡長期的清廉印象,這種新聞才是新聞,好比印度長期貪污橫行, 一位印度局長貪污,有記者會認為是新聞, 而大肆報導嗎?
我對新加坡公務員的印象還是一樣: 清廉而效率高!

如果新加坡高薪養廉, 違背了你對經濟學理論的認知, 有兩種可能:
1. 新加坡公務員其實不清廉, 只是沒人知道。
2. 經濟學理論有問題, 解釋不了為何新加坡高薪公務員廉潔又勤快!!

我認同刪除不必要的機構與人員,但是想請教是否更好的方法去決定公務人員的薪資。
難道都要跟市場比價?那預算編列怎麼進行?

以下幾個問題請問:
1.沒有所謂"經濟生產力"的工作就比較沒有給薪的價值嗎?那仲介類型的工作不是也應該給越低薪越好?

2.用起薪來算公務員、科技業、製造業的終身財富收入不會失真嗎?公務員跟業界的薪資結構有很大的差別。就薪資誘因而言,公務員提供的就是足夠的薪資跟穩定的成長(但幅度不高),最低月薪也有接近三萬,但最高薪的也不超過十幾萬,而業界起薪雖低,但成長幅度可以拉到很高(尤其是能力跟學歷都特別好的人),在兩者薪資結構差異很大的狀況下,用起薪比較財富收入不會與現實情形有落差嗎?

3.作者似乎認為絕大部分的公務員都是"準時上下班,而且上班還能看報紙、閒嗑牙,甚至fb、暗黑三坐到蛋疼",事實上是這樣嗎?問題在於公務體系人員編制的合理化,有些單位人多業務量輕,就會出現作者所說的這種公務員,但也有不少是業務量大但沒幾個人能用的,就會出現回應當中有人所說的被操到半死的公務員,若將這些公務員都說成同一類似乎也不公平不是嗎?不如思考如何將人員及工作配置合理化不是更有建設性的作法?

我針對第一點回答就好,因為從你第一點就可以看出你很許多留言被我刪掉的人一樣–沒有半點經濟學基礎。這句話不是針對你,而是有很多像你這樣其實沒看懂我在說什麼的人,拼命留言,讓我很困擾。你們得先讓自己有基本經濟學基礎跟認識,才會知道我開頭講得很清楚 –「公務員沒有生產力,他們存在本身是降低交易費用,但因為人性自私,他們也會反過來增加交易費用。」– 的這句話內容到底在說什麼。

事實上我也針對我這句話,提了兩篇極具參考性的論文:R. Coase和張五常的論文。

你說的仲介,是非常有生產力的。不管是房屋仲介、有價證券仲介、蔬菜仲介、一般貨品仲介乃至於各類型中間商,他們提供了資訊(甚至包含貨物或服務本身)的交易平台,是買賣雙方願意付出代價購買的,經濟學上來看,就是經濟物品(economic goods) — 多勝少,有勝無。

政府提供的服務內容,經濟物品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政府公務員多數無生產力,其角色以降低交易費用為主,但卻又往往淪為徒增交易費用。

例如複雜的稅務制度以及貪汙索賄的稅吏,對多數人民來說這絕對不是「經濟物品」(沒有人希望這種東西越多越好,也沒有人想要付出代價取得繳更多稅或賄款的義務)。有節省制度或交易費用嗎?恐怕是增加的成份比較多。

邏輯好,想像力夠的朋友,可以以此類推去檢驗政府公務員提供的各種措施服務,有多少是在市場上有人願意購買的?另外,共用品(common goods)的free-ride問題我這邊暫且不談,先強調一下。

對於一人一張選票選出來的民主政治領袖來說
假如有一個狀況
有兩個可能的差異頗大決策方向
一個會帶來對他的黨較大的政治利益
一個會帶來對全國國民有較大的經濟利益

用屁股想也知道他會選哪邊

經濟問題的優先權永遠低於政治問題

假設統一了~那中共的公職制度~想想在台灣會有何改變~

(比如景氣氣候嚴重惡化~糧食大漲~各國糧食禁出口~那台灣自給率這麼低~能跟誰請求支援1.中國2.日本3.美國~如果只剩中國這選項問題不就大了~因為就像冷戰時期~蘇聯因糧食問題而解體)

很認真的討論文!若能再進一步分析公務員效率低落的樣態那說服力就更強,我來作個假說:
第一型是公務員因業務的壟斷性質而得以介入其中、上下其手,平日可能涼涼沒事幹,下個會計年度快來的時候就開始喬預算了,地方政府可能比較接近這種情況;
第二型是公務員的業務依然壟斷,但是因為業務本身龐雜、分工細膩,使得每個公務員自己也無法操縱大局,他只能是官僚體系中的小螺絲,於是出現推拖拉、不作不錯、玩法條文字遊戲等弊病,甚至公務員自己都身心俱疲,大都會或業務沉重的某些中央部會可能是這種情形。

謹供參考!

刻意用簡化的計算來凸顯差異,用心真是良苦呀!
只是這樣故易曲解、抹黑公務員的用意在哪裡?
要讓更多人的去考公務員?還是要讓更多的人去敵視公務員?
現在的公務員不比以前,上班摸魚打混可以拿到薪水的話,
不好意思請你自己當公務員再來說這樣的評論!
公務員大部分是沒有兼職的活動,所有兼職活動都要「事先報備核准」,
誰敢?只有主管敢!為什麼?因為考績制度,我要事先告訴長官,
我下班之外要去兼差,主管會怎麼想?「不能加班、下班找不到人、工作不用心…」進而就是「既然這樣那考績給你乙也只是剛好而已」,
加班也沒有加班費,只能補休,但問題是就是因為工作做不完才會加班,哪有時間補休?
私人企業補休可能是一年期間或是離職前都可以累計補休,
公務員的怪規定,要半年內完成補休不然視同放棄,
這樣的規定很好嗎?沒有進到公職過的人沒有權力批評公務人員懶惰、不事生產!
你們所有的批評依據是什麼?報導?親眼所見?親友轉述?
媒體喜歡把一件事情擴大成話題,
如果一個私人機關的員工在上班時間看報紙,媒體會報導嗎?
而這個人如果換成公務員,不好意思是罪大惡極!怎麼可以拿全民的納稅錢去養公務元來看報紙!
如果這個公務員剛好是首長的秘書,每天的例行性工作是簡報機關相關的報導時,媒體會為這個人平反嗎?
當然不會,只會說「公務員每天看報紙,坐領高薪!」
然後世人的印象就會群起憤怒撻伐,加深了「公務員每天看報只領薪水!」的印象,
沒有進到那個領域請不要隨便妄加評論,去混淆世人的眼睛!

1. 你完全沒弄清楚文章的重點。
文章重點內文明明說得很清楚: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考公務員?從機會成本角度來看,顯然這個選項有非常不同的收入安排,人在自私的前提下自然會這樣選擇。

問題是公務員收入來自於社會非公務員之人的部份產出(即稅收),而非市價安排。

公務員過高的薪資除了會造成勞動市場價格調整不易之外,對於繳稅的大眾也是財產權侵害。

如果你連這個基本客觀事實都看不懂,只有一堆情緒,那顯然我對台灣很多公務員水準差這點觀察是八九不離十的。

2. 我曾經在政府設立的機構工作過,公務員工作時有些啥嘴臉我想我已經很清楚。

3. 你的收入來源是繳稅大眾,任何人只要有繳稅,就有法律上的權利來過問你的工作效率問題。
你這句「沒有進到公職過的人沒有權力批評公務人員懶惰、不事生產!」還真是夠「義正辭嚴」到我得懷疑你到底有沒有考過憲法和行政法。

想請問,過高的公務員薪資,造成人才往政府機關流動。
人力市場中的勞力,因有許多專職考生而減少。

如此一來一往,根據供需原理。
勞力供給降低,若需求一定的情況下,理應會造成工資上漲。
況且,企業為了要和政府搶人才。理論上,也勢必調高薪資來與政府競爭。
因此,提高公務員薪資理應會造成社會中勞動薪資的提升而非降低。
和版主推論好像不太一樣。

你的整個推論是錯誤的;其關鍵錯誤點在於:你把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切割了。

所有的公司除了面對人力市場的搶人競爭外,更重要的是面對終端產品/服務市場的競爭。如果公司產品毛利低、總營業額也不高(即租值低),那麼這些公司想要付高薪搶人是「客觀上不可能」的事情!

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都是低租值行業,甚至很多號稱高科技的產業,其實租值也很低(例如DRAM、TFT-LCD和太陽能產業)。這些低租值行業自然對工人的薪資和效率非得錙銖必較,否則就被市場淘汰了。

指罵某些公司是剝削勞工企業的言論,背後往往是刻意忽視這些企業面對的產品/消費市場競爭的殘酷。

以傳統塑膠射出產業為例好了。假設某公司生產的塑膠製品每公斤報價50元元,現在台塑HDPE塑膠報價每公斤約40元上下,則光扣掉材料成本就剩10元。再假設扣掉6元的工繳。若今天你要請一個毛邊處理工人,假設這位工人每分鐘可處理一個產品的毛邊,一天8小時工作約可處理480個產品。

假設一個產品重500公克,換言之你一天若給這工人日薪960元(月薪28800元),你只有賺進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根本無法回收,且這還是假設一個月工作30天的前提下。實際上不可能有如此長的工時,所以以一個月工作24天(傳統產業常見的隔週休制度)來說,等於給超過2萬3元月薪公司就開使賠錢了。

除非你有能力拉高報價,或是從別的地方降低成本,否則請問你要從何給該名員工高薪?如何跟政府或其他行業搶人?(以上推論均不包含傳統工廠高溫、吵雜、容易弄髒的工作環境,本身就會嚇跑很多求職者)

所以回到主題:在台灣多數產業租值都不高的前提下,政府若讓公務員平均收入過高,則會發生多數產業根本徵不到人的窘境 — 政府給的薪資、福利與工作環境,很多企業根本給不起,而非不想給。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台灣的工資很難漲,因為大環境根本不允許。

我們要問的是:1.大環境怎麼了?2.為什麼台灣企業租值無法提昇?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以前已經寫過文章用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同價理論」解釋,在中國大陸及其他新興市場與台灣客戶、產業高度重疊的前提下,台灣人口這麼少,沒道理還能漲薪資。

而第二個問題,談何容易?日本這麼努力、聰明,精密工業依然遜於美國、德國。租值累積豈是一朝一夕?那些拿個競爭論之類可笑的商學理論就想教人、罵人的學者,是很可恥的。

薪資降低導致購買力降低,而形成惡性循環我可以了解。

但您文章中的推論是 過高的公務員薪資福利(因)同時也會扭曲勞力市場價格調整(果)

我只是很好奇您對公務員福利導致勞動市場價格調整的推論過程。

1.不,你沒看懂我的回覆。

台灣是出口導向市場,內需市場很小;所以台灣勞工面對的競爭來自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廉價勞工。

不是因為購買力降低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不太正確的經濟理論);而是太多可替代的、更便宜的勞工跟台灣人競爭。競爭是從產品/服務終端市場傳遞過來的。

2. 公務員薪資這點有什麼好不懂的?文章內不是說清楚了?
你大學同學學歷跟你相當,當個公務員可以月領4萬多,你去民間企業只有3萬多。假設經濟衰退,民間而只出得起1萬元,你還不去考公務員你就對不起自己了。

這就是為什麼景氣不好,國家考試考生會大增的原因。

想懂這個,自然就能想懂為什麼會扭曲勞動市場價格均衡。關鍵就是我文中以詳述的:民間企業跟政府在人力資源上是競爭的。

所以依版大的推論
一般勞工每月領2 、3 萬的薪資,
政府為了不跟企業搶人才,也該調降公務員的薪資至2、3萬,甚致更低,
如此一來 大伙一起領低薪囉~

我的建議是:
1. 刪減公務員人數,很多冗員機構應該裁撤。這我在早先的討論裡已經提及。

2. 公務員薪資不能離市場平均值太遠。但這部份困難,因為公務員薪資並非由市場決定,而是政府單方面定價。政府同時掌握印鈔權,因此不好處理。

3. 取消或降低公務員職務保障,諸如:不容易被資遣、退休金優渥、降低其他非金錢形式的福利。

4. 某些公務機關應該引進如Friedman倡導的「學卷制」。學卷制說穿了,跟委任律師是相近的。

補充一下:「公務員」和「公務人員」不一樣

一般公職上班的在講「公務人員」,是通過國家考試的人,有職等差別,有績效考核,會升官;但在講「公務員」時,則泛指所有在公家機關工作的人,包括靠關係混進來的工友,或是一年一聘的約僱人員都算。

附帶一提,回文有人提到年輕的高考分發公務人員多半想往中央單位或台北市擠,可是那些都是想升官,或有機會升官的。有更多升官渺茫的普考、特考分發人員,就寧可在事情少的地方機關「養生」。

軍公教都有這樣的特性,像是龍井國小的正式老師缺,會比台北市任何一所公立小學的更搶手。

作者您還露了一樣 影響也非常大的 ….就是 公務員必須做到退休才有福利 在這之前辭職(被迫或主動)的話 退休福利就不見了
也可以這樣說 一個月5萬 另外的5萬暫寄政府大老闆那裏 中間搞砸就化為泡影 而且 做越久寄越多…

這會造成什麼?公務員但求無過的心態 決不得罪上司的習慣 讓公務員不只沒有生產力 還常常讓台灣競爭力卡在蓋章的公務員上

1. 台東、屏東地院的司法官缺,也常常很搶手。

2. 公務員的定義你說的比較接近「身分公務員」;我喜歡採的是刑法上「職務公務員」的認定:依法令而從事明示或默示之公法上職務行為。

這角度看,工研院內部很多研發人員也具備了公務員身分。

google 一下,發現台灣政府年度總預算將近兩兆台幣。
如果人事支出,如本文所說,接近一兆三千億。已經超過 60% 呀!
可以對照一下一般公司的支出預算,看看是否合理?

BTW,這是 google 到各國財政現況。
2009年政府赤字的相關數據顯示,希臘占GDP比例超過12%,愛爾蘭的比例約為10.75%,西班牙的GDP比例也超10%。美國聯邦政府2010財年赤字將達1.6萬億美元,占GDP的10.6%,也是自二戰以來的最高比例。

台灣的 GDP 約為 15 兆,政府預算約 2 兆,已經超過 12%

1000 個汽車工人的職位,可以刺激出 5712 個職缺
1000 個醫院工作,只能產生 1700 個工作機會
1000 個公務員~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

iphone 經濟學: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RdWFYlQs

我並不認同NYT這樣的計算方式或觀念。

生產力提昇的過程會讓低階工作慢慢被out-sourcing或自動化機器取代,這是好事而非壞事。

重點是美國社會的經濟自由被他們的民粹主義給重重規定綁住,造成許多職業不容易生存,自然提高美國的失業率。

我還記得我住在美國時,常常找一些家庭理髮來剪頭髮;這些理髮可能沒有region license,所以算非法營業,但是價碼卻比市價便宜1/2以上。每次要理髮,我都得先打電話給理髮太太的女兒,確定好時間後,我準時到他們家門口,她女兒會從車庫後門邊偷偷帶我進去。理個髮也能搞得成非法交易。

只是理髮,為何需要license?如果理壞了,對顧客又有何侵害?說穿了,美國很多地區行執照制度只是為了保護利益團體,結果是讓其他勞工無法輕易選擇該職業,造成高失業率。

美國的勞工外移、高失業,其實是咎由自取,是民主制度的壞處害死了他們自己。

元大大您好…看到大大引用眾多的經濟學覺得您的文章很有看頭,只是我有些問題…在文中、在討論中您總是說你錯了…或是你不懂我的意思…讓我感到,這裏的討論是不是只是一言堂,在不符合您假設的狀況下,就是他人的錯誤,但事實上您也不是公務員呀也沒有經營過政府,怎麼可以就如些評斷政府是錯估公務員的薪資呢?這是我的第一個問題…若現在時間點拉回至民國八十年或是九十年呢?那個電子新貴輝煌的年代呢?還是錯估嗎?
第二是我總是覺得您舉的塑膠射出修邊員的例子,有點問題,畢境如果你是個老闆你可以容許這樣沒有效率的事情發生嗎?一天一個人只做480個成品,難道沒有工具或是機器嗎?還是利用生產流程加速成品的產生…這有點怪…所以基於這樣的假設,所以之後的結論我並不能認同,但我相信你舉的例子會發生…你產出的產品成本是46元,而邊際的國家生產的價格會低於你,那應該是其他的因素造成,而非完全是政府或是公務員的問題,這應該也是很多傳統產業離開台灣的原因。但如果總是抱怨我想退步是一定的,這也是去大陸的台商有很多都失敗的原因,市場這麼大,如果不思考我們的特點,最後的結果就只會被取代。
對不起…我沒有讀很多書,無法說出頭頭是道的經濟模型,或是現象,但是只是一昧的罵政府或是遷怒於公務員,我想也不必,雖然我也不喜歡現在的政府,但是在當您選擇工作的同時你也選擇了你的未來,有人很努力,年薪可達千萬,這是公務員所不及的,但也有可能,基本勞工一年可能賺不到四十萬,但是他也能選擇進入公家機關,卻不去或是覺得競爭眾,那這樣的勞工,若是投入職場對老闆是好事嗎?或是我們所謂的傳產就是一些規律的工作呢?那取代的可能性這麼高,當然薪資就不會昇呀…不是嗎?

1. 有些人留言內容可以很明顯看出不是經濟邏輯有誤,就是對事實認知有誤。經濟學是門科學,邏輯或事實認知之對錯都是明確的,沒道理我還跟他們打哈哈。我以前說過,這blog從成立之初就是寫給我身邊的人看,到現在我都是這麼在下筆。我並沒有欠我不認識的其他讀者什麼責任或義務,得好言以對。再者,我從不做一些讀者對我做的「人身攻擊」這種事情。

如果你讀過憲法學就知道,言論自由是對政府主張,不是對其它私人主張的。

2. 我並沒有遷怒公務員,我自己也擔任過刑法上為政府執行公務的職務。我純粹是就價格理論,來闡述公務員的薪資問題。

3. 塑膠毛邊處理員的問題業內不是沒人想過自動化處理。但礙於毛利低,且產品變化多,要自動化處理難度過高。鑄鐵業就有毛邊自動處理機。

4. 台灣政府的眾多產業法規限制、公務員貪汙、福利政策以及錯誤的諸多產業投資政策,限縮了台灣產業的彈性並拉高產業稅賦,怎麼會說政府沒有責任呢?

5. 最後一點你倒果為因了,制度會改變人的誘因與行為。是因為有可以相對輕鬆賺錢的職業,才有一群努力要擠進這職業的人,

我是死公務員,
這週五天當中有四天是超過晚上十一點下班,
花了兩年沒工作準備考試,
比照高考三級進入公務體系,
薪資部分扣除健保是43k,
我很支持版大對於組織調整以及裁撤冗員的想法,
但我想說的是,公務人員薪資並不高,
以我的學歷跟累積工作年資,
我相信到業界工作在同樣工時下,
薪水一定比現在高。

如果你覺得相同工時民間工作收入會更高,那你應該要快點跳槽才對。

很多公務員留言批評我的,都是說公務員薪水其實沒多高,民間有千萬業務年收入破千萬云云。但是這些論點其實都忽略了「公職的穩定度遠勝過民間工作」這件事實。

今年年收破千萬的業務員,難保明年不失業。

這也是我文中引用利息理論計算終身財富的一個重要假設:假設終身收入穩定成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考量這一點現實,則民間工作的平均收入,在某些穩定性差的工作上(如工地主任),很可能會比我算得還要低。而具備後台的公務人員,收入也會比我算的還要高。

基本上這篇文章太過偏執,首先:一開始計算起薪,就把公務員薪水設的高高的,一般工作薪水設的低低的,不管用怎樣的折現率,計算起來當然都是公務員較高(這根本是在騙不懂財務的人算的),第二、這種算法完全忽略民間工作,隨著工作升遷,往上的加薪空間和速度可能比公務員快速的可能(如果一般工作完全沒加薪,那的確大家都去當公務員了,目前市場上說薪資零成長,其實是在同樣年齡的假設下,請別誤導)。第三、贊同公務員無效率這個觀點,但無效率是因為不會被裁員、而且薪水也不會因為表現好就加薪較快,所以說提高薪水不會提升效率,這其實是不幅人性的說法。第四、此文完全貶低公務員,實在太過偏執,你以為這些人在替誰工作,如果他們全沒了,那還有國家嗎?有國家就不團結了,沒國家會團結嗎?以上發表

1. 計算起薪是用蘋果日報公布的統計數字來計算,這點我在文章裡已經說清楚了。再者,蘋果日報公布的數字與現實生活差距不大,我在政府的研究機構待過,也在民間企業待過,我想兩邊的薪資差距我是清楚的。

2. 你的假設也是錯誤的。1970~1990年代或許如你所說,民間薪資成長率超過公務員,但是1990末期以來,考量工作穩定度這點,民間薪資成長率肯定是低於公務員的。

3. 公務員無效率是因為誘因設計天生有問題。M, Friedman早說過:花別人的錢替別人做事永遠是不會有效率的。

4. 開頭就引了兩篇經典論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的「The Nature of The Firm」以及張五常的「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明白說公務員存在理論上應該是要節省交易費用(實際上也存在這功能),但現實面,依照同樣的經濟學邏輯,公務員也是創造、增加交易費用的禍源。

我後來又寫了一系列「貪汙的經濟分析」,就是在針對這點做說明與舉例。請參閱。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台灣國民平均所得從2001年到2011年的平均成長率約2.48%,我取保守一點2%,是因為我不曉得有什麼理由相信未來台灣國民平均所得成長率會提高而非持平/降低。

針對版主的回覆:
1.就起薪計算方式,以現今水準,的確有這樣的差距,不過這樣比較就像是拿兩種不同職業在比較一樣,例如銀行起薪一般比證券業起薪高,工作性質不同自然起薪不一樣,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再者拿不同的起薪來算未來財富,當然會產生差距,尤其是在複利效果之後,這實在欠缺週延性。
2.所謂90年代以來,考量工作穩定度,請問有任何的研究報告實際數據顯示嗎?依我了解,2000年至今,最高的失業率也只不過6%~7%,就一句工作穩定,就說民間薪資成長率低於公務人員,這實在是空口說白話,如果立論是說,現在進入社會的起薪比10年前進入社會的起薪低,那這還說的過去。個人是68年次生的,我的同學們幾乎每一位薪資水準都已高於同年齡擔任公務人員的人了,這就是最好證據。
3.既然承認是誘因設計有問題,那高薪水不會帶來效率的立論就顯然有錯。Friedman基本上是說屁話,哪一個民間企業人員不是花別人的錢替別人做事,難道要每個都當老闆嗎?關鍵在於能不能改變這樣的誘因設計,而不是死板板的把公務員薪水設的低於一般人員水準。
4.基本上我已贊同公務員的效率有待改善,但這並不必要全然否認公務人員的貢獻,既然說它們理應要節省交易費用卻沒做到,那就設計能讓他們提升效率的機制才對,而不是設一個死薪水,這跟共產主義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設計根本不必預期政府效率會提升。

1. 有沒有意義,是要看你要用經濟分析工具來解釋什麼。本文題目說了,要討論為什麼有這麼多公務員考生?從簡單的財富角度來看,選擇考公務員的確是理性選擇之一,因為公務員總財富在很多情況下大過他種職業選項。

2. 你拿最高失業率來說嘴「工作穩定性」,簡直牛頭不對馬嘴。
以台灣失業率調查來說,政府每月只約調查6萬人,本身樣本是不是夠大就是個問題;而在這6萬人中,假若一個月內就失業後轉業,則根本不會顯現在失業人數上。更甭提在6萬人外,失業一兩個月後又就業的人數。

再者你拿你同學的例子,不也同樣是樣本過少的問題?或許你所知同年齡擔任公務員的職級都不夠高;我同學擔任法官、檢察官的薪水,依然高出同輩不少,這取樣也是有誤的。

3. 顯然你不懂Friedman在講什麼,也不懂誘因設計,更不懂經濟學上的公司理論。私人公司聘請的員工,僱傭契約與薪資是直接與職務表現乃至於公司獲利水準掛勾的,我想這一點不用多高的智識水準都知道,你竟然不知道,程度之差真需要從大一經濟學從頭讀起。

4. 我全文從沒說過「給公務員設計一個死薪水」,真不曉得你這自我想像的打擊標的從何而來?莫非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我文章明明是從價格理論出發,主張公務員薪資過高會影響民間企業在就業市場的競爭。

你要證明我錯,就拿出事實證明政府和民間企業不在同一個勞動市場競爭,公務員月薪假設拉高到50萬甚至百萬,也不會改變人民就業選擇。

如果連這明明白白的重點都看不出來,那請別來我blog上說蠢話。

1.這是簡單財富角度嗎?這簡直就是簡單的複利觀念,扛著理論經濟學唬人,也太低淺了吧?拿低工資跟高工資比,你為何不直接拿富人跟窮人比比較快?
2.失業率若不高到一定程度,如何證明一般工作穩定度不高?這很難理解嗎?簡單的來說,你也是拿不出實際證據就直接用邏輯推論,這樣的文章價值在哪?只能嚼舌根誤導眾人。
3.我是不懂經濟學,不過你寫的這篇文,根本不必經濟學,用基本的常識推論就可以推翻?還有什麼跟獲利水準掛勾的理論,這是常識好嗎?我哪一句留言讓你看不出我不知道民間企業是看績效訂薪水,我的用意也只是在說明,可以把公務員的薪水依績效訂定。
4.你的價格理論明顯過於膚淺,犯了假設過簡誤導眾人的錯,既然膚淺假設簡單,何必拿出來說嘴。所謂的公務員薪水過高會影響競爭,你叫我拿出證據,那也請你拿出證據來囉,文章是你寫的,幹嘛反主為客XDDD。

提出批評是容易的,提出改善方案永遠是難的,請不要用自以為高深的經濟學來批評社會現象,可是卻又提不出任何改變現況的方法

1. 你是偏見加上程度差,所以難以理解別人在講什麼。你爽就好,但是請在自己家裡爽。

2. 公務員的績效是什麼?顯然你根本不懂公家機關怎樣訂KPI的。

3. 我提了一個理論,你要證明錯誤是你拿證據來證明,這種基本學術觀念或科學方法都不懂,很難溝通。

4. 我在其他篇文章已經陸陸續續提了看法和建議,顯然你壓根沒讀過,說穿了你只是一個看過我一篇文章就斷章取義亂批評的蠢蛋。

哈哈哈!就以這篇作結吧!
我沒看過你其它文章,我針對的也只是這篇文章,所以你說我斷章取義,那你才是真的蠢蛋,以為我是特別針對你,我只是就事論事。還有什麼我偏差、程度差,明明就是你立論不穩(這樣你是不是可以體會批評容易的真諦?!)。最後,基本學術觀念跟科學方法?我攻擊的就是你這點,完全是紙上談兵,又無實體證據,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不一定能成為成功投資者的原因,因為總是無法把理論跟實際結合,永遠是空口說白話,當人要他們提出證據時卻只會引經據典,反過來要別人拿證據,以上,我自己滾:p

你好
你一定對我很不熟悉,我上次留言已經不知道是幾年前了
言歸正傳
我最近看了清大教授彭明輝的文章,真是很不舒服
不曉得你看過這文章沒有?
他滔滔雄辯攻擊自由市場
但是我相信你如果看了文章也會跟我有同樣想法
覺得他只是在玩文字遊戲而已
而且這文章看來他反而不像真心相信政府管制,唯一目的只是想讓自由市場派閉嘴
他達到目的了,我看過之後真的說不出話來,但是光用這種立論卻也很難讓我拋棄自由市場理念 (不信你瞧瞧便知)

以下是他的文章全文,很長,你也可以到下面的網址去看文章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1.html

謝謝你的分享,不過把別人文章全文貼過來我這邊似乎不太適合,所以我幫你刪除轉貼內容部分。請見諒。

很明顯,這位彭教授經濟學程度很差,差到可以自以為是地大放厥詞而不臉紅。

例如「諾貝爾獎得主應該都已經是張五常不敢挑剔的經濟問題專家了」這句就代表彭教授根本沒看過多少張五常的論著,不曉得張五常的博士論文乃至於許多其他學術文章,都批評過或直接證明不少諾貝爾獎學者的理論根本錯誤(例如檸檬二手市場理論)。

再者,彭教授也不斷不斷地混淆經濟學與經濟現象,例如「因為經濟學是在各種假設條件下算出一堆數字,經濟政策則是在真實世界裡劫貧濟富,讓人無以維生,讓人沒有意願生小孩。」經濟學可以解釋怎樣的經濟政策會讓人無以維生,但生靈塗碳是好是壞,是道德學關心的問題,非經濟科學。

換言之,經濟學身為一門科學,理應跟「有情有義與否」毫無干涉,因為這是一門解釋人類行為的學問,而非評價人類行為的學問。但彭教授卻聲稱「Joseph Stiglitz 和 Paul Krugman 是有人道關懷,有情有義的經濟學家。」一點也不管二人諸多言論(特別是後者)根本不是經濟學,而是個人價值觀或政治偏好闡述而已。

總而言之,這位大教授的經濟學程度差到分辨不出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價值觀。而他自己諸多言論,其實不過是一堆術語包裝過的個人偏好闡述罷了。

或許這樣有市場性,像同校教授李家同就靠此賣不少書,前車可鑑。當做笑話看看就好。

顯然你壓根不懂經濟學,才會無知到不曉得有許多經濟學家都投資有術,身家上億美元的皆有其人。

你只是因無知而自大,可笑。

1兆1419億 / ( 14 個月 * 34.3 萬人 ) 約 23萬 7796.8 元 人均月薪
好像高了一點

如果用軍公教調薪人數 125 萬人去算, 約 6萬5 千元人均月薪
好像比較貼近現實

不過加計公務員保險, 年金, 國民旅遊 …等其他費用, 好像又偏低.
這裡有點怪怪的

不知這個數據, 包不包括軍人及教師.

我的資料來自於政府的官方統計網,其中對於公務人事支出其定義:

公務人員 — 係指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公營事業機構擔任組織法規所定編制內職務支領俸薪之人員。不包括軍職人員及各級民意代表及公立學校教師。

另一方面,台灣2011年在職公務員人事支出高達1兆1419億元,占該年度稅課收入94.88%

==============================

請問您在上面提到的數據94.88%是否有誤?
經查財政部統計資料庫之後,發現100年的稅課收入是17040億元,所以應該是11419/17040=67%
您這篇文章流傳的很廣,非常多人引用、轉貼,94.88%的數據也引起很多人對公務員的不滿,若真的有誤,恐怕傷害很難彌補。

財政部統計資料庫:
http://www.mof.gov.tw/public/Data/statistic/Year_Fin/100電子書/htm/yearmenu.htm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