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從大陸補教市場一些新現象談起

檯面上看得到的,有集團資源的往學習機方向走,背後其實也與大陸逐漸完善的著作權保護制度息息相關。

檯面下看不到的,以我身在北京,小孩在地唸小學的觀察,化整為零是最常見的補教老師出路,結果是無法規模經濟,家長支出的課後輔導費用大幅升高,如同經濟學預測一樣。

原本我認為新的教育政策會讓家庭財力作為決定小孩升學考試競爭力的因素比重被大大拉高,但反過來,前述檯面上的學習機卻以更規模經濟方式,把整體課後輔導費用打下去。

換言之,大陸課後輔導市場因政府干預往兩極化發展,普羅大眾走學習機、線上教育這塊,費用反而降低;富裕家庭則用更高費用享受更客製化、私人化教育服務。而後者,似乎與政策本身本來也沒有太大關係,總是有錢就有供給。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十多年前我曾在南方報系的專欄用經濟學闡釋,學習壓力與競爭程度來自於終端人力市場的競爭壓力鏈傳遞。因此那些看著歐美輕鬆教育就跟著瞎嚷嚷要學的所謂「人本教育專家」,其實根本是蠢到看不清現實世界。(當然也可能是故意裝傻好騙錢)

更細緻地談,還可以分別西方菁英教育與公立教育之間強度與品質的差異;還有西方靠許多人為壟斷利益的建立,使得人力成本享受單位溢價(例如專利、著作權制度)。這塊談起來盤根錯節,非常麻煩。但大方向上,東亞國家近50年的追趕,必然造成追趕國家勞動力面對的工作強度、壓力遠大過享受較多壟斷利益的所謂「西方先進國家」。因此相當長時間都會看到東亞國家勞工工作強度、壓力、時間都更長但「名義邊際生產力」卻看似較低的詭異現象。但實際生產線上的參與者都看不出來西歐美國勞工邊際生產力哪裡比較高。

因此,在實際人均收入拉平前,經濟追趕國家的人均工作強度/壓力,與往下傳遞各年齡層的學習強度/壓力,都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狀況。而這個高度,會與前述實際人均收入差值成反比。

故我們看到,先富起來的日本,是追趕國家中相對早躺平與出現宅文化社會現象的國家。

發表留言