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5/07/14專欄有張鐵志一文「蘋中信:希臘的撙節悲劇」,荒謬透頂,不但悖於事實,也使用錯誤百出的經濟理論。
我簡評如下:
1. 張鐵志宣稱:
…八零年代後,英國柴契爾夫人加上美國雷根總統聯手推動了新自由主義,主張刪減政府支出、小國家、市場主導經濟,並透過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影響第三世界。但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這一次是過去強調不受管制的金融資本主義遭到嚴重挑戰,西方國家重新採取凱因斯式的財政刺激政策。…
張鐵志竟然將2008年金融危機歸咎於「不受管制的金融資本主義遭到嚴重挑戰」?簡直荒天下之大謬!
2009年我曾寫作「金融風暴之我見(四)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一文,其中詳述:
…Fannie Mae和Freddie Mac這兩家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的新政(New Deal)。
前者在1938年時設立,是一個政府在後面撐腰的半官方、半私人公司;1968年之後即便全面私有化,仍有著政府的特許權利。
其設立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美國境內的自有住宅比例。換言之,就是美國的政客們忽然自以為佛心來的,認為窮人買不起房子是不對的事情。「人人有屋住」口號響徹雲端,其實跟周星馳電影裡「人人有功練」一樣荒謬。而Fannie實現其目標的方式,就是透過政府的補助,來讓美國收入較低的民眾可以享受低於市場價格的房貸利率購買住宅。特別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歸國的美國軍人大幅推升了Fannie的業務。
Freddie這小老弟雖然成立時間遠晚於Fannie,規模也較小,但骨子裡幹的是同一件事。
為什麼崇尚自由、個人主義的美國會推出這種歐洲才有的假平等福利政策?源自於甘乃迪總統(John F. Kennedy)1961年任內推行的10925號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契約承包商必須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少數族群開始。
到了卡特總統(Jimmy Carter)時代,更推出了CRA(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以及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兩項法案。前者逼迫銀行向低收入家庭或較貧困的社區提供住屋貸款,如有不從,則四大聯邦政府金融機構可以依法暫時中止這不從者的金融業務活動。後者同時也要求金融機構貸款時不得因種族、膚色、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原國籍或其他身分,有所有歧視或差異對待。
Mises研究所的研究員Thomas J. DiLorenzo在「The CRA Scam and its Defenders」一文提及:
When the CRA was created during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also funded with tax dollars numerous “community groups” that have helped the Fed,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nd other federal regulatory agencies to enforce the act. Under the CRA, if a bank wants to make virtually any change in its business operations — merging, opening up a new branch, getting into a new line of business — it must first prove to regulators that it has made “enough” loans to the government’s preferred borrowers. The (partially) tax-funded “community groups” like ACOR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or Reform Now) can file petitions with regulators that stop the bank’s activities in their tracks, perhaps defeating them altogether. The banks routinely buy off ACORN and other “community groups” by giving them millions of dollars as well as promising to make even more dubious loans.
讀過我前兩篇談利率文章的朋友,相信有感覺這樣胡搞一定會出亂子。
經濟學家Walter E. Williams也在這篇文章談到:
The financial collapse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is not a failure of the free market because lending institutions in a free market would not have taken on the high-risk loans. They were forced to by the heavy hand of government. The solution is not a taxpayer-financed bailout. The solution is to let them fail and allow the people who invested in them, as well as the people who purchased homes they couldn’t afford, suffer the losses. Of course that takes a level of political courage that is in short supply. There are other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as part of a second-best solution.
在美國政府力挺二房之下,2008年10年的Fannie Mae發行的債券殖利率僅為0.589%,同時期一般的AAA級10年公司債仍要支付1.446%資金成本。如此奧援,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平均浮動房貸利率逐年下降。
同時二房旗下之帳面資產也從1990年第一季的1600億美元,飆升到2008年第二季的1兆7700億美元,成為美國房貸市場大戶中的大戶。
面對這樣的怪現象,2001年時George Mason大學經濟系就已經有經濟學家撰寫Neither Fish Nor Fowl: An Overview of the Big-Three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 in the U.S. Housing Finance Markets一長篇論文指出:美國政府這樣資助企業去實現公共利益目的,遲早會引發金融危機的。
這一系列試圖要弭平種族、性別、宗教歧異的政治目標,表面上看來立意良善,但當變成法案執行時,往往成為肇事元兇。因為這些舉著道德大旗的左派人士,始終搞不清楚「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簡單道理。
美國政府不僅僅透過法律去懲罰因基於風險考量而不願意貸款給貧困少數民族購屋的金融機構,還透過這兩家美國政府在後面撐腰的房貸公司,只管要滿足「人人有屋住」這種「社會道德責任」任務,不顧貸款人的信用能力如何之現況。
其結果就是扭曲了市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價格管制(prices control)– 將房貸利率不正常地壓低。同時也讓政治力可以介入單純的借貸市場。
…
簡而言之,美國政府有個不切實際的政策,希望達到窮人也能買得起房子;因此透過法律強迫金融機構承受明明高風險的房貸。這是引發2008金融危機主因之一。
主因之二,在於美國從葛林斯潘上台聯準會主席之後,改以操作市場利率作為貨幣工具,同時還發明了「貨幣政策」,讓貨幣脫離中性的交易媒介角色,進而成為「調節經濟景氣」的工具。
但是這樣上上下下調整利率,本身就脫離了市場經濟 — 利率本該是由市場決定的一個價格(提早享受的代價),卻變成政府操控的價格。這個被操控的價格在經濟學上就容易造成投資行為失準,因為投資大眾不曉得現在的低利率是因為景氣前途光明的結果?還是政府操作的結果。但可以確定的是多數銀行與多數投資行為習慣以名目利率作為掛勾,這使得上上下下調整的利率,當有一天調整到邊際上原本買不起房子也不該買房子的窮人繳不起貸款時,整個系統性風險就會實現,金融系統就必定崩盤。
再加上包裹房貸發行的債券市場交易結果,風險又集中於幾個金融大頭時,則風險一實現,全球金融危機爆炸。
以上二點輔以第三小點,才是整個2008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是政府管制、政府不切實際的話大餅政策,造成全球金融危機。
另外張鐵志又錯誤地宣稱:
…標準的經濟學教科書指出,刪減政府支出會降低整體需求,導致產出減少和失業增加,因此在經濟成長時,尤其是經濟過熱和有通膨危險時,才是撙節的正確時機,而不是在經濟衰退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也說,一個國家減低債務最有效的方法是經濟成長,而撙節是反成長的;如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的巨大赤字,就是因為戰後快速的經濟成長。 …
這段也是狗屁不通且扭曲事實!
張鐵志宣稱的標準經濟學教科書,根本只是凱因斯理論。但凱因斯理論是個早已被證明錯誤百出的理論,經濟學偏偏有一堆看得見國王新衣的可憐蟲。一者凱因斯的乘數效應根本不存在,二者更甭提凱因斯不懂價格理論,使得自己的儲蓄與投資觀念混亂不清。三者,也因為凱因斯不懂訊息費用,誤把風險當頑固因子,整個凱因斯理論悲哀到竟然真實世界出現了「停滯性通膨」而該理論卻無法解釋。
張鐵志誤以為政府支出都是有助於經濟,但卻沒搞懂正確的資源分配與運用才是經濟成長之道,而經濟學早已證實,唯有透過市場經濟,才能以最少租值減損的方式提昇經濟。
共產黨時代,一個牆上破個洞,找三個工人來修補:一人調水泥、一人補洞、一人指著洞。這種真實經濟笑話,卻正是政府主導全國支出下會發生的經濟浪費!
另外一個張鐵志最荒謬的錯誤,竟然誤以為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能崛起(事實上應該說是戰敗國德國)是因為巨大赤字?笑死人!
WWII結束後,戰勝國英國有重大赤字,但卻因為社會主義當道經濟蕭條甚久;德國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德國戰後政府拆除了所有的價格管制與經濟管制措施,在市場經濟發威之下,經濟發展比戰勝國更有看頭!這些才是史實。
經濟學是門科學,不會因為對象是國家,原理原則就改變;猶如物理學的萬有引力不會因為蘋果或太空梭體積不一樣就有所改變。
一個家庭負債累累,資產頭胎、二胎、三胎都借光了,甚至借到連地下錢莊都信用破產,怎麼可能因為赤字高到嚇人然後就快速累積財富(=經濟發展)?狗屁不通!會蠢到相信鉅額赤字有助於經濟的,100%是信奉凱因斯錯誤理論且毫無經濟邏輯的蠢蛋。
張鐵志最後還惋惜希臘民意被否定?
我用句郭台銘的真知灼見來回覆張鐵志的惋惜–「民主不能當飯吃!」
笑死人,人民可以投票改變物理定律嗎?投個票蘋果就通通飄到外太空去?經濟學原則當然也不是投票能改變!
One reply on “簡評「蘋中信:希臘的撙節悲劇(張鐵志)」一文之荒謬與悖於事實”
現在只要世界上發生個意外,出個問題,大家腦子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責怪資本主義,怪罪市場經濟. 這似乎巳成為"標準公式".
先別說遠在天邊的希臘,就拿最近八仙樂園的事件來說,大家檢討的重點又是加強"政府主導","政府介入." 意外的發生,就因為政府介入不夠深. 所以結論就是制定更多的法規,更多的法條,更多的政府管制. “政府"這個組織真是包山包海,無所不包. 政府在人民心中的"陽光形象",可真是放諸四海皆準.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